分享

涪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研修

 刘爻 2012-07-04

涪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研修

调 查 报 告

      四川绵阳涪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研修》课题组

涪城区建区以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采取逐年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等有力措施,切实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当前,正处于高端发展中的涪城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其问题核心在于如何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涪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研修”课题的调研,坚持科学发展观,审视涪城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试图通过分析、研究预见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并寻求解决策略。调查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27份,有效率为91%、网上(www.a61.net)开放式讨论、基层中小学校座谈、个案调研等;在获取第一手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的数据处理和定性的分析,提出解决措施与建议。调查取得的资料、数据具有代表性,其研究成果对推进教师教育工作具有典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基本情况

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于与教育研究室于20039月合署。合并后,明确将“服务于中小学教师进修成长,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办学宗旨;提出“观念现代化、手段信息化、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工作科研化、发展持续化”的办学理念,以“建设一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创办一流的学习与资源中心,使学校成为教师进修与成长的充电器,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助推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加速器”的办学目标;并以“校本研修为基础,教育改革为主线,教师需求为基准,科研课题为引领,信息技术为平台”,全面探索“研修一体化”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坚持“研修一体化”,构建内涵日趋丰富、体系渐近完备的多元化教师教育实践操作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师群体的多元需要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并追求教师教育的研修工作效能最佳化。

(一)涪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流特征

1、专业化发展认知正确

调查访谈中37%的教师认为专业化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群体素质,54%的人认为是提高个人素质和工作效能。大多数教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认识,并能在专业发展培训中提升自身素质与价值。

2、对培训机构的满意度较高

多数教师重视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学习知识的渠道比较广,以自学和专业培训为主。教师都非常重视培训的机会,对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工作满意度达到70%,仅有9%的教师认为教师培训较差。绝大多数教师注重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和学习,经常反思的有69%,偶尔反思的有30%,仅有1%的教师没有进行过教学反思。目前最需要的培训排名前三的是:心理教育培训,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3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明显

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最欢迎的三种培训是:1、实效性比较好的培训;2、参与度比较高的培训;3、实践性比较强的培训。在选择“最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方式”中,相当部分的教师首选“名师传帮带”,其次为“同事间研讨”。访谈中对名优骨干教师认可度相当高,说明名优教师辐射带动作用显著,许多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正是通过名优教师的辐射带动、同行间的相互学习交流而获得。

4创新校本(片区)研修机制有特色

调查显示:涪城区在构建“以校为本、研修融合、实践反思、自主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其基本内涵强调在工作中研修、在研修中工作的职业状态,强调通过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彰显教师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加强校本研修示范基地校建设,充分发挥基地校的龙头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激发学校领导的责任意识和全体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研修潜力等方面保障有力、措施得当。

5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研修机构的示范作用

教师普遍认为:涪城研修机构结合教师研修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涪城教师研修网(WWW.A61.NET开展网络研修活动;积极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具有涪城特色的教师研修资源库;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效果显著、影响深远。

(二)涪城区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待遇偏低

影响教师发展阻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题中,认为主要有:待遇低,54%;教育经费短缺,20%;办学条件差,16%;教育行政管理不强,4%教师待遇与教师辛苦工作强度不相称,导致部分教师心态不平衡,对教师积极性产生了冲击,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素质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动摇了赖以稳定的基石。

2、选择权不大
  现实中,教师教育的选择权不大。被调查教师认为“个人选择权不大”是继续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只能到学校所属片区的培训机构或按上级的安排参加某一个培训单位的培训。教师学习多以学校领导安排为主——常常是为完成上级培训名额“支差”,较少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教育的自主权缺失,多以学校需要为出发点,而不能以发展需求为着眼点“因需受训”。

3、实效性不强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新观念与操作方法、教育教学技艺等的培训需求强烈。但继续教育的内容确定并非以教师自身需求为基础,多以上级任务型为主,跟从时下流行与时髦的培训内容。调查中发现工学矛盾突出,41%的教师一学期中只有一天外出学习的时间,两天的占25%,三天以上仅有14%还有多达20%的教师没有时间外出学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获与其预期差距较大,校本研修的效率低,作用也不突出。因此教师培训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4、主动性较差

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不强,缺乏专业幸福感和成就感。A、教育观念陈旧; B.专业化知识陈旧; C、校本研修效果不显著。虽然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校本研修,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能发挥好教研组的教育教学研究功能,措施也不得力。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校本研修活动方式单一,内容贫乏,仅在学生学科分数上下功夫却放松了师德的提升

5、职业情感呈负性

主要体现在:A.专业化意识不强:在“你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一题中,有高达62%的教师选择“谋生的手段”,仅有24%的选择“自我发展的途径”。 B、职业成就感低:教师没有成就感,工作中出现“懒教”、“厌教”现象,特别是相当部分青年教师要求调动或改行的心情十分迫切。C、教师的职业声望下降:有67%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比较低微,仅有14%的人认为“比较受人尊敬”,9%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很神圣”。 教师表示,“教师仍然是一个太阳底下无奈的职业,将来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也当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是一种枯燥的、重复性的劳动,得过且过、缺乏主动、创造精神,长此以往不可能带来什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当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因是自身努力和学校环境,分别占44%25%;因而应从改善教育软环境提高软实力入手。

1、编制标准不当,工学矛盾突出

教育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虽有明确规定(240规范学时/五年),由于是全员参训,但学习机会少,大多难以达标。大多数校长、教导主任反映:中小学教师人数编制控制较严,一个教师任教班级多、跨年级上课,人手相对较少,平常也没多少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如遇外出观摩等研修活动,学校就没有剩余教师来接替工作。随着农村住宿生将越来越多,教师超编而人手大量短缺;编制与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凸显(主要是学科不配套与兼职过多)。可惜的是:现在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却决定不了编制,问题很难得到彻底解决?!

 2、专业化程度低。

较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就是被动地等上级来培训,最多是你来培训,让我出点培训费,考过去(或蹭够学时)就完事。反映出教师对继续教育理解的肤浅,缺乏教师专业化发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师的学习知识的渠道根据频率排列,依次是自学、同行交流、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专业培训、学术会议。

3、培训偏离需求,质量较低

涪城区对教师研修工作一直在认真规划和安排;并通过不断开拓创新,正健康稳定地推进;但,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仍然滞后,继续教育培训低效甚至无效依然存在(我们发现并正在解决中)。教师教育一度存在着偏离教师实际需求现象:1)蔑视教育理论的功能、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这是导致教师教育活动蜕变降格、实际效果不佳的真实原因之一。2)教育目标不清、内容现实性不强。基层学校教师培训不是学术性教育,而应是一种实践性教育。培训的现实是目标不清,对学员的现实困惑关注不够。在对“你认为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问答上,“内容的现实性不强”排列位前。3)教学形式单调。要么“专题讲座”,要么“经验交流”,无非是不同讲授者在讲台上的 “自说自话”,缺乏交流互动的学术争论与探讨。4)教师教育考核评价欠科学。当前继续教育考核的指标主要是“学时达标”,缺乏质的规定:主要评估形式是“时间量”,占70%,其次为“考查”(合格与否,如远程学习或教育技术能力考核等),占30%;存在考核不严格,只重学时总量,不重实际效果,走过场等形式化现象,没真正起到检查所学内容的目的是否达成(或质的规定)。5)教育培训者(即培训者或施教者)素质不高,部分教师缺乏基层学校的工作经验,承担培训工作力不从心,教学形式呆板,培训不具有示范学习功能,操作性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4身心亚健康状态

涪城区教师(本期因地震板房教学等原因上六天)教学任务特重,大部分教师都是超工作量。通过心理测试,教师中出现“情绪低沉、闷闷不乐”、“无缘无故感到疲乏”症状的频率很高,其次是“失眠”,“有时或经常坐卧不安”。主要原因是:A、教师经济地位低下。在外部的窘境与内部职业枯竭的交互影响,教师职业的负性情感——职业倦怠呈上升趋势;加之在功利主义教育观和教育政绩观的驱使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让位于“升学为要“的应试教育,教育价值被扭曲。教师心态失衡与职业倦怠与自己对教师的定位不准、归因偏差等因素也有关。教师因职业倦怠,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会不自觉地带到学习、工作中,对教师、学生和教育事业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B、负荷重、压力大:教师工作任务重,还得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占39%,学校体制改革聘任制带来的竞争压力占15%,社会和家长的占25%。“来自各方面的要求,使我们不得不承受过重的工作压力”一位中学老师如是说。而我们的管理层对教师的压力问题也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45%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没有重视和考虑给教师减压,还有27%的教师认为学校还在不断的施压。在访谈中,不少老师谈到有些学校的领导仅仅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关注教师,到头来反而忘记了“学生的分数”取决于“教师”。当然,没压力就没有动力,适度的压力负担对教师专业成长是必要的;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正确对待外在的压力,从自身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过分依赖“时间加汗水”方式等内在“枷锁”中解脱出来————还得最终靠教师自己(“心病还须心药医”)。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

5、经费落实不到位,教师学习费用负担沉重

调查发现:因教师绩效工资迟迟不能落实,“经费投入不到位”被认为是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随着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的实施,在农村学校中因生源下降,经费尤为偏紧。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很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培训单位培训收费额依据标准收取,教师无权讨价还价(意见最大的是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共科目培训费的收取),学校(或个人)只能出钱“埋单”。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何谈“利用和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经费短缺的窘境极大地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6重视程度低、管理指导不到位
  调查反映,部分地方官员和行政部门受变异的价值观影响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过分强调“工程化”——例如,以“改革”名义推行的“名校”、“名师”、“评聘分离”等——初衷虽然不错,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和经费作后盾半途而废并失信于民。既有违教育均衡发展,更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部分学校主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既不反对、又不支持的态度。从学校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肯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部分校长认为,教师成熟之后常常被城内学校挖走,师资的不稳定又让农村学校没实际好处;因而,继续教育倾向于急功近利、追求“立杆见影”。由于目前教师教育机构定位不准,很难对基层学校形成制约与监督,更谈不上政策、措施的调整。

、对有效性研修的建议

1、正确认识研修的意义

目前,培训机构必须审视研修现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界定教师教育的“意义”,寻找有意义、有效能的研修,从而改变被动与被边缘化的局面。教师教育应当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以人(教师)为本,在教师教育与教师生活(特别是教学生活)的结合中,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与必要的措施与策略,保证研修的实效性。对培训机构而言,关键且必要的转变是“把被颠倒的颠倒过来” :即把研修的目的、意义体现和落实在“师本”上,让受训者从自身角度来发现意义的存在,而非从外界的“诱惑”和“压力”下来倒求意义。(1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要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经济待遇(从财政制度上给予保证教师的收入待遇不低于公务员水平)。要有利于教师的职业生活的改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激发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只有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地位的提高了,才有可能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2要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依法转变教师任用机制,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实行省统筹,县主管,同一身份,统一编制,统一待遇,有序流动。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师聘用制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教师任用机制。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拓宽流通渠道。在区域内的城乡学校,实行校长定期调动,教师按城乡均衡发展需求一定比例流动,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3积极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对规模小、生源少、办学成本相对较高,按照标准获得的教育经费和教师配备等不能满足正常办学需要的偏远、薄弱学校实行“撤并”,以保证布局合理,条件改善、质量与效益明显提升。

2、切实开展有效研修

研修的实效,这是对培训意义的最终检验,也是对培训意义的最强有力的回答。培训意义的失落,归根结底就是“师本”的失落;误区是:培训的主阵地错位——广大中小学教师一般都集中到培训机构去接受培训,远离自己的学校和教学;培训机构之间的内耗在加剧——如进修、教研、电教之间的或明或暗的冲突,各级培训机构间的相互制约,使培训内容出现重复或培训时间出现重叠;这两者也使部分受训者无所适从或受挫。培训一定程度上走入了怪圈——以反教育的手段来教育,以反培训的手段来培训——异化了教师教育的内涵。建议建立区县教育指导机构,指挥协调县域内的教师教育在区县教育指导机构统一协调下,切实开展有效研修的着力点是:1)研修一体。研修一体应该是发展方向,在当前许多地方的进修学校、教研室、教仪站(信息中心)在机构还没有实现合并的情况下,研修一体主要是指在不改变各方现状的前提下,彼此加强沟通和协作,实现部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无序的竞争和冲突。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应避免培训中以训代研和以研代训的弊端;如果只强调“研”而忽视“修”,那么就容易窄化、矮化教师的视野和境界,如果只强调“修”而忽视“研”,那么就容易虚化、弱化教师的实践和操作,这两方面都不利于教师素养的提升和专业化的发展,唯有研修合一的教师教育,才能产生实效。(2阵地下移,确立校本(或片区)为研修的主体。培训阵地的下移,观念必须先于行动。把培训的重心放在中小学是对培训阵地下移的最好注释。而这个下移的关节点,就是把培训送到基层学校,送到教学课堂中,结合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和学校所开展的校本培训,关注教师已有的个体背景和经验,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培训目标,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为主导,围绕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与困惑,通过培训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紧密结合。处理好培训要求与教师需求的矛盾,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是提高培训实效的一剂良药。3)创新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积极探索、构建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天网”、“地网”和“人网”一体的培训模式,合理安排,实施分层、分科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为此,A、优化集中培训制度。对集中培训作出系统规划和质量要求;改变过去只对学时进行登记考核的弊端,实行学时与学分结合的考核检测机制。B、强化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校本研修的规范化、制度化与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要把校本研修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规范起来;同时,还要把教育科研和校本研修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中培训教师,使“教学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教学化”,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C、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加强对学科首席(学带)、骨干教师的选拔、培训和考核作为研修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不断进取的教学研讨氛围,以活动引领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发挥其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D.为不同阶段的教师设立专业发展目标,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为此,一是要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办好青年教师成长学校;二是要为中老年教师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科层的教师设立专业发展目标,其目标应该是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过程与现象的不懈学习和反思,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迈上独立自主的轨道,这才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境界。

3建设学习型组织文化,助推教师个性化发展。

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激活内需。教师发展疲软的关键是没有找到适合教师独特的自主发展路径,教师发展缺乏有力的组织外驱力和教师内在生发力。当下基层学校较多忙于常规教育教学,缺乏催生教师教育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不少学校的组织环境使教师发展意识、发展动力、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远远不能应对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挑战。因而,学校中建立的学习型组织主要应体现“三个实行”,即实行“建立共同愿景”,实行“系统的快速的变革”,实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各异,但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把它聚焦为学校的新能量之源。同时,应改变外力驱动的主导模式,回归教师自主发展的逻辑体系,通过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引领,让教师走上适合特性的自主发展之路。立足教师的自主发展与特色发展,在组织文化、智力、精神、环境、机制等的支持下,唤起每个教师对自我潜能、发展愿景、发展路径和发展动力的觉醒,使学校外驱力和教师内驱力两股力量互动,把准自我发展方向和路径、内在发展动力,提升自我发展力,使教师特色发展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协调统一。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践行之。

  4、建立健全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短视,就是急功近利;最要命的是对教师的畸形考核;对教育危害最大的是扭曲的政绩观(唯升学率是举)。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本的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是追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刻不容缓。要从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发展。首先,形成激励机制,典型引领导行其次,用科学的发展观评估学校工作。再次,加强有效指导与精细管理。教师专业管理要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以政府宏观调控、专业团体行业管理和教师自主管理相协调的新局面。应适当给予学校选聘教师的权力,通过评价机制的建立完善,引领教师数量、结构的优化与学校的健康发展;杜绝以透支学生、教师健康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为此:A、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制度效能。B、独立设置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强化对教师的专业管理。C、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途径。当下教师资格缺乏细分且一次性认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应实行严格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查,设立教师资格必修课程,调整完善教师资格分类管理与更新制度,并做好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任用、聘任制度的衔接。D、大力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根源并不在于教师本身,应该从教师的特殊成长环境来思考:“改变他们自己无法改变的”;也许成长更迅速,成绩一样骄人。

5加强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能力
  作为被地震影响的涪城教师教育,必须以教师的职业精神重建、责任重建和工作能力重建为切入点,让教师产生自我调整、自我实现的积极愿望,产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与价值追求,为灾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数量足够、分布均衡、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适应灾区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要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根本目标,深入探索教师教育理论和学科体系,努力创建有利于优秀教师和教育家产生的实践平台和培养模式。培训者必须从新的视点反思,重新审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醒悟,以此提高培训者专业素养。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在培训者之间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通过学习限期整改;无法适应教师教育的应调离,由更加优秀的教师来承担(或兼任)。目前,由于帮扶机制尚不完善,名、特、优教师的幅射功能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当务之急的应是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提升培训机构的软实力

涪城教师忠诚教育事业,在艰辛的生存境域(特别是地震后板房教学与繁重的恢复重建)中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是一支值得信赖、依靠和尊敬的教师队伍。作为全国示范性县级培训机构之一的涪城教师进修学校,以“研修一体化”模式开拓、创新教师教育,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涪城教育可持续发展中时时思考,日日实践,有着较厚实的积淀,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实践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取得一些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无疑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启迪与指引着我们对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懈探索。但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教师资源、结构与专业化水平等软实力的改善,同时也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涪城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容乐观,有效研修更须深入——这是时代赋予进修机构的工作责任,更是教师期望之所在。然而,仅靠培训机构一己之力是无法解决的。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基层学校必须有机结合,在促进教师成长的机制建设;建立专家指路、专业引领、主动参与的研修方式;并在以校为本、行动研究为主的教师培训制度;引进学习理论,把学校建构成为学习型组织等方面协同一道,加强教师教育研究与践行力度。涪城教师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上下求索”,以“研修一体化”推动教师教育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