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八千卷楼书目》影印附索引本

 永生道人 2012-07-04
 
读《八千卷楼书目》影印附索引本
(2011-01-13 14:35:08)

路子强

《八千卷楼书目》2009年1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精装32开三册,装帧雅致,两册正文,一册索引。研究我国的目录学史和藏书史,该目是必备之书。笔者曾做过《八千卷楼书目》方面的研究,认为该书的影印出版很有意义。

1.《八千卷楼书目》的编纂

《八千卷楼书目》二十卷,钱塘丁立中编。丁立中,字和甫,号禾庐,同治五年生,民国九年卒,丁丙子,丁申侄。该目前有光绪二十五年孙峻和罗榘叙。卷二十子部杂家类著录了丁申、丁丙所编《武林掌故丛编》,其二十四集中《武林藏书录》等书刻于光绪二十六年。丁氏兄弟还辑有《武林往哲遗著》,其中的《青谿漫稿》等书也刻于光绪二十六年,但《武林往哲遗著》并没有收录在《八千卷楼书目》中。据此推断,《八千卷楼书目》应成书于光绪二十六年,《武林往哲遗著》整部丛书成于《八千卷楼书目》后。丁氏兄弟受先世影响,经商之余,极好收藏,每日“晨抄夕写,补其未备”(见《八千卷楼书目》叙,下同),八千卷楼遂藏书极富。咸丰十一年冬,太平军二度攻陷杭州城,楼书全毁于战火。由此可以想见我国历次战乱,典籍损失之严重。丁氏兄弟避难异地,后见市肆包装纸物皆是文澜阁之《四库全书》,备受震惊,遂刻意搜访,以备文献。历三十年,搜集图书近万种。补钞文澜书,受到光绪帝嘉赏。光绪十三年,丁申去世,丁丙构建嘉惠堂,起八千卷楼之文澜底本,及所藏群藉四十余万卷,分别部居,命子立中按甲乙丙丁,编目二十卷。“宋元刊本二百余种”,“明刊之精者、旧钞之佳者及著述稿本、校雠秘册,合计两千余种”,《四库》收录之书“综三千五百余种”,存目之书“一千五百余种”,《四库》未收书“综计八千种有奇”,共计一万七千余种。光绪三十三年,丁家生意失败,负债甚多,藏书经丁申子立诚以七万元转归江南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

2.《八千卷楼书目》的特点

《八千卷楼书目》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书一万七千余部,是我国收书最多的私家书目。每书著录书名、卷数、撰者及其朝代。书之不同版本,均注于下。惟版本交待较为简略,仅言抄本、刊本、某某丛书本。其编目体例,顶格者表示文澜阁收录,低一格者表示《四库》存目,低二格者表示《四库》未收。每类按时代先后收录,御撰钦定者列当代之首。辑佚书按原著者时代收录。释道、戏曲、小说、域外之书悉数备列,可见丁氏并不囿于传统。每书一条,属于品种目录。值得一提的是,《八千卷楼书目》收清人著作很多,凡10296部,其中经部1368部,史部3310部,子部2066部,集部3552部。另外,《八千卷楼书目》将各丛书的子目分散于各类中,起到了丛书子目分类目录的作用,这在我国的丛书目录编制方面有首创之功。《中国丛书综录》的第二册继承了这一传统。

3.《八千卷楼书目》的版本

《八千卷楼书目》的版本有三:

一是稿本,名《八千卷楼藏书目》,不分卷,四册。前有丁丙跋,每册钤“丁丙”白方小印,曾藏陈群泽存书库,现藏南京图书馆。该目为《八千卷楼书目》的初稿本。(见石祥《写本形态的八千卷楼善本书目­——以南京图书馆藏本为中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3期,第67页。)

二是钞本,二十卷,八册,章钰藏。章氏藏书后多归燕京大学,今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三是排印本,二十卷 。民国十二年丁仁排印。丁仁,丁申孙。

下面谈谈这几个版本的关系。

《八千卷楼书目》稿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时江南图书馆有缪荃孙负责,章钰为编《清史稿·艺文志》,向缪索要此目。据《章氏四当斋藏书目录》“《八千卷楼书目》二十卷,清丁仁编,钞本,八册”,此钞本当是缪荃孙找人代钞给章钰者,《四当目》作丁仁编,误。钞的具体年代,则不甚清楚。丁仁在民国十二年排印此书,问世时距民国三年开始修《清史稿》已有八九年,比民国十七年的修史结束早五年。章钰所藏钞本当在排印本前,因为不可能在有排印本的情况下,章钰还要再钞一部。但《四当目》怎么会误为丁仁编呢?可能是稿本原在丁仁手中,故有丁仁跋,缪荃孙找人从丁仁处钞写时一并过录,编者遂误为丁仁。章钰没后,其藏书赠与燕京大学。

4.《八千卷楼书目》的价值

《八千卷楼书目》的价值,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影印出版说明中已有介绍,这里再详细谈谈。

(1)藏书史、刻书史上的价值。这里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藏书的人,《八千卷楼书目》彰显了丁氏几代辛劳聚书之美德。丁申、丁丙祖父丁国典(乾隆35年~道光5年),因追慕远祖宋代丁顗曾藏书八千卷,遂建八千卷楼,由名士梁同书题写匾额,以励子孙。父丁英(嘉庆9年~咸丰5年),因生意往来南北,每得秘籍。丁申(道光9年~光绪13年)、丁丙(道光12年~光绪25年)亦富而好学,晨抄夕写,补其未备。兄弟二人抢救、抄补文澜阁《四库全书》之举,受到光绪帝的赞赏,名扬士林。他们很注重乡邦文献的流传,刊刻《武林掌故丛编》二十六集二百余种六百余卷、《武林往哲遗著》六十余种四百余卷、《国朝杭郡诗三辑》一百卷等,使单零孤本汇成巨帙,广为流传。丁氏几代人,因经商而富于资财,而购书藏书,而著述立说,而刻书广传文献,《八千卷楼书目》是他们辛劳聚书之美德的最好见证。二是所藏的书,量大质优。《八千卷楼书目》中有“宋元刊本二百余种”,“明刊之精者、旧钞之佳者及著述稿本、校雠秘册,合计两千余种”,《四库》著录之书“综三千五百余种”,存目之书“一千五百余种”,《四库》未收书“综计八千种有奇”,总数愈一万七千部。八千卷楼的善本,在历时三年始成的《善本书室藏书志》中有详细记录。《善本书室藏书志》于每书详著书名、卷数、作者及时代、序跋者、刊刻时间、刊刻地域、行数、藏书印记等。《八千卷楼书目》则是仅记书名、卷数、作者及时代与版本形态,一目了然。另外,《八千卷楼书目》重视对普通本的收录,仅清人著述就近10300部,占全部17000中的61%,这在重善本的社会风气中,很是难能可贵。事实证明,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八千卷楼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对古代藏书思想的研究。

(2)目录学史上的价值。这里也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目录编制方面。诚如影印出版说明中所言:“把丛书的子目分散在各类,并注明所属丛书,是丛书目录编制的一大进步。”这一点为建国后的目录学巨著《中国丛书综录》所继承。其二,成于光绪二十六年的《八千卷楼书目》,收录清人著作一万余部,为始于民国三年的《清史稿·艺文志》的撰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清史稿·艺文志》共收书9633部,其中4713部来源于《八千卷楼书目》,几近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说,《八千卷楼书目》是《清史稿·艺文志》最主要的材料来源。章钰言“八千卷楼外,首推盛氏目”(见《艺风堂友朋书札》章钰致缪荃孙信第三十五通,第600页),视《八千卷楼书目》为首要来源,诚非虚言。《清史稿·艺文志》成书至今,尚未有研究专著出现,仅有为数不多的论文。该志与学术史研究关系较密,当前学术界对此研究有待加强,基于此,从史源学角度,逐条核查《八千卷楼书目》中所收清人著述(包括辑佚书)在《清史稿·艺文志》中是否收录,对歧异者进行条辨,并加以分类归纳,对完全相同者与完全未收者进行讨论,总结去取、改造的标准及规律,对评价《清史稿·艺文志》的价值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而也可以加深对中国史志目录、进而整个目录学的认识。笔者就此撰写了《<清史稿艺文志>与<八千卷楼书目>关系研究》一文。

清末四大藏书家,都有善本书目传世,惟有八千卷楼有总书目,我们从中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丁氏的藏书特色、藏书理念。他们不仅是藏书家,也是版本学家、目录学家,他们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版本目录学的发展。《八千卷楼书目》版本有三,稿本在南京图书馆,抄本可能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而排印本当有较多流传。2007年,商务印书馆据民国十二年丁仁排印本影印收入《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但该套书部头庞大,价格不菲,非个人所能据有,限制了它的普及应用。2009年元月,以古籍影印见长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审时度势,缩印了该书,单本行世,并编制了书名索引,大大方便了读者的购买和使用。我们也希望该书其它版本的影印问世,以便于做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最后,简单谈一下索引。为方便读者使用,现在整理出版的工具性的古籍,大多都附录了索引。附加索引,是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索引,等于没完成整理工作。对一些不编索引的古籍出版物,我们应持批评态度,应认定为苟简的做法、不负责任的做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八千卷楼书目》单行本,由赵嫄女士特别编制了书名索引,这就使该影印本远较他本为胜,成为目前最好的本子。当然,如果加上著者索引,也许会更加完善。

文章来源:《藏书报》2009年第2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