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忍让到公正

 昵称9255258 2012-07-05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辈一辈的中国人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忍让作为美德在中国深入人心。在西方则有一个同样流传甚广的道德启蒙故事:小兄弟二人争吃一张馅饼,父亲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权双方彼此忍让,而是让二人在“拿起餐刀将馅饼一分为二”和“优先选取分好的馅饼”之间进行抉择,二者不可兼得。这样,无论谁选择“拿起餐刀将馅饼一分为二”,他都会尽量将馅饼分得均匀,否则,大的一块将被另一方选走!
“让梨”和“分馅饼”是东西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正是在这些小事的处理中,长着将做人的理念、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传达给了孩子。在中国传统的血缘亲情社会中,成员在利益分配时讲求忍让;在西方契约社会中,公民在利益分割时追求公正。孩子们在生活情境中确立的道德理念,成为日后做人的伦理旨归。当下的中国正在从血亲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型,在东西方道德理念的碰撞中,教育者对自我行为的抉择不能懵懵懂懂,帮孩子们确立道德理念时应该有更明确的取向。
其一,承认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
其二,从维护血缘亲情到注重客观规范……
其三,从身份差等到追求契约平等……
当契约社会不可阻挡地到来,社会的和谐不能继续依靠人情面子维护,于是,遵守客观社会规范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前提。学校的人际关系是血亲社会和契约社会之间的熟人公共关系,公正是基本理念,公正优先于忍让。忍让已不是协调现代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但作为传统美德,它仍具有协调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应以公正原则为根本,同时倡导彼此忍让,让传统社会的温润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彼此辉映,相得益彰。 
                                    作者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黄云明
                                     摘自《中小学管理》2012.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