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开课的三学与三不学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7-08

不论是教研组内的公开课还是规模更大的对外公开课,都是认真准备、精心设计的结果, 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很多。但与家常课相比, 公开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那么, 我们该向公开课学习些什么呢?

要学公开课的反复钻研、精心设。从家常课中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到位, 甚至有时会出现错误的理解。只有读懂教材、读透教材, 才可能设计出有独特见解的教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引领学生发现了林冲的“三心” (虚心、宽心、仁心) 一下子就把林冲的性格特征、气质特点抓住了。但在平时的家常课上, 一些教师往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疏于钻研教材,缺少像公开课一样的精心研究与设计。

要学公开课的公平、民主。公开课上, 教师往往一改往日的“严师” 模样, 和学生商量、讨论, 绝不轻易批评学生, 基本做到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态度, 正是为人师者应有的态度。我们仔细观察一些名师的课堂就会发现, 他们的课之所以吸引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学生。课如其人, 要上好课, 不仅是技术问题, 更是做人的问题。教学是爱的艺术, 公开课是展示爱的舞台。

要学公开课的智慧生成。智慧生成建立在智慧预设的基础上,同时也离不开有效的评价和智慧的引导。智慧生成需要智慧, 更需要长期的实践与反思。家常课上, 一些教师往往用灌输代替引导, 用大量的作业代替生成, 用考试的结果代替教学评价。时间久了,学生不会“疑”, 接着不会“思”, 最后连“想” 都不想了。而智慧生成的课堂, 充满激情和思辨, 更洋溢着生命的活。在那样的课堂上, 学生真正成为儿童, 成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不要学公开课的“表”。公开课往往课前有预热,那是授课教师想亲近学生, 让学生放下悬着的心, 主要是为调节课堂气氛而设。对家常课来说, 要预热也要变换方式和内容, 因为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 过度预热不一定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生成。

 

不要学公开课的“热”。很多公开课不是为学生上的, 而是为授课教师自己和听课教师上的。为了得到好评, 一些授课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和听课教师高兴, 能想到的方法和手段都不遗余力地派上了用场。而真正的好课也可以是“冷” 的, “冷” 得扎实、朴实、真实。

不要学公开课的“短”。有些教师对公开课采取“拿来主义”,听完课后就在自己的课堂上照搬。殊不知,公开课的时间短暂,只是“时间的艺术”,而真正的教学需要下长久的功夫,也许还要下苦功夫、笨功夫。比如,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写作需要多读多写作为积累, 哪怕是朗读也需要天长日久的训……没有一件事可以一蹴而就。著名特级教师薄俊生说,要教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让学生学一生有用的语文。这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长”。

看来, 学公开课, 要学它的“公开”,更要学公开背后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