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起势”之误

 聽雨軒sjh 2012-07-08

太极拳起势之误

太极拳之“起势”也称“预备势”,即上场练拳的初始状。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太极拳的“起势”变了。

放眼望今之太极拳者:上场打拳,先两脚并拢,呈立正状,然后左脚向左分开于肩宽齐,接着两手平举,开始第一势……。

这难道不对吗?在笔者看来,这显然是错误的,违背太极拳之原理。

正确的练法是:上场打拳,身体自然直立,两腿分开与肩宽齐,凝神调息,洗心涤虑入静,然后两手平举,开始第一势……。

有人会说,这不是一样吗。笔者告诉你,不一样的,差远了!

问题的关键或差别,就在于上场一站立是立正状,还是两腿与肩宽齐的分立状。笔者竭力主张后者

首先,笔者几十年前学拳始,起势就是后者的分立状;所拜访、所见识的老拳师,起势皆为分立状。

其次,根据笔者所查阅自民国以来至1965年出版的任何一种太极拳书籍,其“起势”无一例外地是分立状。比如:

1921年出版的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预备势图示之“图解”说,“身体直立,两手下垂,腕与胯齐,掌心下按,目前视,两足距离与肩之宽相等”。

1925出版的陈微明《太极拳术》图示一说,“两足平行分开,与两肩齐,眼向前视”。

1931年出版的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其图示皆为杨澄甫本人的拳照,在图示一[说明]中道,“此为太极拳起势预备势动作之形态……,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相齐……”。

1933年出版的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卷一拳势分解,第一页两幅图像—无极像图、太极像图都是后者状。虽没有文字说明,但图示明白无误!

1963年出版的顾留馨、沈家桢《陈式太极拳》的第一式 预备势图示的文字说明:“身体中正站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

就是1987年陈小旺的《世传陈式太极拳》[动作说明]第一式预备势也如是说,“ 身体自然直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但,我们所尊敬的陈小旺、陈正雷不知为什么自己却变了)。

由此可见,自古至今的太极拳起势或预备势,都是“两足距离与肩宽齐”的分立状形态

再次,与太极拳原理不符,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太极来自无极,“无极者,一物未有也”。浑浑然然,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像,故名之无极也。因此,上场打拳,中正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宽齐,自然安舒,凝神调息,浑浑然然,空空荡荡,为无极状也。然后,两手平举,阴阳即起,太极产生。这就是一动即为太极,一动即为阴阳的道理。阴阳即起后,随虚实、开合、刚柔,四象呈,八卦运,滔滔不绝,连绵不断,直至收势回归无极。这是正确的无极——太极——无极的运行轨迹。

如果按照前者立正状,两足并拢为无极,不仅极不自然,而且无法安神平心,洗心涤虑进入无极净界。因为,中国传统儒、佛、道的武术、气功都不可能立正状入静(不信可试试)。而左足向左平移时,阴阳咋起,再两手平举,又是阴阳启动,其轨迹为无极——太极——太极——无极。实乃多此一举,混乱阴阳。

再再次,不符合应敌之技势。上场与人交手,,不论身体、两手为何状,两足必然分开站立,此为常识。不可能上场与人交手,两足并拢为立正状,如是,贻笑大方。

太极拳的技击招势无不为应敌而制,一动即有招架,从太极拳起势两手平举的正着和变招就可以看出,哪有应敌时,先左脚平移拉开再动手应敌之理?

当今,太极拳运动如火如荼,太极拳架势五光十色,但不要忘记“惟理一贯”也。任何改动都不能违背或偏离太极拳一贯的原理。

笔者规劝那些上场打拳两脚并拢立正状,再左脚平移拉开的太极拳者,吃透太极拳原理,回归无极——太极——无极状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