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询

 zcm1944 2012-07-08
拼音:ouyang xun
目录[ 隐藏 ]
  • 1人物生平

  • 2书法造诣

  • 3书迹汇考

  • 4书法欣赏

    • 4.1《行书千字文》

    • 4.2《卜商帖》

    • 4.3《化度寺碑》

    • 4.4《张翰思鲈帖》

    • 4.5《皇甫诞碑》

    • 4.6《九成宫醴泉铭》

  • 5欧体书法要诀

    • 5.1欧阳询八法

    • 5.2欧阳询三十六决

    • 5.3用笔论

  • 6后世评价

  • 7人物相关

    • 7.1小欧阳

 
  欧阳询,中国著名书法大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欧阳询像
欧阳询像
  欧阳询(557~641),中国唐代书法家。字信本,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于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自幼敏悟,长大后博通经史,在隋时书法就很有名,曾任太常博士。唐高祖即位,官给事中,与裴矩、陈叔达共同编纂《艺文类聚》。唐太宗时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因此也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八体兼妙,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 “欧虞”。

  史书记载询书法初学王字,而险峻过之。传说欧阳询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书风。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也称“率更体”)。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主要作品还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梦奠帖》等称名于世。

  据传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章草石碑,看了几眼,觉得写得一般。但转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个水落石出。于是伫立在碑前,反覆地观看了几遍,才发现了其中精深绝妙之处。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之久。欧阳询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观止。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传世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

  流传至今传为欧阳询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和行书《千字文》等。其中《梦奠帖》结体富于变化,最能表现出欧书劲险刻厉、矛戟森列的特色。

  欧阳询所书碑刻传世的有:①《九成宫醴泉铭》。碑立于贞观六年(632),为他晚年奉敕书写。碑字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用笔刚劲,纤浓得中,寓险峭于平正之中,成为学习书法的楷模。②《皇甫诞碑》,立于贞观初年,笔画瘦硬,字呈长方,在结体取势中,充分发挥欧书的险峭的本色。③《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立于贞观五年,是欧阳询晚年得意的作品。字小于欧书其他碑石,书法静穆浑厚,严密秀腴,在精整险劲中别具风貌。原石早已损佚,在宋代就有许多翻刻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残本,亦有人认为是早期的翻刻本。④《虞恭公温彦博碑》,立于贞观十一年。这时欧阳询已80岁,但书法仍见功力。碑虽漫漶,从完好的字中仍可窥见谨严精劲的特点。欧阳询隶书碑刻有《宗圣观记碑》、《房彦谦碑》等。《房彦谦碑》书法介于隶楷之间,紧健峭厉,有晋碑的风貌,可见欧楷的渊源。相传欧阳询临有《兰亭序》,流传的定武本《兰亭序》,是根据欧临本上石的。传为欧阳询的小楷有《心经》、《九歌》、《千字文》等,但流传后世的拓本,真伪很难确定。

  欧阳询相貌虽很丑陋,但聪悟绝伦,读书能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自成面目,人称“欧体”,为一时之绝,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人们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故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张怀瓘《书断》称其书“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欧阳询楷书结体严谨,笔势开张,笔法穿插挪让极有法度。后世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笔法中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和方法,对后世有很大的启迪。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书法造诣

 
  欧阳询书法远承魏、晋,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他用笔从古隶中出,所以能凝重沉着,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欧书的特色可用“险劲”二字来概括。欧阳询的书名在当时已远播国外,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 “初唐四家”,他的书体称为“欧体”,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
《卜商帖》帖
《卜商帖》帖
 
  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人了后人所作的若于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鹊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书迹汇考


  1.周罗睺墓志
  徐敞撰,欧阳询正书。
 
  志目又称《周罗睺墓志》。大业元年四月立。著录首见赵明诚《金石录目》第五一六,其“跋尾”有“右《隋周罗睺墓志》,无书人姓名,而欧阳率更在大业中所书《姚辩墓志》、《元长寿碑》与此碑字体正同。盖率更书也,往时书学博士米芾善书。尤精于鉴裁,亦以余言为然”云。

  志主周罗睺(542—605),字公布。九江浔阳人。官至上大将军,封爵义宁郡公。《隋书》卷六五有传。六业元年四月卒,年六十四,赠柱国、右翊卫大将军,谥曰“壮”。

  2.姚辩墓志
  虞世基撰,欧阳询止书。万文韶镌。
 
  志目又称《姚辩墓志》、《姚恭公墓志铭》、《左光禄大夫姚辩墓志》、《左屯卫大将军姚辩墓志》、《隋故左屯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姚恭公墓志铭》。文见严可均《全隋文》卷十四(《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月二十一日入窆万年县。著录首见朱长文《墨池篇》卷十七,武亿《授堂金石一跋》卷四所见为“近人重刻”:王昶《金石萃编》卷四十记宋时重刻本“一石二面”,“多讹字落字。高三尺三寸,广一尺五寸。三十二行,行四十二字”。欧阳询结衔“太常博士”。

  志主姚辩(546—6ll),宇思辩。武威人,官至左屯卫大将军、右光禄大夫,大业七年三月十九日(《隋书》卷三《炀帝上》记“三月丁亥”即初二日)卒,年六十六。赠左光禄大夫,谥曰“恭”。

  3.元寿碑
  虞世基撰,欧阳询正书。

  碑目又称《左仆射元长寿碑》、《尚书左仆射元长寿碑)。大业八年正月,立在万年县。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笫五三一。碑主元寿(550—6l2),字长寿,以字行,河南洛阳人,宫至内史令、右光禄大夫兼左翊卫大将军。《隋书》卷六三有传。大业八年正月甲辰即二十四日卒,年六十三,赠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谥曰“景”。碑目“左仆仆射”乃右仆射之讹,且为赠官。

  4.窦抗墓志
  欧阳询撰并隶书。

  志目又称《司空窦抗墓志》。武德五年三月,入窆京兆。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五四六。志主窦抗(?—621),字道生。扶风平陵人,太穆皇后之从兄,高祖朝官至纳言。新旧《唐书》有传,见《旧书》卷六一、《新书》卷九五。武德四年卒,赠司空,谥曰“密”。志目“司空”乃赠官。

  5.宗圣观碑
  欧阳询撰序并隶书。陈叔达铭。

  碑目又称《大唐宗圣观记》。序见《全唐文》卷一四六。铭见卷一三三。武德九年二月十五日,立在盩厔县。著录首见《墨池篇》卷十八。《金石萃编》卷四一记:“碑高一丈二尺五分。广三尺七寸。二十三行,行六十字。隶书。额题‘太唐宗圣观记’六字,正书。”欧阳询结衔“给事中骑都尉”。朱枫《雍州金石记》卷二有“信本楷书名高千古,其分书如《房彦谦碑》亦多传于世。今玩碑宇,时作篆体。乃唐隶之佳者,微露笔意,似信本楷书”云。

  6.楚哀王智云碑
  欧阳询撰并隶书。

  碑目又称《楚哀王稚诠碑》。武德初年立在万年县。著录首见《墨池篇》卷十七。《丛编》卷八“万年县”引《集古录目》记欧阳询“时为给事中”,盖武德四年后所立。碑主楚哀王智云,初名稚诠,高祖第五子。大业末遇害,年十四岁。武德元年,追封楚王,谥曰“哀”。新旧《唐书》有传,见《旧书》卷六四《高祖二十二子》。《新书》卷七九《高祖诸子》。

  7.杜如晦碑
  虞世南撰,欧阳询隶书。

  碑目又称《赠司空杜如晦碑》。贞观四年,立在醴泉县昭陵。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五五九,其《跋尾》称:“右《唐杜如晦碑》,虞世南撰。验其字画。盖欧阳询书也。”《类编》卷一从之。碑主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太宗朝官至尚书右仆射。新旧《唐书》有传,见《旧书》卷六六,《新书》卷九六。贞观四年三月甲申即十九日卒,年四十六,赠司空,谥曰“成”。如晦为贞观良相,初为秦王奇兵曹参军,又兼文学馆学士,虞世南入唐,即与其同属秦王府僚,当有行谊。参《旧传》:“太宗手诏著作郎虞世南曰:‘朕与如晦,君臣义重。不聿奄从物化,追念旧勋,痛悼于怀。卿体吾此意,为制碑又也、”’虞世南盖奉敕撰文。时著作郎任上。

  8.房彦谦碑
  李百药撰,欧阳询隶书。

  碑目又称《徐州都督房彦谦碑》、《临淄郡公房彦谦碑》、《赠徐州都督房彦谦碑》、《临淄定公房彦谦碑》。全称《唐故都督徐州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临淄定公房公碑》。文见《全唐文》卷一四三。贞观五年三月三日,立在章丘县赵山。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五六十、五六一。《金石萃编》卷四三记:“碑高一丈一尺一寸四分,广五尺三寸。三十六行,行七十八字,隶书。额题‘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九宇,篆书。”欧阳询结街“太子中允口口修撰”。碑主房彦谦(547—615),字孝冲,清河人。贞观良相房玄龄之父,隋日官至泾阳县令,大业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卒。年六十九。  贞观三年因子贵追封使持节都督徐、泗、仁、谯、沂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四年又追封临淄公。谥曰“定”。上引碑目结衔并属赠官。
《化度寺碑》书法
《化度寺碑》书法

  9.化度寺碑
  李百药撰。欧阳询正书。

  碑目又称《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化度寺舍利塔铭》、《邕禅师舍利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文见《全唐文》卷一四三。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立在洛阳。著录首见《墨池篇》卷十七。欧阳询结衔“率更令”。《金石萃编》卷四三引解缙《春雨集》:“河南范谔隆兴初跋尾云:庆历初,其高王父开府公讳雍举,使关右。历南山佛寺,见断石砌下,视之乃此碑,称叹以为至宝。既而寺僧误以为石中有宝,破石求之,不得,弃之寺后,公他日再至失石所在。问之,僧以实对,公求得之,为三断矣,乃以数十缣易之以归,置里第,赐书阁下。靖康之乱,诸父取藏之井中。兵后,好事者出之,椎拓数十本已。乃碎其石,恐流散。浙右者皆是物也”是知南宋时石己残卒不堪。

  三壮弘《增补校碑随笔》记:“光绪廿六年,道士王圆箓于敦煌东南鸣沙山千佛洞发现……碑刻四种,其一为旧拓《化度寺》剪裱残本,存前二百二十六宇,至十行‘耀秀华宗’止,共六页。首页卅九字,为法人伯希和所得,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馆。余五页为英人斯坦因所得,现藏英国伦敦。”此属《化度寺铭》最早之善拓本。

  10.醴泉铭
  魏徵撰,欧阳询正书。

  铭目又称《九成宫醴泉碑铭》。文见《全唐文》卷一四一。贞观六年四月,立于麟游县。著录首见《集古录跋尾》卷五。欧阳询结衔“兼太子率更令渤海男”。

  11.从幸九成宫题铭
  醴泉铭碑阴,太尉长孙无忌等七人题名,欧阳询正书。另有中书门下及见从文武三品已上并学士各自书题名,凡四十六人。著录首见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十。

  12.兰惹帖
  欧阳询撰并行书。

  又见《全唐文》卷一四六。贞观六年五月中旬书。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13.付善奴帖
  欧阳询撰并书。
 
  帖目又称《传授诀》、《秉笔帖》。文见《全唐文》卷一四六。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书,立在凤翔。著录首见郑樵《金石录》卷下。《类编》卷一记:“宋至和二年重摹”。《宣和书谱》卷八记有“三帖”。

  14.张崇碑
  欧阳询书。
 
  碑目又称《丹州刺史张崇碑》、《丹州刺女肃恭公张崇碑》。贞观八年十一月立在咸阳县。著录首见《丛编》卷八“咸阳县”引《金石录》。《类编》同。《金石录目》第五七一记“无书、撰人姓名”。按清季雍正年间曾出土于志宁《张琮碑》。目曰《睦州刺史张琮碑》、《南安公张崇碑》、《南安懿公碑》、文见《全唐文》卷一四五。其有“君讳琮,字文瑾,武威站臧人也。……贞观十一年十三月之任,在道寝疾,薨于宋州馆舍,春秋五十有五。……即以十三年二月二十一迁厝于始平之原”云,参阅《金石录》跋尾卷二三记:“右《唐丹州刺史碑》,首尾已残阙,其可见者,云:‘公讳崇,字平高。’按《新唐书·刘裴传》后载起义功臣事迹有张平高,云:‘绥州人,从唐公平京城。累授左领军将军、萧国公。贞观初,为丹州刺史,坐事。以右光禄大夫还第,卒。’今以碑考之,其事皆同,惟传以字为名尔。”《丹州刺史张崇碑》与《睦州刺史张崇(琮)碑》,俨然二石。碑主张崇,字平高,以字行,绥州肤施人,为武德功臣。官至右光禄大夫,封爵萧国公。卒后改封罗国公。永徽中追赠潭州都督。新旧《唐书》有传,见《旧书》卷五七《刘文静传》附,《新书》卷八八《裴寂传》。

  15.心经
  欧阳询书。

  帖目又称《小字心经》。贞观九年十月,立在越州。著录首见《博古堂帖存》,刻在越州。

  16.昭陵刻石文
  唐太宗撰,欧阳询隶书。

  碑目又称《长孙皇后碑》、《文德皇后碑》。贞观十年十、一月初四日,立在醴泉县昭陵。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五七三。碑主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601—636),河南洛阳人,贞观重臣、高宗顾命大臣司空长孙无忌之妹。新旧《唐书》有传,见《旧书》卷五、《新书》卷七六《后妃传》。贞观十年六月己卯即二十一日卒,年三十六,谥文德。虞世南作《哀册文》志之,有《女则》十卷。上元元年八月改谥文德顺圣皇后。

  18.温彦博志
  欧阳询撰并正书。

  志目又称《右仆射温彦博墓志》、《大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墓志》。文见《唐文拾遗》卷一四。贞观十一年十月廿二日。入窆醴泉县昭陵。著录首见《墨池篇》卷十七。《金石录目》第五七七记“无撰人姓名,世传欧阳询书。”参《唐代墓志汇编》贞观0五二拓本有“东北道招慰大使十年六月贞观检校太子右庶子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撰并书”字样及觉罗崇恩《香南精舍金石契》所谓“此亦复刻本。然尚有典型,较胜于近世之生造伪品远矣。其脱落处,或就空格补刊,当是不谙文义人据剪本、旧本入石也”。盖出欧阳询撰书者。其结衔“检校太子石庶子、银青光禄大夫”,可补史阙。

  19.温彦博碑
  岑文本撰,欧阳询正书。
 
  碑目又称《右仆射温彦博碑》、《虞公温彦博碑》、《温虞恭彦博碑》、《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文见《全唐文》卷一五0。贞观十一年十月廿二日,立在醴泉县昭陵。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五七八。《金石萃编》卷四四记:“碑连额高一丈一尺七寸五分。广四尺四寸。三十六行。行七十七字,正书。额题‘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之碑’十六字。篆书。”

  碑主温彦博(574—637),字大临,并州祁人。官至尚书右仆射,新旧《唐书》有传,见《旧书》卷六一,《新书》卷九一《温大雅传》附。贞观十一年六月甲寅即朔日卒,年六十四(《新书》作六十三)。特进,谥曰“恭”。

  20.赠高颎礼部尚书诏批答
  欧阳询正书。
 
  贞观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批答赠高颎官疏。立在京兆。著录首见《类编》卷一。其有云:“贞观十一年二月诏,无姓名。十二月二十八日批诏乃询书。”参《金石录》卷二三记“右《唐赠高颎诏书》。贞观十一年改葬,有诏赠礼部尚书”云,其批答与赠礼部尚书诏为别一文。

  21.皇甫诞碑
  于志宁撰,欧阳询正书。
 
  碑目又称《隋宏义明公皇甫诞碑》、《皇甫府君碑》、《唐立隋柱国皇甫诞碑》、《左光禄大夫皇甫诞碑》、《皇甫明公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义明公皇甫府君碑》。文见《全唐文》卷一四四。贞观中(六年四月后),立在万年县,著录首见《全石录目》第六0七。欧阳询结衔“银青光禄大夫”。《金石萃编》卷四四记:“碑高七尺六寸。广三尺八寸。二十八行,行五十九字,正书。额题‘隋柱国宏义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篆书。”现存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皇甫诞碑》拓本
《皇甫诞碑》拓本

  碑主皇甫诞(554—604),字元宪,安定朝那人(《隋书》本传作“字玄虑”)。官至并州总管司马,仪同三司,《隋书》卷七一有传。仁寿四年九月,死于汉王凉并州之乱,年五十一。赠柱国、左光禄大夫,宏义郡公,谥曰“明”。上引碑目结衔,盖隋日赠官。

  22.唐瑾碑
  于志宁撰,欧阳询正书。
 
  碑目又称《周大宗伯唐瑾碑》。贞观中,正在万年县。《隋书》卷三三《经籍二》记其有《书议》十卷。著录首见《墨池篇》卷十七,惟误为“唐景碑”。

  23.六马赞
  唐太宗撰,欧阳询隶书。

  赞目又称《昭陵六马赞》、《六马图赞》。文见《全唐文》卷一0。贞观中,立在醴泉县昭陵。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五七四。

  24.段文振碑
  潘徽撰,欧阳询隶书。

  碑目又称《兵部尚书段文振碑》。贞观中,立在咸阳县。著录首见《金石录目》第六O八。《丛编》卷八“咸阳县”引《京兆金石录》记:“大业八年立石。”《类编》从之。参欧阳棐《集古录目》卷五记:“文振字元起,陇西姑臧人,仕隋至兵部尚书。封龙岗郡公。赠右仆射,谥曰襄。碑不著所立年月。”《新书》卷八三《诸帝公主》:高密公主夫婿段纶,“隋兵部尚书文振子。工部尚书。杞国公,”及《类编》有《工部尚书晋昌郡王碑》,即段纶碑,“于志宁撰,贞观中立”。《金石录目》所谓“工部尚书”者或因出其子段纶结衔而致讹。父子当同时立石。《京兆金石录》“大业八年”者,盖其卒年。今从《金石录目》。碑主段文振。字元起,北海期原人,官至兵部尚书,左侯卫大将军,《隋书》卷六十有传,大业八年三月辛卯即十二日,卒于征辽途中,赠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北平侯。谥曰“襄”。

  25.段纶碑
  于志宁撰,欧阳询书。
 
  碑目又称《工部尚书晋昌郡王碑》、《驸马都尉工部尚书杞国公段纶碑》。贞观中立在万年县。书体无考。著录首见《丛编》卷八引《京兆金石录》。碑主段纶,北海期原人,段文振之子,高祖第四女、高密公主夫婿。《新书》卷八三《诸帝公主》:“纶,隋兵部尚书文振子,工部尚书、杞国公,”杞,或作纪,又作汜。并讹。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四记其自贞观三年六月见在任工部,至十五年致仕。其约卒于十五年后之数年间,晋昌郡王乃为赠封。

  26.杨缙墓志
  许善心序,虞世基铭,欧阳询书。
 
  志目又称《上仪同杨缙墓志》、立在咸阳县,年月及书体无考。著录首见《宝刻丛编》卷八引《复斋碑录》。

  27.骨利献马赞
  欧阳询书。
 
  撰人、立石年月及书体无考。著录首见《金石略》卷下,记在凤翔府。

  28.尹善殿记
  欧阳询书。
 
  撰人、立石年月及书体无考。著录首见《金石略》卷下,记在凤翔府。

  29.道林之寺
  欧阳询书。
 
  撰人、立石年月及书体无考。著录首见《金石略》卷下,记在潭州。

  30.鄱阳铭
  欧阳询书。
 
  撰人、立石年月及书体无考。著录首见《金石略》卷下。记在饶州。

  31.二吴论
  欧阳询书。
 
  撰人、立石年月及书体无考,著录首见《金石略》卷下,记在西京(洛阳)。《类编》卷一记在“潞”。

  32.论飞帛
  欧阳询书。
 
  撰人、立石年月、地理及书体无考。著录首见《金石略》卷下。

  33.苏彦威语箴
  欧阳询书。
 
  撰人、立石年月、地理及书体无考。著录首见《墨池篇》卷十八,惟为“传模本”。

  34.五月帖
  欧阳询撰并行书。
 
  文见《全唐文>卷一四六。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35.脚气帖
  欧阳询撰并行书。
 
  文见《唐文拾遗》卷一四。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比年帖》,黄伯思《法帖刊误》卷上以为集公碑中字为之。容庚《丛帖目》列为伪。

  36.放诞帖
  欧阳询撰并书。
 
  见《全唐文》卷一四六,两帖合作《临川帖》。著录首见潘师旦《绛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八”(未见目)。

  37.海觉寺额
  欧阳询书。
 
  著录首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西京寺观等画壁”。

  38.去岁
  欧阳询书。
 
  著录首见《绛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八”(未见目)。

  39.车驾帖
  欧阳询撰并书。
 
  文见《唐文拾遗》卷一四。著录首见王寀《汝帖》“唐欧虞褚薛书汝刻十”。

  40.玉枕尊胜咒
  欧阳询书。
 
  著录首见《博古堂帖存》,刻在越州。

  41.节苏原事
  欧阳询正书。
 
  著录首见《宣和书谱》卷八。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书法欣赏

《行书千字文》

《行书千字文》帖
《行书千字文》帖
  欧阳修无论是在初唐四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或是楷书四大家(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元赵孟頫)中都是领军人物。他的书法从北碑得法,又学二王(羲之、献之)而参以隶意,形势俊劲,意态精密,于平正中见险绝,自具面目,世称“欧体”。他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碑,更是楷法精绝,结体平和而险劲,不可有一分增减,成了楷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在欧阳询看来,一切都应是典雅、庄严的,一切变化都须按照法度而表现得充分、坚实、完整,趋于尽善尽美。所以即使偶然奔放一下,像他的《草书千字文》,仍然保持毫厘不逾的法度,更不待说此卷《行书千字文》了。

  《行文千字文》的用笔十分理性,处处注意点画之间的主次、穿插、避让,运腕用笔的周正、凝重、紧密,高华浑穆有余而意态略逊,不及他在行书《梦奠帖》中那种“蝉联起伏,凝结遒耸”,向背转折,出于自得的风气。这又不可不知。

《卜商帖》

  《卜商帖》又称《卜商读书帖》,是 欧阳存世墨迹,纸本,高25.2厘米,横16.5厘米,行书六行,共五十三字。上有宣和内府诸印和一瘦金体题跋:“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徽宗赵佶的手笔。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卜商帖》用墨浓重,行气淹贯,下笔锋利如斩钉截铁。他楷书中的瘦劲典雅,在这里转化为锋锐的笔痕,似乎还残留着北派书法中的方劲笔法。但是墨气却极为鲜润,笔画饱满丰腴,起笔简截而少婉约之势,是与当时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献之书风大不一样的。 正如清人吴升《大观录》跋:“笔力峭劲,墨气鲜润。”

《化度寺碑》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碑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行,行书33字。原石久佚。

  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张翰思鲈帖》书
《张翰思鲈帖》书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皇甫诞碑》

  《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撰文,此碑现存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

《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魏征撰,欧阳询书,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碑立于唐贞观六年(632)。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欧阳洵76岁书,贞观六年(632)刻石。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凤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此册为宋拓明驸马李祺本,是现存善本之最。曾经清高士祺、赵怀玉收藏。清初高氏重新装裱。后归张明善所有。历经陈、隋、唐三朝。贞观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八体尽能、尤工正书。

  宋拓唐刻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拓本半开纵209cm,横13.9cm。1956年张明善捐献文化部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藏。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欧体书法要诀

欧阳询八法

  丶[点]如高峰之坠石。

  L[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

  一[横]若千里之阵云。

  丨[竖]如万岁之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ㄟ[捺]一被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欧阳询三十六决

  后人根据欧阳询的结字特点总结了三十六种结字的法则,称为欧阳结字三十六法,或者欧阳询三十六决。

  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高宗《唱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辶”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顶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曡”、“壘”、“藥”、“鸞”、“驚”、“鹭”、“鬐”、“聲”、“醫”之类,《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穿插:字画交错者,欲其疏密,长短、大小匀停,如“中”、“弗”、“井”、“曲”、“册”、“兼”、“禹”、“禹”、“爽”、“爾”、“襄”、“甬”、“耳”、“婁”、“由”、“垂”、“車”、“無”、“密”之类,《八诀》所谓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也。

  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类是也。

  偏侧: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侧、欹斜,亦当随其字势结体。偏向右者,如“心”、“戈”、“衣”、“幾”之类;向左者,如“夕”、“朋”、“乃”、 “勿”、“少”、“厷”之类;正如偏者,如“亥”、“女”、“丈”、“父”、“互”、“不”之类。字法所谓偏者正之,正者偏之,又其妙也。《八诀》又谓勿令偏侧,亦是也。

  挑¤:字之形势,有须挑¤者,如“戈”、“弋”、“武”、“九”、“气”之类;又如“献”、“励”、“散”、“断”之字,左边既多,须得右边¤之,如“省”、“炙”之类,上偏者须得下¤之,使相称为善。

  相让: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如“马”旁、“糹”旁、“鸟”旁诸字,须左边平直,然后右边可作字,否则妨碍不便。如“羉[上无四]”字,以中央“言”字上画短,让两“糹”出;如“辦”字,其中近下,让两“辛”出;如“鸥”、“鶠”、“驰”字,两旁俱上狭下阔,亦当相让;如 “呜”、“呼”字,“口”在左者,宜近上,“和”、“扣”字,“口”在右者宜近下,使不防碍,然后为佳,此类严也。

  补空:如“我”、“哉”字,作点须对左边实处,不可与“成”、“戟”、诸“戈‘,字同。如”袭“、”辟',、“餐',、”赣',之类,欲其四满方正也,如《醴泉铭》“建”字是也。
《九成宫醴泉铭》书
《九成宫醴泉铭》书法

  覆盖:如“宝”、“容”之类,点须正,画须圆明,不宜相著,上长下短。

  贴零:如“令”、“今”、“冬”、“寒”之类是也。 粘合:字之本相离开者,即欲粘合,使相著顾揖乃佳,如诸偏旁字“卧”、“鉴”、“非”、“门”之类是也。

  捷速:如“凤”、“风”之类,两边速宜圆¤,用笔时左边势宜疾,背笔时意中如电是也。

  满不要虚:如“园”、“圃”、“图”、“国”、“回”、“包”、“南”、“隔”、“目”、“四”、“勾”之类是也。

  意连:字有形断而意连者,如“之”、“以”、“心”、“必”、“小”、“川”、“州”、“水”、“求”之类是也。

  覆冒: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雲”头、“穴”、“宀”、“榮字头”头,“奢”、“金”、“食”、“夅”、“巷”、“泰”之类是也。

  垂曳:垂如“都”、“鄉”、“卿”、“卯”、“夅”之类,曳如“水”、“支”、“欠”、“皮”、“更”、“辶”、“走”、“民”、“也”之类是也。

  借换:如《醴泉铭》“祕”字就“示”字右点,作“必”字左点,此借换也。《黄庭经》“¤”字,“¤”字,亦借换也。又如“靈,字,法帖中或作”¤“、或作”小“,亦借换也。又如”蘇“之为”蘓“、”秋“之为”秌“,”鹅“之为”¤[上我下鸟]“,为”¤[左鸟右我]“之类,为其字难结体,故互换如此, 亦借换也,所谓东映西带是也。

  增减: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新“之为”¤“、”建“之为”¤“,是也。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曹“之为”¤“、”美“之为”¤“。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

  应副: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相称而后可。如”龍“、”詩“、”讐“、”轉“之类,必一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也。

  撑拄:字之独立者,必得撑拄,然后劲可观。如”可“、”下“、”永“、”亨“、”亭“、”宁“、”丁“、”手“、”司“、”卉',、“草”、“矛”、“巾”、“千”、“予”、“于”、“弓”之类是也。

  朝揖:凡字之有偏旁者,皆欲相顾,两文成字者为多,如“邹”、“谢”、“锄”、“储”之类,与三体成字者,若“讐”、“斑”之类,尤欲相朝揖,《八诀》所谓迎相顾揖是也。

  救应: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

  附离:字之形体,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离,如“形”、“影”、“飛”、“起”、“超”、“饮”、“勉”,凡有“文”、“欠”、“支”旁者之类,以小附大,以少附多是也。

  回抱:回抱向左者如“曷”、“丐”、“易”、“¤”之类,向右者如“艮”、“鬼”、“包”、“旭”、“它”之类是也。

  包裹:谓如“园”、“圃”打圈之类四围包裹者也;“向”、“尚”,上包下,“幽”、“凶”、下包上;“匮”、“匡”,左包右;“旬”、“匈”,右包左之类是也。 却好:谓其包裹斗凑不致失势,结束停当,皆得其宜也。

  小成大:字以大成小者,如“门”,“辶”下大者是也。以小成大,则字之成形及其小字,故谓之小成大,如“孤”字只在末后一“\[捺]”,“宁”字只在末后一“]”,“欠”字一拔,“戈”字一点之类是也。

  小大成形:谓小字大字各字有形势也。东坡先生曰: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结密,小字宽绰,则尽善尽美矣。

  小大大小:《书法》曰,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自然宽猛得宜。譬如“日”字之小,难与“国”字同大,如“一”字“二”字之疏,亦欲字画与密者相间,必当思所以位置排布,令相映带得宜,然后为上。或曰:“谓上小下大,上大下小,欲其相称。”亦一说也。

  左小右大:此一节乃字之病,左右大小,欲其相停,人之结字,易于左小而右大,故此与下二节,著其病也。

  左高右低 左短右长:此二节皆字之病。不可左高右低,是谓单肩。左短右长,《八诀》所谓勿令左短右长是也。

  褊:学欧书者易于作字狭长,故此法欲其结束整齐,收敛紧密,排叠次第,则有老气,《书谱》所谓密为老气,此所以贵为褊也。

  各自成形:凡写字欲其合而为一亦好,分而异体亦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于疏密大小,长短阔狭亦然,要当消详也。

  相管领:欲其彼此顾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

  应接:字之点画,欲其互相应接。两点者如“小”、“八”、“忄”自相应接;三点者如“糹”则左朝右,中朝上,右朝左;四点如“然”、“無”二字,则两旁二点相应,中间接又作灬亦相应接;至于丿、\[捺]、“水”、“木”、“州”、“無”之类亦然。

  已上皆言其大略,又在学者能以意消详,触类而长之可也。

用笔论

  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从容敛衽而言曰:“仆庸疏愚昧,禀命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至如天挺、功力,诚加大夫之说。用笔之趣,请闻其说。”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长,凝情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然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奉对大贤座,未敢抄说。”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口吻而口口,丽则绮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纸棱,撇娘密绍,务在经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逯连而扫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

  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曰:夫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宁知泰山之峻。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后昆。中心藏之,盖棺乃止。“公子谢曰:”鄙说疏浅,未足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辑有唐人张怀瓘所著《书断》说: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为一体,森 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奇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又说:欧阳询的“飞白、隶、行、草入妙;大令小篆、章草入能。”意思是说,欧阳询的书法技巧非常全面,对于各种书体都很有造诣,不仅精于篆书、飞白书,而且擅长正书(楷书)、行书、草书,虽然笔法出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最初摹仿二王,但能有所发展,自成一体,超出了著名书法家智永,可以同当 代书法大家虞世南相比拟。其隶书也被《书断》列为妙品。

  宋人《宣和书谱》亦称: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廷争之风,或比之草里蛇惊,云间电发。至其笔墨工巧,意态精密俊逸处,而人复比之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论者皆非虚誉也。”但是该书佚名作者认为欧阳询的书法,应以他的正书为最,为其“翰墨之冠”。他说:“然询以书得名,实在正书,若《化度寺石刻》,其墨本为世所宝,笔者虽尽力不能到也。而张怀瓘又称其飞白、隶、行、草入妙,大小篆、章草入能,盖亦各具一家之见。然而询虽以正书为翰墨之冠,而至于行字,又复变态百出,当是正书之亚,此得其行字为多焉。”清人《承晋斋积闻录》说:“欧(阳询)《皇甫》、《虞公》二碑是一条路,是自成一家时,其用笔用意,折处是险,峭处是险。”他的《详书帖》也说:“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欧书凡笔险必力破余地,而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支,故其险也,劲而稳。”可见险劲二字足以代表欧字的风格面貌。

  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清人冯武编著的《书法正传》辑录了欧阳询关于书法理论的论述:一是欧阳询《用笔论》:“莹神静虑,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虚,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调匀点画,上下均平,递相顾揖,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易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强调写字时必须精神贯注,注意执笔手法、和墨浓淡、字体肥瘦、调匀点画,上下对称等各方面。

  二是欧阳询八法:“丶,如高峰之坠石;乚,如长空之新月;一,如千里之阵云;丨,如万岁之枯藤;(斜勾),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岩;,如万钧之弩发;丿,如利剑断犀角;丶,一波常三过笔。”这是指点笔画的具体写法。

  三是欧阳询付善奴诀:“每秉笔必在圆正,重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妙要处。”这一练字秘诀从强调秉笔运神开始,然后指出关键之处在于考虑每个字的形体和态势对其笔画的四面八边结构作出妥当安排,即“四面停匀,八边俱备”。如本书编著者冯武所说:“此即方法,此八字惟欧公独妙,他人不能也。”此外,对于笔画的短长、粗细、疏密、斜正也必须适中,下笔时不可忙,也不可缓,不可瘦也不可肥。他认为这些都是写字的奥妙之处。他的书法论著尚有《三 十六法》,但近人考证不大可信。他的书法和书法理论对于后代书法都有深远的影响。 欧阳询墨迹传世者颇多,据宋人《宣和书谱》称御府所藏欧阳询笔迹有四十品,流传至今的,行书主要有《卜商请书帖》、《张翰帖》、《梦奠帖》等,正书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以及隶书《唐宗圣观记碑》等。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人物相关

小欧阳

  欧阳通也是著名书法家,他是欧阳询晚年得的幼子,人称小欧阳。母亲徐氏教他学习父亲的书法,恐怕他不勤奋,经常命他拿钱到市上书肆购买父亲写的字帖,“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故唐人《述书赋》云:“学有大小夏侯,书有大小欧阳。”

  但欧阳通的字体“瘦怯于父。常自矜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管,狸毛为心,覆以秋兔毫,松胡为墨,末以麝香,纸必须坚薄滑者,乃书之。盖自重其书”,“然行草得询之险劲,盘结分布,意态则有所未及,亦不失其为名书也”。欧阳通历仕太宗、高宗、武后三朝,高宗仪凤年间,官居中书舍人之职。

  武后垂拱年间,升迁殿中监,天授年间,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不久,因不同意立武承嗣为太子,被酷吏来俊臣诬告杀害。《宣和书谱》称其“风节学艺,父子表见,一时为唐名臣,亦已美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