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讲记

 章木匠 2012-07-09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讲记

    金谷子

春温秋凉,夏热冬冷,四时各不同气;病非一端,种种不一,各有起因。在针灸治疗中,我们以什么为准则进行操作呢?
就是说,是依四季为准,还是以病因、病状为准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答法不一。今天执天气四季者有之,执人身病症,不见天气者有之,所以讨论实属必要

四时温凉不一,天日不在同一位置,地上万物景象不一,各有所在;针灸的规律是,以不同的气穴治不同的病症

注意!不是以天气四季定,而是以人的气穴定。

既然不以天气定,以气穴定,内经复言“春刺、夏刺”等者是什么意思呢?
春刺时刺表浅略深,“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是否一到春天,在深浅的尺寸上、在层次上、在所刺的位置上就这样一定了呢?显然不是。请看后一句的甚者、间者,有病重的深,间断发作的浅,还是以病轻重为准,而不是以季为准


夏刺络出血,止于皮肤的层次就行了。同样,不是所有的病,在这个季节都这样刺。说夏,是说病阳盛如夏,才如夏法刺。当然,夏季天气阳热,皮肤病、火热病多,这也是多用的法。或者说有流行病学的意义,而不是所有个体的具体病例,不分什么病皆如此治

这说法有根据吗?有!注意:“夏取盛经孙络”,而不是仅言“孙络”,加了一个“经盛”,说明有是病、有这个盛候、有这个类似夏天的阳气盛的病、有这样的经的盛阳表现,才能取其络。还是开始的结论——“气穴为定”。

秋天怎么治疗?或说是秋病、秋候、秋因、秋位等阴阳气之多少升降类似秋的病怎么治疗?“取经俞”“取之合”。
冬天,“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秋,提到“邪在腑”,另三季没提。这是详略的方法。
春夏为阳,病在分肉、皮肤;秋冬为阴,病在内、在脏腑。
秋为阴之阳,在腑;没说的冬,必然是在脏。
此以四时阴阳论病邪阴阳深浅所不同位也。
二、井荥在肢端,最浅,为什么还叫深?能深到哪里去?一分二分?深者,在骨在深,一分至骨,不可谓不深。合穴再往上,肉丰处,刺一二寸仍在肉者,也是还浅。所以这里浅深,当是皮、肉、脉、骨的层次上的深浅



综合而言,天不可不执,时至流行病多发,多如此刺;又不可拘执,具体一个病看具体情况而治;病类什么季节的阴阳之象就是什么样的病,就必按什么季节来治。这就是有定法——无定法——无定法中的必定法的具体范例。
其它运气、流注者多如是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这是今天讲的灵枢,学生没电脑的不方便,有电脑的没空闲。本来我是不想打的,说了一遍够麻烦的了,还再打一遍,费事!
也请诸网友多提意见。
今天接昨天继续讲本篇。
为方便阅读,原文用朱色,讲解用墨色。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疒水)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这里讲了两个病的具体治疗。
五十九、五十七痏,在素问和后面的篇章中会有具体的论述。
这里讲了具体的刺法,是用“夏刺”刺皮刺血的方法。
用“尽”取之,盛候用泻法,见而泻之,不拘穴之多少。
那么这就联想到用穴的多少问题。取穴多的医生高明,还是少的高明?脱离了具体的病症谈这个是没意义的,要看治什么病用。按需求而用,不能拘于形式,用少的
说用多的是“刺猬法”、“草船借箭”法,用多的说用少的“蜻蜓点水”等,皆不见真实之论。
汗之不出与肤胀之风水,皆盛候,外盛,自然就用泻法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讲飧泻的治疗,言补,认其为虚证也;补其阴,病在三阴也,久留未言几呼者,标准以“热行乃止”。此论中论断飧泻是“三阴虚寒”,治三阴经,阴陵泉是代表性的穴位。
还有个问题,热行乃止,是指哪里的热行?注家有言是针下热行,似乏确证。个人认为是病寒之处觉有热行。当然也无更多证据,但结合前面病去乃止的论述,这个说法个人觉得更可能接近原义。如果能从其它篇章中找到更明确的证据,则事理无争。临床事实时上,寒处得热,更真实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里的筋病治哪里,这个好理解,说得也明白。三阴三阳经筋所过皆可病转筋,前面经筋篇已讲过,治皆当燔针焠刺之。有注家言“卒”是“猝”,猝然急刺之使不知,个人认为是不对的,不符合转筋病治闻前面提到的方法。焠刺,合于前面说法,临床可验。
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我在经历了中西临床多年操作治疗这个病以后,再看这里提到的这个方法,深深地震撼了我。
腹水的治疗操作步骤。
1、选择穿刺点,脐下三寸;
2、做皮肤的切开,然后导入引流管或筒——“筩之”。
3、引流管进入后,再回抽一下——入而复之,“之”字有本言是“出”,稍回抽一下。以尽其水,反复前后调整水位,达到全放出。
4、快速地刺入后,放出水,放出水后,立即束紧腹部,增加腹压。及时地增加腹压后病人安静没异常表现,不及时增压,腹部水出,经脉空虚,血气来聚,下实上虚,心失其血则烦冤。
现代医学临床腹水穿刺的步骤中,选点、麻醉、刺入,放水后加压防止腹压突然减轻后的低血压心悸晕厥,和这个一样。
从这里可见灵枢的高度。也可看到后来中医徒用汤药来调,妄用毫针调经之虚妄不实。传统的真实技术和现代的临床完全一致。当然在今天,这个操作完全可以照现代医学的技术来完成,不能说你用这个就不是中医了,正好相反,这才是真实治病的中医传统医生。

必坚“来”,有本曰是“束”字。有可能,形似而误。后面来急来缓,是束急束缓之误,也很可能。坚同急。

5、放水的间隔时间,隔日一取,这也是在临床中一直在用着的。
6、放水后的药物和饮食调理,疗和是四个半月。
闭药,应是当时成熟的专门方案。和饮食的关系:刚刺后,只用药就了,以后进食时和饮食间隔开,在空腹时用。食疗如后世的鲤鱼汤、现代医学的静滴白蛋白,皆可代食。
今天先讲到这里,累了,歇会儿。
 
接上文继续往下解: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这是两段,讲了三个问题,其中有六个小问题:
1、三里治疗着痹;
  湿胜为着痹,此言久寒。卒取即焠取,火针治疗。三里骨为干,或言“骨为干”是衍文,即取三里,或言是三里处的着痹所在之骨,意无别,考乏征,不论。

2、三里治肠中不便
  1)不便,应是不痛快,包括大便的不正常,非指不大便。
  三里作为合穴,治在处之痹;还治内腑。
  2)一穴而盛虚皆取用,所别唯在补泻。只言“取”,视病之虚实,取用不同的补泻。
    这里就有个问题:有人说,三里能补脾胃,能健脾,保健穴等,真如此吗?穴者,所在耳;功 用者,医之取为用也,在怎么用上。
3、疠风病的治疗方法和具体操作。
1)素刺,或训为索刺,数刺义。麻风病的治疗,是说该病的麻风瘤的治疗,属传染病,集中控制后今少见。明确所用的针具---锐针。
  2)刺局部病变皮损处,目的是出其恶气;刺的程度是肿尽为止。
  3)饮食宜忌。方食,训曰“宜”食,内经有篇地法方宜,方同宜,常食该食的食品。皮肤病的忌口问题,有通常的,还有个人所宜所忌的,经常注意。
 
上面这一段明确了这几个问题;
一个穴可以治不同的病;
一个病的虚实相反同样可以用一个穴治疗;
一个全身性的病,造成的局部损害,可以从局部针刺手术治疗;
针刺治疗不同的病皆有操作规范可遵循,所谓经典,正是提供这个不变的标准;
一个多发的病变,可以反复多次治疗;
对引起局部病变的全身病,注意长期的饮食调整。

仅是个人读此小段经言的体会,未必正确,欢迎大家指正。
经典,处处皆用实例指示了临床的法则,一小段是这样,通篇多是这样。
所以粗读会忽略,细看皆规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