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阴活络法治慢性肝炎经验

 淄水渔夫 2012-07-10

对于慢性肝炎的治疗,岑老多以养阴活络法为主选方用药,其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酸甘化阴法岑老认为,慢性肝炎其病位在肝,病因病机虽多复杂,但肝体阴用阳,肝阴不足才是病机之本。病态时多为阳气有余,阴血不足;有余者示阳(气)之亢盛,不足者示阴(血)之虚损。并且,指出肝的阴虚表现一为肝阴的虚损,二为肝血之不足。所以,补养肝阴是扶正祛邪,调整、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之正法。肝肾同源,故临证多用滋补肝肾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补肝肾阴虚之不足,此为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治疗原则。
那么,滋阴之法何以为佳呢?岑老经30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认为,补养肝阴,以酸补肝为常用之法,此法是从《内经》“肝欲酸”和《金匮要略》“夫肝之病,补用酸”中得到启发而常用酸敛补肝之品。
如熟枣仁、山萸肉、金樱子、五味子、枸杞子、何首乌、熟地、女贞子、岗稔根、旱莲草、柏子仁、桑椹子、山楂、乌梅、菟丝子等,这类药物是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药物,能使肝虚症状减轻以致消失,对肝阳亢盛,肝气郁结亦有良好疗效,且对肝功能的生化指标改善及恢复都颇有作用。降转氨酶则用乌梅,用量在15g以上为好;常用补肝阴药物中熟枣仁最为主要,且用量要大,不应少于30g,一般可用至45g;其次为金樱子、女贞子、何首乌等。
补肝须和血。肝主藏血,慢性肝炎患病日久,耗伤肝血,所以养肝同时还需和血。临床不少慢性肝炎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肝血虚的表现,可通过补肝和血获得改善。和血药有当归、白芍、阿胶、鸡血藤、桑椹子等。常用当归和血,由于当归性温,故当归须与白芍配伍来用,且应加重芍药用量,以其酸敛以制约当归之温性,故当归用量可至12~15g。阿胶是养阴补血的要药,在消化功能好时尤宜使用。
除此之外,岑老经多年临床观察还发现,服用食醋也可增强肝病的治疗疗效。方法是,每日3次(饭后服),每次约10ml,可有助于降低转氨酶。此亦算是酸补肝阴之法。
二、活血通络法久病入络,是中医对各种疾病发展的观点之一,肝病日久入络也是其必然的转化。因此,临床上岑老除用补肝法外,还特别注意慢性肝炎与血瘀的关系,并认为即使无明显血瘀证见,亦可在补肝健脾的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而并非到了血瘀证完全显露后才用祛瘀通络之法。软坚化瘀药主要有田七、鳖甲、赤芍、丹参、丹皮、穿山甲等。因田七、鳖甲、赤芍三药攻邪不伤正,为岑老常用之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慢性肝炎患者体质较差,在使用活血化瘀药时不宜攻伐太过,故三棱、莪术、土鳖虫等之类的破气活血药当慎而用之。岑老早年曾用纯养阴之法治疗早期无黄疸型肝炎收到较好效果,后来考虑到转为慢性肝炎时病机复杂,除肝阴虚损外,还可因久病伤脾和久病入络而形成虚实夹杂的病证,故又自拟扶虚化瘀汤,以补肝阴,扶脾土,活血化瘀为法。主要药物则有:熟枣仁30~45g,金樱子15g,女贞子15g,何首乌15g,鳖甲15~30g,北芪15~20g,白术12g,当归12g,白芍30g,赤芍15g,田七粉3g(分冲服)。临床加减情况是:消化不良,胃纳欠佳加山栀肉、乌梅;肝脾痞块,胁下刺痛加穿山甲、丹参;黄疸加茜草、山茱萸、大黄;出血加旱莲草、茜草根;防癌变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
上方长期服用,疗效满意,虽个别患者初期偶有转氨酶轻度升高现象,但继续服用两个月后便可回降,且临床症状消失较快。
刘献琳
      调补为主治慢性肝炎经验
刘老认为慢性肝炎多为虚实夹杂证,而且以虚证为多,又因肝之病多以肝之疏泄失调为其主因,故治疗上应以调补法为主。以下就是刘老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健脾舒肝法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为疲极之本。慢性肝炎多以肝郁脾虚,肝脏肿大、质韧,肝功能、血清蛋白异常为特点。临床上常可遇到,有些医生见到患者肝大质韧,常喜用活血化瘀软坚药进行治疗,但用药愈多肝功能反而愈坏,病终不得解。其实质是不知肝功之所以能保持正常值,与其他脏器的互相调节是紧密相关的。华岫云说:“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以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指出肝脏之功能正常,是有一定条件的,任何有关一脏发生障碍,均可影响到肝,而使其功能失常。故应强调整体的治疗,使各脏功能协调,临床症状自然消除,肝脏功能就会修复。慢性肝炎以虚为多,实证少,临证既久,逐渐发现肝功异常,有其一定的辨证治疗规律可循。如凡硫酸锌浊度及麝浊、麝絮试验异常或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升高者,均是脾气亏虚,正气不足之证。其临床表现多为肝区胀痛,肝脏肿大,质软或韧,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病机为:肝郁脾虚,正气不足。治当:舒肝健脾,益气扶正为主。药用:当归、白芍、柴胡以养血舒肝;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香附、木香以理气止痛;佐陈皮、半夏、三仙以和胃助消化。黄芪、党参用量需大,一般为黄芪30~40g,党参15~24g。坚持服之,1个月即可见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最多3个月肝功能就可完全恢复。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50岁,1983年3月12日初诊。
患肝病已数年,近3个月来,肝功能越治越坏,3个月后有出国任务,心急如焚。陪同大夫出示一处方,药用:当归、赤芍、川芎、鳖甲、三棱、桃仁、红花等相杂为方。询其状,则倦怠乏力,肝区胀痛,脘闷纳呆;诊其脉弦细无力;查肝在胁下二横指而质韧;察其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碳酸锌浊度20IU以上。诊为: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治以:舒肝健脾,益气和胃为法。药用:当归15g,白芍9g,柴胡9g,云苓15g,白术12g,香附12g,木香9g,黄芪30g,党参24g,陈皮9g,焦三仙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共服24剂,连服6天停服1天。服药1月后,症状减轻,复查肝功能好转。又按原方继服1月,肝功能完全正常,自觉症状也全部消失,遂按期出国,返回后又来复诊,言在国外非常劳累,回国后工作亦十分紧张,但复查肝功能仍正常。
【评按】 这种舒肝健脾,肝脾并治的方法,对于治疗慢性肝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黄芪、党参是纠正血清蛋白异常的有效药物。
除此之外,肝硬化腹水之症,多为慢性肝炎转归而来,除腹水征外,多以血清总蛋白值低及白蛋白/球蛋白倒置为特征,纠正方法仍按上述原则进退用药,扶正与利水并施,务使其肝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才能巩固,否则,徒利其水,不扶其正,腹水很难消除,即或腹水得减,亦必不能巩固。为此,刘老在临床上,多以当归、白芍、柴胡养血舒肝;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玉米须利水;佐陈皮以和胃。黄芪、党参仍宜重用。兼夹阴虚者,重用沙参、麦冬以清肺养阴亦可。
二、润肺养阴法一般认为,肝硬化腹水当以阳虚为主,故多从肾论治,或滋阴利水,常用方药为六味地黄汤或猪苓汤加减。但事实上,肝硬化腹水兼阴虚者大有人在,若用上方治疗,疗效往往不够理想。刘老也认为,滋肾不如润肺,因肺为水之上源,肺之清润肃降功能恢复,则通调水道的功能自然增强,每重用沙参30g、麦门冬15g以养肺阴,确能提高疗效。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42岁,农民,1984年秋会诊。
腹如抱瓮,小便短少,肝区疼痛,疲倦乏力,脐突如拳,阴囊肿大,明亮如晶,腿脚浮肿,足心已平,缺盆亦平。唇部色黑,脉象弦细,沉取稍滑,舌质红少苔。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硫酸浊度20IU以上,白蛋白1?8g%,球蛋白3?2g%,选用活血利水药治疗,病情不减,反愈来愈重。水肿病以唇黑、脐突、阴囊腐、足心平、缺盆平、脊背平为六绝。今六绝已占其四,证属难治,预后较差。但尚有两个有利条件,一为年龄正当壮盛;二为第一次腹水;据此尚冀一戈。诊为:肝郁脾虚,阴虚水阻。遂以:舒肝健脾养阴逐水为法,药用:当归15g,白芍9g,柴胡9g,白术15g,茯苓、茯苓皮各30g,泽泻18g,猪苓18g,玉米须30g,黄芪40g,党参30g,北沙参30g,麦冬15g,陈皮9g,甘草3g。水煎第一遍开锅后再煎40分钟;第二遍开锅后再煎30分钟,每日1剂,连服6剂,休息1日,嘱服1个月。查腹水消去大半,肝功能好转。又嘱其按原方继服1个月。患者来信云:腹水全消,肝功能化验结果:1年多来蛋白倒置第一次转为正常,惟硫酸锌浊度为16IU。遂去淡渗利水之品,仍按上述治慢肝机理。月余后患者登门复诊,面色红润,饮食行动如常,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遂调理以巩固疗效。
三、滋补肝阴法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每以谷丙转氨酶升高为特点。据临床观察,转氨酶之所以升高,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肝经湿热,
其舌苔多黄腻,治以清化肝经湿热为法;药用:柴胡、黄芩、山栀、龙胆草、板蓝根、半夏、云苓、陈皮等。湿热去、舌苔退,谷丙转氨酶自会下降。二是肝阴亏虚,多舌红苔少或无苔,治以滋养肝阴为法,药用:沙参、麦冬、生地、当归、乌梅、川楝子、五味子等。肝阴复,舌苔生,谷丙转氨酶自会下降。
【病案举例】 许某某,女,47岁,1977年7月11日初诊。患者言1977年3月3日因患急性肝炎入某医院治疗,5月3日临床治愈出院。刻下见右胁痛10余天,昨日发烧,体温38?5℃,恶寒,脸部红赤轰热,口苦,胃纳一般,大便稀,日2行,便前腹痛,小便黄,口渴欲饮水,脉弦细,舌质尖红,苔白腻。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48IU,硫酸锌浊度试验正常,白细胞16700/ml,中性占86%。诊断:急性肝炎复发。辨证:肝经湿热蕴毒,横逆脾胃。治以疏肝清热利湿解毒为要。药用:柴胡12g,黄芩9g,杭芍15g,半夏9g,云苓18g,陈皮9g,白术12g,龙胆草6g,板蓝根30g,秦艽15g,金银花30g,连翘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服6剂,发烧退,恶寒止,便前腹痛亦除。惟恶心乏力,上方去金银花改龙胆草9g,加藿香、木香各9g。于1977年8月12日五诊,诸症已除,复查谷丙转氨酶亦正常。随访8年未见再发。
徐景藩
       治慢性肝炎经验
慢性肝炎以病程长,症状迁延,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损为其特点。徐老认为,论治肝病需顺其体阴用阳之性,重视扶正祛邪,尤其对慢性肝炎更要注重柔肝养阴,使阴血充足,方能化气为用,职司疏泄之权。而阴虚则火旺,火旺则液亏,正不御邪,病难痊愈。慢性肝炎多呈阴虚邪恋之候,阴虚则病长,阴足则邪退。一般慢性肝炎常由湿热邪毒久羁致病。热为阳邪,亢盛每易伤阴;湿郁经久生热,亦必伤津耗液,况慢性肝炎多由急性病毒性肝炎转变而来,病之早期,或因过用苦寒,或多用辛燥,亦常导致伤阴;也有素体阴虚之人,初感湿邪亦易从热化,故慢性肝炎表现为阴虚证型者甚是多见。
一、养肝阴以柔润为先徐老认为,肝阴宜养,法在柔润,取药宜甘。盖阴主内,性静,喜柔。“柔”者缓也,柔能制刚;“润”可生津,津液足则血有泊;“甘”能补能守,其性和缓,能缓肝之急,助肝之用,益肝之体。
关于养肝阴之法的运用,临床以见头晕耳鸣,目涩口干,胁肋隐痛,夜寐多梦,尿黄便干,舌红苔薄,脉细或数,肝阴亏虚者,用之为妥。但若未见上述症状,但大便不溏,苔不腻,湿不重者,亦可辨证用之。而若肝阴明显不足,养肝阴后依然未效者,为难治之候,预后不佳。徐老所用柔润以养肝阴之方,主要是一贯煎和费伯雄调养敛肝饮加减。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枸杞子、女贞子、穞豆衣、北沙参、石斛等。
二、病机复杂,重视整体配伍用药徐老认为,慢性肝炎的治疗除了应重视柔润以养肝阴之外,因肝病病机复杂,一般都会出现多脏器的功能改变,故在临床用药时,还应注重整体,善以配伍用药。原则上则体现:养阴不忘调气,治肝不忘实脾,扶正不忘祛邪。具体配伍方法如下:
(1)养阴配以调气疏肝:肝体阴用阳。气郁化火则伤阴,阴亏血少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和则阴顺。慢性肝炎兼气郁之症,宜柔中兼疏,以使气血调和,同时亦可避免养阴而碍胃。取药轻疏柔和而不伤阴,常用有:郁金、合欢花、绿萼梅、生麦芽等。其中,生麦芽甘咸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脾胃,药性平和,为徐老常用之药。
(2)养阴不忘益气健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之阴血赖脾之资生,养肝之药需脾之运化吸收,故在养阴之际,配伍健脾之品,是为常法。药有:山药、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大枣、鸡内金等。其中,山药甘平,既益气又养阴,健而不燥,补而不腻,为补虚要药。大枣既益气又能生津、和阴、调营,亦为配伍之佳品。
(3)配用清热解毒:慢性肝炎病理过程表现为邪正之间的斗争及其消长变化,存在着虚实兼夹的矛盾。临证应扶正祛邪,而不是置邪恶于不顾。当虚多邪少时,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遇到邪实反复为主要矛盾时,还当以祛邪为主。常用清热解毒剂,药有:蒲公英、凤尾草、紫草、夏枯草、石见穿、半枝莲、败酱草等。并根据病情之不同,选用其中的三、四味药。如此养阴用甘、清热用寒,既可生津又能清热,柔中有刚,补不忘泄,促使邪去正安。
【病案举例】 朱某某,女,25岁。1983年1月10日初诊。
患者乙型肝炎2年余,肝功能反复不正常,HBsAg持续高滴度。虽临床症状不明显,但舌质红少苔,脉细弦。肝功能检查:麝浊11IU,谷丙转氨酶328IU,锌浊16IU,HBsAg滴度1∶512。辨证为肝阴不足,余毒内恋。给予养阴清泄剂,药用:当归、白芍、生地、石斛、蒲公英、凤尾草、紫草、泽泻等治疗,服药20剂后,肝功能复查正常,HBsAg转阴。后以此方加减运用,肝功能持续正常,HB?sAg未再反复。
张琪
辨治慢性肝炎四验方
对于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的治疗,张老经多年临床实践后总结了以下四方,分别对各种不同症状的慢性肝炎病症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一、肝病方一1?组成:柴胡15~20g,白芍50g,枳实15~20g,甘草15g,白术15~20g,茯苓15~20g。
2?加减法: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者,可加龙胆草15g,板蓝根30g;HBsAg者,加白花蛇舌草50g,蒲公英30g;舌质红、尿黄赤,手足热之热重于湿者,加金银花30g,败酱草25g,大青叶20g;食欲不佳者,加山楂15g,麦芽30g,神曲15g;腹泻除加重茯苓、白术用量外,还可选加扁豆15g,山药25g;脘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槟榔等;体弱气虚者酌加人参、黄芪;部分正虚邪恋患者,可以人参、黄芪与清热解毒之剂合用,肝功能亦多能随之恢复。
3?适应证:迁延性或慢性肝炎见下列症状者:(1)肝区隐痛(或胀痛、刺痛),腹胀满,食欲不佳,全身疲乏,头昏心烦,目干涩,手足心热,小便色黄,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肿大,触之痛,肝功能有改变(或无改变),有蜘蛛痣及肝掌。
4?方义:本方以白芍为主药,取其柔肝止痛,敛阴养血,为治肝脾不和,肝气郁滞之要药。适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腹疼痛、痛经、手足拘挛等症。从临床观察来看,慢性或迁延性肝炎一般都出现肝气亢盛,肝
脾不和之证候,如头昏,目干,五心烦热,烦躁易怒,胁痛,腹胀,疲乏无力等。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肝气亢盛,则化热而伤血,血热外溢,故出现蜘蛛痣,肝掌等。少数患者还出现鼻衄、齿衄等症。不少妇女患肝炎者还有月经不调,并随着肝炎治疗的好转,月经亦随之恢复正常。故在治疗本症时,必以柔肝止痛,敛阴养血的白芍为主药。方中柴胡疏肝,枳实理气,协同白芍以平肝气之横逆,和以甘草敛阴缓肝急。如胃脘痛,肝气偏亢,横逆犯脾,则出现消化机能紊乱症状如腹胀便溏等,为部分肝炎病人的常见症状,故亦常用白术、茯苓以健脾胃。
二、肝病方二1?组成:当归20g,赤芍15g,生地20g,丹参20g,丹皮15g,柴胡15g,甘草10g。
2?适应证: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见下列症状者:(1)肝区、脾区(左、右季肋部)有顶、胀、热、痛之感,心烦易怒,掌心热红紫,目干,视物不清,有时齿衄、鼻衄,面色黧黑,妇女月经异常,多早期,经行发热。
(2)舌质紫,有瘀斑,口唇紫,有蜘蛛痣,脉弦有力。(3)肝大或脾大,肝功能有改变。3?方义:本方为活血化瘀之剂,但见典型血瘀证候即可应用,不必悉具,瘀血肝肿大,则用真武汤加活血之剂往往收效更为满意。
三、肝病方三1?组成:人参15~20g,黄芪30g,当归25g,白芍30g,白术20g,枳实15g,郁金15g,丹参15g,山楂15g,甘草15g。
2?适应证:用于慢性肝炎见下列症状者:(1)病程久,体质瘦弱,呼吸气短,体衰乏力,食纳不佳,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脘腹胀满,便溏,胁痛。
(2)无里热证(间或有假热现象,如口干苦,尿黄,脉虚数)。
3)肝肿大,肝功能有明显改变,舌苔白润或腻,脉弦细无力。3?方义:本方应用病程久,病人身体虚弱,腰胁作痛,无里热证者。其功用为益气补血,疏肝理脾,寓消于补之中。适用于慢性肝炎见上述症状者。肝炎病人除湿邪壅实证之外,亦常见虚证,如胀满、嗳气、不思饮食、便溏等。另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见眩晕、耳鸣,苔白或腻,若脾气虚失于运化,气血不足,则可见倦怠乏力,面黄不泽,脉弦沉细无力等,均可用此方。
方中黄芪、人参大补肝经生升之气。黄芪性升对肝弱而不升之病情最为适宜,故以黄芪为主药,助人参加强其补气升清之功效。气弱则血不足,故辅以当归、白芍养肝之体,助肝之用,肝气弱不疏,则气自留结,故用枳实、郁金、丹参等疏其壅滞,参、芪与枳、郁同用,“补而不滞邪,通而不伤正”,同时,重用参、芪辅以归、芍,又具有“阳生阴长”之妙,更增强了益气补血之药效。
四、肝病方四1?组成:醋炙鳖甲40g,白芍40g,当归25g,郁金15g,红参15g(或党参50g),丹皮15g,青蒿20g,生地30g,丹参20g。
2?加减法:若兼出血,如吐血、便血等,则于方中加入小蓟、藕节、地榆、血见愁、仙鹤草等止血之品。如气虚体弱,可加黄芪25~40g,人参15g。
3?适应证: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有以下症状者可用此方:
(1)头昏,疲倦,手足心热,两胁胀痛,腰酸无力,肝掌,蜘蛛痣,面色无华,口唇紫暗,舌紫无苔,腹胀,鼻衄,或齿衄,吐血,便血,脉弦滑或数。
(2)肝脾肿大,尤以脾肿大为明显,另见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4?方义:本方具有益气补血,育阴软坚的作用。以鳖甲为主药,具有滋阴潜阳,散结消?之作用。古人谓治胸胁积聚作痛,或
久疟、疟母等症。疟母即脾肿,故本药为治脾肿大之主药,辅以人参补气,当归、白芍与鳖甲、郁金、丹参合用则“补而不滞,消不伤正”,此消补兼施乃治?积之大法。0g,麦芽15g,黄芩10g,陈皮10g,川芎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药进60余剂后,诸症悉除,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亦转阴。二、肝病重治胃乙肝病位在肝,但与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相表里,肝胃(脾)之气本相通,一荣则俱荣,一伤则俱伤,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乙肝之初,病毒郁结,肝失疏泄,恒用舒肝之常法,香燥过用,伤胃及脾,胃滞脾弱,反至肝郁不达,终成邪踞中焦,缠绵难愈。或拘泥“病毒”二字,执清热解毒通套之法,苦寒过剂,伤脾败胃,胃阴亏虚,脾无以为胃行其津液,导致化源不足,肝失滋养,以致肝虚不复,病毒不除,迁延不愈。此治当宗《内经》云:“厥阴不治,取之阳明”,指的即是肝病治胃,对临床辨治乙型肝炎
颇有指导意义。郭老以为,肝病治胃主要指降阳明以制肝横逆和充养阳明以抑肝强两个方面,不治肝而肝病自愈。
1?肝横见症:胁痛脘胀,口苦泛恶,厌食油腻,食少纳呆,全身倦怠,头闷头昏,口干不饮,小便时黄,大便偏干,肝功能异常,舌苔厚腻或腻黄,脉弦濡或弦滑。临床常用自拟乙肝二号方,即温胆汤去甘草,防止甘能助满,加石斛生津,防其燥伤胃液,再加生薏苡仁、鸡内金健脾渗湿助运;丹参、郁金、板蓝根以行气活血,清热解毒;舌苔黄加黄连燥湿清热,大便干,少佐大黄清热导下。
【病案举例】 胡某某,男,24岁,1986年7月12日初诊。患乙肝时久,经各种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刻诊:右胁胀痛,脘腹痞闷,食少纳呆,口苦泛恶,全身疲困,头昏且痛,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肝功能检查:锌浊15IU,谷丙转氨酶200IU,表面抗原滴度1∶28,舌质微红,尖有瘀点,苔心黄腻,脉弦滑。药用:竹茹15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石斛12g,丹参30g,郁金10g,板蓝根12g,大黄5g,生薏苡仁30g,滑石12g,黄连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调治3个月,病体告愈,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2?肝强见症:右胁隐痛,肢体乏力,口咽干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略数。临床应着眼充养阳明,滋养肝体。常用自拟乙肝三号方,即一贯煎合芍甘汤,以沙参易太子参,共奏酸甘化阴,兼以益气。口苦加龙胆草清肝热,口干甚时加天花粉、石斛养胃生津。
【病案举例】 张某某,女,30岁,1983年1月22日初诊。患乙肝时久,迭经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诊见:右胁隐痛,四肢乏力,嗜睡懒动,夜间口干,晨起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肝肋下1cm,触痛明显,肝功能检查:锌浊14IU,表面抗原阳性。舌质淡红,尖边微紫,少苔乏津,脉沉细弦。药用:太子参15g,杭芍15g,甘草5g,麦冬麦冬12g,当归10g,川楝子10g,枸杞子12g,生地12g,丹参30g,郁金10g,板蓝根12g,龙胆草6g,茵陈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药进30余剂,诸症悉除,肝功能亦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病愈后随访一直体健。
三、肝病应治脾脾胃居中焦,乃升降之枢机。枢机失调,妨碍肝肾之阴升和心肺之阳降。乙肝病,毒郁于肝,肝气不扬则郁。因五脏相联,先克脾土,有碍脾升;囿用疏泄,伤其脾气,脾升失职,肝郁亦甚,又克脾土,必致“肝脾郁陷”。临床以胁痛腹胀,食后胀甚,全身乏力,大便溏薄,肝功能异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中心腻,脉弦濡或沉弦为主要表现。治以实脾为要,实脾贵在运脾,脾运则诸脏不郁,升降复常,肝郁自可畅达。治疗用自拟乙肝四号方,即六君子汤、逍遥散合方加丹参、郁金、板蓝根。若腹胀甚加枳壳、麦芽行气消胀;大便质溏次多,加山药、薏苡仁益脾渗湿止泻;易汗者加生黄芪固表止汗,多能收效。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25岁,1984年7月16日初诊。
右胁胀痛,脘腹不适,食后腹胀,厌油腻,四肢乏力,动则易汗出,小便时黄,大便偏溏。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314IU,表面抗原阳性,舌体微胖,舌边有痕,脉弦濡。药用:党参15g,焦术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柴胡10g,当归10g,杭芍10g,丹参10g,郁金5g,板蓝根12g,炒麦芽15g,白蒺藜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守方略有加减,连进37剂后,病愈体健,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转阴。随访2年,病未再发。
【评按】 总之,乙肝治法应基于祖国医学整体思想,立足于扶助正气,调整机能,恪守“正足邪自去”的古训,不斤斤于“病毒”而舍本求末。临床证实,病情缓解的同时,肝功能亦随之改善。此说并不排除也不能排除清热解毒常法的运用,若有是症,就用是法,舍此难以应手。至于乙肝治肾之法,推其机理,肝肾同源,病穷及肾,当有从肾治肝之法,临证少遇,体会不深。乙肝治之三法四方,源于实践,逐步完善,反复验证,已作为规律性的常用处方。方方佐用丹参配郁金活血通络,治血而调气。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妨碍血流而致瘀,血瘀势必气郁。所以乙肝有瘀血见症应佐用,丹参用20~30g,郁金用6~10g,其比为3∶1,方收佳效。若无瘀血脉症,亦应佐之,但用量较少,丹参10~15g,郁金4~7g,其比为2∶1,此谓“防患于未然”,又使藏血之脏,血活用良。板蓝根之佐用,取其善解病毒之长,意在清泄病灶之毒邪,用于乙肝优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
      所治乙肝患者,均经西医确诊而单纯服用中药治愈的。由此说明先进仪器化验检查的客观数据,诊治时作为辨证论治的参考或借鉴,是很必要的,但决不能成为禁锢辨证的框框,临证所见诸多乙肝屡治不效,究其因,当责不能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