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柔弱胜刚强【悟道】

 杂货店伙计 2012-07-10

 

 

 

 

柔弱胜刚强【悟道】

 

 

 

从通常上讲,大欺小,强胜弱,这才是世界上的公理。但老子以其超常的思维在对人和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得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论断,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涵着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很能持久。所以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特性。在《道德经》的第七十六章中老子以客观事实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论述,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老子在这里用自然的景象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道理就是:柔弱胜刚强。我们应该弄清楚的是老子说的并不是“弱胜强”,而是“柔弱胜刚强”。其关键问题不在弱和强,而在于柔和刚。所谓的“弱”和“强”,只不过是能量的大小,在一般人眼里,能量大的事物和能量小的事物对抗中,是大的赢小的,而在现实中却常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这便是老子描述的“柔弱胜刚强”。

 

首先老子以人和草木为例说明了柔弱胜刚强的事实,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亡之后躯体则是僵硬的。草木生长之时枝条是柔脆的,死亡之后枝叶则是干枯的。这是老子透过人和草木的生理现象所揭示的这样的客观规律:柔弱、柔脆皆为生因,坚强、枯槁皆为死因,从生强于死的角度上说明了柔弱胜刚强的现实。

 

当然,老子所要揭示的不仅是这些自然现象,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老子正是要透过这一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即坚强与柔弱、死与生的辨证关系。常言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有的人之所以懦弱,皆因顾及生命,如果不再顾惜生命,而是决心决一死战的时候,人人都会变的坚强无比。在不道的社会里,统治阶级视劳动人民如草木,劳动人民根本没有人权和自由,终年与饥荒相伴,面容枯槁,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所以说,在极度黑暗的日子里,坚强的都是视死如归的勇士,真正怕死的则是“求生之厚”的统治阶级,他们才是真正的柔弱之徒。

 

老子从以上的事实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就是说坚强固执的事物属消亡一类,柔弱顺应的事物属生发一类。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开始于柔弱的状态,当发展到刚强的阶段就已经应该是“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的时候了。从节气上说,“立春”是春之“柔弱”,尽管春当令,那时实际上还是冬的力量在起主宰作用,但春天的日子还长;“春分”才是春之“刚强”,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但那个时候实际上春天的余日已经不多了。就象春之“柔弱”必将胜过冬之“刚强”一样,夏之“柔弱”也必将胜过春之“刚强”。这是四季之道,也是自然天道。

 

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总是“柔弱”的,以人来说,连应该最坚硬的骨头在那个时候都是柔软的。随着成长壮大,“柔弱”的成分越来越少,而“坚强”的成分越来越多,这个过程也是逐步向死亡接近的过程。老子强调要“复归于婴儿”也是“从柔弱胜刚强”中得出的启示。

 

老子又说“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是在进一步地说明这个道理,兵逞强者将遭败灭,树木强硬者将遭摧折。军队强大却不会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在于,在不道的社会里,统治者建立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对付人民大众的反抗、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的强大意味着统治阶级的强大,统治阶级的强大意味着劳动人民处于弱势。上强下弱,以上欺下,以强凌弱,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强国在于强民,民是国之本,违背自然规律的统治必然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管统治者的军队多么强大,如果失去了人民这一坚强的后盾,其最终结局必定是要失败的。树木长得坚实了对树木本身就是灾难。不是要遭遇狂风的摧折就是会遭遇人类的砍伐。其实对于树木本身来说,也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树根强大坚实处下,而树梢柔小脆弱处上。

 

老子从以上的分析中得出了“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的结论。这也是在进一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因坚强固执者日趋衰败所以属下也,而柔弱顺应者日趋生发故属上也。

 

凡是强大的必处于下方,凡是柔弱的必处于上方。这是老子在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统治者所面对的国家就象一棵大树,只有根本强大,才有枝叶茂盛,倘若树本枯死了,枝叶还能存活吗。自然万物是这样,社会同样是这样,只有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才是真正强大的,而处于社会上层由人民豢养的反动统治阶级总是真正柔弱的。

 

当然,强与弱、上与下永远是相对的、暂时的,会不停地转化的。在上位时的风光是以在下位时的忍耐为代价的,这叫“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真正的强也是脱胎于柔弱安忍、和光同尘的修养而得来的。“道”的法则就是均衡,在客观存在的不平衡中寻求整体的均衡发展。

 

“慈柔”是老子的“三宝”之一,也是老子哲学的精华所在,所以我们在修身处世中一定要坚守慈柔之道。只要能虚静谦柔,明白天道,就可知一理包乎万殊;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在现实生活中“柔弱胜刚强”的例子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水,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就是说,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水凭借流动的力量改变它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特性,水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无数自然现象向我们讲述着柔弱与刚强的对抗。柔弱不代表软弱,柔弱是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不是虚弱,不是脆弱,而是柔韧,有一种不断发展,成长的生机,必定能战胜强大。因为强大也就意味着已在走向死亡,这就是“物壮则老”的道理所在。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显然很有道理。我们知道,生活中一切缓冲的举措,都是运用了这个原理。软着陆的说法不是很流行吗?那是典型的柔弱胜刚强。台风袭来,高大的树木很容易就被吹折了,甚至连根拔起了,但小草却不会有这种遭遇,相反它倒在那里迎风起舞,安然无恙,正像俗话说的“齿落而舌长存”,“舌柔在口,齿刚易折”。

 

在生物圈中存在着环环相扣的食物链,各种生物为了生存而免受淘汰,纷纷显示出自己的生存技巧。蛇是一种最柔软的动物,正因为它的柔软,它可以任意改变自己的形状,以逃避敌人,并自由前行而不受外界环境的阻碍。试想:如果蛇像一跟大木棒一样坚硬,它还能自由前行吗?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该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这种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在这里,无论柔弱还是坚强,也无论“生之徒”还是“死之徒”,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发挥作用,老子的这种思想运用平常的生活中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以柔克刚”是制服一个大发脾气之人最好的办法,对方愈是发怒,你愈发镇定温和。愈是在紧张的场合,愈应保持头脑冷静。这样,你才能发觉对方因过度兴奋而显露的种种弱点,而一一加以击破。这就是“以柔克刚”的取胜之道。

 

我们经常用青松的孤傲和柳树的温顺来形容完全不同的处世风格,青松不畏惧严寒,傲然挺立,任凭外界风暴雷电的狂虐。而柳树却不同,它随风而舞动,姿态妩媚。态度的不同就必然造就了不同的命运:青松折干倒地而死,杨柳左右摇摆,保持平衡,什么也没有受损,反而得到了杨柳依依的美名。

 

卡莱尔曾经说过:“最弱的人,集中精力于单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强的人,分心于太多事务,也可能一事无成。”美国前总统威尔逊说:“如果你握紧拳头来见我,我想我可以保证,我的拳头会握得比你更紧,但是如果你来找我说,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看看彼此的意见分歧的原因何在,我们就会发现,彼此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有分歧的观点并不多,看法一致的地方反而居多;也会发现只要我们有彼此沟通的耐心,诚意和愿望,我们就能够沟通。”这些名言都阐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处世哲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为什么是“以柔克刚”,不是“以柔胜刚”?就是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弱胜刚强,是结果,不是过程。克也,非胜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挖空心思地争名逐利,上蹿下跳,丑态百出,疯狂炒作,拼命作秀,甚至出卖灵魂,最后也许除了露怯,什么也得不到。相反,你虚怀若谷,宠辱不惊,谦卑低调,心态平衡,或许就能得到你该得到的。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成功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