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吸与松沉

 太极拳养生 2012-07-11
呼    吸

  太极行功心解言:「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一般人用胸式呼吸,练内家拳及气功师,则讲究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伴随其它身法即能培养出气沉丹田。腹式呼吸又分正呼吸和逆呼吸两种,陈氏太极拳用的即是逆式呼吸。然初学者每会错其意,练拳架时,刻意依照拳的姿势开合勉强去配合呼吸,致有努气、胸闷等现象,造成未得其益,先受其害之蔽。初学者,应祇求动作和缓,姿势确切,不使有丝毫之拙力,始能全身
松开,气血畅通。呼吸原可任其自然,不必注意。待动作娴熟,达到中正安舒之境界,则呼吸自然深长,于每招定势时注意呼气务尽,不必去理会吸气,任它自然地吸入,吸入后任它自然地呼出。这样用功日久,呼吸与动作不求配合而自然配合了。惟腹式呼吸之功,非一朝一夕可达,可于练拳前,松身后,先单练腹部吐纳之术,有助于腹式呼吸之扎根基础。

  先师批注呼吸云:「太极拳的呼吸是用自然的腹部呼吸,配合动作,吸收呼发。势之开者为呼,合者为吸。呼吸用鼻,吸时由鼻徐徐吸气,觉有气下行,送入腹部脐下,此时横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微收,气沉聚于丹田。呼时用鼻呼气,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自然外凸,部份气仍沉聚于丹田。因此气沉丹田的情状是始终保持,重心稳如泰山。呼吸时要缓、要细、要匀,绵绵而入。所以一套拳打下来,呼吸不急促不喘气,面不改色。太极拳呼吸配合肢体的动作,呼出吸入气沉丹田,习之既久,内气自能发生鼓荡,所谓气宜鼓荡,是用功日久后自然之现象,不可强求。内气发动后每一动作是由内而发,动则现于外,静则隐于内,忽隐忽现,捉摸不定。」

 

松    沉

松是因,沉是果。身体内外,肌肉骨节能处处松开,令全身拙重传递于脚底,将拙力由头部顺势向脚底消除,方能由脚底培植成一股沉劲,随势运行。太极拳的练法,由松入柔,练拳时祇用适当的力量,将手或足举起运转即可,则可渐去拙力,经长期锻炼,动作逐渐和顺协调,手足屈伸运转自如,久之自能产生一种极轻灵,而又沉着、富有弹性的柔韧劲。

  身松节柔,是一种有意识,应俱备在中正安舒、节节贯串、支撑八面条件下的松,并非无意识的松散。但要俱备有上述的条件,又恐落于拙劲使力,分际之间拿捏不易,可于练架时,稍微注意身法之运行,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敛胁松腰、落胯裹腿、屈膝脚贴地…等等之法则,则演练拳架,慢慢可导入规矩,离合度不远矣。

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

    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领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

二、含胸拔背:胸量稍形内含,使气沉丹田也。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拔背则力由脊发。

  先师曰:「吾人之胸部,不宜稍呈紧张,心气应使下降,心气下降至何处,乃下降至丹田也。读者试正身端坐,平心静气,缓缓调息,胸部完全不着丝毫之力;则心部即觉得安放舒适。肺部呼吸必觉得非常通畅。同时就觉得有一股热气自然下降至脐下腹部。此即气沉丹田之感觉。能松则气能沉。「松」字之解释,即毫不着力之谓。如稍着力,则不但不能气沉腹部,气不能腾然四布,气不能敛入骨。且易至肠病。所谓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

三、沉肩坠肘:肩肘松开下坠之意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两肘悬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不能沉肩坠肘且易为敌所制。向凯然云:「沉肩坠肘在辅助气沉丹田之功。其法系以肩压肋,以肋挤小腹使突出。全身骨节松软,寓下沉之意,如此习练既久,下部自然重。」

四、敛胁松腰:敛胁是肋骨向下松降互相密接。使胸部内里有松开沉落,重心下沉至腰际之感。

  惟应以意导之,勿用拙力,使力则上身僵硬不得转化,适得其反,宜谨慎之。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腰能松,则肩臂指胯亦能自然松开。否则全身僵硬。常见学者练架,上身随手摆动,腰未随落胯而旋转,致未能全身贯串,以符合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完整一气之要求。有谓:「先师演架,并未见明显之旋腰动作,若刻意旋腰,恐有作做松
散之虑」。不然也;愚以为此举乃在中定松沉之状态下顺势而动,不致流于松散之蔽端,亦能显现出陈氏太极拳缠丝劲之整体缠绕运动的特点。 先师功力已届神明阶段,达无我相之境界,故其拳势,可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陈鑫谓:「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精﹝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又谓:「精炼已极,极小亦圈。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page]

 

五、落胯裹腿:胯是承腰之底盘,两腿的上支点,演练拳架,保持落胯,起伏有序,则两足有力,下盘扎实稳固,内劲自然畅通无阻,外则有中正安舒,圆活沉稳,支撑八面之气势。徐哲东太极拳发微云:「裹胯摄尻,则身安息调。裹胯,则腿下屈,而重心降低。股与骨盆所成之杵臼关节,运转之地位宽舒。若但屈两腿,不取内裹之势,则杵臼关节,运转之地位迫促。重心降低,则置身稳定。杵臼关节,运转之地位宽舒
,则回旋便,避就易;此皆安身之要法也」。胯为股骨与骨盆所成之杵臼关节,股骨为大腿骨。初学者教以裹腿似较能体会。裹腿意即腿部缠绕,将重心、内劲松沉,沿膝盖、小腿至脚底,形成一螺旋状之转劲,即腿部缠丝劲也。故下盘功夫筑基,落胯与裹腿,缺一不足为功。

 

六、屈膝脚贴地:练太极拳注重松腰屈膝坐实,然两膝承受全身重量压力甚大,若位稍有偏差,长期处于演架压力下,则易造成伤害而不自知。是以练太极拳致膝盖伤痛者,时有所闻。初学者在正确姿势引导下习练,如短期间内大腿、膝盖酸痛,乃属正常状况,若长期患疾,屈膝不利,则应检讨是否演架时,膝部方位有所误差,应及时纠正。一般言之,演架时膝尖不过脚尖,胯、膝、脚形成一稳定扎实的结构,身体重量
经由膝盖直接传递至脚底方为正确,若屈膝小于九十度,则膝盖膑骨,将因前倾加重受力,而致韧带伤害。又膝合、转膝亦应在稳定扎实的结构下行之,若妄自单一运转,极易生蔽端,不可不慎。足掌贴地,实而不浮,则根自稳固。老武术家云:「力坠涌泉,浑身是劲。两脚足趾与根平齐,脚、膝、胯弯曲一片串落,五趾平与足心率地,动则足掌力降于地,环转自如,应平时便有起伏之力相应也」。是以平常演练拳架,务必老老实实将重心松沉至脚底。久之功成,脚底自能分阴阳,吞吐收发于顷刻之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