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杭区构筑服务前沿阵地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9733 2012-07-11

余杭区构筑服务前沿阵地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余杭区人力社保局 沈明栋  2012-07-10
  推进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自2010年被杭州市委市政府列入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充分就业区(县、市)以来,余杭区把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作为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和创建创业型城区工作的重要抓手,并以规范化建设为要求,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截至6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27人,完成市目标任务13000人的77.13%;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466人,完成市目标任务4500人的121.4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74人,完成区目标任务3500人39.2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一、规范化建设,全力夯实服务基础
  劳动保障基层平台的规范化建设是平台建设真正惠及群众的重要保证。为此,在推进过程中设定了“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的建设要求,努力建成规范化的“一门式”服务窗口,并于2010年5月底基本实现了基层平台建设的全覆盖。
  1.场地建设到位,实现服务“零距离”。从方便群众办事角度出发,对每个社区(村)的办公场地进行改造或新建,建立一门式服务大厅,每个服务大厅建筑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同时为每个社区(村)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室都配备网络设备、工作电脑、打印机、电子显示屏等设备。在硬件改造的同时,服务方式从原先的“关门式”服务转变为“敞开式”服务,实现了劳动保障服务“零距离”。
  2.人员配备到位,实现服务“有专人”。通过走访和调研了解到不少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存在工作人员偏少、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对此专门组织力量对326个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配备情况进行了“排摸”,对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电脑操作困难,不适应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人员及时作了调整,目前全区326个社区(村),386名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全部配备到位。
  3.经费落实到位,实现服务“有保障”。本着“办公设施最小化、服务设施最大化”原则,区财政安排资金942万元,按照新建6万元/个,改建3万元/个的标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下拨给101个新建社区和90个改建社区,专门用于“一门式”服务大厅建设。在“一次性”投入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长效保障机制”,对管理服务正常运作的社区(村)每年下拨工作经费,仅2011年区镇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4722.9万元。
  4.制度上墙到位,实现服务“更规范”。按照“规范服务、优质服务”的要求,在社区实行“服务阳光运行机制”,做到服务项目公开、透明,服务流程细致、明确。制作了《工作职责》、《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制度》、《服务流程》、《〈杭州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申领发放流程图》等宣传牌,下发到每个社区(村),要求全部上墙公示,方便群众办事、监督,有效实现了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开展。
  5.工作下放到位,实现服务“全方位”。为了让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全方位”服务,区人力社保部门进一步下延业务,权限逐步向社区(村)延伸。目前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农村劳动力转移录用备案、用工信息发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等相关业务到社区(村)即可办理,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相关服务。
  二、创新思路,着力提升推进效率
  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区人力社保部门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分步实施、项目化管理、强化考核等手段,着力提升劳动保障基层平台推进效率。
  1.分步实施,层层推进。余杭区自2003年启动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以来,按照“先城镇、后农村”的思路稳步推进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2007年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之后,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明显加快。在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先挂牌,后规范;先简易,后完善;先中心村,后规模小村“等建设思路,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2.项目化管理,高效推进。以党政工作项目化管理为契机,将项目化管理引入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工作。通过制订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步骤、工作要求、时间节点和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核化”。
  3.强化考核,确保推进。为把责任落到实处,2010年区委、区政府将创建工作纳入对镇街的考核内容,并增加综合考评2分的分值。在具体创建工作中,把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作为创建充分就业镇街、社区(村)的重要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强有力的考核督查力度,确保了基层平台建设的有力推进。
  三、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在推进过程中,通过加强硬件投入、开发系统软件、完善发布机制等途径推行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进而提升基层平台的信息化水平。
  1.加强硬件投入,布局“点”。依托覆盖全区的劳动保障基层平台,从2010年起分批对条件成熟的社区(村)安装了电子显示屏。除2011年安装的82个社区(村)的电子显示屏已投入使用外,今年130个社区(村)职介系统专用的55寸液晶电视机和电脑经过政府采购招标,都已安装完毕。区财政已累计安排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293.3万元。其余的社区(村)的电子显示屏也将于今年下半年通过政府采购全部安装完毕。
  2.开发系统软件,联接“线”。在深入企业、社区(村)调研,进一步了解企业、求职者需求、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开发了人力市场和职业介绍软件。依托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服务网,将每个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联接起来,并与杭州市的人力资源公共职介系统联网,形成了市、区、镇街、社区(村)四级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全覆盖,并做到“数据共享、相互协同”。
  3.完善发布机制,形成“网”。充分发挥社区(村)基点信息采集员的功能将覆盖全区的“信息孤岛”联接成网。社区(村)对用人单位的用工信息和求职者的求职信息进行发布,镇街、区级层面进行审核。在规范了各项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实现了信息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和匹配。为进一步方便用人单位发布用工信息,建立了会员制度,会员可足不出户进行用工信息的发布,目前已有99家单位成为会员。截至6月底,人力资源虚拟市场共发布用工信息2595条、发布求职信息334条,与大杭州实现资源共享和实时匹配用工信息22632条、求职信息8948条。
  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是开展各项人力社保工作的落脚点。下一步,余杭区人力社保部门将紧紧围绕硬件建设标准化、业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巩固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成果,积极探索建立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长效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