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红河网 2008-11-08 11:18:00 分布于我国滇南和滇西南亚热带广阔山区的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地稻作农耕民族。 不过,据中国历代汉文史籍文献记载,哈尼族先民的稻作农耕文化,是随其南迁过程逐步形成的。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哈尼族先民逐渐形成独立(单一)族体,迁居于川、黔、滇相交接的安宁河、金沙江沿岸和乌蒙山区直至西洱河、滇池沿岸。这段时期,哈尼族先民已具有垦田种稻的历史。《尚书·禹贡》中记载,哈尼族先民“和夷”所居住的大渡河沿岸,“其土青黎,其田惟上下,其赋下中三错”。《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插琴(殖)”。黑水就是今四川省西南部的雅砻江和金沙江,而发源于大渡河南岸、以哈尼族先民“阿尼”命名的安宁河(阿泥河),最终与雅砻江一同流入金沙江。西南黑水之间的“都广之野”,当指大渡河与金沙江之间广大地区。迁居于此的哈尼族先民,此时已经开始耕田种稻。只是由于人口稀少、生产工具简陋,其农耕活动还比较落后,所以还兼营畜牧业和游猎活动。直至隋唐时期,哈尼族先民迁入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区,农耕稻作生产才发展到极高水平。 按照日本中尾佐助、佐佐木高明、渡部忠世等著名学者从民族学、社会学、民族植物学等不同学科,经数十年实地考察研究认为,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经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北部、中国云南南部和长江南岸直至日本西部这一广阔地带之内,生长着以青冈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因此将这一地理带称之为“照叶树林带”。“照叶树林带”的山地和森林孕育出了不同于其他地理带的独特的同质文化圈,其最基本的文化特征,就是以栽培杂粮(包括旱稻)、薯类为主的砍烧地(刀耕火种)农耕和水稻农耕,故将这一广阔地理带的同质文化称作“照叶树林文化”。日本学者认为,从东南亚北部至中国云南南部、贵州、广西、湖南这一带,构成了一个“东西半月弧稻作文化圈”。 哈尼族聚居的云南无量山、红河南岸哀牢山和西双版纳广阔山区,正处于东亚照叶树林文化带和东西半月弧稻作文化圈的中心地带。因而哈尼族先民迁入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区之后,稻作农耕技能不断发展,原先粗放的刀耕火种游耕方式逐渐改变为有限的旱地轮歇作业。同时,由于开辟梯田获得成功,才长久定居下来。这一发展过程,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次重大转折,从此,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区便成为哈尼族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特殊的活动空间,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也就成为哈尼族近10个世纪以来整个社会文化的轴心,一切物质文明模式和精神文化模式,包括血缘、地缘关系相互交织的村落社会的出现,梯田与村落分布的均衡构建,人与大自然的协调相处,新的宗教观和世界观的产生,以及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事象的形成等等,均源出于梯田稻作农耕文化母体。换言之,哈尼族先民完成了从游牧、游耕生活向南方稻作农耕经济的转变,并在与云南南部亚热带生态环境相适应,积极吸收原住居民稻作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体系。 (责任编辑:卢秀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