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解析

 天雷教育 2012-07-12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解析

 

自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正日益成为我国青少年的主流,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但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再加上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各种因素的交杂影响,更容易产生自负、孤僻、冷漠、自私、软弱等心理问题,使人们常发出“独生子女问题多”“,独子难教”的感叹。
很多人将“温室里的花朵”与独生子女等同,因为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而言,他们大多生活环境优越,从小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可谓养尊处优,一帆风顺,经受不住风吹雨打。而正是这种依赖性强,自主性差的温室环境容易导致独生子女产生以下心理问题:过分自我,任性骄横。有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一切活动均围绕着孩子转,这样的成长环境颠倒了正常的家庭主次关系,使独生子女在家中目无尊长,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步入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有自私娇蛮的个性倾向;孤僻,缺乏热情。独生子女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独”字,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氛围,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都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使其变得内向、孤僻、冷漠,缺少协同合作精神;自理能力弱,抗压能力差。很多独生子女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的长期代劳使其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变得薄弱。与此同时,这种在自我意识和实际生活方面的过度依赖也让他们缺乏成长的必要经验和足够勇气,不易养成自信乐观,顽强不屈的优良品质。独生子女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对其一生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合理的心理调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必要。
高尔基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在我国,对独生子女的过度溺爱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改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改变这个群体在物质生活上“营养过剩”而在心理需求上“营养不足”的困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理智地爱自己的子女。既不可娇生惯养,在生活上过度保护,又不可斤斤计较,在学业上一味苛责。这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干涉直接导致了他们唯我独尊,抗挫折能力差等不良人格的养成。
其次,要鼓励独生子女参与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独生子女可以排除常有的孤寂感,并在交往中学会容忍和协助,培养他们乐观开朗,与人为善的良好性格。
同时,学校应成为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渠道,要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辟心理热线,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各科教师也应有意识的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总之,独生子女作为祖国的花朵,社会的希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环境,以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良性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