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德故事——信篇

 秀水拖蓝 2012-07-12

信篇:(一)魏征妩①媚
  
  诗曰:魏征妩媚,不肯面从,责上失信,应对从容。
  
  魏征是唐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辅佐唐太宗十七年,君臣二人齐心协力,共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贞观之治”。魏征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征在太宗皇帝朝里做官,曾经责问皇上对百姓们失信的事情。每逢劝谏皇上,皇上不肯听从时,他对皇上的讲话也不答应。太宗皇上说:“你答应了我之后,再来劝谏,又有什么关系呢?”魏征说:“从前舜帝警诫他人不要在面子上服从。现在做臣子的倘若心里明明晓得不是,但是口里却勉强答应皇上,这就是面子上的服从了,哪里是积极服事舜帝的初意呢?”太宗皇帝就笑着说:“别人说魏征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越觉得妩媚可爱了。”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出行。后来,魏征问按耸拢谛ψ糯鸬溃?amp;ldquo;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②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鹰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魏征这么善巧地提醒,唐太宗一定不想做暴君,太宗大笑后点头称是。
  有一次,太宗从外边回来往寝室里边走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他在生谁的气,太宗气愤地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天天在朝廷上当面指责我的不是,还当面顶撞我,气死我了。”长孙皇后听到后,马上换上朝服,走到太宗面前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谏。”太宗听完后,怒气逐渐消了。正是由于魏征这样正直的大臣和长孙皇后的贤明,才有唐朝时期的盛世,这一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社会安定,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由于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积劳成疾。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③逝,遂亡一镜矣。”
  【注释】①妩:wǔ。②鹞:yào。③殂:cú,死亡。

信篇:(二)季札挂剑
  
  诗曰:延陵季子,不负初心,徐君已死,挂剑坟林。
  
  春秋时期的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鲁国时经过了徐国,于是就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内心感到非常的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
  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它的构思精湛,造型温厚,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延陵季子这般气质的人,才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喜欢在心里,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看在眼里,内心暗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暂时还无法送他。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时候,徐君却已经过世了。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祝祷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而季札却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这就是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地喜欢这把剑,我心里想回来之后,一定要将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违弃原本的初衷呢?
  自古以来,圣贤一再地教诲我们,高迈的志节往往是表现于内心之中。就像季札,他并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何况他的允诺只是生发于内心之中。这种“信”到极处的行为,令后人无比地崇敬与感动,可谓“大信不约”。
  一个人成败的根源,源于我们内心的诚与敬。如果连讲话应有的信用都做不到,那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样的事情,能够成就得了。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信用,就好像车子无法走动一样。《中庸》云:“不诚无物。”如果缺乏真诚的心,与应有的信义,那任何的事业都很难成就。
  语言是心灵的外在表现,关系重大,影响深远。曾子曾经提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容貌予人什么样的感觉,至关重要。也正是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心,从我们的行为容止与言语意涵,对方就能够透析说话之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的言语一定要谨慎。
  言为心声,言语是内心至情的表白,要明晰地洞视、了知为人真实的品操,就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心善,行为就善,心恶,行为自然偏颇。在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中,虽然季札内心想要将剑送给徐君,但是他并没有言语上的承诺,更何况当时徐君已经过世了。然而他仍然信守着内心的诺言,不惜舍去千金难买的宝剑,将它挂在树上,怅然而去。并且说道:“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在这落落而言、掷地有声的三言两语中,信义的精神,确已传扬万古而不朽。

信篇:(三)郭伋①亭候
  
  诗曰:郭伋归早,止于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龄。
  
  汉朝郭伋,是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到并拜州(今山西省)做刺史,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言出必行。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拜见他,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可能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巡视得很顺利,比预定告诉孩子们的日子早回来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宿,等到了第二天,才进城来。当天那些孩子们都在路上欢迎郭伋的归来。光武帝刘秀称赞他是个贤良太守,后来郭伋活到了八十六岁才去世。
  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信之至极!
  【注释】①伋:jí。

信篇:(四)朱晖许堪①
  
  诗曰:朱晖信心,以待知己,张堪既亡,赡其妻子。
  
  朱晖是东汉南阳人,在太学读书时,即以人品高尚、尊师爱友受到学友们的尊敬。他很早就没有父亲,可是他为人处事,却很有气节。
  他的同乡张堪,潜心儒学,素有学行,曾在太学见到朱晖,内心很欣赏他的为人,与他结为忘年交。有一次,在太学里又见到了朱晖,就把着他的手臂对他说:“以后我想把妻儿托付给你照顾。”朱晖听了这句话,因为责任很重大,所以不敢对答。
  等到张堪死了,家里妻儿非常穷苦,朱晖就亲自去看望,并且很丰厚地周济他们。朱晖的儿子名叫朱撷②问道:“父亲往日不曾和张堪做朋友,为什么忽然这样周济他们呢?”朱晖说:“张堪曾经说过知己的话,我的心里已经相信他是我的朋友了。”
  【注释】①堪:kān。②撷:xié。

信篇:(五)张劭①待式
  
  诗曰:张劭信友,必不失期,二年以后,鸡黍②候之。
  
  东汉时期,在京城洛阳读书的张劭和范式是两个很重信义的好朋友,两个人同住在太学里读书。学成离别那天,张劭流着眼泪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你相见?”范式安慰他说:“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我会按时赶到你家与你见面,并拜见令尊。”两年后,中秋节这一天,张劭杀了鸡,备好了饭,并告知了母亲。他在院子里立了木柱,从木柱的影子来看时间,木柱的影子越来越短。母亲说:“他家远在江南,离这里数千里之远,恐怕不会来了,你为什么这样地相信呢?”张劭说:“范巨卿是一个讲信义的人,必定不会失约的。”正在这时,远处尘土飞扬,一匹快马飞奔而来,马上的人正是范式。
  后来张劭将要死的时候,对他的妻子说:“范巨卿是可以托付的人。”张劭死后,范式接到信还没有赶到,张劭的棺材怎么也放不进事先挖好的坑里,等范式一到,棺材就放了进去。范式替他精心办理丧葬,一直保护他的家人到了归湘地方,同时还非常尽心地照顾他的妻儿。
  【注释】①劭:shào。②黍:shǔ,碾成米叫黄米。

信篇:(六)陈实期行
  
  诗曰:陈实与友,预订行期,日中不至,舍而去之。
  
  东汉的陈实是一个高士。有一次和朋友约定好同走的时间,过了约定的时间,他的朋友还没有到,陈实就不等朋友,独自去了。
  陈实的儿子叫陈元方,当时只有七岁,立在门外,忽然他父亲的朋友来了,就问陈元方:“令尊大人在不在家里?”陈元方回答:“等候尊驾好久不到,已经独自去了。”陈实的朋友生了气说:“这么做事不是人了,和人家约定好又把人家丢下,独自去了。”陈元方道:“尊驾和家父约定,是在正午的时候,到了正午不来,这是没有信;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那个朋友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惭愧,就谢了罪离开了。

信篇:(七)羊祜①推诚
  
  诗曰:羊祜推诚,视敌如友,拒绝谲②言,饮以醇③酒。
  
  西晋初年,有一个叫羊祜(字叔子)的将军,带领军队镇守襄阳,那个地方是同吴国将军陆抗的防区相毗连的。
  他们两边的军队,每次交锋动兵,一定要预先约定了日期才开战,不用暗地里袭取的计划,凡是军队里的将帅要进献奇谲的计策,羊祜都给他喝很厚味的酒,使他不能说出计策。
  陆抗有时候送给羊祜的酒,羊祜丝毫没有戒心地喝了。陆抗生了病,羊祜送给陆抗的药,陆抗也立刻吃下了,人家都劝陆抗不要服这个药,陆抗说:“哪里会有毒死人的羊叔子呢?”
  【注释】①祜:hù。②谲:jué,欺诈。③醇:chún,酒味浓厚。

信篇:(八)曹摅①约囚
  
  诗曰:曹摅岁夕,纵囚归家,克②日皆返,诚感靡涯。
  
  晋朝时,有个曹摅,做了归淄县的县令。在该县的牢狱里,有许多判了死罪的犯人,曹摅在年底快来临的时候,到牢狱里去巡视,见了这些判死罪的囚犯,心里很可怜他们,就说:“过新年是全家团聚的日子,你们难道不想暂时回到家里去吗?”囚犯们都哭着说:“倘若能够回家看看,就是死了,我们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曹摅就全部把他们放了出来,限定了回到狱里的日期,曹摅的下属们很坚定地和他争执,曹摅说:“这些人虽然都是小人,可是用恩义待他们不至于负义的,我就替诸位担当了这个责任好了。”果然,到了限定的日期,这些犯人相继回来,并没有一个逃跑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德未修,感未至,伟大的德行,会感动一切的。
  【注释】①摅:shū。②克:kē,严格限定。

信篇:(九)刘平期贼
  
  诗曰:刘平避乱,贼欲烹之,乞归食母,诣贼不欺。
  
  东汉时,有一个叫刘平的人,扶着母亲逃难。有一天出外去寻求食物,遇见了一伙饥饿的强盗,就要把他煮熟吃了,刘平叩着头说:“现在我为了母亲去寻些野菜,让我把野菜给母亲送回去吃了,再回来给你们煮吃。”强盗们听了,也很可怜他,就把他放了。
  刘平回到家里,把野菜给母亲吃了,禀告母亲:“儿子和强盗们约了把野菜送回来,我还要回去,是不可以欺骗他们的。”说完就又回到了强盗那里,强盗们大吃一惊!他们互相说:“从前听说有烈士,现在亲眼见到了,你走吧,我们是不忍心吃你的啊!”于是刘平保全了性命。
  言而有信,至诚之心,天地万物都能被感动。

信篇:(十)戴胄①守法
  
  诗曰:戴胄为卿,守法诚荩②,奏请改流,昭布大信。
  
  唐朝时,有一个叫戴胄的人,做大理寺的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太宗皇帝因为那些候选的官员,多半是假诈冒替父辈的门荫而取得资格的,所以下敕令叫那假诈冒替的人先自己禀明出来,倘若不自己禀明出来的,就要办他死罪。后来有一件假诈冒替的事情被发觉了,皇上就要把那个人杀死,戴胄因为是做司法的官,就根据了法律奏上去,应该把这诈冒的人办了流放的罪名。皇上说:“你要自己守法律,难道叫我失了信用吗?”戴胄对答:“敕令是出于皇上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昭布大信于天下的,所以还是应该遵从法律。”皇上就答应他了。
  【注释】①胄:zhòu。②荩:jìn,忠诚。

信篇:(十一)子仪见酋①
  
  诗曰:子仪诚信,免胄见酋,回纥②罗拜,福备九畴③。
  
  郭子仪是唐朝杰出的将领,从小就喜欢读兵书、练武功,常常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年轻时就立志要做一个保家卫国、统兵作战的将帅。他非常欣赏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④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他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被封为汾阳王。有一次,回纥国进兵侵略,郭子仪就差了李光瓒去对他们讲,叫回纥主动自己退兵。回纥人说:“郭公既然在这里,可以让我们大家见见面吗?”郭子仪就要出去同他们见面。左右的人说:“外国戎狄的野心,哪里可以相信呢?”郭子仪说:“他们的军队,比我们多几倍,现在照力量上讲,是打不过他们的,所以我将对他们表示一种至诚。”就脱去临阵的头盔,出去见他们的魁⑤帅,回纥人就把兵器都放下了,大家对他施礼说:“果然是我们的郭爷爷啊!”
  郭子仪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二十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的安定起了重要作用。
  【注释】①酋:qiú,酋长,部落的首领。②回纥:hé,是唐代西北的少数民族。③畴:chóu,类,同类。④孟子这句话意思: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倍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⑤魁:kuí,为首的。

信篇:(十二)曹彬激诚
  
  诗曰:曹彬守诫,称疾保民,江南城下,不杀一人。
  
  北宋初年的名将曹彬,奉命去攻打江南的南唐。太祖皇帝对曹彬说:“城池攻下的时候,千万不可杀戮平民百姓。”后来曹彬在城头将要攻破的时候,就推说有病了,许多将士们都去问候他。曹彬就对他们说:“我的病不是吃药可以医治的,只要诸位很诚心地各自发一个誓:在攻破城池的那一天,绝不乱杀一个人,这样做,我的病就可以完全好了。”于是许多将士们焚了香,发了誓。
  到了第二天,城头攻破了,兵士们的刀上果然没有沾着一点血迹,南唐国的君主李煜来投降,曹彬就用待宾客的礼节接待他。
  
  守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
  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