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赛克大卫与内在紧张

 小园幽径 2012-07-12

马赛克大卫与内在紧张

央视播发《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开展消息,给大卫雕像打上了马赛克。新闻重播时,马赛克被去除,算是过而能改,而且及时,然而这一横生枝节的过程,不只是趣闻而已。
  这次展览,展出作品珍贵,是国家博物馆百年庆典活动之一。国家电视台,国家博物馆,百年庆典,顶级展览,这些概念要素加在一起,使马赛克的出现显得突兀、滑稽,而且粗俗,也使人们得以看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真实水平。
  去年在武汉,湖北美术学院门口摆放裸女画遭到指责;今年在四川南充,“嘉陵江女神”雕像迁移,被披了红色抹胸。央视给大卫像打马赛克,终于使面对艺术的风化维护表演上升到了国家级。这就是当下社会文化对于艺术的观照视角,以及许可尺度。
  对艺术临之以如经观照眼光,绳之以如此许可尺度,除了让人感慨“百年依旧”的顽固,还能如何?从20世纪上半叶刘海粟在美术教育中用模特遭非议,到20世纪80年代维纳斯被穿衣,再到2012年大卫像打马赛克,这算是艺术认知的起步?
  然而,这个社会的真实生活却已经达到身体解放到了半脱半遮、性感毕现的水平。无论时装表演、街头着装,还是文字图像,都在尽情释放身体的诱惑。艺术中的身体表现,反而在公共空间里被抹胸和马赛克覆盖起来。这是多么具有喜感。
  我并不认为这可以用东西方文化差异来解释。在时尚全球化、潮流国际化的今天,文化差异的消失才是令人无可奈何的现实,生活世界里基本已没有什么身体的禁忌。艺术观照中的裸体羞怯,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既是对生活世界的无视,更是一种刻意的忸怩。
  我更不以为马赛克代表了央视的艺术鉴赏水平。无论从生活见识、艺术见识还是宽容度来说,我不认为央视从业人员甚至其管理者,会从内心里认为大卫像只有打上马赛克才好出现在画画中。然而,毕竟央视还是上演了遮盖与取消遮盖的往复情节。
  这与其说代表了央视的水平,不如说透露了央视的心理。从中我可以读到一种困扰,一种担忧,一种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情态。央视的马赛克添加,与其说是因为这样的处理有什么好处,不如说是因为这样的处理可以避免可能的危险。显然,危险不在于大卫像会受到社会的抨击,而是大卫像可能受到权力的责问。
  遮蔽身体的性征部位,确实是传播中的风化纪律,身体在媒体中的允许标准,而不管被传播的是一件艺术作品还是一个现场画面。艺术与色情的界线,在权力那里通过身体部位进行了划分。马赛克大卫,就是在服从这样一种规定,就像3D版《泰坦尼克》被删掉了男主角船上作画的镜头,解释竟是怕观众伸手去摸,影响前面的人看电影。
  央视为大卫像加上马赛克的具体过程怎样,由谁决定,去掉马赛克的过程又是怎样,由谁决定,这可能会是相当长时间的谜,但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央视的马赛克大卫传递的那种心有重负的气息。这不是轻松自如的状态,不是心情舒畅的状态,不是人在艺术品面前在工作面前的正常状态,而是收缩、惊惧、紧张、唯恐走错步已出现强迫症状的反映。
  马赛克大卫的出现,既透露了央视内在紧张的情态和气息,也表达了社会在文化上的紧张气氛。央视既是这紧张气氛的传达者,也是这紧张气氛的体验者、感受者。它先体验、感受,然后用马赛克进行了传达,这传达又为紧张气氛添砖加瓦。人们已被置入随时犯错、随时候审的心理,雷池处处,所以保险起见,就要处处小心。气息、氛围、环境、心理阴影,重重教训之下,风声鹤唳,必然自我崩溃;惊弓之鸟,不待发箭而坠落。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正在鼓励创新的时代。大家都在呼唤大师,赞美创造,都说要增进文化影响力、国家软实力、文化产业实力,还要向世界贡献价值观。这个社会已经不满足于做“世界工厂”,而要做创造大国;已不满足于对世界经济增长数据作贡献,而追求“中国模式”的成功。
  央视的马赛克大卫,能够让人联想到什么呢?那内在紧张的情态,与创造、创新有什么联系?人们在消费着国际时尚和潮流,同时被内在的紧张所束缚,于是只能作为商品的加工厂和消费者而已,还能创造出什么来。打了马赛克的大卫,也是文化影响力、软实力、价值观的活动图像,它能够造成的文化影响,它所呈现的价值观,能够对谁有吸引力,会有谁作出好评?
  一个整天苦恼于创造不够的社会,管理上却让大卫像被加上了马赛克;创造需要内在的自由,管理造成了内在的紧张。这样的创新型追求,不说是叶公好龙,至少也是南辕北辙吧。
                                  2012-7-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