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人五千岁了

 江边风 2012-07-12
温州人五千岁了
2012-07-12
蔡钢铁在唐五代北城门遗址考古现场

采访对象:蔡钢铁 地方考古专家 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前所长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 研究员(简称蔡)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简称金)

浩浩荡荡的八百里瓯江,从浙西南山区一路走来,留下了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文明,孕育了古老的温州文化。

温州人始于何时生息于此?其科学依据又是什么?蔡钢铁说,鹿城区老鼠山发现的堆积文化层,证明早在5000年前古温州人就生活在这一带,比原来考古认证距今3500年至4000年才有的温州人类文化史,至少往前推了1000年。可以说,温州人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

说出此结论的蔡钢铁,为这一发掘花费了不少心血,可谓功不可没。今天,我们与他谈谈温州的考古和他的考古生涯。

蔡钢铁,1952年9月10日出生于温州城区杨柳巷一个干部家庭。先后就读于瓦市小学和温州第二中学。1969年赴黑龙江萝北支边,在建设兵团2师15团当一名战士。1983年进入温州博物馆工作,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1987年毕业后回温州博物馆,1993年担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2000年参加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世界史研究生进修班学习。2002年任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2003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市考古所党支部书记。

多年以来,他从事地方文物考古研究,曾主持或作为主要人员参加过温州10多次重要考古发掘项目。2002年他首先发现老鼠山遗址文化层,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遗址发掘。考古发现的一大批重要文物,确立了“好川文化”的命名,为浙南温州地区先秦文化发展序列和考古编年的建立提供了地层学依据。2003年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瓯海仙岩杨府山西周土墩墓发掘,该墓出土的一大批青铜兵器、礼器和玉器,对研究浙江越地土墩墓埋葬制度以及青铜器、玉器的地方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2004年主持永嘉溪口明代净水池发掘,发现目前国内最早的净水池。同年主持温州朔门古城遗址发掘,发现唐五代北城门遗址。2006年与2007年,两次主持温州双屿卧旗山古墓葬群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他担任市普查办副主任兼业务指导组组长,对全市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帮助。出版著作有《温州古陶瓷》、《温州名胜古迹》、《温州古遗址》等,发表研究报告、论文30多篇,7次获省、市科研成果奖。他兼任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浙江省越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温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温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委员、温州大学民俗博物馆顾问等职。

蔡钢铁是性格内向的人,话语不多。他坐在那儿,一双不大却明亮的眼睛一直用心地看着你,静静地听,好像要从中发现什么似的。他办事认真严谨,几乎给人刻板的错觉。其实这是他专业的要求,是在工作中训练成的。考古专业,本来就是一板一眼、有点老气的专业,这也算是他的可爱之处了。我与他相识多年,知道他的个性。

蔡钢铁是幸运的,他是温州本土第一代地方考古专家,虽从事考古仅20多年,不算长,但颇有收获,一些重大发掘项目他曾亲历过。因此,他谈温州远古的故事是很准确的,不会有半点含糊。

考古发现:老鼠山遗址

金:考古学不是挖掘古墓,就是与古人打交道,听起来有点老气横秋。但在中国却是个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足百年。温州拥有一批温州籍的考古专家,如郑振铎、夏鼐等为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叶小燕、叶万松是姐弟考古专家,还有山东博物院的郑笑梅等,他们长年在外地从事考古工作。回顾工作生涯,您的最大考古发现是什么?

蔡:我想我最大的考古发现应该是老鼠山遗址吧。2002年前,温州地区还没有一处经正式发掘、堆积清楚、内涵明确的遗址,作为温州本土第一代考古工作者,我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的机会。2002年9月5日,我与同事在老鼠山田野调查,转了一个多小时,没有收获。后来我遇到一名村民,与他交谈中得知,在他家屋后的山坡断面有一条断断续续的黑线。我意识到,这条黑线可能是夹炭陶陶片所形成的,此处可能有史前文化层。我们马上赴现场,果然看见一条黑灰色的陶片层,长约八九米。陶片多为夹炭陶。找到文化层,大家都非常高兴。我们马上进行采集和记录。不久,由省市考古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该村,开始考古发掘工作。经两个阶段3个多月的发掘,取得很大收获。发现距今4000年前后的文化聚落,揭示出连片成排石础建筑遗迹,清理墓葬35座,获得玉器、石器、陶器等类文物1000多件。在23号墓中还出土了一件象征权力地位的镶嵌玉片的柄形器。

老鼠山遗址为温州地区先秦文化发展序列和考古编年的建立,提供了地层学依据,具有标尺性意义。老鼠山遗址发掘是温州地区先秦遗址考古的一个突破,它为今后在浙南地区进一步开展史前考古工作,认识把握史前文化内涵特征,建立浙南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还原画面:温州先人生活

金: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遇到这样的机会也是一生的幸运。当时不少媒体有过报道,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这个问题,请您还原一下4000~5000年前温州人祖先及其生存环境。您能给我们描绘一下吗?

蔡:好的,根据老鼠山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我们可以还原当时的生活形态。生活在老鼠山的先民是一支氏族部落,有部落首领。他们住在山顶,房屋是由木柱支撑,屋顶可能用稻草覆盖。山顶西南部是居住区,房屋都靠得很近。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采摘野果、狩猎和捕鱼。他们能制作陶器、石器和玉器,在北部山腰处有一个石器加工场。水稻种植在山下平原,收获后搬到山上储存。部落像个大家庭,没有贫富。首领死后,除了随葬象征权力的权杖外,其他东西也就几件陶器,和其他成员死后随葬差不多。人死后就埋在居住区的东南面,这里是公共墓地,墓葬分布密集。墓穴方向大多数为东西方向,下葬时头朝西、脚朝东。随葬品一般只有几件陶器,个别墓葬会有玉锥形器或小石锛之类的。他们已有集体祭祀活动。

当时老鼠山周围是开阔的平原和蜿蜒曲折的戍浦江,给先民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在平原中分布不少湖荡沼泽,水草肥美,植被茂盛。气候温暖湿润。他们与瓯江流域一带氏族部落间经常联系。他们出远门,可能是乘独木舟,沿着戍浦江进入瓯江,再向瓯江的上游或下游划去。

金:我曾与温籍考古专家、洛阳市考古队前队长叶万松谈到老鼠山遗址的发掘,他对你们的发掘也很感兴趣。

一般说来,人类的居住总是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往往适合居住在山下水边,可是从你们的发掘情况来看,当时温州先民是往山上转移的,这是为什么?

蔡:山下的先民早于山上的先民。山下的先民距今约5000年,山上的先民距今约4000年左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往山上搬不会是海侵原因。从温州考古资料看,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之间,不可能发生过海侵。全新世的第四次海侵有可能发生在距今10000年至6000年之间的某一个时段。持海侵说的学者认为,在距今5000年到3000年时,温州东部平原地区及今海拔6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都是一片浅海。老鼠山制高点海拔仅61米。如按此说,老鼠山应被海水淹没,即使在山顶也无法生活。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猜测。更何况老鼠山先民不仅要在山顶居住,在山腰加工石器,还要在山下平原种植水稻,要到附近的大山采摘野果和狩猎,他们的生活形态说明了当时老鼠山一带不可能是汪洋大海。从山下搬到山上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有两个。一是防御野兽侵扰,住在山顶可预先发现野兽,便于防御。二是躲避水患灾害,大潮汐时,戍浦江水上涨;暴雨时,上游的江水泛滥,都会引起水灾,住在山顶就没有水患的威胁。

兴趣机遇:走上考古岗位

金:考古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尽管很艰辛,可是徜徉其中,享受与古人的对话,探古寻幽,确实有着无穷的乐趣。您当年怎么会与这门学科打交道的?

蔡:从事考古工作,一是兴趣,二是机遇。我从小对历史与文物就感兴趣,喜欢读文史类的书。兵团返城,回到温州,1983年到温州博物馆工作,从事藏品的保管和研究工作,开始与文物打交道。1990年调到市文物管理处文保科工作,开始参加考古工作。正式参加考古培训是在1992年,那年杭甬高速公路考古发掘开始,省文物局在考古工地办了考古训练班。我在上虞谢家岸考古队参加培训。时间将近半年,一边培训,一边发掘,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我们队一共发掘了55座墓葬,主要是汉墓和六朝时期的墓葬。经半年时间培训,我初步掌握了古墓葬发掘的基本知识。上虞回来第二年,我就主持了永嘉屿塘山古墓葬群的发掘。1993年底我到博物馆担任领导工作。2002年,市考古所成立,我调到考古所任所长,又回到考古岗位。这以后的10年中,我主持或参加了10多个重要的考古发掘项目,都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老鼠山遗址的发掘,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实践和学习机会。

城墙遗址:回看保护方式

金:记得2004年8月,市区解放北路古城遗址发掘中,你们发现了建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北城门遗址,这是温州市区首次发现的古代城墙遗址,后来又进行了填埋。几年过去了,现在回头来看,这种保护性的填埋是否是最好的办法?

蔡:温州古城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城址位置一直未变。那次发掘清理历时50多天。发现的北城门位置与明清时的拱宸门、望江门均相吻合。

发掘的北城门遗址,建筑规模较大,筑城技术成熟,充分反映出晚唐五代温州社会生产力以及建筑技术水平,为研究中国城池史、军事防御史以及筑城工程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研究温州地方史具有重要价值。

当时针对如何保护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主张采取就地保护、对公众展示的措施。广州北京街发现古代街道,像千层糕,有好几个时代。他们就采取就地保护展示措施,在遗址上方盖玻璃,让市民与游客透过玻璃看早期街道,了解广州悠久的历史,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杭州南宋御街发现后,为了保护这一历史遗址,中止了原立项在建的高架桥工程,并在御街上盖房子予以保护。当时市有关部门也召开专家论证会,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就地展示保护,一种是回填保护。后来政府采纳后一种意见。去年有市民给市领导写信,要求再恢复古城门遗址,向公众展示。市民的愿望是好的,但再挖出来已不可能恢复到2004年发掘后的原貌。因为当时回填时,市政部门用压路机反复碾压路面,对地下遗址肯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在温州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于文物古迹不是很丰富的老城区,如果当年保留了一个古城门遗址,现在就可为申报工作增加一个亮点。

金:说到保护这个问题,我想起前些日子青年学者沈迦提起茶院寺附近的安息日会旧址。他说,1949年前,温州有3个外国教会传教机构,其中安息日会大约为1916年前后,现在这片洋房还在,应该有文保价值,不知你们考古所知道此事否?

蔡:知道这事。安息日会的人也到我们所来过。我们也去现场看过。3幢住房还在,当地人俗称“番人馆”,建筑质量仍然很好。房子曾在上世纪70年代办过工厂。安息日会是美国人创办的基督教会,1916年由上海传入温州。1919年在茶院寺购地建造了别墅花园,作为传教士的住宅。温州作为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比较早。19世纪下半叶,外国宗教机构纷纷派人来温传教,并建造了各种风格的教堂。周宅祠巷的天主教堂和城西基督教堂,建筑特色鲜明,现在都是省级文保单位。这几幢建筑代表了19世纪美国宗教文化和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宗教和建筑价值,而且是安息日会在温州留存的唯一建筑。我个人认为,如果可以保留的话,应尽量保留它,不要拆除。以后有条件的话,予以修复,并公布为文保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