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啊,春韭!

 茶香飘万里 2012-07-13



 

啊,春韭!
柳已青

    蒋大为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啊,牡丹!》,如果将牡丹换成春韭并加以歌唱,会产生怎样的喜剧效果:啊春韭,菜园子里最娇柔,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韭黄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味带给人间。

    言归正传。韭菜原产自我国,它和茶叶桑树一样,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韭菜在中国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尚书·夏小正》中有“正月囿有韭”的记载。《诗经·豳风》中也有“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诗句,那时的韭菜,和羊羔并列为祭品,皇室贵族用来祭神或祭祀祖先,可见在古人心目中,韭菜非家常菜,在蔬菜中地位很高。

   《说文解字》中对韭字这样解释:“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韭”字,大概象形、会意二者兼有之,下面的“一”字表示韭菜植根的大地,大地是一,很有哲学的意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韭”字中的“非”,表示可以收割三次,三和九一样,在传统文化中代表了很多。一茬一茬地连续收割,收割过后,韭菜就会自动生长。只一个简单的“韭”,就具有这样丰饶的内涵。

    在历史上,韭菜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种植,变得很普遍了。西汉渤海太守龚遂要求每人种植一畦韭菜,以备荒年。那时就出现了韭菜种植专业化,富裕程度直逼千户侯。北宋初年,赵匡胤下令让10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各种一畦韭菜(宋代称之为丰禾),想来赵匡胤是一位爱食韭菜的皇帝。据叶梦得的《避暑漫抄》,赵匡胤曾立一块石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因为他深深懂得,钳制言论的危害;他知道,士大夫的脑袋,不是韭菜,割掉了还能长出来。有宋一代,对文人比较优容,也比较信任,也许和赵匡胤立的这块不杀士大夫的誓碑有关。
      
    历代文人对颇爱韭菜。六朝有个叫周顒的人。清贫寡欲,蔬食为生。文惠太子问他蔬食何味最胜?他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春回大地,阳气上升,韭菜得阳光照耀,绿得可爱,一派欣欣向荣。此时的韭菜味道最佳,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经过秋霜和小雪的大白菜。

    古人有在立春之日“咬春”的习俗,照风俗要吃春卷(古时亦称春盘)。苏轼诗云:“断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可见,立春之日吃黄韭,很可能是温室栽培出来的。陆游有“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之句,可见新津这个地方出产的“韭黄”闻名遐迩。

     在所有写韭菜的诗句中,我最喜欢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诗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为何夜雨剪春韭?一是卫八着急,倾其所有,连夜招待多年未见、鬓发苍苍的好友;二是古谚说“日中不剪韭”,收割韭菜以下雨天为最佳。

     在一个春天雨绵绵的晚上,历经离乱漂泊的杜甫,来到卫八卜居的山村。两人相遇,乍惊乍喜,如梦如幻,急忙询问旧友,多半登了鬼薄。当年杜甫和卫八分别时,都还没有结婚;如今儿女忽成行。主人赶紧嘱咐儿女罗酒浆,剪春韭,炊黄粱。于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开怀畅饮,细说别后沧桑。案上烛火摇曳,堂外细雨淅淅,真不知今夕是何夕。经历安史之乱,平常的一顿饭,平常的老友见面,在诗人的笔下有了不平常的意味。

    杜诗中的韭菜,美好之中多了一份沉郁的滋味。鲜嫩的春韭,滋味悠长,却挡不住世事茫茫和人间沧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