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山地区(登封)婚庆习俗大观

 居茨山人 2012-07-13


第一部分


 

 


 引  子 

  从登封人爱说“中中中!”说起
 
   嵩山地区的群众,大人小孩,自古至今有一个共同的口头禅,就是办事爱说:“中中中”。天涯海角,天南地北,只要开口“中中中”,不用介绍就知道是登封人或中岳嵩山地区的人。“中中中”这个口头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口头禅,而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标志和象征。
   中国古分九州,河南省属于豫州,豫州在九州中部,故称中州。登封就处在中州腹地中岳嵩山南麓。登封还有个流传百代的民谣:“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指的就是中岳嵩山境内、位于阳城区的周公测景台——又名无影台。相传周文王四子周公姬旦为“测日影,求天中”所建;告县指的是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敕封的“告成”县。中原、中州、中岳,突出了它位居天中的战略位置,展示出它特定的地理优势,曾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因而,“中中中”这个口头禅,既是中心地位的告白,又是身居中心无比自豪的表露。难怪“中中中”盛传不衰,百喊不厌。
  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摇篮,那么,中岳嵩山则是这个文化摇篮的篮底儿。
      嵩山天下奥。寺庙观名胜盛多,佛道儒三教荟萃。嵩山地
区民风民俗古老淳朴,底蕴丰厚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登封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使登封的民间习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号召力,以致呈辅射之势向四周扩散,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嵩山地区民俗文化。
 嵩山婚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传统。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人们在不断完善更新着传统习俗观念。婚庆这一人生中较为重大的庆典活动,成了嵩山地区民风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古老文明,中国微型文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作协会员、登封市文化馆副馆长梁海潮先生集十余年直接参与、操办嵩山地区婚嫁之经验,将嵩山地区的民间婚庆习俗挖掘整理,以供专家参考。
   登封的婚庆礼仪原前由礼仪先生(即农村通常说的礼先儿或礼生)主持,使新郎新娘在礼仪先生具体指导下,动作、言语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但婚礼操办过程非常繁琐冗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婚庆操办者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崇尚“节俭、健康、文明、热闹”,尤其是对婚庆的纪念,由六七十年代的普通结婚合影照到八九十年代的高档婚纱照,由婚庆录像到VCD制作,要求越来越新,标准越来越高。
   一九九二年,梁海潮先生率先在登封搞起了婚庆录像。当时只是记载型的,像流水帐。为使婚庆录像更全面地记载婚庆过程,且更规范化,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而满足群众更高保存价值的需求,梁海潮先生根据嵩山地区婚俗特点,编写了“纪实性、艺术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婚庆导演、主持等手册,并有机地、巧妙地融进群众参与意识,逐步使嵩山地区婚庆习俗步入规范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嵩山地方特色的婚庆礼仪文化,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并被接受、默认为婚庆模式。
   司仪方面,梁海潮先生根据嵩山地区城乡特点以提供文字讲稿形式,或专业司仪,或让当地德高望重的热心人主持,增强群众参与意识(这方面主要根据用户要求),灵活机动,形式多样,因人因地制宜,能土能洋,土洋结合,古礼今借,古今并举,使登封的婚庆典礼别具一格,生动有趣。
   录像方面,梁海潮先生将整个婚礼以电视连续剧形式,分上中下三集,剧名:《情醉嵩山》《花好月圆》《甜情蜜意》《龙凤呈祥》《大花轿》等(另可根据新郎新娘地域、职业、学历、贡献等起剧名)。
 
   上集——喜抻鸳鸯床,
 中集——轿车迎新娘
 (或夫妻拜花堂),
   下集——兄弟闹洞房
 (或洞房花烛夜)。
 
 并在“电视剧”最前面,制作“序幕(演员表)、加拍外景(MTV)”等,满足群众的演员欲、明星欲,同时提高了群众的欣赏水平,使婚庆录像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纪念保存价值。因梁海潮先生所拍所制婚庆录像、光盘,清晰度高,文化品位高,艺术性强,故尔十余年来,不仅在登封地区享有盛誉,在周边县、市及外省也有较大影响,其中部分民俗镜头,被中央电视台1995年民俗采风栏目剪播。2002年,他们所摄制的大金店镇王上村青年王新鹏与美国姑娘Laura Marable(劳瑞)结婚光盘《跨国情缘》,在劳瑞的家乡广为传播。颍阳镇许少景结婚光盘被其堂祖父刘精忠老人带回台湾后,受到台胞的高度评价。还有一位香港不知姓名的女士,看了亲属捎去的婚庆光盘,按照光
盘上的联系电话,特意来电对梁海潮先生大加赞赏。在2003年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省首届婚庆司仪·摄像大赛”活动中,梁海潮先生不仅获得银奖荣誉,其编写的婚俗知识和主持词被收入《婚庆及婚庆主持》一书,并被特邀为编委,参加了该书的编审工作。由此可见,纯朴、古老、文明、健康的嵩山婚俗,是嵩山民俗文化中不可轻视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登封婚俗与其它地区的不同

       俗话说:“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离家三里地,别是一乡风。”嵩山地区也不例外。仅嵩山地区的登封境内,东乡与西乡不同,北山与南山不同,有的相隔一条河,一道岭,一个岗,一条路,风俗就不一样。城东以大冶、徐庄、王村、告成为一个区域,卢店、唐庄婚俗与城区有些相似。城西大金店、石道与城南送表、白坪、东金店风俗基本上与城区近似,君召、颍阳及石道以南风俗为一个区域。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主要以城区、城东大冶、王村,城西颍阳为代表,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为城区、城东、城西。登封与邻县市:巩义、偃师、荥阳、禹州、伊川、汝州,虽然相邻相挨,婚嫁习俗反差到近乎颠倒。
 
 1、请用唢呐、乐团的不同
       登封是红白喜事都用唢呐,认为没唢呐不热闹,没气氛,办事就要像个办事的样子,结婚头天晚上就要把唢呐演唱团请到家中,好烟好菜好酒招待,让他们尽情表演,扩大影响,有条件的还搭戏台子,请两三班唢呐“对棚”。这也是主人答谢乡亲的一种形式,主人借助办喜事之机,花钱请来乐班为大家公演,让大家免费享受一次“精神大餐”。而邻县市只办白事用唢呐,红事不用唢呐。他们认为结婚是人生很平常的事,没必要造声势,动招摇;反而认为人“老”(即死亡)辛苦创业一生,才应该大操大办讲讲排场。办喜事时,为营造气氛,或掂个录音机,或在车上绑个喇叭即可。登封若与周边县市联姻结亲,为照顾异地风俗,常常是唢呐将迎亲车队接送到境内的某一个地方,而后唢呐等候于此,待迎亲车队回来再“唢呐高奏”。群众中有这样的说法:

 登封婚庆最风光,唢呐剧团都捧场;
 偃师巩县太松劲儿,绑个喇叭去办事儿(即娶媳妇);
 伊川爱打戏台子儿,老头老婆一院子儿。
 
还有说:登封人,眼太高,架子鼓,咚咚敲,
            流行歌曲加舞蹈,没有戏曲、小品不叫好儿。
            年轻人,最俏皮儿,专愁演员肚不脐儿。
 
      登封与偃师、禹州等地放炮也不同,登封放的是两响炮,其它地区放的是一响炮。仅此唢呐与礼炮这两项,婚礼的气氛就明显不一样。
 
 2、“拦轿”或“截婚车”风俗不同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登封经济相应滞后,群众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每遇谁家结婚娶亲,好事者当街放一条板凳,再在凳子上放一盒烟,或用红纸包个钱数不限的红包,请乐队停下演几个节目,图得是个热闹,讨得是个喜庆,沾得是个喜气。乐队认为群众热情有礼,表演非常卖力精彩,主人同时也落个排场风光,皆大欢喜。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拦轿”看唢呐表演的也越来越少了。
     而其它县市就大不一样。如偃师巩义等地,群众见有迎亲娶亲的彩车,尤其是在新娘家门前,要么用手推车横在那里,要么将摩托车、架子车、自行车,甚至拖拉机、小轿车等也可以堵住不让走。他们认为,拦轿证明嫁娶的主人威信高、人缘好,主人向乡邻散发几支喜烟,撒一把喜糖,也是图喜庆欢乐。如果没人拦截,说明这家主人在左邻右舍中人缘不好,没有好名声。当然,一处一处风俗,这也是乡风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无可厚非。可后来一些无聊的人,由主人主动散发喜烟喜糖到向主人讨要,又由讨要变做强要,由一把喜糖一支喜烟发展到一包、几包,一盒一条甚至更多,更有甚者,要钱。三十五十,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上千的也有。倘若不给,就横着车子不让行走,大有“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的味道。当地群众对此也很反感,无奈之下,逐渐形成了你截我我截你的恶性循环,故尔此风越演越烈。笔者曾去偃师、巩义拍过几次婚庆录像,就“遭遇”过以上这些情况。可以这样说,一条百十米长的小巷,就会遇到十几辆拦截的车子(还有的扯几根绳子或横几根木杠),有的仅这一项,就要花去几百上千甚至几千元的费用。许多与邻县市联姻的人不无感慨地说:这种风俗真不好,像截路一样。小户人家还真不敢攀这些亲戚。有的为避免这些麻烦,将迎亲车辆的双喜字和大红花、红绸摘下来,等到了登封境内再挂上,弄得娶个媳妇像偷似的。
      好的风俗我们发扬光大,陋风恶习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在这方面,登封的有些好的民风婚俗还是非常值得称道和借鉴的。
 
3、迎亲路线的不同
 
      登封讲究“送红”走哪条路,迎亲来回都还必须走哪条路,意思是不能让新娘走两条路,对心上人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在郑州、荥阳、禹州等地,恰恰相反,迎亲去时走哪条路,回来时不能再走那条路。他们的意思是新娘不能走回头路。既然嫁给了心上人,就要一心一意不回头。两种选择,都有一定说法,一定道理。
 
4、选择车辆及彩车颜色、数量上认识的差异
 
      登封开初讲究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尤其新郎新娘坐的彩车。后来黑色轿车也可。目前讲究彩车上档次。最忌讳用白车。认为白车与白事相关,白色晦气,不吉利。郑州等地,观点却相反,认为白车纯洁、高雅,装彩车,鲜花颜色突出,对比鲜明,认为白车好,预示白头到老。现在,登封城区装彩车,许多也装白色彩车了。
      在迎亲车辆的数量上,也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说去迎亲时应为单数,回来时为双数。意即新郎迎亲为一人,回来新郎新娘两个人,“夫妻双双把家还”。有的说来回都是单数。如过去的花轿,有一乘的,三乘的,五乘七乘九乘的,没听说有两乘四乘双数的。群众认为单数两边均衡,中间突出的是新娘。“主”“次”鲜明。否则,会让观众错觉或误解。这是因为古时新郎迎亲骑的是高头大马,如今,轿少了,车多了,不兴骑马了,
迎亲车辆双数单数不必认那么真。
      当然,登封时下用轿的还是单数,新郎要么仿古骑马,要么坐车,图得是个气派、热闹、新鲜,没有其他讲究。如今用花轿迎亲,在登封农村也成了一种时尚。城区偶尔也有用花轿的,许多人怕影响交通,多用车辆。这些用花轿的人家,一般还要用车队。因迎娶人员和送客人员不可能都去坐轿,走着又不雅观。为体面起见,主人还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轿车。这就出现轿慢车快现象,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不协调,乡下常常是出村之后,车跑到女方村头再等候花轿一同迎亲。
      大金店镇雷村花轿最早,目前已形成规模,一个村竟有二三十乘。现在,大金店镇大金店村、王上、安庙、文村等地,花轿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5、送亲形式的差异
 
      送亲人员(即护送新娘的亲眷)。在登封,“娘家人”这一天最有理,是至高无上的贵宾。有专车接送,有专人陪客,有专人敬酒、服务。是随着新娘一同到男方的。到新郎家后,新郎新娘要等到娘家陪送的嫁妆搬进新房,“娘家人”都被请进正堂屋或约好的房间之后,新郎新娘才能下车举行婚礼,以示新娘的高贵和新郎家庭彬彬有礼。吃饭也是先给娘家人端,新娘的舅父、伯叔等长辈,要让在正堂屋的主座位上。而在禹州,我们遇到的是另一种情形,新郎新娘成亲这天,新娘一早就被迎进新郎家中,“娘家人”不跟车前去,吃过午饭之后,娘家人才自己骑着摩托车或坐车到新郎家,新郎家庭摆上宴席,猜令划拳,直到天黑方散。还有的是随新娘一同前去后,站在大门外,等新郎新娘举行完婚礼才被让到堂屋客房。也有的是结婚第一天娘家不去人送,第二天娘家才去亲眷。
 
6、待客方面的不同
 
      登封境区的风俗也各不相同。城区以西是以新娘十二点钟以前到家最为吉利;城区以东,特别是大冶,新娘往往下午两三点到家也不算晚。这是因为他们的待客方式和对婚庆的认识各不相同。城西待客基本上是一次性招待。提前租借许多套餐具桌凳,有多少宾客一次坐齐,统一开桌。另外,宾客必须等新娘迎娶回来,举行完婚礼之后才能就餐。他们认为,这一天,新娘是主角,所有人都是来为这一对新人庆贺、祝福、服务的,应该主次分明。如果新郎新娘不到家,大家就吃完饭走人,便失去了贺喜的意义。为什么必须赶在十二点以前娶到家呢?他们认为,早晨、上午,是一天中蓬勃向上、精力旺盛的最佳时辰,预示新郎新娘朝气蓬勃,婚姻美满幸福,事业蒸蒸日上,新娘新娘,因新而好奇,因新而愉悦,因新而具有魅力,大家那一份对美好新奇的渴盼,是多么甜蜜而又兴奋。如果到下午,太阳该西下的时候,没精打采,暮气沉沉,“新人新人”,还叫什么“新”?还有什么心劲儿?人们对新人期盼的那一份心情,早被等得“没精打采”了。因此,新娘在正常情况下,必须赶在中午十二点以前娶到家,所有宾客也必须在婚礼结束后才能就餐。
      城东大冶等地则不同。城东大冶等地待客,时兴的是流水席。不用借那么多桌凳餐具,宾客来着吃着,新娘娶回来与否不挡事。他们认为宾客来等时间太长,不礼貌;大家在新娘回来之前吃罢了饭,到新娘回来时,好全力以赴招待娘家人,举行结婚典礼。另外,新娘回来晚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娘家设宴招待迎亲人员及前来添箱送新娘的宾客。
      偃师的婚礼与待客方式,与登封的差异也很大。偃师因为群众截婚车的风俗,使新娘到家举行婚礼的时间明显推迟。登封是新娘到家即举行婚礼,婚礼与拜礼在一块进行,婚礼结束后,婚宴开始。偃师是新娘到家先举行简单的婚礼仪式,放挂长鞭,新娘就进入洞房。吃过第一次婚宴后(第一次婚宴较为简单),开始举行拜花堂仪式。受拜者在司仪主持下给新娘红包(拜礼钱)。
 
7、礼仪方面的不同
 
      登封东西乡的礼节也各不相同。城区、城西以喝礼为主,礼宾师(农村称礼先儿或礼生,也称引礼人,以下简称礼生)具体指导,新郎新娘在礼生喝唱指导下,向祖宗牌位行叩头大礼,行礼一般行三拜九叩礼,九叩礼分真九叩与假九叩(后附三拜九叩平面示意图)。向父母公婆行三鞠躬礼。礼生(又被称作引礼人)只作指导、引导工作,礼生本人不行礼,只新郎或新郎新娘行礼。
      城东不一样。仍以大冶、王村为例,礼生不是以指导为主,而是直接与新郎一起行叩头大礼。行礼时候,礼生与新郎一起,抱手拱拳,先向周围群众、再是乐队和站礼桌的转香转酒人员一一打躬施礼,然后正式开始朝祖(即向祖宗牌位行叩头礼)。执事人员将红毡布向新郎面前一铺,新郎与礼生一同跪下,礼生磕头,新郎跟着磕头,礼生起身打躬,新郎跪原处不动。礼生行的礼,大多都是二十四叩。在二十四叩礼中,分真二十四叩和假二十四叩,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共八处,每处一叩一起一作揖,作三次,这为真二十四叩,若一跪三叩,叩八处者为假二十四叩。一般礼生行的都是假二十四叩。在二十四叩礼中,磕头的方式还分凤凰展翅行礼法和丹凤朝阳行礼法。
      丹凤朝阳行礼法是先生一人行,新郎只用陪跪磕头即可,凤凰展翅膀是新郎与引礼人一起行的。(后附丹凤朝阳行礼和凤凰展翅行礼平面示意图)。
     大冶、王村等地的礼生,有的行礼比较熟练,无论是上香还是进酒,无论接香还是转盅,转身,进退,举手抬足,带着一种表演性,看上去美观大方,优雅规范。相比之下,西乡礼生行礼不太注重形式,强调心诚则灵,心到为止。他们要求新郎行礼,自己不行礼。因为新郎要娶妻成室,告禀先人应是新郎的心意,礼生是在礼仪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只起指导作用,没必要与新郎一起跪而叩之,故尔对行礼的形式要求不严。
  这些礼生,多为年长者,他们是村里红白喜事的具体指导者,尤其操办白事,他们称得起是权威和专家。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礼生在对红事的办理过程中,或多或少参考和融进了白事的礼仪,常常闹出让人非议的笑话。笔者多次发现,在乡村礼生的指导下,死搬硬套,无论下雨下雪,无论地干地湿,让新郎新娘跪拜父母公婆,把崭新的礼服弄得脏兮兮的,新娘穿的婚纱也常因此脏污或踩烂。曾有一次在城西见礼生让新郎跪在路旁迎接娘家人回家。跪拜父母还有请可原,而跪道迎亲则完全是套用白事礼节中孝子接娘舅跪道相迎的礼节。在大冶、王村一带,新郎迎亲到新娘家后,有的礼生先将新郎和迎亲人员让进另屋,而后在女方礼生的引导下,三步一打躬,五步一作揖地将新郎“请”出来,给新郎披红绸,让新郎净手净面、弹尘整冠、刷牙漱口进而到堂屋告庙拜祖,以此来显示对祖宗的虔诚与恭敬。在大冶,单就打躬作揖这一项,就要占去一个多小时。什么“进门三元礼,百步上金殿,出进有迎送,朝祖绕着席边转。”还有的进大门就让新郎跪下磕头,一步一磕,直磕到正堂屋。新郎穿得再时髦、再贵重的服装也被弄得脏不拉几的。就连三请新娘,都是几个礼生领着新郎转来转去,新娘本来是主角,结果绕来绕去转半天,也没见着新娘的面。许多群众因为不懂,也不敢吭声制止,只见一群人在那里鞠躬打揖,也不知搞得啥名堂。小孩子更是莫明其妙,了无乐趣。笔者认为,在操办红事的过程中,除对祖先牌位行叩头大礼外,最好不要再让新郎新娘对活人行磕头礼。五四运动以后,在孙中山先生倡导下,已经把磕头礼改为握手礼和鞠躬礼,“非典”时期,为避免接触,又有地区流行拱手礼。总之,时代已发展到高科技高信息、高度文明的今天,我们再一味去复古,实在没多大意思,更别说与时俱进了。
 附:三拜九叩行礼平面示意图

▲朝祖面对的常见香案摆放样式
  ▲花瓶 中间为香炉,炉前为三个酒盅。两侧后边为供品▲花瓶
 
 
 ▲转香转酒人甲                              ▲ 转香转酒人乙
              此处                 ?上香、转酒、焚金各三叩。
                
 ▲行礼人上香进酒焚金处
 
                               此处只作揖。
 
             行礼人每次转香▲转酒、焚金磕头后复原处。
                     
                                 此处只作揖。
 1:▲公公位置 ▲婆婆位置
 2:▲新郎位置 ▲驾毡位置
 
附:丹凤朝阳行礼平面图

 

▲朝祖面对的常见香案摆放样式
 ▲花瓶 中间为香炉,炉前为三个酒盅。两侧后边为供品▲花瓶
 
 
 
 ▲转香转酒人甲                              ▲ 转香转酒人乙
               凤凰头           此处  ?上香三叩,转酒三叩。
 
                 ▲行礼人上香进酒处
 
                           
 
         行礼人每次转香▲转酒磕头后复原处,进三叩,收三叩。
                     
 
 
 左凤尾▲三叩 新郎▲跪叩处 ▲礼生(起步收步三叩)▲右凤尾三叩
 
附:凤凰展翅行礼平面图

 

▲朝祖面对的香案
 ▲花瓶 中间为香炉,炉前为三个酒盅。两侧后边为供品▲花瓶
 
 
 ▲转香转酒人                              ▲ 转香转酒人
                          
         
 
▲新郎行礼处     ▲新郎与礼生共同上香进酒处   ▲礼生行礼处
                     三叩
                          
 
▲新郎行礼处  新郎礼生每次转香▲转酒磕头后复原处 ▲礼生行礼处
                 
  
                             三叩
▲新郎行礼处          ▲新郎   ▲礼生             ▲礼生行礼处

8、摆(贺)合桌
 
 登封还有一些地方,为新郎摆(贺)合桌。意即新郎的亲属或新郎父母的亲友,为表达自己庆贺之意,特在家门口或村头、十字路口人多的地方,提前摆好用红桌裙围着的桌子,上
面摆上五六盘水果、点心、糖果之类的招待品,并放三个酒盅,新郎新娘车到跟前时,躬身作揖拦下车辆。新郎在礼仪先生指导下,下车施礼,鸣放鞭炮,鼓乐高奏,接受对方披绸敬酒。一般情况下,新郎要给披绸人员酬谢,方式不等,有的谢以烟酒,有的谢以红包。

附:谢贺宾礼(主持词)
 
  新人逢大喜,贵宾致贺礼。有请贵宾就位。执事者引新郎下车受礼。执事者展垫。新郎登毡向贺宾致礼。礼行一揖。
  请贺宾为新郎加冠披红,接风洗尘,鸣炮奏乐!
  贺仪礼成。新郎行谢贺宾礼。礼行三鞠躬,鸣炮奏乐!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谢宾礼成,新郎上轿(车),执事者撤垫,贺宾撤案。执事者与诸贺宾握手致意,并请贺宾随车光临,同喜同乐,共进婚宴。
  花轿启动,鸣炮奏乐!


 三、登封婚嫁的表现形式
 
 
  登封的婚庆习俗,主要表现在“说媒、相亲、定亲、看好儿、送红、抻床、朝祖、迎亲、上头、拜堂、婚宴、闹房”等方面。
 
说  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明媒正娶,所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喜结连理,好合百年。这种从中说合的人,被人们公认为媒人,雅点的说法叫月老,《西厢记》里称之为红娘,现在改称为介绍人。民间择偶,更讲究门当户对。俗话说:“黑漆门儿对着红漆门儿,秫秫秆对着杆草棍儿”,“秃子不嫌麻子赖,弯刀对住瓢切菜”。关于门当户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见解。
  封建社会是:“官对官,府对府,状元爷当朝娶皇姑”。
  旧社会是:“穷对穷,富对富,高门楼不睬种地户”。
  解放后,内容有所改变。
  五十年代是:“一心跟着共产党,贫下中农牌子响”;
  六七十年代是:“成份高,没人瞧,富农羔子没人要,
         劳动模范名声好,能找个当兵的最荣耀。”
  八十年代是:“公家饭,公家碗,有工作还能把户口转。”
  九十年代是:“只要你是大学生,家贫家富扯球松。”
  如今是:“不是老板是大款,大学生不嫌你文化浅。”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当然,如今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张铁匠李铁匠,没有媒人自己扛”。另外除媒人介绍外,婚姻介绍所、报纸、杂志、电台、电视、手机信息、网络等等,传媒的形式多种多样,枚不胜举。但在嵩山地区登封一带,大部分仍以媒介为主撮合男女婚姻。婚姻观念大大改变,常说:“咱是要人哩,不是要他东西哩。”“只要人中,有本事,没东西会置买;人若不中,万贯家产也会咚嘭(挥霍完)。”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又要尽可能地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达到喜结丝罗之目的。但过去有“媒人口,无量斗,死蛤蟆说出尿,没的说成有,骗得俏姑子跟着癞跛子走。”现象。故登封人常说:“有好汉,没好妻,赖汉子娶个花滴滴”。说明有的媒人不负责任,致使真相隐瞒,对方上当受骗。所以,媒人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如下面骂媒人的歌谣:
 “小媳妇,泪不干,
 找个婆家可不轩,(不轩,方言,不好的意思)
 沟又深,村又偏,
 旮旮旯旯不临川,
 窝窝囊囊穷“过对”(念ge dui 凑合之意),
 都怨媒人瞎胡“谝”(方言念lǖan)。
 今生敢叫见一面,
 耳巴子掰她那牛肉脸,
 滚水汤,油锅煎,
 看她还瞎编不瞎编。”
 
  不过现在的媒人好当多了,只要一牵上线,“下一步”均由男女双方“点击”了。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扔过墙”。事成之后,新郎新娘还要为媒人端上一双好皮鞋和其它礼品酬谢。类似于现在的“中介费”。
 
相   亲

  古代女子往往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俊是丑无人知”。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女双方一般都会提出看一看。这种在媒人带领下到女方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就叫相亲。时代发展到今天,相亲已经是并不神秘的事情了。
  登封的相亲分偷相、明相两种。
  偷相是双方佯装不知,在媒人事前约好的地点,偷偷看看对方。如果相中了,媒人再通知正式相亲,如一方不满意,像没相过一样,谁也不伤害谁的自尊心。
  明相就是男方到女方家中(或一个约定的地点)去相。
  相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男女双方收拾打扮得漂漂亮亮,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男方一般给女方准备有礼物,有的是手表,有的是镯子,有的是数额不大的见面礼。女方也备有袜子、鞋垫、钢笔之类的回赠品。如果双方都相互相中,以交换礼物为标志,如相不中,以不接受馈赠的礼物委婉拒绝。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尤其是在男女婚事方面,都非常讲究含蓄。
 笔者从小就听母亲常唱的一首相亲歌谣是:
 
 小枣树,弯弯腰儿,
 我到婆家看看女婿长多高儿,
 一脸麻子红眼泡儿,
 不要他那小鳖羔儿。
 
  这首相亲歌是我很小听母亲说的,直到现在,好多事情都忘记了,而相亲歌仍旧记忆犹新,可见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
 
订   亲

  相亲后的“下一步”,就是订亲。
  嵩山地区的订亲形式,与其它地区相差不多,由媒人把双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对方,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这是迷信的一套,现在好多人不信了。但在登封一些乡镇,换帖这些形式还少不了。
  算命先生推算生辰八字,专门有这方面的书籍。
  推算生辰八字也叫合八字。八字,是算命先生的专业术语,它以干支相配记录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合八字,首先是属相。如果属相(大相)不合(即过不到一块的意思),此媒难成。
  现将部分相书内容附上,以供参考。

婚嫁选择捷要(清光绪木刻版)

1、男女属相合婚禁忌
 
 羊鼠相逢一旦休,
 不教白马见青牛。
 金鸡不与犬相见,
 兔子见龙不长久。
 虎见蛇相如刀切,
 猿猴见猪泪交流。
 另有歌谣曰:
 自古白马畏青牛,
 未(羊)子(鼠)相逢一时休,
 蛇见猛虎即两断,
 猪遇猿猴不到头;
 兔逢青龙如刀刮,
 金鸡遇犬泪交流。
 
2、男禁婚年不宜娶亲

 本年太岁前在五位属相是:
 子年禁蛇相;丑年禁马相;
 寅年禁羊相;卯年禁猴相;
 辰年禁鸡相;巳年禁狗相;
 午年禁猪相;未年禁鼠相;
 申年禁牛相;酉年禁虎相;
 戌年禁兔相;亥年禁龙相。
 
3、女禁婚年不宜出室

其法从卯上起子,逆数到本年太岁位上看是何属相为禁婚。
 
 子年禁兔相;丑年禁虎相;
 寅年禁牛相;卯年禁鼠相;
 辰年禁猪相;巳年禁狗相;
 午年禁鸡相;未年禁猴相;
 申年禁羊相;酉年禁马相;
 戌年禁蛇相;亥年禁龙相。
 
4、女命大利月只一个

  阴前阳后一吉辰,子午寅申辰戊六阳属相,前数一位是大利月。丑未卯酉巳亥六阴属相,后数一位是大利月。
  子相十二月、丑相十一月、寅相二月、卯相正月、辰相四月、巳相三月、午相六月、未相五月、申相八月、酉相七月、戌相六月、亥相九月。
  正兔七月鸡,二虎八月猴,三蛇九月猪,四龙十月狗,五羊十一牛,六马十二鼠。
 
 5、女命大利月前后妨人
 
   六阳属相往前五个月妨人,六阴属相往后五个月妨人。假令女命子相十一月是大利,正月妨媒人,二月妨翁姑,三月妨父母,四月妨丈夫,五月妨本身。女命丑相十一月是大利,十月妨媒人,九月妨翁姑,八月妨父母,七月妨丈夫,六月妨本身。
 
6、嫁娶黄道日吉黑道日不吉

  二十八宿星:角亢房心尾箕,斗牛女虎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彦,井鬼柳星张巽轸。
  嫁娶日有七星不可用,角亢奎娄鬼牛星。是大金刚神执口,忌出军、出行、嫁娶殡葬穿井,百事不利(若是天德合日,月德合日不忌。)
  红沙日:正四七十月逢寅日红沙,二五八十一月逢午日红沙,三六九十二月逢戌日红沙。
  出行犯红沙必定不归家,病犯红沙哭女挂缌麻,嫁女犯红沙实是破人家,盖房犯红沙必定火烧家。

7、嫁娶婚书式(谨遵婚元)——此为举例

一 娶亲男命是某相不犯命星 喜庆大吉
一 行嫁女命是某相不犯岁星 喜庆大吉
一 择定良辰于某月某日百无禁忌成婚 大吉
一 娶送上头之人妨忌某某某三相暂避一时内亲不避 大吉
一 上轿面向喜神方 大吉
一 下轿面向本命方 大吉

一 路逢井石庙宇用花红盖之 大吉
一 六耗神揽开用五谷、草竿、铜钱洒之 大吉
一 坐帐宜用某屋某间面向本命方 大吉
一 梳妆戴笄之人宜用某命妇人,忌孕妇,产妇勿用 大吉

上轿迎喜神方:
  甲巳在艮(东北方)乙庚乾,(西北方)
      丙辛坤位喜神安;(西南方)
      丁壬只向离宫坐,(正南方)
      戊癸本来在巽间。(东南方)
下轿背本命方:
  寅卯辰女面向西,
  巳午未女面向北,
  申酉戌女而向东,
  亥子丑女面向南。

下轿原本背本命方,如遇死门五鬼在此方,启成迎财神方亦可。未知是否,死门五鬼,王叵记上现成。

财神方:

甲乙东南是福神,
丙丁正东是堪宜。
戊北巳离庚辛坤,
壬在乾宫癸在西。
坐帐方向:
寅卯辰女 堂屋西间、南屋东间,坐南向北。
巳午未女 东屋北间、西屋南间,坐西向东。

申酉戌女 堂屋西间、南屋东间,坐北向南。
亥子丑女 东屋北间、西屋南间,坐东向西。
梳妆人忌三相(论本年太岁):
申子辰年蛇鸡牛,
巳酉丑年虎马狗。
寅午戌年猪兔羊,
亥卯未年龙鼠猴。
——————————————————————————
生肖相配相克宜忌表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宜 

配 龙、猴、牛、其它次之。 鼠、蛇、鸡、其它次之。 马、狗、猪吉凶参半,其它次之。 羊、狗、猪,其它次之 鼠、猴、鸡,其它次之。 牛、鸡,其它次之 
忌配  马兔羊 马狗羊 猴蛇 鸡鼠 狗。 猪虎 
生肖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宜 

配 虎、羊、狗,其它次之。

兔、马、猪,其它次之。

鼠、龙,其它次之

牛、龙、蛇,其它次之。

虎、兔、马,其它次之。

羊、兔、虎,吉凶参半,其它次之。 
忌配 鼠、牛; 牛、狗; 虎、猪; 兔; 龙、牛、 蛇、猴。 

  以上说法不同,意思相似。另外还有什么“两虎相斗,必定短寿”,“一张床上两条龙,不主绝户便主穷”,“龙虎斗,灾祸凑”等等,纯属无稽之谈。它把人的属相符号和自然界的动物现象牵连起来,把人与人的命运和动物等同起来,无科学根据。这些如一个人的名字一样,无非是个代号而已,岂可认真?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奉劝世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另外,男女婚配在年龄上也有很多禁忌和规矩,一般是男大女小。“宁愿女大七,不许女大一”,“女大一,哭惜惜”。也有说“女大一,笑嘻嘻”;“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细想想,许多都是人们根据种种现象自编的,觉得怪顺口,就传开了。
  登封订亲又叫“看地这”(地这,登封方言,地方的意思)、“换帖”。旧社会没有结婚登记这一说,登封的“换帖”、“看地这”,就类似于登记手续,受民间道德准则这条“法律”保护,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别小看“社会舆论”,那可是唾沫星子淹死人哩。可见“换帖”在婚姻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即便在今天,国家《婚姻法》可依的情况下,登封某些地区仍沿用遵循着这一规矩。
  与相亲相反,订亲是由女方能够举足轻重的代表——一般是母亲、嫂子、姑姨等,经媒人选择吉日,一同到男方家,实地“考察”男方家庭状况。男方家庭设宴款待。这时候,在媒人或女方有身份的代表指导下,姑娘拜见未来的公爹婆母,现在一般都叫爸叫妈,小伙子也要向女方父母亲属叫称呼。这为男女双方以后的来往称谓奠定了基础,不再尴尬和害羞。男方父母要给女方订亲礼物,如项链、戒指、耳坠、服装、金钱等,根据男方家庭条件酌情而给。这些礼物礼金,基本上事前由媒人为双方约定好,也不能乱要,也不会乱给。男方家庭条件好的,说不定给的出乎媒人和女方原先的预计。
  订亲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办理登记结婚手绪,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登记结婚本来是一码事,可嵩山地区却把二者明显地区分开来。登记就是登记,结婚就是结婚。登记是法律认可的一种形式,而举行结婚仪式,才是民间认可的形式。似乎不举行结婚仪式,婚姻就不被群众承认。笔者就亲自遇住过这样的事:儿子媳妇登记之后,作出了旅游结婚的打算,父母也想省心省事,很支持,将为他们筹备结婚所花的费用交给他们,让他们用于旅游结婚。谁知,旅游结婚之后,亲戚朋友不认这个帐,就连女方父母也不同意,认为太没面子,女儿结婚偷偷摸摸,像女的有什么见不得人事儿似的。结果,男方父母无奈又重新为他们举行了结婚仪式。原想省事、省钱的,不料反而费事费钱,后悔还不如当时不让他们旅游结婚。还有一种现象是两人都已有孩子了,女方父母非逼着男方再举行举行结婚仪式。如今,城东大冶几个小康村,多年前已经倡导集体婚礼,元旦、五一、五四、十一,在村、镇礼堂举行集体婚礼,移风易俗,崇尚节俭,婚事新办,村镇领导还为新郎新娘披红绸戴大红花,谁知,参加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回家再参加一次由家长操办的婚礼,弄得不伦不类,没少费事反而又多了一道程序。村镇领导也不好去扫他们的兴,只好听之任之,随其所便。由此可见群众对民间结婚仪式重视的程度。
 看   好

  “看好儿”就是订亲之后,男女双方选择的结婚吉日。嵩山地区民风古朴,一般由男方请算命先生选择结婚的良辰吉日,这就是典型意义上的“看好儿”。群众认为,不论哪个属相,都有吉利与不吉利的月份和日子。无论哪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婚姻美满,办事顺利,一生幸福。其实如今大部人都知道这是迷信,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不看“好儿”,一旦有什么破绽,做父母的落下终生话巴,后悔都没了地方去后悔。所以,双方对看好都非常重视。
  男方“看好儿”后,请算命先生写一封正式的“婚书”送到女方。婚书一般竖写,有繁有简,格式不一。(后附例文)
 
附:例文(一般竖写)
 谨具婚元用事
 选择佳期良辰
 所有应用吉款
 敬以历日祥陈(即到结婚那天详细再说)
——论男命X相X月X日X时结婚大吉
——论女命X相X月X日X时于归大吉
——论喜期于公元XX年农历X月X日X时合卺大吉
(注:卺jin是瓢,把一个匏pao瓜——登封说是葫芦——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代替酒具。是旧时成婚的一种仪式。)

——论行嫁出闺面向XX方迎X神大吉
——论路遇井石庙宇用花红盖之大吉
——论结婚期不论男女忌XXX相迎送大吉

天赐良缘    花好月圆
金玉满堂    富贵绵绵

以上是旧时的婚书样式。如今写的婚书样式举例如下:
横写竖写均可:
X府XX亲翁台鉴:
 舍下小儿幸逢天姻,欣攀尊翁令爱,喜结百年之好,择定于XXXX年农历X月X日 迎娶良辰吉日大吉。
                         翁亲:XXX谨呈
                         XXXX年X月X日
 
“好儿”定住,不再改动,男女双方通知亲朋好友宴请的时间开始宴请宾朋。
 男方“送好儿”,应备礼品一份,大致如下:
 
 大白蒸馍40个;
 一份肉(大约六斤)
 酒两瓶,用红绳绑住。
 四样湿菜:大葱、芹菜、香菜、白菜
 四样干菜:海带、粉条、腐竹、木耳。全部红绳绑住。
 聘礼(又称彩礼):(按双方协商而定)
 
  为什么要送四干四湿四样菜,因“四”字在嵩山地区的民间,象征圆满,象征成双成对。春夏秋冬四季谓之一年,东西南北四方谓之一周。七八十年代,女方向男方要彩礼,基本都是要三转一响“四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录机。现在也有要四大件的,大体上是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家庭影院。家具上的四大件是多功能柜子,沙发,席梦思床,梳妆台。时髦的有手机,电脑,私家车,老板桌。
  “送好儿”与迎娶之间的时间都不太长,主要男女双方能准备就绪即可。在登封,春秋冬结婚者较多,尤其是进入腊月,几乎天天是“好儿”,登封说过了二十三的“好儿”为“浑好儿”。说是老灶爷骑马上天言好事去了,家中无人监视看管,一直到年三十,任何一天都是“好儿”,都可以娶亲嫁女。这是因为冬天较闲,又接近新年,此时操办,既喜庆又节俭,还有一个原因,是天气冷,能放住东西,夏天热,东西易坏。现在,城区已不讲究这些了,待客大部分在酒店、宾馆,有冰箱,不用怕食物变质。所以,夏天结婚者也有。
 
送红(又说送蜜食)

送红就是给新娘送结婚穿的红衣裳,外带蜜食。登封城东大冶、告成、王村、徐庄等地,女方要求男方送蜜食。蜜食是一种油炸食品,用蜜、糖或糖稀和好后油炸成分层的条块状,再撒些芝麻,吃起来香甜可口,女方用来回赠前来添箱的亲友乡邻。亲友多的人家,向男方要的蜜食也多,几百根甚至上千根。仅此一项,男方家庭就得忙两三天,比较费事,现在有的为省事,改送快食面或点心。城西没有送蜜食这一说,城西送红就是给新娘送结婚穿的红衣裳,也送“馓子”。馓子也是一种油炸食品,现在也多以快食面代之。送红的人员,应该是娶亲这天的有关人员,如:引轿人、驾红毡人、放炮人、新郎等。送红还有一项,就是商量结婚那天还需要给女方带的东西,争啥少啥给送红人员说清楚,以便迎亲时带全,免得别人看笑话。

送红所送内容:
  新娘外衣内衣,腰带、鞋袜(鞋为绿鞋,“绿”谐“禄”音,意即脚踩俸禄,富贵意思),化妆品,洗脸盆,带盒香皂,毛巾,木梳,蓖子,红盖头,兜洗脸盆的三尺红布,兜花生、糖果的红手绢,

一份礼品:大白蒸馍40个;
 四干四湿四样菜。
 四样湿菜:葱、芹菜、香菜、白菜。其它如韭菜也可,但忌讳用萝卜(喻事情办砸)、蒜(意即算完)。
 四样干菜:粉条、海带、木耳、腐竹。用红绳绑住。
 一块连刀肉,约10斤左右;(多者不拒)
 两瓶酒或一件酒,用红绳绑住。
 两条香烟。用红绳绑住。
 红包六个。以备女方用人使用。
 
 另外,登封还特别讲究,送好儿这一天走的哪条路线,迎娶也必须走哪条路线。

婚前筹备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人生中最最甜蜜、最最惬意、最最体面的时光。登封人把结婚作为成人的标志。认为只有结婚,才算成家,既然成家,就要立业。是“大人”与“小孩”、成年与未成年的分界线。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就要结婚,当婚不婚,父母操心,该嫁不嫁,惹人闲话。结婚,是人生一个明显、重大的转折点。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羊,准备喜宴。
  登封城东,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相应比较繁荣,女方与男方一样,发请柬,贴喜联,请厨师,摆喜宴,大宴宾朋,有的待几天客。结婚当天送新娘的人员也特别多,只要沾亲带故来添箱,都可随迎亲车辆前去送新娘。往往是东乡送新娘的客人需要两辆大客车才能坐下。
  登封城西,经济较为滞后,自古以来,出嫁闺女平平常常,对添箱者回赠一些花米糕,果子点心之类,送客人员也较少,所送人员系新娘爷爷、伯母叔婶、舅父舅母、哥嫂弟妹及侄儿侄女等至亲。其他人很少去。另有“姑不娶姨不送”之说,古语说:“姑娶姨送害盲病”。
  最热闹的是男方。
  交际广的提前待几天客,城区的在酒店,乡下的在家杀猪宰羊。无论城乡,都要请唢呐班或演唱团,经济条件好的还请剧团演出,有的甚至请两三班乐队对棚。 所请厨师、司仪、柜房、先生、帐房(记礼人)、杂工等,在头一天就到主人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一切准备。
  准备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就如一项活动,准备充分,成功可能性就大。结婚亦然,准备充分,婚事就办得圆满顺利,称心如意。
  登封有句俗话叫“人到事中迷”。平时给别人管事的人,遇住自己办事,也往往顾此失彼,忘这少那。因此,登封许多人家办事,都要请个总管统一安排,统一料理。总管总管,是啥都管,啥都不管。说明了,总管就是搞具体策划、统一指挥的人,首先为主人策划婚礼的规模、宴席的档次,待客的具体地点具体时间,用哪儿的乐队、厨师等。会当总管的人,把事情安排得有条有理,井然有序,自己还不是太忙。不会当总管,像一个不称职的指挥官,啥事都管,面面俱到,结果啥都没管好。所以,主人请总管的时候,比较慎重。一般当总管的,是本村本地有威望,有经验,能使动人的人。有的请村干部管事,有的请礼生管事。事情结束后,主人家是要谢总管的,一般是烟酒点心,如今也有封红包的,新郎去谢或新郎父母去谢。现在有地方安排在谢厨师之前一块谢,并于新婚前夜设宴款待,省事。
人事安排
 登封婚庆用人,一般有这几个方面:
 
  总管——负责全面统筹,具体安排人事财物。
  副总管A——具体负责下列内容:
  厨房服务组:供水、和煤、盘(砌)火、涮碗、择菜、菜买、回盘、打扫院落、室内外卫生、茶水供应。为伙房搭遮雨棚。
     
  餐具端饭组:租借、摆放桌凳、餐具,端大盘、拾馍、发烟散酒。宴席结束后清理回收。如天气不好需搭的客棚。同时负责接卸嫁妆。
      环境布置组:贴喜联,布置洞房,装喇叭或扩音设备,检查电源更换保险丝。整理演出场地和需要的舞台,电源插座。
 
 副总管B——具体负责下列内容
 
  礼仪迎亲组:
  礼生。负责朝祖香案摆设,烧纸,朝祖行礼,主持人,主婚人,证婚人,嘉宾代表,仪程和讲稿的撰写安排。
  乐队负责人。负责乐队吃、喝、吸、演出、茶水、住宿、接送,唢呐车上摆放凳子,最后结帐。
  车队负责人。负责司机接待就餐,贴喜字,贴车牌子、绑大红花,编号,按顺序调头排队,发烟发红包。
  摄影摄像负责人。摄影摄像人员吃、喝、吸、住、接送,充电、打灯光。
  驾红毡及引礼人。负责往女方应带的谢厨礼、大吉大利喜条,新郎新娘扯的红绸,红包、香烟、喜糖及女方要求应带之物。
  放炮队。负责鞭炮分配,作炮夹子,注意安全。
  娶女客。负责带好送女客、新娘戴的胸花,手捧花。扫车扫轿的笤帚、震轿物花生、喜糖、花米糕、红枣及往车里放的大红被等。
  男女接待招待。负责接待招待男女双方客人。
  柜房帐房组:
  柜房负责财、物登记发放工作,一般是在总管指导下发放。类似于仓库保管兼出纳。
  帐房主要负责贺喜礼品、现金的登记、保管工作。
  人事安排看似复杂,其实一兼几职,各负其责,有条有理,忙而不乱。

具体事宜安排

  这是最具体、最实际的细致工作。不能以为时间早而麻痹。应安排人员提前做好下列各项。
  贴喜联。
  这实际上是环境布置,烘托喜庆气氛的主要环节。主人一般不怕费事,喜联大门柱子上要贴,大门框上也要贴上中对子、小对子,外墙上有的也贴上“喜迎嘉宾万载良缘”或“花好月圆龙凤呈祥”的方块字。城西大金店这方面作得最突出,到处贴的都是“恭贺XXXXXX新婚之喜”和巷口贴的大红双喜字,让人大远就知道谁家办事,不致于送错礼,走错门。但也不可多贴,多贴则滥,滥则乱,乱则生烦。最好只张贴自家墙上。迎门的影壁墙上要贴大双喜字或“烂其盈门”“大吉大利”条幅。有的在门口贴有“婚礼不贺”条幅,显示主人谦虚之态。意即小儿结婚,不值一贺。如果家居小巷较深,最好在巷口两侧及每个路口都贴上双喜字,让前来帮忙、贺喜者有一个路标指示。院里白墙面积较大者,可多贴几个大双喜字。
关于大红双喜字,有这样的传说:

附:红双喜的来历

  据传,红双喜字是由北宋王安石创造的。王安石进京赶考,路遇一员外出联招婿,联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学富五斗,当时就对出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当时就与员外女儿订了亲。王安石到京应考,偏巧考场上主考官也出一联让考生答,主考官出的联竟与王安石答员外联一模一样“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一看,心中不由暗喜,遂将员外招婿出的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对上。考场结束,王安石返回与小姐成婚,成婚那天,传来王安石得中新科状元的喜讯。王安石非常高兴,便在原有的喜字旁又添了个喜字,意思是喜上添喜,喜上加喜。之后,便有了这个双喜字,并被沿用至今。
  安置音响。
  结婚是人生一件大事,不仅环境布置好,有的还要在自家房顶或门前大树上绑一至两个大喇叭,放些喜庆的戏剧片,或甜歌情歌类,营造气氛。
  待客准备。
  过去好多家庭还要在婚前头天晚上设宴待客,这些客人一般是新郎朋友、新郎父母的朋友等。这类客人有的地方被称为“酒客”,多以现金为贺礼,较其它乡亲,礼金重。城西经济不发达地区,好多乡亲送水礼,即自家蒸些馒头,买二斤点心之类即可。八十年代以前,还有的送些洗脸盆,玻璃镜匾,暖瓶,钢笔,笔记本等生活、学习用品,八十年代后,农村经济有所改善,逐渐改为送毛巾被,毛毯,现金,礼金相应厚重多了。君召颍阳一带,还有送喜联的习俗,买几张红纸送去,请人写几幅贺联,贴在主人的山墙上以示庆贺,一直演用至今。这一习俗充分体现了登封城西优良的传统文化,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纯朴的民风。
  接待乐团、摄像、照相
  在登封,结婚不用乐队的,除非伊斯兰族或信仰基督教的人家,其它不用乐队的几乎没有。当男女双方订亲后,主人首先考虑的就是订乐队,怕“好儿”那天结婚的多,到时候订不上乐队。有的出现因订不下乐队挪“好儿”的现象。(如今基督教也成立了唱诗班、圣乐团等,形式十分壮观。)足以证明登封群众对营造气氛所重视的程度。
  随着时代发展,婚庆录像、照相成了不可或缺的留念形式。登封城区人员少,协助操办婚礼的经常就是那几个人,故尔专业司仪几乎没有。偶尔有人从外地请一次,因不了解登封婚俗而不能尽如人意。农村经济不太宽裕,花几百元请专业司仪根本不现实。鉴于这种情况,梁海潮先生率先培养了一批摄像兼导演于一体的特殊队伍。因摄像人员导演拍摄同时进行,几乎精彩镜头不会有漏拍现象。这样的好处是既为群众节约了邀请司仪的开支,摄像效果又比较理想。不足之处就是摄像人员太累。经过十余年的演变,群众明显感觉到:登封的婚庆,气氛热闹是录像给逗热闹了。如不录象,婚礼气氛就凉了许多。可见在婚礼过程中,录象与导演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登封的婚俗,近年来形成的一种模式,基本上是按照笔者根据传统风俗整理、编写、规范、倡导而形成的。
  下面就登封近年形成的现代婚俗介绍给大家参考。
  抻新床。
  新婚前夜,作父母的要为新郎新娘抻新床,其内涵是孩子(指新郎)意味着明天长大成人,娶妻成室,成家立业,父母再为孩子尽最后一次抻床叠被义务,明天开始就由新人(新娘)照顾其生活起居。故而公婆为新郎喜抻鸳鸯床演变成为习俗。抻新床之前,还要往床上(或被子四角)压些核桃、枣、喜糖、生花生、棉籽花等物,取“早生贵子,锦(花被)上添花”之意。在悠扬嘹亮的唢呐声和噼哩啪拉的鞭炮声中进行这些工作,煞是热闹。城西还有公公背口袋的习俗。群众一说为让儿子“发家”,另有一说是“盼孙子”。因“口袋”与“后代”谐音,即背“后代”。下面仪式上的内容,又从另一方面给抻床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即通过喜庆欢乐的抻床仪式,群众对公公婆母或逗笑,或抹花脸取乐,使终于圆了公婆梦的新郎父母有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之感,心情愉悦地与前来捧场祝兴的父老乡亲同喜同乐。也有滥抹花脸的,谁都抹,以引起笑声。这不好,虽共同参与,但乱了主次,破坏了整体气氛。另外,去看热闹的多半收拾得干干净净,脏物涂在身上,容易造成误解和不快。
  另外,头天晚上,还要对参加迎亲的人员,如娶女客、炮手、驾毡人、引礼人、司机等,约好迎亲开饭时间和出发时间,并告知厨师提前备饭。约好花轿或车辆,不能影响第二天迎亲
时间。一般根据男女双方的距离安排出发时间,近了迎亲走的晚些,远了迎亲出发早些。有的主人细致,让算命先生把迎娶出发时间和新人到家、入洞房时间都算得清清楚楚,要求带队人员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迎  亲
 1、发红包。一切准备就绪后,迎亲出发。出发前,主人要为迎亲人员戴红花发红包,红包在登封也叫“封儿”,一是不空用人,二是取一路顺风(封)之吉利。有的主人如不给司机发红包,有的司机认为主人不知礼,小瞧司机,会心生不满,车到路上,不是说没油了,就是说轮胎没气了,要么就是队列排不整齐,拍不好录像,照不好相,情节严重的,急刹车碰坏家具的也有。一般情况下,主人都不会忘记这一项。还有的主人,只要是去迎亲的人员,谁都有红包。
 2、新郎披红绸戴红花。披红戴花仪式在郑州、洛阳这些大城市没有,大城市只戴有新郎标志的红花、鲜花,不披红(即绾成红结,十字相攀的红绸,现在多为红绸被面)。登封为新郎披红戴花。这风俗自古流传至今,与“洞房花烛,金榜题名”有关。过去还要为新郎戴翎翅礼帽,穿状元礼服,有加“官”(冠)加冕之意。披绸人员,有地方是新郎父母为新郎披戴,有地方是礼仪先生为新郎披戴(如大冶、颍阳等地),还有是娶女客披戴的。新郎披绸的颜色,有披一条大红色的,到女方后,女方父母再为新郎披上一条绿色,说是披红挂绿。如今大部分为红色,十字交叉,称为“十字披红”。女方披绿被面,有加“禄”之意。
  如果男方迎亲时披的是两条,那么,到女方后,女方也要为新郎再加披两条。这可能是“门当户对”的意思。大冶地区有的也给新娘披红,为的是男女平等。新娘到婆家后,婆家也同样得给新娘披红绸。这风俗不可提倡,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本来已经很漂亮,再披个红绸,不伦不类,俗不可耐,反而破坏了美观。还有的用厚毛毯给新郎披,厚墩墩的,看上去象个背锅儿,实在不雅。若是夏天,新郎可就被焐惨了。
 3、谢厨师。登封对厨师的酬谢方式也不一样。城东大冶一带谢礼重,城西颍阳一带谢礼相对较轻。一是因为两地经济差异,另一原因就是待客方式不同:城东大冶等地是流水席,已提前待了多天客,厨师忙的时间长,主人心里过意不去,厚礼谢之。所谢礼品大多是:毛巾、香皂、烟、酒、毛巾被或毛毯、红包等。城西大金店、送表、白坪、东金店等地,因一次性待客,厨师一般集中忙两天左右,谢礼一般为:毛巾、香皂、烟、酒、红包,临走再让每人捎个红肉块。石道、颍阳、君召这些地方,有的将毛巾、香皂、烟向厨师一发,谢厨师时,盘上放几个酒盅,总管引着新郎给每人端几盅酒即算谢厨,仪式比较简单。至于那些帮厨的人,因多是自家内亲,主人不谢,谢了,认为外气。也有谢的,少。城东城西谢厨师的行礼方法也不一样。城西是礼生喊礼。执事者红毡一铺,新郎站于红毡之上,乐队奏乐,炮手放炮,面对厨师鞠三个躬,敬敬酒,将礼品转交厨师,厨师再将准备好的花供(朝祖用)转交给执事人端回即可。城东大冶不一样。礼生与驾毡人一左一右引着新郎,在乐队伴奏下,打躬作揖来到厨师面前,行打千儿礼。打千儿礼是礼生、新郎、驾红毡者三人一同面对厨师作揖后双手按右膝盖往下半蹲,作欲下跪磕头状,厨师赶忙往前伸出双手拦住,作谦逊免礼状。然后再直身作揖重新打千儿,连作三次,不喊礼,将礼品转与厨师后,再作一次揖打个千儿即可。东西乡因礼节不同,若有联姻,时常惹出笑话。要么西乡不懂打千儿,厨师不伸手相当;要么东乡厨师打千儿,西乡新郎不知回应礼节。
4、朝祖。朝祖也叫祭祖,有说告庙,有说拜祖;还有说男方家叫朝祖,新郎到女方叫拜祖。新娘临出嫁前向祖宗行礼叫告庙。无论说法怎样,其目的都是“家中将要添丁进口或出嫁闺女,禀报祖宗先人知道,让他们高兴,保佑喜事顺利吉祥。”过去,新郎于结婚前一天,还要到祖坟上磕头请祖宗回家,晚上在礼生指导下演习礼仪,迎亲出发前及到女方后,不使新郎因不懂礼而闹出笑话。如今,到坟上去请先人这一项大多免了,正堂屋挂上祖宗牌位或摆上已故先人的相片即可。祖宗牌位大致有“祖纸”——即请画家画好的,填有主人家族姓氏辈份的亭堂楼阁画卷,有的是纸制的,有的是绫子布裱的,有的是玻璃镜框镶钳的。“祖纸”上无论画有多少进房屋,辈份统统为八辈。农村人常骂人说:“日你祖宗八辈”即是指此。有的只将先人相片摆放桌子上。现在城区最常见的,是用一张大红纸请人用金粉写上“X氏门中先远三代宗亲之神主”的字样即可。因纸大字小,许多还配有“祖宗功德山河重,子孙报孝日月长”或“敬祖宗三杯清酒,孝先人一柱明香”、“慎终须尽三年孝,永远长存一片心”横批为“永言孝思”的对联。笔者认为,这些内容,伤感之气太重,不如写成吉庆祥和的内容。如“迎喜接福满门庆,添丁进口合家欢”“喜看红梅多结籽,乐望绿竹又生笋”“鸾凤和鸣昌百世,鸳鸯合好庆三春”横批为“喜满华堂”,“福喜临门”,“喜气盈门”。这样一来,喜庆气氛盎然厅堂,多好。实际上,祖宗何尝不是与我们一样高兴快乐呢。香案的摆设上,旧时一般为中间五碗花供,现多为水果、糖果之类,这样省事,供前放一香炉,香炉内盛上细沙、麸子或面、麦子、米等易于插香的东西,插上三柱香,香炉前摆三个酒盅,再放上有酒的酒壶,两旁摆些花束、装饰品之类。关于香炉里插的香,登封各地也不一样。有的用暗香,即三柱香用红纸裹住头,有的用明香,还有的暗香后边燃明香(明香即燃着的香)。颍阳一带用暗香,不是三根,是一捆,红纸裹头。行礼中,有些地方烧纸帛(冥币类),有些地方不烧纸帛。烧纸帛的多用红纸作表,意思与白事区别开来。前面已提,朝祖的行礼方式也各不相同。城东大冶新郎陪跪磕头,礼生作揖打躬磕头行大礼。城区及城西是新郎磕头行大礼,礼生与驾毡人以陪礼为主。但无论城东城西,行礼中进香(也说上香、转香)、奠酒少不了。兴烧纸帛的地方还要“焚金”。总之,迎娶是主要的,这些礼节宜简不宜繁。
 5、扫轿。披红戴花,谢厨,朝祖后,迎亲出发。在新郎上车之前,娶女客要扫轿扫车。扫轿在过去,有避邪意思,扫帚状如古代兵器,为震邪之物,有“一扫净光”之说。另还包含有干净的意图,过去群众较穷,新被子被弄脏了可惜,再则,娶新娘,一切都要“新”嘛。扫时,先往车里撒把喜糖花生之类,再拿笤帚扫三下,放上大红新被子。放被子让新郎新娘坐,取意为过合一辈子之意。被子与辈子谐音。过去放辈子,因迎亲的大多是轿,主人怕新娘一路颠簸,放条厚被子起“减震”作用,现在多是豪华小轿车,已没多大必要。车内陆方小,新娘穿着婚纱,本来就占地方,再放条厚被子,窝憋得很。但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新郎新娘为自己终身大事,宁肯窝憋也不吭声。怕婚姻有啥不好会怪罪到这上边来。
 
迎娶过程
   一切准备就绪,炮队、乐队在前鸣炮奏乐,媒人、引礼人、驾毡人领着新郎、娶女客随后,坐着迎亲车辆来到女方。
  登封大金店一带,新娘在娘家上头,但在颍阳君召一带,
新娘到男方入洞房后才上头。大冶、王村告成一带,没有新娘上头这一习俗。
  实际上,新娘在娘家上头与在婆家上头并不一码事。在娘家叫“开脸”,意即为新娘梳妆打扮,准备让男方迎娶。过去不象现在,有专业为新娘理发、盘头的美容行业,而是让娘家嫂子或有经验的婶婶婆婆用纺花弦或绾成活扣的棉线,一头咬在嘴里一头捏在手中,在新娘脸上来回滚动,以此拨掉脸上的绒毛,这基本上就是为新娘美容。群众共识为:不开脸是小孩,开罢脸才成大人,开脸与否是闺女与媳妇的分界线。被迎娶进婆家后,娶女客为新娘上头,也是闺女变为媳妇的一个仪式,做法大同小异。这仪式如今在登封已简化为一次性,并且是象征性。在娘家上头,到婆家就不再上头;若到婆家上头,在娘家就不用上头了。
  迎亲队伍被娘家接回堂屋后,有的设宴招待,有的糖果香烟茶水招待,现在大多都不再让女方设宴,虽是女方待客礼仪,但迎亲人都刚吃过饭,觉得这是一种形式,反而让女方是一种浪费,没这个必要。登封城东依然如此,并且不吃不让新娘上轿。原因是,送新娘的客人要与新娘一块走,这些客人吃不完饭,你们迎亲人员再急也没用。女方也要为司机乐队录象照相人员发红包,有的也是人头一份。意思是为迎亲一路辛苦,回去更要尽心尽力,照顾好新娘,做好本职工作。
  迎亲人员在女方礼宾师的引导下,给新郎披红绸,谢厨师,拜祖,三请新娘,拜别父母,照合影,指挥送客人员装嫁妆。
  新娘上轿或上车后,鸣炮奏乐,花轿启动。仍是炮队、乐队在前,娶亲送亲车队随后,热热闹闹将新娘迎娶回男方家中。
  新娘起身从闺房往轿车跟前行走这一段路,有的铺着红毡布,有的用两截红布换着铺。城西则是姑或姨在前面撒麦麸子,一直撒到车门前。麸子麸子,“富子”之意。
  新娘上轿上车之际,驾毡人要将红毡(现在多以红布代之)铺在轿车门口,送女客把鞋放上去为新娘换上婆家送来的绿鞋子。(绿在这里不念Lǖ,念 Lu,与俸禄之禄谐音),鞋子里要塞个红纸包着的分币,一是防止坐轿坐车脚麻,一是脚踏俸禄之意。为什么要铺红毡?铺红毡有两种解释,一是新娘结婚不带娘家一星土,怕给娘家带穷;一是说红毡避邪,新娘新婚之日妖魔鬼怪捣乱,新娘还没拜天地,还不受新郎家宅神护佑,红毡为震邪之物,所遇井石庙宇、古树石磙、碾盘臼爻、桥河路口,都以红毡挡之,或贴上写有“大吉大利”、“花红盖之大吉大利”的红纸条,见红大吉,法力无边,妖魔鬼怪退避三舍,不能近身。
  有的新娘手中拿一宝瓶,一路紧握。宝瓶宝瓶,保平安的意思。
  新娘下轿下车前后放鞭炮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绕着车或轿顺三圈儿倒三圈儿放鞭后才让新娘下车下轿;有的是让新娘下车下轿后,站在木椅子上,放鞭人绕着椅子顺三圈儿倒三圈儿放,后边跟个出溜铧的,用火钳子夹着烧红的铁铧,另一手端着醋,边出溜铧边往铧上浇醋(意思是鞭炮的硝烟加上滚醋味,可以避邪,可以驱逐环绕新人身上的邪恶之气);还有的是把鞭挂在大门两旁,边放新人边回家。新娘在放完鞭炮的同时,要将手里拿的用红手绢包着的花生喜糖撒向人群。
  新娘进大门往头上撒喜钱也有区别。有的让新郎撒;有的让公公撒;有的让兄弟撒,城区大多让朋友撒。撒喜钱,据老人们说,是为了驱邪气,保吉祥。过去撒喜钱,多用杆草、麦麸子、红枣、核桃、花生、糖、曲、铜钱、白面、五谷粮、红碎花纸屑等物盛在小筐斗里,搀匀,待新娘进大门时撒在新娘头上。俗话说“会撒撒在后,不会撒撒在前”,撒新娘后边,看热闹的孩子们只顾抢钱抢物哩,新娘没人挡,可以顺利进家,反之就挡住了新娘的路。后来,青年人搞恶作剧,专往新娘头上撒,常常麦麸子白面撒新娘一头一脸,惹得大家哄笑不止。有些娘家兄弟护着新娘,不乐意,为此发生争吵、打架等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基本改为撒彩纸,分钱,喜糖,核桃枣和喷彩条了,搀麦麸子、白面的很少。
  新娘进门,还要点燃门两边的“杆草把儿”,“杆草把儿”里藏着两响炮或一响鞭,在没有防备情况下,猛然爆响,吓新娘一跳。据说也是驱鬼避邪的意思。
  新娘进门,姑姨母婶要给媳妇见面礼,礼品多是太空被、毛巾被、单子毯子之类。因这时候人多,拥挤,这些礼品也只让新娘看看就可以了,意思是婆家给你准备礼品多多,过门(登封把结婚也说成过门)后不会受穷,有富贵可享。
  新娘进大门时,还要放一个织布用的柽子(现在已很少见到,主要用于织布时缠绕经线,长三尺左右,两头有六个条形板手,供卷布时用。)柽子上放上马鞍子,十字形贴上大吉大利的红封条。据传,古时民间婚姻没有官方证明,像现在的结婚证,穷苦百姓又骑不上高头大马,群众为了证明自己婚姻隆重排场,受过皇封合国法,就用这些象征物来表达,“柽子”与“圣旨”谐音,骑“马”过“柽”,意即骑着高头大马结的婚,受过皇封圣旨,婚姻合乎国家大法。常听老太太戏谑炫耀:“咋,谁结婚没有骑马过圣旨?”意思是骑过大“马”,婚姻封官。
  另有一说,“鞍”象征马,并与安谐音,意即新娘跨鞍而过,四季平安。说是过去人们迷信,认为新娘结婚之日是处在群魔注视之下的,很不安全,所以,让她从一骏马鞍上跨过,即表示已经避危为安了。“过柽”,一说为“越过越盛”。“柽”与盛谐音,与骑鞍连起来解释,应为“骑鞍过柽”,即婚日安全,越过越盛。“新人跨马鞍,一世得平安。”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
 现在,这类民俗物件,农村还有,城区早已不见,随时代变迁,将消失轶尽。婚礼逐渐趋向现代化。新娘下轿燃放长鞭后,多是在朋友、同学的撺掇下,新郎背着、抱着进院的,喜庆气氛与日俱增。
 
拜   堂

  接下来是拜花堂,也叫拜天地。也就是现在举行的结婚典礼仪式。在司仪主持下,主婚人、证婚人、来宾代表分别致词、讲话后,新郎新娘拜天地。拜天地要摆天地桌。天地桌过去用八仙桌,现在多用三斗桌,桌上蒙上红毯子,或围上桌裙,桌上摆五碗花供,或水果、糖果之类,中间放上香炉,三个酒盅,两边放上两盆花草,高雅美观,这是现代式的天地桌。
  新密一带,是在墙上贴一张毛主席像,桌子上放两束花,有的再放几般糖果,摆两支红蜡烛。他们认为,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是福神、喜神、天神的化身,拜过毛主席就等于拜过了天地。而在登封农村,天地桌上的内容大不一样:
  桌上放只斗,斗用粉红纸或大红纸糊住。斗内装满小麦(丰衣足食),分钱(象征富有)、带籽花(籽花与子发谐音,即发家致富)、插有机抒(爱情长久,抒与“驻”谐音)、秤(象征称心如意,心心相印,公平相处,夫妻平等),秤杆、秤盘。秤上挂的铜镜(照妖驱邪)、模糊肉(幸福生活,顿顿有肉,另有难得糊涂,知足常乐之意),柏枝(儿女满堂),宝瓶(保佑平安),大葱、红蜡烛,香案等,麦与机杼另有一说,象征古代男耕女织,各司其职,自给自足。
 现将群众给天地桌编的顺口溜附上,以飨读者。
 
 天地桌上放只斗,五谷丰登啥都有;
 斗内小麦平平手,吃穿不愁小两口;
 斗里插杆秤,称心如意满门庆;
 秤上十六星,做官发财往上升;
 秤上挂秤盘,银子花不完;
 秤上挂铜镜,平安家业兴;
 秤上挂块模糊肉,糊糊涂涂往一块凑;
 斗里插柏技儿,明年就抱孙儿;
 斗内一把尺,做得那鞋袜衣衫正合适;
 斗内插根杼,婆子会把媳妇拴得住;
 斗里埋把枣儿,明年就生小儿(即儿子,男孩);
 斗里搁点带籽花,孩子媳妇一齐发;
 斗里插棵带把儿葱,生妮生小,搁哪哪中。
 天地桌上点红烛,孩子媳妇都享福;
关于天地桌上的物件,群众还有一说;
 斗:其形如盆,金玉满斗,象征“聚宝盆”;
 斗内插的柏技上,绑有铜钱,意为“摇钱树”;
 秤:旧时的秤为十六两秤,十六两为一斤,用十六个星表示量度,十六个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及福禄寿三星,寓意为“吉星高照”。也有解释为“称心如意”的。
 铜镜:代替“照妖镜”,避邪。同时含有称赞媳妇明白如镜之意。
 花生:花花达达地生,即男女交叉着生。
 大葱:寓媳妇清清白白之意。另说生双胞胎。
 
 关于天地桌,嵩山一带流传有一个神话故事,专门为天地桌上所摆物件作注脚。
 
附:天地桌的来历
 
  传说古时候,嵩山老母洞住着一个姓金叫斗的人,勤劳智慧,垦荒种田,加之大禹治服了穷山恶水,变水害为水利,使他收成的庄稼五谷丰登。他有九个儿子,九个儿媳。九个儿媳妇各生九个孙子,这九九八十一个孙子成家后又各生九个重孙子。上上下下几百口,家业十分兴旺。金斗心底善良,乐善好施,每遇讨荒要饭的,向来慷慨施舍,在嵩山一带名声大振。少林寺一个化缘的穷和尚受到金斗恩惠,赠他了一幅木匾,匾上雕刻了一幅对联:
济世救人胜八仙,天下富裕第一家。
  不料这匾被云游于此的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看到了,觉得这家主人金斗太狂妄自大,竟敢将八仙不放在眼里。三位仙家一商量,决定刁难刁难金斗,灭灭他的傲气,杀杀他的威风。遂变做乞丐来到金斗家中。金斗施粥舍饭,热情款待。不料三人提出刁难要求:你不是自称“天下富裕第一家”吗?请你给我们一个嵩山那样重的蒸馍;一圈儿东海水那样多的米面;一卷颍河那样长的布匹。金斗左思右想作了难,不答应吧,怕玷污了名声;答应吧,实在难以作到。正在这时,金斗的六七岁小重孙子——金童眨巴着眼对三位神仙说:“三位老爷爷,您们要的几样东西我奶奶都准备好了,您们快去拿物件来,称称、量量拿走吧。”三位神仙听小金童这么一说,当时也被难住了。往哪儿去拿这么大的物件啊?只得自找台阶说:“好好,我们回去拿东西去。”他们一路走,一路懊丧,不住称赞小金童聪明,出这么一道题,把三位神仙都难住了。他们来到玉皇庙,遇到一个老太婆引着她的小孙女在玩。小孙女叫玉女。三位神仙把遇住的困难向老太婆说了一遍,诚恳地向老太婆请教。谁知小玉女听他们说完,脖子一歪,很不以为然地说道:“这有什么难的?俺家就有这些物件。”于是取来秤、斗、尺对三位神仙说:“你们用秤一秤一秤地称嵩山,就知道山有多重了;用斗一斗一斗地量东海,就知道东海水有多少了;用尺一尺一尺地量颍河,就知道颍河有多长了。”三位神仙豁然开朗,不仅惊叹小玉女的聪明才智,就重返金斗家,向金斗说明了情况,执意为金童玉女做媒,结下百年之好。十年过后,金童玉女成婚,三位神仙把秤、斗、尺摆于天地桌上,为他俩主持了婚礼。后来嵩山地区流传的“三媒六证”,“三媒”就是指的三位神仙;“六证”是秤与嵩山、斗与东海、尺与颍河。

  这些都是登封民间传说,无据可考,但也说明过去群众对媒证的重视。现在嵩山地区的婚礼,主持人还特意请媒人致证婚词或宣读、发放结婚证书,可见媒证在群众心目中的份量和作用。
 
  拜高堂。

  拜高堂时,高堂要给新娘准备红包或礼物。原来只给父母拜,现在只要是亲属,都可以拜。如伯母、叔婶、姑妈姑父、舅父舅母、姨父姨妈、义父义母等。只要比新郎辈份大的或年龄大的,都要受拜。拜不空拜,受拜人要给新郎新娘“拜礼钱”。也叫“见面礼”。这种礼俗的目的,并不在于“拜礼钱”多少,而在于由此体现出来的亲戚关系。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家族、亲戚关系的大检阅,有明显的认知作用。
 
上   头

婚礼结束,新郎新娘送入洞房。在城西,娶女客要为新娘
上头。现在新娘都是让影楼、美容店盘的头,上头也成了一种形式,娶女客手拿梳子,象征性地在新娘头上梳三下,边梳边说:
 一梳金,二梳银,
 三梳梳个聚宝盆。
 梳梳头发梢,
 引(生)个小鳖羔;
 梳梳头发根儿,
 引(生)个小鳖孙儿。
 梳梳头发辫儿,
 引(生)个孩子带着襻儿(即小子,男孩)。
也有这样唱的:
 一梳金,二梳银,
 被窝里头一大群;
 梳梳前,梳梳后,
 梳得儿女一大溜;
 梳梳银,梳梳金,
 梳得两口一条心;
 梳梳后,梳梳前,
 夫妻恩爱好百年。
 
  登封大金店、东金店一带,是在女方上头。在女方上头,这一形式就显得隆重有趣。用水必须是无根之水,打水人员从井里打上水之后,不能让盛水的桶着地,待选好新娘上头坐的方向(迎书上写得清楚),水桶放于身后,放下就不能再移动了。意即生根。既嫁给某某,就要生根不动摇。然后,将新郎家拿来的大红被子垫在桶上(意即过一辈子),新娘前面先用三个核桃支住一个棉油灯,点燃,新娘脚下蹬一根洗衣棰布用的木棒棰,有歌曰:
  “三更灯火五更鸡,
  奴家今日为人妻,
  早起晚睡守妇道,
  织布做饭常洗衣。”

  送女客开始给新娘上头,上头有上头歌,送女客边为新娘梳(也是象征性)边唱:
  前梳七,后梳八,
  婆家娘家一齐发;
  梳成金,梳成银,
  梳得婆家骡马一大群。
       (或者孩子闺女一大群。)
 
  原则上,送女客每人梳一遍唱一遍。这时候,娘家为新娘准备的有用黑绒布金银条做成的“富贵”插到新娘头上,新娘走出娘家百步远可以拔去扔掉。富贵的形状是椭圆形,金条粘贴一个篆体寿字,取富贵不断头之意。迎亲唢呐不停地伴奏,鞭炮接连不断。上罢头,新娘一脚将棒棰蹬出去。这一行为有摆脱繁重家务劳动之意,有的腰里还要束一面铀镜避邪。棒棰蹬得越远,摆脱得就越彻底。新娘要给上头人员红包,每人一个。
端洗脸水

接下来,小叔子或小姑子,要为新娘端洗脸水,洗脸盆用的是娘家人用红布兜来的脸盆。拿毛巾香皂,洗脸盆里放有分钱、红线绑着的两个皂角。新娘要将皂角捞出扔在床下。钱为币,既是富贵,又“币”与“必”谐音,“皂”与“早”谐音,意为必早生贵子。新娘要为端水人发红包。一般这个红包较大,包钱比其它多,因是自己至亲,钱包多了家人高兴,皆大欢喜。

甩面圪塔
 
 端罢洗脸水,娶女客要为新娘甩(方言念Sai音)面圪塔。用一棵对把儿葱甩,取双包胎和生带把儿孩(男孩)之意。甩面圪塔也有歌:
 
 面圪塔甩炕,
 生个孩子白胖;
 面圪塔甩四角儿,
 生孩子一大窝儿;
 面圪塔甩炕洞,
 生个孩子九斤重;
 面圪塔甩床底儿,
 先生小子再生女儿。
 面圪塔甩床边儿,
 生个孩子当大官儿。
 床上甩点面圪塔,
 生得孩子一扑拉(多的意思);
 床后再甩面圪塔,
 一窝孩子床上爬。
   甩罢之后,将葱扔到房坡上。碗放到新床下面。现在都是席梦思床,没法放,有的放在墙角,有的将碗端走。
 
吃 饺 子

  送亲人掂的饭盒中,有饺子、酒盅、两个细瓷碗,两双红筷子。还有红纸包着,红线绑着的咸食菜(新郎新娘的夜宵)。甩罢面圪塔,娶女客要为新郎新娘煮饺子,盛到带来的碗中,端给新郎新娘。有的还在饺子碗上分别再扣上两个碗,叫合碗,新娘要一下子完好揭开,预示婚姻完美无缺,最忌讳把碗揭掉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婚姻不长久,容易破碎。
  新郎新娘吃饺子也有讲究,新郎夹饺子喂新娘吃,新郎得说:
  这饺子,是香哩,今年吃吃你明年当娘哩。
或:这饺子,是辣哩,今年吃吃你明年当妈哩。
  新娘夹饺子让新郎吃,也要说:
  这饺子,是热哩,今年吃吃你明年当爹哩。
或:这饺子,是油炸哩,今年吃吃你明年当爸哩。
  总之,整个婚礼过程,基本上就是一个求子、祝福、祈富、求安的一个仪式。
 
给娘家人发红包
 
  这些红包基本上是提前约定好的,其中,拿钥匙的、压轿的小孩红包大,其他小孩红包与送客人员红包较小。原前是下车或下轿就要给红包,不给红包这些小孩把住轿门或车门不让
新娘下轿下车,给了红包还要看看少不少,少了不行,再要,直到满意为止。现在不一样了,婆家管事人员与娘家带队人员一协商,一查数,大红包多少,小红包多少,唢呐吹着,条盘端着,新郎跟着,排排场场给娘家人送去。
 婚礼到此告一段落,总管安排宾客入席就餐。

婚   宴

  登封与郑州、洛阳这些大城市不一样,大城市的婚礼是在酒店的婚宴前举行的,婚礼与宴席在一块。贺喜宾朋提前围坐在餐桌旁,边嗑瓜子边吃喜糖边看司仪主持婚礼,娘家人也与众宾客一起看热闹。登封不同。登封人尤其乡下还比较封建,自古以来的风俗就是娘家人不参加婚礼。即便想看也是躲在一旁偷看,婚礼上年轻人要给新郎新娘“乱”,作一些恶作剧,一是娘家人看了不雅观,二是娘家人如果看容易惹人笑话。因此,举行婚礼,娘家人是要回避的。登封的婚礼很自然地与婚宴分开来。婚礼结束后,婚宴才开始进行。登封农村,婚宴一般没啥形式,如果城区酒店,主持人简单说几句祝酒词,宴席就开始了。
  婚宴首先有专人把娘家客让进正堂屋内,如在酒店,将娘家客让进雅间,专人陪客,烟茶糖果瓜子饮料招待着。开桌前,城东农村为厨师带有礼品,唢呐吹着谢谢厨,然后开饭。城西是娘家带队人员男女分别拿个红包,待第一盘菜端上,就把红包放上去,意为谢厨。城东大冶一带,谢男方厨师也如男方谢厨师一样,有烟酒毛巾香皂之类的礼品,由主持人,驾毡人陪同,鞠躬握手或作揖打千儿致谢。城西不兴这种规矩。
  席间,新郎要为女方贵宾看菜,看菜时间一般为厨房开始上第一个红肉碗时。驾毡人员拿着红毡,喊着:“新贵人(或新郎)给贵宾看菜来了!”声音洪亮。看菜是新郎家一种谦虚的表现,即条件有限,饭菜不好,新郎无可奈何,向贵宾谢罪来了。看菜谢罪是要下跪的,这也是形式,驾毡人一喊,等于给娘客发出了信号。娘家长辈人或带队人要赶忙起身拦住,说:“免礼免礼!”新郎就不用下跪,有的不懂这个道道,真让新郎跪下去,就闹出笑话。这项礼节在城东就不兴,主要是城西。
一次城东姑娘嫁到城西,新郎看菜时娘家客因不知此地礼仪,新郎看没人拦,果真跪了下去磕了几个头,挺憋气。娘家人反而还觉得好笑。

宴 后 茶

  登封城区或乡镇,婚宴之后要把娘家客让到新房屋“喝糖茶”。新娘要把蜜角点心、喜糖等拿出来招待娘家客人。新郎要为客人倒白砂糖茶水喝。实际喝糖茶只是形式,主要目的一是参观一下新房,二是与新郎父母见见面,说说话,客气一番。一般由新娘舅父、伯叔这些长辈参与。这类似于某种“交接仪式”。内容都是“闺女在家娇生惯养,不懂事,啥活也不会,还望您(指公婆)多指点,多教育。交给你们了,就全当是自己闺女,如果不听话,该打打,该骂骂。”新郎父母这时候也客气回答,一般是:“咱家境不如那边(指女方),孩子(指新娘)在咱家会抱点屈。有啥不当多担待(包涵)。”有相互托咐的意思。这体现出登封人民纯朴、谦逊、忠厚实诚的美德。三是商定新娘回门的具体时间和串亲应带礼品的份数。农村有句俗话叫“客走主人安”。商定之后,娘家人就很识趣地走了。如果两家相距较远,新郎家还要提前安排好送客车辆。也有的是娘家带有陪送车,不用男方安排。

闹    房

  闹房是登封古已有之的风俗。结婚头天晚上,大家是看乐队表演公婆抻床取乐逗笑的,结婚当晚上,主要是闹新娘。闹新娘又叫闹新房,简称闹房。闹新房主要是新郎的朋友、同学、邻居及平辈或晚辈的乡亲,长辈的也可以闹。登封人常说:“三天没老少”,意思是无论辈份高低,结婚这一天都可与新娘取笑玩乐。过去人男女授受不亲,新郎新娘素不相识。大家趁机聚集新房之内,相互逗乐取笑,增加热闹气氛,消除冷清寂寞,使新郎新娘在欢乐的笑声中,解除尴尬,培养感情,增进了解。尤其是那些结过婚的嫂子们,开一些浑笑话,说一些暗含男女性爱之间的暧昧之语,变相传授性爱经验。小孩子向新郎新娘要烟要糖,大人则让剥糖点烟。最起劲的是年轻人,他们想出种种游戏节目,让新郎新娘当众表演,营造欢乐气氛。无论如何喧闹,主人和新郎新娘是不能翻脸生气的。一是民风民俗允许,二是民俗为“越闹越发,喜上加喜”。否则,气走了闹房人员,将被人认为新人任性,人缘不好,以后过不了好光景。
  其实,闹房中让新郎新娘所表演的一些动作,无不是夫妻恩爱,相亲交媾的寓意和暗示。比如“啃喜糖、苹果、啃筷子,吃瓜子”等内容,就是促成二人接吻。“过独木桥,摘枣”等就是促成二人拥抱。“摸喜籽,过三关”暗示新人“爱的抚摸”,“擀面条,打夯”暗示新郎作爱常识等。过去有用烟薰新娘的,据说还薰死过人。也有低级下流的,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应摒弃陋习,提倡、弘扬文明高雅的闹房新风尚。

婚嫁形式

    嵩山地区自古以来,婚嫁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与其它地区类似。

倒 插 门

  在嵩山地区,尤其是登封一带,结婚一般是女到男家。是女方出嫁闺女,男方娶儿媳,
所以把男到女家称为“倒插门”,“招女婿”,或叫“入赘”。就以为不是正常情况。这种现象是男尊女卑的反映。在过去,“倒插门”常被人看不起,受歧视,有的地方还得改为女方的姓,凡这种情况,往往是男方较穷或是别的特殊原因。现在意识都变过来了,认为养儿养女一个样,甚至还不如养闺女。生养几个儿子,哪个儿子不给他排块宅基地,不给他盖处房,不给他说个媳妇?“儿多老母瘦”,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养几个闺女的反而不用发愁。城区不管儿子、女儿,一结婚买套商品房,都能独立生活,另外居住了。农村不行,农村娶媳妇必须得有房子。房子成了结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凡招女婿的,一般情况女方都准备好了房子,不用再考虑盖房的问题。其实,女到男家,男到女家,都是一样的。


亲上加亲
 
  即是说,在有血缘的人群中可以通婚。登封过去有此习俗,过去有“姑表亲、姨表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之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女子,很多为表亲婚。贾宝玉与薛宝钏是姨表,贾宝玉与林黛玉是舅表,王熙凤与贾链也是表亲婚。
  这种表亲婚,属近亲结婚,对健康不利,不利于优生优育。因此,在我国的《婚姻法》中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通婚。登封已无这种现象。
 
换    亲
 
  登封在过去有换亲现象。大多是因家境贫困,娶不起媳妇,才采用这种交换其姐妹结婚的方式,也有转婚的,即三家换。显然这样的婚姻不可能有感情,是包办婚姻的另一种形式。随着时代发展,登封这种换亲现象也已绝迹。
 
转 房 婚

  过去有个民谣说:“买来的马,娶来的妻,任我打来任我骑。”这是说,娶来的妻和马牛一样,可以任意处置。所说的转婚,是说兄亡可以娶嫂子,姐死妹妹可以嫁姐夫,嫡子可以继承父妾。隋阳帝就继承了文帝的妾,即妃子。弟死妇可以转嫁兄长,少数地方伯父死,伯叔母可以转嫁给侄儿,继承可以是同辈的,也可以是两辈之间的顺序继承。但,父亲,叔伯不能继承儿子的妻妾。否则为乱伦。据说,我国边疆一些地方,丈夫死后一个月,妻子就要同其他财产一样被丈夫的同姓近亲继承。这种转房婚,必须在男女双方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

娃 娃 亲

  顾名思义,在男女还是娃娃的时候,就由父母作主定为婚姻。更有甚者还有指腹为婚,(如生一男一女的为婚,都生男,结为兄弟,都生女,结为姐妹)。这种婚姻,现在已基本绝迹了。八十年代以前,登封这种现象比较严重。
 
老 少 配
 
  历代婚俗,一般是男大于女,也有不少地方是女大于男的。有一句民谚:“女大三,抱金砖;妻大两,黄金日日长”,有的年龄相差过大,有民谣说:
 
十八大姐周岁郎
每天晚上抱上床
睡到半夜要吃奶
劈头劈脑几巴掌
我是你妻子、不是你娘!

  当今社会,男女婚龄在拉大。不过现在不同过去,现在是男大,女小,相差十几岁,几十岁也十分常见了。
 
鬼   婚
 
  即为已死的未婚儿女合婚。过去,在农村也常见。其原因是相信死后阴世的存在,也为生者达成某种姻亲关系。
 
借妻生子
 
  即借老婆生子,也说“借腹生子”。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偏僻地区还有。古时也叫“当妻”。一般情况,男家出于延续后代之目的,女家往往是为了生活所迫。著名进步作家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穷苦的丈夫为了生计,只得把自己的妻子租给乡绅,等女方给绅士生了孩子,租借期满以后,再回到原来丈夫那里。这样,女方就牵挂两家的子女,这种典当婚姻是极不合理的。
  郑板桥在《还家行》一诗中与道:
 
 湿泥涂旧壁,嫩草覆新黄,桃花知我至,屋角舒红芳。
 旧燕喜我归,呢喃话空梁。蒲塘春水暖,飞出双鸳鸯,
 思我故妻子,羁卖东南庄。圣恩许归赎,携钱负囊阳。
 其妻闻夫至,且喜且彷惶。大义归故夫,新夫非不良,
 摘去乳下儿,抽刀割我肠,其儿知永绝,抱颈索我娘,
 坠地几翻覆,泪面涂泥浆。上堂辞舅姑,舅姑泪浪浪,
 赠我菱花镜,遗我泥金箱,赐我旧簪珥,包并罗衣裳,
 好好代家去,久久无相忘。后夫年正少,惭惨难禁当,
 潜身匿邻舍,背树倚斜阳,其妻径以去,绕陇过林塘,
 后夫携儿归,独夜卧空房。儿啼父不寐,灯短夜何长。
 
共妻婚姻
 
  和一夫多妻制相反,有几个男子拥有一个女子,具体说,少数民族中个别地方过去有这种婚姻,汉族,其他民族,家境贫寒,男子较多,无法娶妻的家,也有这种共妻婚姻。在诸兄弟之子以长兄为主夫,其余等而下之,所生子女难以确定生父,就以生育次序分配,长子女归长兄,以下依次类推。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纵横三千里,上下五千年,时代与时代不同,形式与形式不同,人们生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人们为了生息繁衍后代子孙,延续人类种族,逐步在寻求、探索、完善更佳的配偶方式。以上是常见的几种婚嫁形式,还有古代的继婚制、皇帝的选美婚等等,难以一一叙述,仅作资料,以供诸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