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信念·信仰 (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3)崇奉:信仰;信徒。 (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 笔;信意。 信念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来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性。它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它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 信念一旦确立以后,就会给主体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和原则性、坚韧性。因此,具有坚定信念的人,能够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 信仰 信仰是指人们对宗教、神仙,对圣贤及其主张、主义等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并奉为自己行为或行动的准则或榜样。虽然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信仰与崇拜还有不同。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某个“个体”,例如上帝、耶稣、太阳、狮子等。 信仰与“认知(相信)”不同,一般说来,认知(相信)是一种理论,而信仰却不是一种理论。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是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概括地说,信念和信仰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体现着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可靠落实。信仰与所信仰的物件是否客观存在沒有必然联系。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为信仰物件。 信仰一般被認為是由外在因素所形成的,受到父母、社會、宗教和传统的影响。如果一个伊斯兰教家庭从一个基督教家庭收养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那小孩長大后变成一个伊斯兰教徒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反之也是如此。 信仰可以获得,可以被塑造,也可以被拋弃。虽然有不少宗教对信徒的离开有严格限制,但根据联合国的《世界人權宣言》,人是有选择宗教、或选择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