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病纲要(3)????????陈有唐

 峰刘 2012-07-14

杂病纲要(3)        陈有唐

(2007-11-12 11:36:04)
 
 杂病纲要(3)        陈有唐

 头 风
    《内经》经脉篇曰: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奇病论帝曰:人有头痛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为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厥病篇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此病初受风寒,透入经脉血络而痛,久则寒郁为热,化为饮痰,或素有痰饮,阻于脑络,气血上逆者痛尤剧。
    由此可见:一、阳症是(脑)+(风寒)舌苔白薄脉弦紧
    复受风寒亦痛,如入阴经尤剧。用方:
       川芎  羌活  蔓荆子 荆芥  连翘  升麻甘草为基础方 
       1、如太阳经由眉梭骨至巅顶脑后痛,脉浮紧而数者加细辛元胡2、若半边头痛,脉浮弦而数者加柴胡  元胡 3、若阳明经连头维齿,燥热,脉洪滑而数者加生石羔  知母  白芷4、有热者加菊花  薄荷  黄芩 5、头晕者加桑叶  菊花  薄荷  天麻  钩藤
       二、阴症是(脑肾)+(痰饮火或寒)舌质红  脉沉细而紧  用方:生地  丹皮  川芎  蔓荆子  荆芥  菊花  贝母  云苓  陈皮为基础方
       1、如有内热加川牛膝  犀角 2、有寒者加人参  附子  细辛  3、 气血两虚者加人参当归4、气血上逆者加龙骨  珍珠母  石决明  
    胁 痛
     《内经》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惊。邪客篇曰: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胁。《景岳全书》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表证。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由此可见:胁痛 (肝)+(外感、内伤)脉舌====胁痛
     甲、外感者,用柴胡  青蒿 牛子  防风  枳彀  元胡  青皮  白芍  当归  甘草   乙、1、肝气郁结,用当归  白芍  白术  柴胡  青皮  陈皮  获苓 甘草  生姜  薄荷   2、肝阴不足,用当归 生地 枸杞子 川楝子  沙参  麦冬 3、瘀血停滞,用柴胡 元胡当归  赤芍  桃仁  炮山甲  红花  酒浸大黄  瓜蒌仁 甘草
    痿 病
    《内经》痿论帝曰:五脏使人痿,何也?肺主身之皮毛,心主人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生痿(辟上足下)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胶折挈,胫纵不能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则筋急而变,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涌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叶热焦,故曰五脏因肺叶焦,发为痿(辟上足下),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病》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痿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帝曰:何以别之?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碉齿槁。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奚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脉,而于督脉。故而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纟左而上大下 )短,小筋弛长,(纟左而上大下)短为拘,弛长为痿。根结篇曰: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综上所述:痿病是由于肺热叶焦,不能濡润五脏,使得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以致形成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其主要由五脏之真阴先虚,复遭肺热引起。治痿主张独取阳明。
       由此可见,此病与(肺肝脾心肾)+(火湿热)有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之腑也,余拟用药:葛根  天花粉  生地  丹皮  知母  白芍生石羔  防风  升麻 杏仁甘草为基础方。
       1、痿则咽干、多汗、烦喝、痰嗽声嘶,脉虚微  上方加太子参  天冬 兼服麦味地黄丸(麦冬 五味子生地  山芋  山药云苓  丹皮  泽泻)2、筋痿则头晕目眩,惊恐多疑,筋急爪枯,四肢抽筋,白淫,遗精  脉虚弦数上方加怀牛膝  木 瓜  伸筋草  枣仁  兼服虎潜丸(炒黄柏  炒知母  熟地  龟板  陈皮  白芍  虎骨 干姜) 3、肉痿则四肢痿顿,面黄肌瘦,或浮肿 脉缓而无力上方去生石羔  生地加人参  白术  兼服仲淳资生丸(人参  白术  获苓 灸甘草 陈皮  山药  建莲  芡实  苡仁  扁豆  神曲  山查肉  麦芽 厚扑 叩仁藿香  泽泻  桔梗  川连) 4、心痿则面赤,烦燥不安,消喝引饮,失眠多梦  脉洪大  上方加炒枣仁  获神  黄连  兼服朱砂安神丸(黄连  朱砂  酒炒生地  当归身  灸甘草) 5、肾痿则腰膝酸困,两腿无力,遗、滑精、小溲频频  脉微弱涩上方去生地  生石羔  加熟地  山芋  枸杞  山药  炒枣仁  兼服河车再造丸(紫河车  党参  熟地  杜仲  天、麦冬  龟板  黄柏  获苓  怀牛膝)。

     阳 痿
    《内经》曰:思想无穷,所虑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缓,发为筋痿,及为白淫。阳明虚则宗筋纵。《景岳全书》曰: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以七情劳倦,损伤生阳之气,多致此证;亦有湿热织盛,以致宗筋弛缓,而为痿弱者,譬以暑热之极,则诸物绵萎。又曰:凡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缓者,亦为阳痿。
     由此可见:阳物无力(命门火衰、肝肾脾)+(湿热)脉舌===阳痿病
    1、命门火衰用蛇床子五味子 菟丝子 芡实  莲须  沙蒺藜  龙骨  牡蛎  附子  肉桂2、思虑伤心脾用人参  熟地  山药  山萸  杜仲  枸杞  当归  炒枣仁  夜交藤  甘草3、湿热伤肝肾用猪肚 白术 苦参 牡蛎苡仁 获苓 蛇床子 甘草 
    肺痿  
    《金匮要略》证治第七曰: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而肺痿,肺痿之病,从何而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 又曰:肺痿叶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医门法律》曰:肺痿属虚,决不可用峻法。
       由此可见该是:浊唾涎沫(肺虚)+(伤津、寒冷)脉虚数舌淡白====肺痿
      肺虚热者: 人参  麦冬 粳米 半夏沙参 玉竹 甘草;寒冷者:灸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泡)右咬咀以水三升,煮 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肺 痈
     《金匮要略》证治第七曰:“(此段上接肺痿文)--------若口中辟辟燥,咳则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膑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疑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由此可见:咳脓血(肺)+(风热至毒)脉初微而数,后实、滑舌红====肺痈      
 1、肺痈病,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  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子煮取一升,顿服。   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肺 痨
    《内经》玉机真脏论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预之期日。(言肺病成这般情况,即肺痨症状,则预后不良)《外台秘要》引苏游论曰:传尸之疾,本起于无端,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内传毒气,周遍五脏,渐就羸瘦,以至于死,死易复易家亲一人,故曰传尸。亦名转注。以其初得,半卧半起,号为(歹奄)碟,气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热,称为骨蒸。内传五脏,名为伏连。不解疗者,乃至灭门。《明医杂著》: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伤炎动之病,睡中盗汗,午后发热,哈哈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甚则痰涎带血,咯血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热,脉沉数,肌肉消瘦,此名痨瘵。
    可见此病:盗 汗、痰涎带血、午后发热(肺)+(痨虫)脉沉数舌红====肺痨
 1、气阴亏耗者,月华丸:天麦冬  生熟地 山药  百合  沙参  贝母获苓  阿胶  獭肝  用菊花、桑叶煎浓汁,将阿胶化入,和药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日三服。 2、阴虚炎旺者,百合固金汤加减:生熟地  麦冬 百合白芍 当归  贝母  甘草玄参  桔梗 

百 合

《金匮要略》证治第三曰: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弱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弱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弱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经曰: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其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由此可见:神志诸症(百脉)+(伤寒体虚不复、情志刺激)脉舌====百合
1、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右无先以水洗 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朱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2、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石汤主之。百合七枚(劈)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一枚(如弹丸大碎绵裹)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去,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代赭石,取其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3、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劈)鸡子黄一枚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百沫出,去春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均,煎五分,温服。 4、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内生志黄汁,煎取一升五合。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4、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右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5、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瓜蒌牡蛎散方。瓜蒌 牡蛎(熬)等分 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6、百合病,变为发热者,百合滑石汤主之。 百合一升(灸)滑石三两 右为散,饮服方寸匕,三日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狐 惑
《金匮要略》证治第三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诸病源候论》总论卷第十八  湿慝候描述:“由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腹内虫动,侵食成也------”与狐惑症相同。
由此可见:神志恍惚诸症(脾胃、血)+(湿热致毒、虫)脉舌====狐惑  
1、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  黄苓二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2、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苦参一斗  以水一升,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次。3、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内熏之。4、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鸡眼,七八日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喜三升(浸令芽出,爆干)当归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疟 病
   疟论帝曰:夫阂疟皆生于风,其发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悼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帝曰:何气便然?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悼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而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金匮要略》症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脉迟者可温之,脉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也,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金匮要略》证治第四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
    由此可见:寒热(皮、肉、骨节,阴阳交争)+(风)脉舌====疟病
    1、病疟,以一月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十二分(灸)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阿胶三分(灸)蜂窠四分(灸)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庶虫五分(熬)  右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2、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灸)石羔一斤  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  右捣碎,每五钱,水一盏半,煎 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3、疟多寒者,曰牡疟,蜀漆散主之。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淋 浊
《金匮》消喝小便利淋浊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气厥论曰: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精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后世皆有赤白、五淋之说。
  余以为时至今日,为诊断切确,应借助于西医的化验,速知究竟何物,以便对症用药。精液者另当别论。
   综上所述,淋浊皆由(膀胱肾三焦脾)+(火湿热)有关。
   赤浊者症见尿血红,小溲时涩刺疼痛苔薄黄 脉数有力(尿中有大量红细胞)方用:生地  白芍  忍冬藤  黄柏  知母  小蓟  炒蒲黄滑石  藕节  白茅根  木通  益母草  甘草
   白浊者症见尿如白泔浆,小溲时涩,淋漓不尽苔黄腻  脉虚数(尿中有蛋白)益母草  云苓  苡仁  山药  黄柏  苍术  桑螵蛸  萆藓芡实  滑石  木通  甘草
    气虚者加人参  黄芪  升麻  陈皮有砂石者加金钱草  石苇  冬葵子若尿中有细菌者,五苓散(获苓 猪苓 泽泻  桂枝  白术)加减,可选土获苓  黄柏  黄连  忍冬藤  板兰根
    遗精滑精
   《内经》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六节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张景岳曰:盖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精之蓄泄听命于心。 又曰:因梦而出精者,谓之梦遗,不因梦遗而精自出者,谓之滑精。梦遗者,有情,有火,有虚,有溢,有因情动而梦者,情动者当清其心,精动者,当固其肾。滑精者,无非肾气不守而然------《明医杂著》曰:梦遗精滑,饮酒厚味,痰火湿热之人多有之。

由此可知:遗精滑精与(心肾脾)+(火痰湿热)有关。
    用药(人参  黄芪  远志  获神  炒枣仁  山药  五味子  山芋  莲须  金樱子)+(黄柏  黄连  山栀  知母)
    有湿热生痰,症状兼有口苦或渴,小溲热赤,苔黄腻  脉濡数者去黄连  山栀  知母  五味子 金樱子加苡 仁  猪苓  苦参  猪肚  泽泻
    疝 气
    《内经》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内经》经脉篇曰:足厥阴之别,循胫上睾,结于茎,其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景岳全书》曰:疝气病者,凡睾丸为肿为痛,止作无时皆是也。陈修园曰:疝者,睾丸肿大,牵引少腹而痛。《金匮要略》虽有寒疝、狐疝之名,然与腹痛并列,故后世多认为无牵引至睾丸,列为腹痛之内。
       由此可见:睾丸症候(任脉、肝脉)+(寒、湿、气)脉舌====疝气

 1、寒疝,睾丸肿硬、冷者,用药:当归枸杞 云苓 沉香 小茴香 肉桂  干姜  吴茱萸  2、水疝,睾丸水肿如晶  或痛或痒者,用药: 桂枝 白术 云苓 猪苓 泽泻  木通橘子核  木香 甘草 3、气疝,阴囊肿胀偏痛,少腹拘急者,用药:乌药  木香 小茴香良姜  青皮  川楝子  槟榔   4、狐疝,阴囊偏有大小,似物,时上时下,卧时入腹,立时入囊,且痛胀  用药:当归 白芍 元胡 川楝子 木香 小茴香  吴茱萸  橘核  荔子核 5、(疒秃页)疝:阴囊肿硬重坠,如升如斗,麻木不知痛者,用药:橘核  木香  厚朴 枳实 川楝子 桃仁  元胡  昆布  海藻  肉桂  荔子核  小茴香
    肠 痈
《金匮要略》脉证并治第十八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急以薏苡附子败酱汤主之,肿痈者,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主之。
   可见此病:小腹肿痛(肠)+(饮食不节、过伤过度 )脉迟紧或洪数====肠痈
   1、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2、大黄牡丹皮汤: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
    痢 疾
    《内经》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辟。《论疾诊尺篇》曰: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辟。《景岳全书》痢疾篇曰:痢疾一证,即内经之肠辟也,古今方书,因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其证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见五色,或多经紫,或痛不痛,或呕不呕,或为发热,或为恶寒-----
    由此可见:下利(肠)+(饮食不节、春伤风夏后发)脉舌====痢疾
    后世诸家分为:1、湿热痢,用药葛根黄连 黄芩 白芍槟榔  木香  甘草 2、疫毒痢,用药白头翁  黄芩黄柏 秦皮 生地  白芍  丹皮 3、噤口痢,用药黄连石草蒲 丹参 石莲子 获苓陈皮  冬瓜子  陈米  荷叶蒂 半夏大黄 4、虚寒痢,用药呵子  罂粟彀  肉叩 当归 白芍  白术 人参木香  官桂 甘草 5、久痢,用药人参白术 获苓  甘草 木香  陈皮枳实  虚寒者加附子 干姜 桂心
     霍 乱
    《内经》经脉篇曰;足太阴厥气上逆,则为霍乱。气交变大论曰:岁土不及,民病殒泄,霍乱。六元正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至,热至身热,吐下霍乱。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灵枢》五乱篇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景岳全书》曰:霍乱一证,以其上吐下泻,反复不宁而挥霍撩乱,故曰霍乱。此寒邪伤脏之病也。
       由此可见:上吐下泻(肠胃)+(饮食不节、寒)脉舌====霍乱
       后世分为: 1、寒霍乱,下利清稀,四肢清冷,以舌苔白腻脉濡弱为特点,用霍香  苏叶  白芷  桔梗  半夏  获苓  甘草为主,寒甚,加附子干姜,急症者加服来复丹。 2、热霍乱,吐下腐臭,腹中绞痛,以舌苔黄腻 脉濡数为特点,用滑石 香豉焦山栀  酒炒黄芩 省头草 厚朴半夏  白叩  转筋者加晚蚕沙  木瓜  苡仁  吴茱萸  吐不进药者,用玉枢丹止吐    3、干霍乱,突然腹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燥闷乱,四肢厥冷以脉沉伏为其特点,用玉枢丹止吐,针剌十宣、委中急救。后用冬葵子滑石 香藿 木瓜 
    脚 气
    《内经》太阴阳明论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上。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通评虚实论曰:足跛,寒风湿之病也。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太阴司天之政,民病寒湿,腹满,身填愤,浮肿。太阴所致为重,浮肿。《景岳全书》曰:方书以肿为湿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湿者宜除湿,干者宜行气。
       由此可见:1、脚肿,麻木(肺脾胃)+(湿)脉濡缓====湿脚气  用药:苏叶  桔梗  生姜木瓜  陈皮 槟榔  吴茱萸2、两足日渐消瘦麻木且痛(肺脾胃)+(湿、风)脉弦数====干脚气。
     用药:当归  白芍 生地 木瓜  防已  怀牛膝  苡 仁知母 

干、湿脚气后期,最怕冲心。须当预防。发之选用:吴茱萸  木瓜 槟榔,或犀角 枳彀 防风 沉香 苏叶 麦冬 木香赤获苓 
    脱 肛
    《内经》曰:下者举之。《景岳全书》曰:大肠与肺相表里,肺热则大肠燥结,肺虚则大肠滑脱,此其要也。故有有久泻、久痢,脾肾气陷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不能收摄而脱者。有因劳役吐泻,伤肝脾而脱者,有因湿热下坠而脱者------故陈自明曰:大肠虚寒,其气下陷,则肛门翻出------
       右见此病:肛门翻出(肺大肠脾肾肝)+(虚寒、湿热)脉舌象====脱肛
       1、五倍子  明矾  水煎热洗 。2、人参 黄芪 白术 灸甘草 当归陈皮 升麻 柴胡姜 枣3、升麻  柴胡  羌活 防风 半夏 益智仁 神 曲 泽泻 麦皮彀  陈皮猪苓甘草 苍术  姜  枣 
     虚 劳
    《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物质财富御身,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调经论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病入六腑,阴受之病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下为泻泄,久为肠辟。 调经论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 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同,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景岳全书》曰: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 又曰:阳虚者多寒,非为外来之寒,但阳气不足,则寒行于风也,若待既寒,则阳已败矣。
    由此可见:虚劳(气、血、阴、阳、五脏)+(烦劳过度、饮食及房室不节、禀赋薄弱、大病失调)脉虚数弱舌质淡红、淡白
   补虚除养生调息外,用药当从阴阳、气血、五脏着手:
   补五脏气、血,已在前面详细阐明,现只论从阴从阳用药:

甲、阳虚: 1、脾为后天之本,脾阳虚用药:人参黄芪白术 灸甘草  陈皮 肉桂 五味子  或多服补中益气丸2、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用药:人参 熟地 山萸 山药杜仲 当归 枸杞 灸甘草 或多服金匮肾气丸
    乙、阴虚: 1、肺阴虚,用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当归白芍 生地 丹皮苡仁  莲子  橘红灸甘草 2、心阴虚,用生地  玄参  天麦冬 五味子 人参 当归 丹参 女贞子旱莲草炒枣仁   获神  灸甘草3、脾阴虚,用麦冬 生扁豆 玉竹 甘草沙参  桑叶 天花粉知母4、肝阴虚,用何首乌  阿胶当归  熟地 木瓜 麦冬 枣 仁  白芍甘草 5、肾阴虚,用山萸 山药 生地 女贞子 旱莲草枸杞子 紫河车 龟版 怀牛膝 丹皮 云苓,或多服六味地黄丸。
     厥病

《内经》调经论岐伯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阳明脉解篇曰:厥则连脏则死,连经则生。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厥论岐伯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热厥。缪剌论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绝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如尸,或曰尸厥。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立已。《景岳全书》曰:厥逆之证,危证也,盖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奈后人犹不能察,凡遇此证则悉认之为中风,竟不知厥逆为何病,而通作风治,害孰甚焉!

由此可见:1、四肢清凉,或下利清谷(气、血)+(寒)脉沉微无力====寒厥

用药:人参  附子五味子  灸甘草
2、昏冒,面赤气粗,烦燥 (气、血)+(热、火)脉沉滑有力====热厥
用药:安宫牛黄丸温水熔化灌服,再服黄连  黄芩 陈皮甘草玄参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子 薄荷  白僵蚕  升麻  柴胡桔梗 
3、由情志剌激昏厥,口噤握拳,呼吸气粗(气、肝)+(受剌激)脉沉、伏、弦====气厥。实证。

用药:乌药 沉香 槟榔 枳实 木香
4、由惊恐,或劳累过度昏倒,面色苍白,气息微弱(肝、气)+(惊、恐)脉沉弱====气厥。 虚证。

用药:人参  黄芪 白术获神  远志 枣仁  灸甘草 5、昏倒,面赤唇红,牙关紧闭(血、肝)+(恼怒)脉沉弦舌红====血厥。实证。

用药:当归 山查 红花  青皮  木香 乌药泽泻  
6、晕厥,面色苍白,汗出、息微(肝、脾、血)+(失血过多)脉虚数细无力====血厥。虚证
用药:人参 黄芪  白术 当归  白芍何首乌  阿胶 灸甘草  石菖蒲 
7、实然眩仆,喉中有痰,气粗(肺、肝)+(湿痰)脉沉滑舌苔腻====痰厥

用药:胆南星  半夏  枳实  苏子  白芥子 黄芩  猴枣 
8、失精过多,实然晕倒,汗出,息微(肾、肝)+(色欲过度)脉细沉数====色厥

用药:先以独参汤灌之,后以山萸 熟地 山药 女贞子旱莲草  煅龙骨  煅牡蛎  煎服
  此外,临证常见的食厥、虫厥等,因病因明显,症也大同小异,不再阐述。  
  厥病危证也,当先急救,余常用针急剌鼻尖、人中、合谷、内关,然后用搐鼻散取嚏后用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散、玉枢丹、苏合香丸治,俟清醒后再据所致之病因,辨证治疗。
     癌  艾滋病
    这两种病至今没有攻克下来,不过也可用上述理论解释:
    癌病===肿物阻塞脏腑、血脉、经络的症状(五脏六腑)+(瘀血、痰湿、致癌物质)脉舌苔
    艾滋病===三焦失调所表现的症状,以及涉及到脏腑紊乱的症状(五脏六腑、三焦)+(致病物质)脉舌苔
    因其症状复杂,目前又没有针对病因的药物可治。因无多的临证经验,故略去方药。
    气、血、津液、痰、饮(溢、悬、支、伏、留饮)风、火、湿、伤食(金匮称宿食)、虫等所致的病,前面在致病物质内已经阐述,因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杂病中地位重要,故在前面先予阐明,现不再赘述。
    余以为有好多症,诸如恶心、呕吐、吞酸、反胃(可归于胃虚、胃实、胃寒、胃热内)、咳嗽、喘促(可归于肺病内)、痞满、腹胀、泄泻、便秘,遗尿、癃闭以及自汗、盗汗等等,均属于症状,分别包括在五脏六腑的各个疾病内,因其不具备病的主要特点,只是附属出现的次要症状,因而不必专门列为病来阐述,否则会造成病、症不分,过于繁琐,杂乱无章,杂病越来越多永无眉目了。
    其实有好多病症均已在五脏六腑疾病内论述,只是因为有些疾病不是单一脏腑所生,致病物质也非一种,因有其特殊之处,如肺病中的肺癌、肺痨,而且对人类的危害性也大,在遵照先辈定病名的基础上(也有些症本不应称病,因沿袭至今,已成惯用的病名,只好遵照;有些病如痢疾、疟疾等病应归在时令病中,因而极需要重新整理、归类,使中医病名条理分明,合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要求),抓住主要特征,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的那两个公式,列为一种病来专门讨论,重新命名,比较合理,所以其他好多疾病共有的症状,那就没有必要列为病来专门阐述了。余所以不厌其详,将好多常见的杂病用公式一一验证,用意之一,也就是想澄清症与病的关系,排除那些病症不分的疾病,以便确立病名,保留具有特殊症候群的为病,使杂病不再杂乱无章了。
    由于藏书有限,现将杂病暂时整理出这些,是否还需要列出哪些病来?敬请高明指出,以便使杂病早日有个范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