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稳增长促转型关键在企业在创新

 3gzylon 2012-07-14
稳增长促转型关键在企业在创新 
日期:2012-07-13 作者:肖巍 来源:文汇报

稳增长促转型关键在企业在创新

  肖巍

  当前我们的“稳增长”一定要同“调结构”、“促转型”紧密结合,力推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而这都离不开创新。只有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够更加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所以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最迫切的是建立企业主导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最近,中央高层多次强调:要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央领导又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使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攻坚克难,奋力进取。

  

科研规模尚未有效地转化为竞争力

  2010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5700万人(2005年3500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工作当量255万人年(2005年137万人年),已连续好几年位居世界第1、第2位;全社会科研投入近年保持着年均20%的增速,2010年超过7000亿元(是2005年的2.9倍),经费支出为世界第3位(2005年第6位),占GDP比重1.76%(2005年1.32%)。我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世界排名第4(2005年第10),论文数量世界第2(2005年第5),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第8(2005年第13)——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10年》披露的这一连串数字,表明我国科研规模之大已颇为壮观。

  但“大而不强”,科研规模尚未有效地转化为竞争力。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全球竞争力年鉴》(WCY),2011年中国大陆在5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8位。近几年体现我国竞争力的若干指标有升有降,其中基础设施类指标仍处于中下水平,特别是技术、健康与环境、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劣质指标还比较多。

  

创新不足严重影响发展质量

  国内外经验表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只有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够更加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德国制造业的人均创造增加值是我们的5倍,这样明显的差距,主要由于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情况是,我国多年来潜藏在传统发展方式中的各种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投资效益下降,环境成本增加,还有大量资产泡沫……我国经济结构老化,产业长时期没能显著升级。一些大中型企业垄断资源,不思进取;大量中小企业朝不保夕,处境艰难,它们都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在创新上,而寄希望于人家经济复苏,想继续驾轻就熟地“打小工”、做低端。

  因此,当前我们的“稳增长”一定要同“调结构”、“促转型”紧密结合,力推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而这都离不开创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总体上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仍然是制约我国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产学研的结合还比较勉强。所以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最迫切的是建立企业主导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企业创新有赖于体制创新

  企业应成为创新主体的呼唤,已经有年头了,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企业当然首先要有雄心壮志,但还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但创新将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在技术、市场、权益分配和政策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变数。国家(政府)的导向规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完善并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组织和协调创新系统中各部门各环节的功能;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并引导各方面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要进一步通过财税政策、产业政策、资本市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扶持企业研发能力建设。

  创新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内生动力,只有在合适的体制中才能发挥有效作用。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要在体制上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也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确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才能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优势和效用。现在必须做的,就是进一步破除那些造成妨碍的体制因素。

  (作者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