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志”的养生意义

 徐仲坤 2012-07-14

中医“志”的养生意义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  尹文仲   445000

 

摘要:“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志,在中医学中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表象,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有关“志”的功能和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重要论述,这些观点对指导养生和临床都有着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志的生成、志与五藏的关系、志与精和神的关系、志的调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志的调养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把人的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

 

“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1]。志,在中医学中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表象,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2]。有关“志”的功能和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重要论述,这些观点对指导养生和临床都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一、志的生成

所谓志,通誌,即认识。在忆念积存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叫志[3]。志是人体外在活动的一种表现,是精与神的综合表象。由先天之精所生,后天水谷精微所养。在《灵枢·本神》明确指出:“故生之来谓之精,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此,志与精、神、魂、魄、意、智同出一物,只是名不同而已。

    二、志与五藏的关系

藏象学说认为,每一藏都有所主之志,根据不同的藏的功能,志的活动是不相同的。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因而把喜、怒、思、忧、恐等五种情志活动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4]。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中,志与肾的关系有尤为重要。

1、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惊恐是人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急反应。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可以引起警觉,避免机体遭到危害。《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灵枢·本神》也说“肾藏精,精舎志”。肾管蛰藏,储精气之所。志依附在精气中,志就是肾的神,是肾精足的外现[5]。《灵枢·本神》中说:“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意思是说肾藏志,盛怒不止则伤志,或者恐惧过度伤损肾精,出现善忘、腰背俯仰屈伸不利,骨酸胫软厥冷,遗精滑泄,严重的惊恐,还会导致人的死亡。

2、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亦”。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心主神明,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心其华在面,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等心志平和的表现。

  3、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怒是个人的意志和活动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达到时,所表现的、以紧张情绪为主的一种情志活动。大怒、过怒易伤肝,表现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积,肝血瘀阻,肝阳上亢等病证。出现胸胁胀痛,烦躁不安,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有的则会出现闷闷不乐,喜太息,暧气,呢逆等症状。对患有心脑血管病者,可导致病情加重,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危及性命。

4、忧(悲)为肺志,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这主要是因为肺开窍于鼻,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5、思为脾志,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通过精神高度集中进行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在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过度思虑则伤脾。伤脾可以表现为气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现头昏,心慌,贫血等症状。有的还可出现嗳气、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三、志与精和神的关系

精藏神,神舍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志意是由先天之精所生,后天之精所养的。《灵枢·本神》中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失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就是说,如果精气受到损伤,人的志意就会表现地恍惚、慌乱。《灵枢·本藏》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意思是志意具有统摄精神达到专一,收敛魂魄控制精神活动,适应气候寒温的变化,调和情志,达到比较良好的生理的状态。《灵枢·.本藏》又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亦。志意调和,就会使人精气旺盛,神采奕奕,脏腑功能正常,人就不会受到病邪的侵袭。《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这些都是对“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高度概括。

《灵枢·本神》说:“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忘”。《素问·汤液醪醴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评热病论》:“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这几段话是对情志伤人的预后论述,突出了情志失常在致病中的重要意义。五脏藏精化气生神,情志过极则伤脏,脏伤则精气失守,而神气绝,故可能危及生命[6]。因此,说明情志太过,可伤脏伤神而出现诸多症状,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志的调养

如此看来,志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养志就是养精气神,就是保养五脏六腑,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了明确的调养方法[7],在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之中,对保护机体的“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春三月最重要的是养生。“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志就是肾的神,是肾精足的外现,“以使志生”就是使得肾的精气一点点地生发起来。春天的三个月,天地自然的生发之气都已经萌生,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时候就应该解开紧束的头发,宽衣松带以便让自己的身体得到舒展,精神也顺应春天的生发之气而得到滋养,顺着春日阳气的生发而让自己胸怀舒畅,达到一种内外和顺的状况,这就是顺应春季时令进行养生的道理。

2、夏三月最重要的是养长。一年四季当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体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这时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会相应的旺盛起来,并且从机体活跃于外。所以,夏季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对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长之道。

3、秋三月重要的是养收。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要躁动亢奋,也不畏缩郁结。“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在时令转变过程中,维持情志平稳,思绪宁静,不让意志外驰,注意身心调整,才能保护元气不被秋天的萧杀之气所伤。

4、冬三月最重要的是养藏。“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使志若伏若匿”,这里的志就是肾精。由于冬天是“水冰地坼”的季节,机体必须依赖于阳气抵御寒邪,因此,肾中之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本,需要阳气的时候,就必须及时的起发,不需要的时候则要很好地藏匿起来。因此古人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说“阳气收藏,故不可烦扰以泄阳气”[8],要很好的养藏养精,使神气内藏,蓄势待发,以应来年之生。

 总之,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一年四季养的是不同的气。否则,春天不能养生而伤肝,夏天不能养长而伤心,秋天不能养收而伤肺,冬天不能养藏而伤肾。由此可累及下一季节所主藏器。

养生的目的在于防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在四季的交替中,对志的调养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把人的精神调整到最佳状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参考文献

[1][7].顼祺,顼志兵.《内经》选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2][3].傅贞亮.内经讲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6.

[4].鲁英等点校.中医四部经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13.

[5].倪泰一,易洪波编译.黄帝内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8.

[6].顼祺,顼志兵.《内经》选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3.

[8].傅贞亮.内经讲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