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瓷器的胎质 釉色 彩料进行鉴定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

 青花瓷收藏文档 2012-07-15

从瓷器的胎质 釉色 彩料进行鉴定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  

2010-10-29 22:13:04|  分类: 潘家荣宝 |  标签:釉色  青花  瓷器   |字号 订阅

瓷器的胎质、釉色,彩绘等方面的特征,也是我们断定年代的重要依据。制瓷原料包括胎、釉、彩的原料。由于各个地区,各个时期所用的制瓷原料是不同的,烧成之后的瓷器在胎质、釉色、彩绘特征也就不同。

    瓷土是制瓷的原料,它因为产地的不同,所含的成分也不同。一般说来,南方的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的瓷石,本身就含有高岭土、石英等成分,而北方的瓷土则不同,它必须加进瓷石、石英等成分以后,才能制瓷。从瓷器的胎上讲,如北方著名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等的胎质,一般迎光不甚透明。南方的景德镇窑,龙泉窑以及福建、广东等地的瓷窑产品,胎质均比较透明。这是我们鉴定时候区分南北瓷窑产品的一个科学依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江西景德镇窑的宋代青白瓷,胎质是以瓷石含氧化硅较高,含氧化铁较低,是一种高硅低铁瓷石。元代以后,瓷胎是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这是景德镇制瓷工艺上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是我们今天在区分宋、元瓷器两个时代的可靠依据。(图一、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河北定窑瓷器在唐、五代以前,由于是柴窑烧制,瓷器是在还原焰为氧化焰,瓷器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故釉色白中泛黄。这是从釉色上划分唐代、五代以前的重要依据。(图3.5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经过试验证明,将北宋白中闪黄的瓷片,放入现代还原焰中烧制后,其结果是他的白度提高(图4),因此窑内气氛是决定其釉色变化的重要原因。带“官”“新官”字款的白瓷,唐至五代,北宋都有烧制,从釉色上就可以断定其时代。如韩国唐庆州遗址出土的“官”字碗的釉色为白中闪青,而北宋遗址出土者,釉色就是白中泛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耀州窑青瓷在五代以前也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的,所以釉色青或青中微微闪淡天青色调,色好者近似越窑的秘色(图6 7)。北宋以后和定窑一样,改柴窑为煤窑,青瓷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其釉色为青中泛黄的色调。这是区别五代以前与北宋以后耀州窑青瓷的一个重要依据(图8 9)。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浙江龙泉窑青瓷的釉可分为石灰釉与石灰碱釉两类。流动性大易流釉,施釉较薄,釉中气泡和末熔石英颗粒也少,釉层透明,玻璃质强,往往有细密的开片(图1011)。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南宋以后为石灰缄釉,其特点是高温黏度大,流动性小,施釉较厚,釉色滋润如玉,有粉青,豆青,梅子青等。这两中釉色代表了龙泉青瓷的不同发展阶段,为我们断代提供了依据(图12.13)。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对景德镇元,明,清瓷器的釉质,一般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个方面。旧瓷所谓的“荧光”,新希奇有所谓的“火光”。宋代的官窑,哥窑,汝窑釉中的气泡疏若星辰。宣德时期的瓷釉有所谓的“棕眼”。 元代罐类的器物里面,表的釉色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的窑裂,漏釉,缩釉的缺陷。永乐的白釉的器物,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大多闪灰白或者闪黄,釉凝聚处则闪浅淡色的豆青色,罐类器物里面与表面多均匀一致。清康熙的郎窑红釉有所谓的“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汤底,苹果青”底的特点,这些都是后世难以仿效的地方。

鉴别瓷器的胎质主要看器物的底足部分。大致来说:元代的产品底足大多露胎,而且质地粗糙;明清瓷器带字款的底部多满釉;清中期以后露胎的减少。无论露胎及器物在圈足的边沿或口边露胎质火化的特色。如元代的瓷胎多粗涩面发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大多比较洁白细腻,而很少含有杂质,火石红也减少甚至不见。明永乐、宣德砂底器皿比元代要精细,成化时则已少有,后期甚至没有凹凸不平的黑斑,但釉面温润细腻,而且明末清初的砂底器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则比较粗糙。又比如说,成化瓷器呈牙白或粉白色,而清雍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造型、纹饰及色调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外观上看去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视则呈现出纯白色或微闪青色。

釉质、釉层的厚薄以及有无缩釉流淌现象也很重要。宋代的钧窖瓷釉,很多有堆脂,是多层上釉而形成的特点,后世虽有仿制的,而且大体相近,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观察。

瓷器除了胎、釉原料的不同,烧成瓷器所具不同特征,可供我们进行科学鉴定外,瓷器上的彩绘原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重点。

瓷器的彩绘装饰分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彩绘沿用最长的是釉下青花。青花的着色剂是氧化钴,钴分进口青料与国产青料两种。因各个时代所用的青料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各个时代青花瓷器的特色。如果我们把各个时代的青花瓷器不同呈色所用的青料弄清楚了,就可能比较科学地进行鉴定与辩伪了。因为氧化钴的含量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到青花的色泽。

青花瓷器自元代出现以后,一直盛烧不衰,并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明、清各个时代,青花瓷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我们掌握了青花瓷器的鉴定,就对明、青各个时期瓷器的鉴定就有了较大把握。除了青花瓷器以外,其它瓷器品种如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彩瓷,都远用青花甚至一些明、清时代的单色釉瓷器,往往其款识也是用青花原料书写的,所以把青花瓷器的鉴定作为重点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青花原料为氧化钴,当时这种氧化钴分国产料与进口料两种。进口料名叫<苏麻离青>,又叫<苏尼勃青>,这种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并含月砷。国产青料正相反,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不含砷。因此,我们又把<苏麻离青>料称为<高铁低锰>料,把国主料称为<低铁高锰>料。

氧化铁在还原焰中烧成,呈色为黑色,氧化锰的呈色为紫红色。这就决定了两种青花原料的呈色是不同的,而烧成后的青花瓷器的特点也就各异。

氧化铁的呈色既然是黑色,那么在烧成后的青花蓝色浓艳之中就有一定的黑色斑点,这是进口青料的最大特点;氧化锰的呈色为紫红色,所以在烧成后的青花蓝色之中呈现出一定的紫红色,是国主青料的主要特征。进口青料由于含锰量低,钴蓝色中就无紫红色,而国产青料由于含铁量低,自然也就没有黑色斑点这一特征。这就是我们在鉴定中区别两种不同青料的主要根据。

根据两种青米所含化学成分之不同,而其呈色各异这一特征,元代青花瓷器从外观上看可以看出使用的青料有两种:一种属国主青料,呈色较为灰淡;一种是进口青料,呈色较为浓翠。元代青花瓷器中较大件者居多,如各种大罐、大盘、大瓶等,均采用进口青料绘制。而国产青料常见于小件器物如各式小罐、高足杯等。但也可见到元代青花瓷器是用两种青料同时绘制在一件器物之上的,但数量较少。

元代青花瓷器用进口青料绘制的占绝大多数,青花呈色浓翠,有黑色斑点,用料均匀,色浓而薄,线条精细,不甚晕散。用颜色深浅之不同,以表现光线的强弱,所绘纹饰具有立体效果。绘人物的面孔、衣纹的阴阳以及动物的毛等都很精细清晰。因此,元代的青花瓷器绘人物的就比较多,尽管青花浓翠中呈现出黑色斑点,虽其色深,但不渗透胎骨,用手抚摸时并不感到或很少觉得有凸凹不平的现象。这可能与用青料薄而均匀有关,也与窑温适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图14)。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国产青料绘制的青花瓷器呈色较为灰淡,青花的淡蓝之中无黑色斑点,这是与进口青料最为明显的区别之所在。在用两种青料绘在一件器物上时,多数为分别用不同青料绘制不同青料绘制不同花纹,而不是将两种青料混杂在一起使用的。

根据明代各个时期使用的青料不同,将明代青花瓷器分成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为明洪武时期

明洪武时期青花瓷器使用的是什么青花原料,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对明初瓷窑遗址出土的大批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上看,青花的呈色与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接近,而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判别较大。根据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发掘与考证证明,洪武时期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是元代剩下来的青料,因元代末年处于战乱时期,进口青料中断、明初洪武时期也不可能很快恢复青料的进口。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研究所测试结果表明,明洪武时期青花和元代青花使用的是同一钴土矿,即高铁低锰的进口料,因此,明洪武青花应当是元代青花的延续。洪武青花用料较薄,呈色较元代青花为淡,青料的色泽不很稳定,不是偏灰,就是偏黑,远不如元代青花美观明亮。既然洪武青花原料是采用元代剩下的青料,为什么其呈色与元代青花有所不同呢?原因是青花呈色除了和青料有关之外,还和瓷釉与烧成温度以及烧成气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图15.16)。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二)第二阶段为明永乐、宣德时期这一时期使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因为青料中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烧成后的青花呈色有如下特点:

青花呈色鲜艳,在适当的火温下可烧出像宝石蓝一样的光泽。在蓝色中有黑色的斑点,在黑色斑点重的地方,往往表面产生一种像<铅笔光>即<锡光>的现象。含铁量高的黑色斑点,往往有少许渗透到胎骨,并出现纹饰下凹,用手抚摸时,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图17)。除了含铁量高出现黑色斑点外,因含锰量低,在翠蓝色中也没有紫红色调。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苏麻离青>绘制的花纹尽管色调浓艳,但容易晕散是它的另一特点。所以,其红条粗犷,不适宜绘人物,因此,这时期绘人物的器物极少,这些特征都是由于这种青花原料所决定的(图18)。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青花瓷器的呈色好坏除了青花原料本身外,施釉的薄厚以及窑温的高低双双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施釉较厚,火候偏低时,釉中气泡细小密集,直接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温度偏低);施釉较厚,温度过高时,釉中气泡大而疏散,青花流淌晕散严重,线条粗犷,纹饰不清(温度过高);施釉厚薄均匀,温度适度时,青花的呈色明亮,线条也比较稳定,纹饰也清晰。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都是使用的进口青料,由于永乐青花瓷器施釉一般较宣德为厚,温度也高于宣德青花,因此两者相比,永乐青花的呈色深且流淌性大,黑色结晶斑点也重,线条晕散,纹饰不清晰。青料凹入胎骨的现象也最为明显。尽管宣德青花也具有上述这些特征,但较之永乐时期的青花要轻微得多。这是永乐与宣德青花呈色不同的地方及其主要原因。

(三)第三阶段为明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这个阶段使用的是国主青料,名叫<平等青>。这种青料由于含铁量低,含锰量高,烧出来的青花瓷器与第二阶段的永乐、宣德时期不同,它们的差别是:

成化时期,由于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还没有完全用完,所以在成化初期的青花瓷器上是采用高铁、低锰料绘制的,其特点与第二阶段的宣德青花相似,色泽浓艳,有黑色斑点,但由于成化时期的胎、釉原料以及烧成温度的不同,青花的呈色也有一些区别。这类青花瓷器尽管为数很少,但也要注意,在时代上应当属于成化初期的。另外也有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与国产的<平等青>料同用于一件器物之上的,由于<平等青>含铁量低,含锰量高,因此它的色泽淡雅,呈色也比较稳定。这类器物所占数量不多,这类器物所占数量不多,从外观上可以看出两种青料呈色之区别(图19)。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成化中后期,因使用国产的平等青料,在它的呈色中没有永乐、宣德时期青花中的那种黑色斑点,而具有柔和、透澈、淡蓝的特点,它的色泽以淡雅著称。又由于成化时期工世精细,釉质肥厚,釉层中带有小而密集的气泡,器物光滑有玉质感,因此构成了成化时期青花瓷器不同于永、宣时期的基本特色。

弘治时的青花与成化时的青花呈色有些相似,断代时要特别注意,可参照其它方面的特征,如造型、釉色、胎质等。但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成化早期青花的特点。在胎、釉特征上,特别是在釉质上不如成化青花的光滑润泽(图20.21)。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正德早期的青花与弘治时期的相差不多,但呈色有些不纯,原因是<平等青>已接近用完,正德后期掺杂了一些别的青料,如浙江产无名子料,因而使得正德青花呈色有蓝中泛灰的特征.另外,由于它的釉层中气泡密集,似云雾遮盖着青花,这一特征的形成除了青花原料外,还与这时期的胎、釉比前期粗糙,施釉比前期厚重,工艺比较粗糙,另外还与温度偏低直接相关。这种青花瓷器在正德时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图22)。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四)第四阶段为明嘉靖、万历时期这一阶段使用的青花原料为<回青>料。这种青料同于含铁量最低,含锰量最高,烧成后的青花呈色具有如下特点:

由于<回青>料含锰量离高,所以青花中产生了一种紫红的色泽,在阳光照射下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回青>料的呈色效果比<平等青>料要浓艳。在明嘉靖青花中紫红色最为明显,万历时期与嘉靖的青花相似,但有偏淡灰的色调。

万历后期由于<回青>料的减少,掺用了一些别的青料,施釉也比较厚,釉质也明显不够纯净,故青花的呈色没有嘉靖时期青花的浓艳,而呈现出蓝中泛灰的色调。<回青>用完后,改用云南的<珠明>料,呈色与清代初期的青花接近,但色调又不如清康熙时的翠蓝(图23)。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康熙青花呈色浓艳,翠蓝色调,并且清澈透底。青花呈色稳定,能表现出光线的强弱,暗淡分明,有如中国的山水画墨分五色的效果。青花所绘的图案有深有浅,层次分明,富于立体感(图24)。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康熙时期的青花除自己的本色以外,多仿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仿得也很成功。但一看便是仿品,原因在于青花原料不同。青花图案中虽有黑色斑点,但可以看出黑色斑点不是因为原料不同。青花图案中虽有黑色斑点,但可以看出黑色斑点不是因为原料中含铁量高而产生的自然效果,而是人工用料重涂堆积而成的。用手抚摸时,没有凸凹不平的感觉,看上去也显得呆板。由于不是自然形成的黑色斑点,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出永、宣时期黑斑的<铅笔光>现象(图25.26)。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二)雍正青花

   雍正青花的呈色较多地与明代成化青花相似,不像康熙青花那样浓艳,也没有康熙青花的层次渲染的效果(图27.28)。一般比较淡雅,显得柔和美丽。雍正仿成化青花最为成功,除了瓷器胎、釉特征较为精细外,青花原料的呈色也比较接近。雍正仿宣德也比较流行(图29.3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三)乾隆青花

 没有康熙青花的翠蓝色调,但色调比雍正青花要深(图31.32)。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康熙、雍正青花瓷器中仿宣德青花的虽然比较多,但不如乾隆时期。乾隆仿品除了青花中的黑色斑点外,连釉的特征也进行模仿。这部分青花瓷器在乾隆青花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图33.34)。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乾以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的青花瓷器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多以仿康熙青花为模式,但呈色单薄,给人以飘浮在釉上而有沉不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越是严重其时代就越晚(图35.36)。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从瓷器的胎质 釉色 彩料进行鉴定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 - 南卒 - 南洋卒
这世上太多太多得人在煎药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宣德的橘皮纹、雍正的橘皮纹,可以这样说;各位还没看到过实样,换句话说,明明发的橘皮纹帖我多看了。什么是橘皮纹?买个香泡(文旦)好好看看。如果是釉泡破的现象当橘皮纹,那么古代的人必须活上个100年以上才能知道,对吗?嘻嘻!   数码相机很难解析,最好有反转片拍。一般人不注意,还看不出来。正好相反它是一个个突出的!不上大型的拍卖,各位很难看到;只有官窑!   各位一般看到的是小波浪釉。乾隆以后波浪釉,道光以后浪荡釉,什么是浪荡釉呢?在釉上出现一沓一沓的釉疙瘩。     回张裕杭先生:宣德、雍正的橘皮纹有仿,仿得“象”,怎么说?对没见过的人再象不过了!对知道的人来说,“别扭”!浪荡釉没人仿也仿不上;对浪荡釉“听说得人”就一定非常象了。道听途说、不学无术、“看书砖假”什么多是对的和错的人来说“吃药和赶‘漏’”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事。你用放大镜看的青花是合成料,属现代工业化工原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