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泥勃青”钴料含铁量较高。加工钴料时若淘洗、筛分工序控制不严格,钴料中就会有或多或少含铁化合物。在烧成时,含铁化合物在高温下呈融融状态。融融状态下的含铁化合物变成铁水珠与钴和釉料交融一起融附在瓷胎上,从上至下或似泪流淌,或凝聚成块。在特定的窑温气氛中,青花中就会先天地自然出现黑疵斑点。这种斑点也就是人们所称的“铁锈斑”。其疵斑和浓艳的青蓝色交相辉映而自然形成了深浅不一的色调。当年天生的缺点遗留到今天却变成了亮丽的优点。 2、同用进口“苏泥勃青”钴料,为什么从元至明成化中期前的各朝官窑青花瓷器上的疵斑都少于民窑所烧造青花瓷的青花疵斑呢?这是由于官窑场使用的精选“进口钴料”含铁化合物及杂质少,而民窑由于财力有限,则只能购买等级较差或官窑筛分的劣质下料来绘画青花,所以,疵斑多少和疵斑块状大小都与钴料质量优劣有关。 3、绘青花的调色盆如果长时间不搅拌,那么沉积在料盆底部的含铁化合物比料盆上面的要多,因此用同一盆钴料来绘画青花所烧成的青花色调及疵斑多少和疵斑块状大小也有区别。 4、所用钴料中若混入了颗粒较大的含铁化合物,在瓷胎上绘青花时颗粒会凸起,如果表面釉层过薄,入窑经高温烧成后含铁化合物就溢涌到釉层表面。此类疵斑经空气氧化后就会从外到里,由浅入深形成“铁锈斑”,这种“铁锈斑”与釉下绝热状态下的疵斑有着本质的质变区别。 5、疵斑的色调与釉层的厚薄,以及窑温的高低均有关系。釉层厚则疵斑颜色暗淡而成糊状,釉层薄则疵斑铁锈色较深;在青花瓷器烧成时,若窑温偏低(欠火候),又加上胎骨较厚且含潮,则青花上的疵斑呈金属锡光锈色;若窑温控制正常(火候适当),胎胚全干且较薄,则青花上的疵斑呈酱褐铁锈色。 6、青花瓷埋在地下天长日久受酸碱腐蚀后,釉面与欠火候的胎骨之间发生了变化,导致青花上疵斑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釉面开片与胎骨未剥离时,疵斑呈酱黑色;釉面与胎骨接近剥离时,疵斑则呈深浅不一的黑色。 7、在明成化中期前,各朝民窑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有用三种或两种钴料来绘画青花的现象,即用进口“苏泥勃青”钴料绘主题图案,用国产钴料或中外混合料来绘辅饰图纹,这是因为窑工为了降低制瓷成本或许是进口钴料紧缺而造成。 8、元、明时期各朝大小窑口用纯国产钴料来绘制的青花,烧成后,铁锈斑的多少及斑点块状大小也同样与钴料中含铁化合物的多少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