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與“健運湯“相關的詞條 醫學百科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2-07-16

與“健運湯“相關的詞條

贊助商鏈接
  • 五音健運

    五音 運氣術語。即以古代宮、商、角、徵、羽五音分別代表土、金、木、火、水五,用以推演其變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地為木,在音為角;在地為火,在音為徵;在地為土,在音為宮;在地為金,在音為商;在地為水,在音為羽。” 最后修訂于

  • 健土殺蟲湯

    用量 饑服。1劑而吐止,不必再劑,蟲盡死矣。 摘錄 《辨證錄》卷五 《辨證錄》卷八 方名 土殺蟲 組成 白術5錢,人參2錢,白薇2錢,萬年青1片,熟地1兩,麥冬1兩,山茱萸3錢,生棗仁3錢,車前子2錢

  • 健民薄荷油

    ,樟腦2兩,香油3兩,薄荷冰5錢,黃蠟6錢。 制法 先將油蠟化開,再加上藥即成。 功能主治 蝎螫蜂刺,潑火燒,風火牙疼,聤耳流膿,眼癢眼疼,目干模糊,暴發赤腫。 用法用量 以上均抹患處;眼疾,抹眼外皮。 注意

  • 傷濕頭運

    傷濕頭 病證名。因感受濕邪所致頭目眩暈。見《丹溪心法·頭眩》。又稱濕暈。證見頭重眩暈,鼻塞聲重,嘔吐痰涎,身體沉重等。治宜散濕化濕,用除濕、滲濕、芎術除眩等方。傷濕頭有寒濕、濕熱之分。詳見寒濕眩暈、濕熱眩暈條。 最后修訂于 2

  • ①運動,行動。《素問·厥論》:“少陽之厥……(骨行)不可以。” ②指氣運。《素問·六節臟象論》:“天地之動,陰陽之化,其于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③運轉。《靈樞·脾胃》:“其注于回腸者,外附于臍上,回環十六曲。” ④暈,眩

  • 中運

    運氣術語。見《素問·本病論》。凡十干所統之的通稱。因天氣在上,地氣在下,居于天地之中,氣分之分,統司一歲之氣,故名。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20:18 (GMT+08:00)

  • 火運

    運氣術語。五之一。火主戊癸,凡戊年、癸年均屬火。《素問·天元紀大論》:“戊癸之歲,火統之。”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45:07 (GMT+08:00)

  • 五運

    五行學說術語。即土、金、水運、木、火的合稱。土、金、水、木、火在地為五行;五行之氣運化在天,故稱。古人認為自然氣候的轉變是由于陰陽五輪轉運動、往來不息、周而復始的結果。《素問·天元紀大論》:“論言五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

  • 地運

    運氣術語。指在泉之氣的運行。《素問遺篇·刺法論》:“柔不附剛,亦名失守,即地皆虛。”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53:19 (GMT+08:00)

  • 月運

    出清·呂種玉《言鯖》。即月經。詳該條。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4:38 (GMT+08:00)

  • 運脾

    脾 治療學術語。指一種治法。用健脾燥濕的藥物治療濕邪困脾,加強脾臟化功能的方法。脾主運化,化水谷精微,濕重困脾,脾失,癥見脘痞腹脹,口淡無味,食少納呆,倦怠乏力,面色萎黃,惡心欲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腫,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

  • 運膏肓

    膏肓 自我按摩方法名。肘部屈曲,轉搖肩關節,帶動肩胛骨,以作用于背部的膏肓穴。《理瀹駢文》:“兩肩扭轉,運動膏肓穴,除一身疾。”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4:33 (GMT+08:00)

  • 運法

    也。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俾血脈流動,筋絡宣通。”《推拿仙術》:“者醫人用右手大指推也……周環旋轉故謂之。” ②用手活動患者的可動關節。《壽世青編·十二段動功》:“膏肓: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兩旁各三寸,藥力所不到。將兩肩扭轉二七次,

  • 強行健

    強行 清代醫家。字順之。號易窗,后改名。上海(今屬上海市)人。工山水畫,精醫,乾隆(1736-1795年)間名醫。學宗朱丹溪說,用藥偏于寒涼,人稱“石膏強”。著有《痘證寶箋》六卷(1862年刊),系纂集秦昌遇《痘疹折衷》、聶尚恒《活

  • 神健飲子

    《女科百問》卷上 方名 神飲子 組成 赤芍2兩,白術2兩,赤茯1兩,當歸1兩,肉桂1兩,鱉甲1兩,川芎1兩,枳殼1兩,柴胡1兩,黃耆1兩,秦艽1兩,桔梗1兩,橘紅1兩,甘草1兩,木香。 主治 婦人榮衛失調之寒熱。 用

  • 肝得健

    藥品說明書別名易善力,肝得外文名essentiale ,Essentiale Forte成分每粒膠囊 必需磷脂300 mg,維生素B1 6mg,維生素B2 6mg,維生素B6 6mg,維生素B12 6ug,煙酰胺30 mg,醋酸維生素E

  • 保胃健

    藥品說明書別名 法莫替丁,保維堅;保胃;高舒達;噻唑咪胺;胃舒達;信法丁外文名Famotidine性狀本品為白色或略呈黃白色結晶,無臭、味略苦。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或冰醋酸,難溶于甲醇,極難溶于水、乙腈、無水乙醇或丙酮,在氯仿或乙醚中幾乎

  • 持續運針法

    持續針法 針刺得氣后不間斷地進行捻轉或提插等的針操作。目的是使患者一直保持明顯的針刺感應,持續時間視病情而定。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56:21 (GMT+08:00)

  • 頭風眩運

    頭風眩 病證名。因風痰結聚胸中,壅遏清陽所致眩。《醫碥·眩暈》:“痰涎隨風火上壅,濁陰干于清陽也,故頭風眩暈者多痰涎。”《儒門事親·風門》:“風頭風眩,手足麻痹,胃脘發痛,心腹滿悶,按如水聲,可用獨圣散吐之。”吐訖,用清上辛涼之藥

  • 氣虛眩運

    氣虛眩 病證名。見《丹溪心法·頭眩》。又作氣虛眩暈。詳該條。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34:51 (GMT+08:00)

  • 運水入土

    脾土虛弱。”用治脾胃虛弱,食谷不化等證。 ②由腎經穴至手掌大魚際處(即八卦中的艮封穴)。《幼科推拿秘書·推拿手法名》:“土者胃土也,在(月反)門穴上,屬艮宮;水者腎水也,在小指外邊些。者以我大指,從小兒小指側巔,推往乾、坎、艮也。此治能

  • 間歇運針

    間歇針 針灸學名詞。指針刺得氣后每隔一定時間斷續地給予捻轉或提插等操作,使患者的針感得到保持或加強的針刺手法。每次針或間時間隔可視病情而定。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44:23 (GMT+08:00)

  • 血虛眩運

    天地煎、知柏肝腎丸等方。亦見于由失血過多者。《丹溪心法·頭眩》:“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血虛眩也。”治宜補肝養血,益氣滋陰等法。參見陰虛眩暈、失血眩暈條。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10:59

  • 頭運眼花

    眼花 證名。自覺身體飄忽不定、眼花繚亂。或作頭暈眼花。《景岳全書·雜證謨》:“但忽而忽止者,人皆謂之頭眼花。”詳眩暈條。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15:26:24 (GMT+08:00)

  • 鹿肉湯

    煮肉取1斗3升,去肉納藥,煎取5升,去滓,分4服,日3夜1。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鹿肉即羊肉黃耆以鹿易羊,加人參、半夏中氣,鹿肉填補督腎,洵為產后虛羸勞損之神丹,專于婦人科者急須著眼。 摘錄 《千金》卷三

  • 衛生湯

    扁豆益脾氣,木香調氣醒脾胃,川連清脾燥濕熱,澤瀉降濁陰以利濕熱,升麻升清陽以散積滯也。水煎溫服,使濕熱頓化,則脾氣自壯,而有權,積滯無不消,安有下痢之患乎?此補脾分利之劑,為脾虛下利之專方。 《古今醫鑒》卷五 方名 衛生

  • 參歸養榮湯

    四:參歸養榮 處方 人參1錢,半夏3錢,生姜(炮)3錢,甘草(炙)1錢,白芍(酒炒)1錢半,當歸2錢,生地2錢,熟地3錢,大棗2錢。 功能主治 稟賦嬌怯,或素病虧損,邪留心下,令人痞滿,因下益虛,失其,愈令痞滿。

  • 參附養榮湯

    干姜1錢(炒)。 功能主治 因他病先虧,或因新產后氣血兩虛,或稟賦嬌怯,疫邪留于心胸,令人痞滿,因下益虛,失其,邪氣留止,愈下而痞愈甚者。瘟疫下后虛痞,不熱不渴,脈平而弱。 用法用量 照常煎服。如前證一服痞當如失,倘有下

  • 調中止嗽湯

    ,致苓痰涎積滯而咳嗽者。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各家論述 此方以焦術、茯苓補脾;以廣砂、橘紅開胃;紫菀、款冬平和之品,溫胃清痰;半夏、牛子溫和之品,益胃化痰;甘草助脾和藥。雖然止嗽,純是調養脾胃之藥,脾胃健則痰

  • 人參養胃湯

    ,草果消滯進食,陳皮理氣和中,炙草緩中益胃,茯苓滲濕氣以退腫,茵陳瀉濕熱以除黃也。水煎溫服,使濕熱化而胃氣充,則脾氣化如常,何致飲食不進,面黃浮腫不退乎? 《胎產秘書》卷下 組成 人參2錢,白術2錢,當歸2錢,茯苓8分,

  • 紫石英湯

    備方法 上為粗末。 《千金翼》卷十二 方名 紫石英 組成 紫石英10兩,白石英10兩,白石脂30兩,赤石脂30兩,干姜30兩。 功效 補虛,除痼冷,令人肥。 主治 心虛驚悸,寒熱百病。 用法用量 上(口父

  • 川芎湯

    方名 川芎 組成 川芎、蒼術、羌活、防風、荊芥、甘草。 主治 太陽經風濕頭痛。 加減 兼寒者,加細辛;陽明見證,加白芷;少陽見證,加柴胡;有火者,加黃芩,即合選奇。 《傷科補要》卷四 方名 川芎

  • 催生湯

    胎,官桂溫經散寒以緩胎,赤芍破瘀活血以逐胎,赤苓滲濕利營以下胎,丹皮涼血瀉熱以防上僣也。水煎熱服,俾經寒外散,則血瘀頓化而胎孕靈活,產門自開,何致生產艱難,不得順下哉! 摘錄 《回春》卷六 《得效》卷十四 方名 催生

  • 赤石脂湯

    名 赤石脂 組成 赤石脂1分,干姜1分(炮裂,銼),白龍骨半兩。 主治 久痢,食不消化,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下。 制備方法 上為細散。 《圣濟總錄》卷一六五 方名 赤石脂

  • 理中湯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傷寒論》:理中 別名 人參(《金匱要略》卷上)、治中(《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雞峰普濟方》卷十二)、人參理中(《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 處方 人參 干姜

  • 柴胡湯

    《圣濟總錄》卷五十七 方名 柴胡 組成 柴胡(去苗)1兩半,鱉甲(去裙瀾,醋炙,銼)1兩半,郁李仁(浸,去皮尖,搗碎)1兩半,芍藥1兩半,大黃(銼,炒)1兩半,桃仁21枚(浸,去皮尖雙仁,炒),訶黎勒皮1兩,半桂(

  • 養心湯

    組成 人參、黃耆、茯苓、茯神、當歸、川芎、柏子仁、棗仁、遠志、甘草。 功效 培中益氣,養肝脾,通腎氣,寧心神。 主治 心氣不足,神志不安。 加減 煩渴,加麥冬、五味子、桂圓。 《直指》卷十一 方名 養心

  • 竹茹湯

    備方法 上銼散。 附注 人參橘皮(《婦人良方》卷十二)、參橘散(《醫方類聚》卷二二四引《濟生》)、八味竹茹(《普濟方》卷三三七)、參補飲(《廣嗣紀要》卷八)、人參橘皮散(《便覽》卷四)。參橘(《葉氏女科》卷二)。 《圣濟總錄》

  • 天麻湯

    草(炙)1兩,乳香(研)1兩半。 主治 肝臟風毒氣注手臂、頭項、肩髆、腰足,筋脈拳急,攻刺疼痛,或四肢虛腫、頭目旋,黑花昏暗,嘔逆食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取8分,去滓溫服。其煎藥水,每用桃枝嫩者1兩

  • 益氣導源湯

    健脾利水。 主治 氣水腫脹。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用藥禁忌 忌鹽。 各家論述 此方以蒼術為君,大其脾胃;以茯苓、廣砂為臣,培養其脾胃;以澤瀉、升麻、腹皮為佐,升降其上下內外之水氣;以豬苓、車前、木通、通草為使,直導

  • 固肝養榮湯

    錢,菊花2錢,夏枯草3錢,云苓3錢,甘草1錢。 功能主治 無時冷熱淚癥(淚道阻塞)。兩目搐昏,不疼不腫,視力不,或冷或熱,時常流淚。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眼科臨癥筆記》 最后修訂于 2009年12月4日

  • 滋陰明目湯

    不疼,干澀昏花,瞳孔無異常人。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臨床應用 干澀昏花癥:齊河駱某某,因素好看書,幾年來視力不,遂漸漸兩目干澀,視物昏花。按其脈,他脈沉細無力,惟左關略帶虛數。知年邁氣衰,多傷于肺,肺傷腎虧,而肝膽之火乘虛上攻頭

  • 培脾舒肝湯

    脾舒肝 組成 于術3錢,生黃耆3錢,陳皮2錢,川厚樸2錢,桂枝尖1錢半,柴胡1錢半,生麥冬2錢,生杭芍4錢,生姜2錢。 主治 肝氣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氣不能升降,胸中滿悶,常常短氣。 各家論述 脾主升清,所以津液上

  • 枳實理中湯

    。 各家論述 白術健脾元以化,枳實破滯氣以消痞,炮姜溫中逐冷,炙草益胃緩中,茯苓滲濕以和脾。水煎,溫服,俾寒化滯行,則脾強氣旺而痞結自開,何患疼痛不退,飲食不進乎。 《一盤珠》卷四 方名 枳實理中 組成 人參、白術、

  • 消積理中湯

    組成 黨參9g,白術9g,三棱9g,莪術9g,雞內金9g,白芍9g,地骨皮9g,茯苓6g,玄明粉(沖)各6g,干姜3g,酒大黃(后下)3g。 功效 溫中健脾,消食開胃,軟堅泄熱。 主治 胃結石(胃柿石)。食滯于胃,

  • 消飲茯苓湯

    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府,結而成痰,膈脘痞悶,倚息短氣,體重多唾,頭目旋,嗜臥好眠,額角偏痛,腠理開疏,體常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沸點服,不拘時候。或銼如麻豆,用前件藥半兩,水3盞,煎至1盞半,去滓,分2次溫服。

  • 溫陽通痹湯

    ,大黃15克,代赭石30克,萊菔子(炒)30克,枳殼12克,川樸12克。 功能主治 溫陽脾,通降逐積。主脾胃腸通降失權,中陽受阻,化失司。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2劑,胃腸減壓后服。 摘錄 田廣秀等方 最后修

  • 補虛固本湯

    服1劑。再加黃耆1兩,服十數劑可愈。 各家論述 此方以黃耆為君,補其氣血;佐以人參,復其元氣;焦術、甘草、紫蔻其脾胃;虎骨、雕爪,益其筋骨;桂枝、川椒、木瓜達其經絡,服之痿癥可除矣。 摘錄 《醫學探驪集》卷五 最后修訂

  • 參術健脾湯

    引《醫方集略》 方名 參術健脾 組成 人參1錢,白術1錢,白茯苓1錢,厚樸1錢,陳皮1錢,山楂肉1錢,枳實8分,白芍藥8分,神曲5分,麥芽5分,縮砂5分,甘草5分。 功效 健脾養胃,化飲食。 主治 食傷。 用法

  • 茯苓半夏湯

    頭痛。 用法用量 水1盞,煎至4分,空心沖生姜汁下,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宣明論》卷六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方名 茯苓半夏 組成 赤茯苓(去黑皮)2兩,半夏(洗7遍,炒干)3兩,陳橘皮(

  • >>點此查看更多相關詞條
特別提示:本文內容為開放式編輯模式,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后再引用。對于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


關于醫學百科 | 隱私政策 | 免責聲明
京ICP備05004837號 鏈接及網站事務請與Email:聯系 編輯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