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古城墙、城门与城楼题字

 苏迷 2012-07-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01.jpg

平门城墙,摄于1930年(选自《苏州旧街巷图录》)

02.jpg

 娄门水城门,摄于1932年(选自《苏州旧街巷图录》)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遂即位,是为吴王阖闾(庐)。为加速发展和强大吴国,次年,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起了大城,时称“阖闾城”,即今之苏州城。此后的2500多年里,历经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疯狂,兵燹的破坏,苏州的古城墙、城门与城楼,屡毁屡建,饱受了历史的沧桑。目前,苏州正在修复部分古城墙,以再现千年古城的历史风貌。趁此机会,回顾一下苏州的古城墙、城门与城楼的史实逸闻,了解苏城的变迁,认识古城的文化,也是很有意义的。

  古城墙的沧桑

  古代,建城是极为普遍的事。本国为防备他国的侵犯,筑城以自卫。《吴越春秋》云:“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尤其是都邑,在四面筑有墙垣,以保护臣民的安全。一般分为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某种意义上说,城,也表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城,也就算不上国家。阖闾是个有作为的国王,他一登上王位,就雄心勃勃,命伍子胥筑城,打下强国的基础。但那时筑城,尚未有砖块,都用质地紧密的泥土堆积、夯实,使之坚固。据《越绝书》记载:苏州城的范围是,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一百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确是一个不小的城池。
  苏州的城墙,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他的变迁及修建,史籍上几乎没有记载。隋开皇十一年(591),苏州城有个搬迁行动。宰相杨素认为苏州城“尝被围,非设险之地”,遂将苏州城搬迁到新郭(即今沧浪新城处),政府机构等都迁到那里办公,三十三年后再回到苏州旧城。这也可以看出,城池对防御的重要性。五代时,战争频发,苏州城遭到严重破坏。吴越王钱镠驻守苏州,他为了加强防御,以砖块代泥土,重修加固苏州城,这是苏州第一次用砖砌城墙。砖砌虽然牢固,但战争是最具破坏力的。在南宋金兵入侵,元代元军入侵,明初明军入侵苏州时,城墙一次次遭到破坏,或毁、或拆、或塌。明清两代,曾多次修城,已发现有明代的“苏州府,吴县正堂万定造细结大城砖”,清代的“苏州府,元和县正堂许定造细结城砖”等古城砖实物。现存的古城墙为清初所遗。民国时期,城墙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毁坏,计有数十处之多。日军入侵时,曾将城墙炸开缺口,断砖残土,一片狼籍,城墙伤痕累累,残缺不全,满目疮痍,有的城砖挪作他用,有的废毁湮没,有的夷为平地,不成其为城墙了。
  解放后,一般认为现在是飞机、大炮的时代,城墙已失去防御作用,可有可无,而且影响交通,因而对城墙不够重视,致使部分城墙被拆除。大跃进时期,为建造小高炉又大拆城墙,损毁严重。此后,取城砖,挖城泥,听其所为,无人管理,城墙基址成为公共用地,有的沿城墙建房造屋,将城墙当作房墙;有的在城墙上面建房,将城墙土地占为己有。最终的结果是,除盘门、胥门、金门一带尚留有城门及部分城墙外,其余则成为残砖土墩,或搭棚,或种菜,或堆物,或葬尸,已不见城墙踪影了。
  据最近报载,经有关部门调查,苏州古城墙全长15204.31米,目前较为完整的为1249.98米,仅占8.22﹪,真是不堪回首,可见其损毁之严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