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感悟

 天雷教育 2012-07-16

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感悟 (原创)

由朱小蔓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是对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背景、新课标内容: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具体说明,浸透了了专家、学者和优秀思想品德教师的心血与汗水,为我们一线教师细致的解析了标准中涉及的先进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评价建议等,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思品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实现途径。

读完本书,再次让我感受到了课标的重要地位:课标是指导思品课教学、教材编写、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于连年教毕业班,对课标的重要性也是有点了解的,但只是凤毛麟角。较全面的了解,还是源于今年春天,市教研室专门开的“基于课标的”复习研讨会,在那次会议,不管是公开课、典型发言、还是陈老师的总结,都是围绕课标来的,用实例和理论告诉我们复习时课标的地位。

本书的内容分上下两篇,共八章。上篇《思想品德课程改革10年:成就、问题与挑战》,包括:第一章《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动因》、第二章《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过程与成效》、第三章《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挑战与回应》、第四章《思想品德课标修订:调整与完善》;下篇《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包括:第五章《前言解读》、第六章《课程目标解读》、第七章《课程内容解读》、第八章《实施建议解读》。

此次课标修订的基本原则,一是完善课标原则:修改个别用词表述不当的地方,兼顾品德形成的两个方面——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二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三部分。

修订的依据: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国家政策文件重要理念精神对修改工作的指导,体现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通过读《解读》了解,修改后的课标之所以叫“新课标”,是“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新增加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内容,旨在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全球意识相贯通。

2能力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基础上,提出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在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基础上,明确要学会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3知识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将原课程标准中的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单列出来,作为一条新的目标内容呈现;增加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增加生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目标内容;在基本国情、国策的基础上增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目标内容。

二、课程内容:

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1)加大了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至三条,强调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对于青春期现象,修订稿采用了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乃至面对青春期问题时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身心发展过渡期的特殊状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在这些不适与痛苦变化背后正在进行的成长,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自主与自由,感受长大了成熟了的美好与责任。

2.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订:(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把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

3我与国家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第三部分的几个标题的顺序和内容有较大改动。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四部分,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三部分。主要是从体例的一致性,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教育四块内容逻辑上的有序性来进行统筹考虑并加以修改的。具体内容涉及几个新的思想点。(1)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现代媒介。为此,增加一个新的条目,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可用下表表示

道德心理健康  国情

法律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心中有法

我与他人和集体

交往与沟通

在集体中成长

权利与义务

我与国家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法律与社会秩序

 

 

 

 

三、对教学工作的建议: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学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质。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三)倡导教师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需要不断开放的课程。

(四)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努力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以生活为突破口,以德育为重点,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把学生培养成负责人的公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