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感悟 (原创)由朱小蔓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是对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背景、新课标内容: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具体说明,浸透了了专家、学者和优秀思想品德教师的心血与汗水,为我们一线教师细致的解析了标准中涉及的先进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评价建议等,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思品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实现途径。读完本书,再次让我感受到了课标的重要地位:课标是指导思品课教学、教材编写、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于连年教毕业班,对课标的重要性也是有点了解的,但只是凤毛麟角。较全面的了解,还是源于今年春天,市教研室专门开的“基于课标的”复习研讨会,在那次会议,不管是公开课、典型发言、还是陈老师的总结,都是围绕课标来的,用实例和理论告诉我们复习时课标的地位。本书的内容分上下两篇,共八章。上篇《思想品德课程改革10年:成就、问题与挑战》,包括:第一章《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动因》、第二章《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过程与成效》、第三章《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挑战与回应》、第四章《思想品德课标修订:调整与完善》;下篇《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包括:第五章《前言解读》、第六章《课程目标解读》、第七章《课程内容解读》、第八章《实施建议解读》。此次课标修订的基本原则,一是完善课标原则:修改个别用词表述不当的地方,兼顾品德形成的两个方面——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二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三部分。修订的依据: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国家政策文件重要理念精神对修改工作的指导,体现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读《解读》了解,修改后的课标之所以叫“新课标”,是“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新增加“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内容,旨在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全球意识相贯通。 (2)“能力”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在“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基础上,提出“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在“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基础上,明确要学会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3)“知识”目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将原课程标准中的“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单列出来,作为一条新的目标内容呈现;增加“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增加“生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目标内容;在“基本国情、国策”的基础上增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目标内容。 二、课程内容: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1)加大了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至三条,强调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对于青春期现象,修订稿采用了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乃至面对青春期问题时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身心发展过渡期的特殊状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在这些“不适与痛苦”变化背后正在进行的成长,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自主与自由,感受“长大了”、“成熟了”的美好与责任。 2.“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订:(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把“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 3.“我与国家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第三部分的几个标题的顺序和内容有较大改动。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 可用下表表示
三、对教学工作的建议: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学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质。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三)倡导教师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需要不断开放的课程。 (四)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努力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以生活为突破口,以德育为重点,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把学生培养成负责人的公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