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高”时代粮食生产出路何在?

  2012-07-17

  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高成本、高价格、高补贴”的“三高”时代。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近3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超过1万亿元。目前,按较宽口径计算,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10%。每生产一市斤粮食,国家投入0.4元。2011年我国主要品种的粮食市场价格,小麦、稻谷、玉米均上涨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242亿斤,但是,在实现“八连增”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势头,难以得到肯定的回答。
  今年,农业部将粮食总产的目标定在10500亿斤,从中可见一斑。从人口增长,工业、饲料用粮增加等众多因素考虑,我国每年粮食的刚性需求在10000亿斤以上,而且每年需求还在继续增长。在新的农业生产格局下,作为弱势产业的粮食生产出路何在?
  依靠耕地流转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
  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性,是我国农业生产难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是保持粮食生产达到必要需求量的关键。但是,在农民有高度的种植农作物选择权的情况下,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过低,势必迫使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要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改变“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
  在我国农民几千年的生产探索中,现今出现的耕地流转方式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
  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降低了生产成本。一个生产单位拥有耕地的多少,与生产成本的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耕地面积越小,投入的劳动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后,单位面积的投入就相对较少,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规模化生产是以机械化为前提的。全面机械化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生产成本也自然降低了。在当今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的情况下,机械化在规模经营中的使用,减少了劳动力投入,节省了生产成本。
  粮食生产的规模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我国现今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劳动力紧缺。自去年以来,我国普遍出现了“民工荒”。不仅城镇工业、服务业缺乏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农村也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有生力量。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之后,就可以使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他们一方面可以获得耕地流转的固定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就地,或者外出从事想要从事的工作,取得另一份的收入。摆脱了“脸朝黄土背朝天”,年年辛苦,年年不赚钱的窘迫日子。
  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提高了经济效益。粮食生产规模化,一个生产承包者,少则流转几十亩,多则几百、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亩耕地。集约化、机械化生产,获得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我国第一种粮大户,湖北省大冶市农民侯安杰流转11个乡镇1.98万亩耕地,一年获得净利润600多万元,是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的860多倍。
  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粮食生产的现代化
  城镇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导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在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的趋势下,保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只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实现单位面积产量的持续提高,科学技术的运用是根本途径。
  良种繁育推广。我国粮食总产量之所以从1949年的1260亿斤,增加到2011年的11242亿斤,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良种的繁育推广,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公斤;2011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了每公顷5166公斤,比1949年增加399%。
  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如杂交、基因、细胞等高新技术在生物育种方面大显神威。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首创的杂交水稻在2011年亩产已经达到926.6公斤,今年有望达到940公斤至950公斤,明年970公斤至980公斤,再有一年,力争达到1000公斤;我国小麦万亩示范片已经突破700公斤;玉米亩产量跨越1000公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粮食单产还有提高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在粮食良种的研究方面功不可没,但是,除了杂交稻外,其它粮食品种的高产研究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现在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是要建立完整的良种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是要建立高效的、普遍的良种推广体系。
  测土配方施肥。作为农作物的粮食,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40%左右。2010年我国土地总用肥量高达5000多万吨。小麦、玉米、水稻均存在过量使用化肥的情况。过量的使用化肥使得氮污染成为地球生命的隐形杀手。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短短几十年,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
  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益,就要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达到节支增收的目的。
  普及科学种田。现代意义上的种田,更多的是融入了科技的因素。良种的选择、化肥的精确使用、播种的季节、病虫害的防治、防灾减灾、适时的收获等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粮食的全过程中,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科学种田,稳产高产。
  依靠农村合作组织实现粮食生产的社会化
  近年来成长起来的农村新兴合作组织,如农技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牵线搭桥。耕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对于流转的对象不一定了解,或多或少存有疑惑。这就要求通过中介组织来牵线搭桥。而农民合作组织恰好地扮演了这种角色。湖北省安陆市首创折股入社流转农田,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板。今年5月11日上午,安陆市棠棣镇一片沸腾,一项重要的签约仪式在这里举行:2.5万亩土地一次性流转给了湖北禾丰粮油公司,并以农场的模式管理经营。
  今年初,棠棣镇以村为单位,组建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将土地折股入社,签订入社协议,合作社再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产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禾丰粮油公司。
  “流转一亩地租金有720元,加上国家三项补贴,保底收益860元。”袁畈村农民敖永贵将自家5亩田交到了村里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每年坐收红利3600元。好的模式换来了农民的积极响应,2.5万亩土地顺利完成流转,占全镇耕地的8.3%。
  安陆市棠棣镇实行农田折股入社后,以镇为单位成立农场,镇政府委派两名干部参与管理,做好协调服务;每个村聘请一名协管员,协助该村的种植管护工作;每个组再聘请一名田管员,负责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这样,基层政权直接参与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等工作,与农民的联系日益紧密。改变了“一家一户”生产方式,农民不再操心种田。农民将农田折股入社后,所要做的就是签订好入社协议,剩下的事情就由合作社将农田流转到粮油加工龙头企业了。农民成为了新型的“地主”,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专业化服务。大规模流转耕地,有的承包者有能力购买生产机械等工具。但是,对于流转耕地规模不大的承包者,就存在购买全套机械财力不足的问题。弥补这一缺失,农技合作组织就可以发挥作用。农技合作组织不但有全套的粮食生产机械,还有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可提供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技术服务。由于专业化、现代化,不仅服务质量好,而且成本也相对较低,解除了流转耕地者的后顾之忧。
  金融支持。在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合法流通后,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互助基金组织等蓬勃兴起。这些农村金融组织对于流转耕地的承包者可谓雪中送炭。
  大规模流转耕地种植粮食者,资金投入大,仅靠自有资金难以支撑。有了农村金融组织,就可以取得资金支持。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不仅现有的承包地可以种好,而且还可以继续扩大规模,流转更多的耕地。在不断发展中,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将更加壮大,粮食的商品率将会快速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