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陵园:定陵發掘者解密當年事:帝後屍骨後來被毀

 沪学 2012-07-17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考古工作者首次來到地宮門前(圖3)

  民工意外發現定陵“鑰匙”

  由於發掘工作量大,發掘委員會雇請了十三陵周圍村莊的農民60多人。1956年5月17日,發掘定陵的第一鍬土在這天鏟起。發掘工程是在寶城內側對著那個發現的洞口外挖一條寬3.5米、長20米的深溝,目的是摸摸情況。

  兩小時後,寶城內側砌的石條暴露出來,在一塊石條前,有個民工忽然驚異地大喊一聲:“石條上有字!”大家循聲而至,圍住石條,隻見石條上露出了雕刻粗淺的字跡:“隧道門”。吳?和夏鼐聞訊後驅車趕到工地,一致作出“這裏就是地下玄宮隧道入口”的結論。10多天後,在探溝挖到離地麵4.2米的深處時,發現了兩側用城磚整齊平鋪的磚牆。兩牆之間距離8米,如同一個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彎曲伸張。這由磚牆構成的通道便是史書記載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條隧道——“磚隧道”。

  進入1956年9月後,一直不太順利的發掘工作出現了重大轉機。一名參與發掘的民工欒世海意外地在土中發現了一塊刻有字跡的小石碑,小石碑上刻有這樣一段話——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這塊小石碑後來被考古隊稱做“打開定陵地下玄宮的鑰匙”,至今還安靜地躺在定陵博物館展室的玻璃櫃中。考古工作者在拆卸金剛牆上的磚。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考古工作者在拆卸金剛牆上的磚(圖2)

  【勘察】

  城磚塌陷打開挖掘之門

  工作隊來到定陵後,從寶城前開始勘察,幾天的勞苦奔波,隊員們個個脖子發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報他們的仍是一無所獲。一天,當隊員們轉悠到寶城一角時,隊長趙其昌突然發現在離地麵三米多高的城牆上方,有幾塊城磚塌陷下來,露出一個直徑約半米的圓洞!由於沒梯子,隊員們便搭人梯上到洞口。經觀察,這個洞口像一個門券的上端,亮處可辨別磚砌的痕跡。“這是地宮入口!”隊員們歡呼雀躍,把長期以來的困惑拋在了一邊。

  後來經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夏鼐親臨現場勘探,根據他多年的經驗,也估計是通往地下玄宮的入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考古工作者在拆卸金剛牆上的磚(圖1)

  今年5月17日,距經國家批準惟一一座按計劃主動發掘的明代皇家陵墓——定陵發掘整整過去50年。50年過去了,當年開掘的種種神秘和不安,都湮沒於如織的參觀者喧囂的人流中了,50年過去了,當年提議、參與發掘的前輩都已先後作古,惟一健在的發掘工作隊隊長趙其昌,已80高齡,談起往事,老人激動不已。

  【起由】

  發掘定陵本為“練手”

  已80歲高齡的定陵發掘親曆者,當年的發掘隊隊長趙其昌老人告訴記者,他擔任考古隊長時不過是個20幾歲的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畢業生,當初讓他擔任考古隊長,感覺膽戰心驚。而且鑒於長陵勘探毫無線索,所以向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請示,找一座規模稍小的陵寢“試掘”一下。考慮到定陵營建年代較晚,地麵建築保存得比較完整,將來修複起來也容易些。而且萬曆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會多一些,所以發掘長陵改為發掘定陵。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地宮後殿(圖6)

  【入宮】

  出土文物4000多件

  進入地宮,經發掘隊員測量,這座地下宮殿的縱深有67米長。總麵積1195平方米,通體純石結構,不用梁柱,全用券拱。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殿堂組成。各殿有甬道相通,又各被石門相隔。最後在玄宮後殿發現三個碩大無比的朱紅色棺槨靜靜地排列在棺床上。裏麵分別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後——孝靖皇後與孝端皇後。後來新華社消息報道,“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發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這些錦緞時經300年有的還金光閃閃。織錦品的發現,對了解和研究久已失傳的明代特有的絲織技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當發掘人員清理萬曆梓宮時,幾乎將半個身子探下去也無法夠到器物,棺木內還有不少殉葬品未得到清理,毫無立足的空隙,又不能置文物於不顧,任意踐踏。後來趙其昌想出一個“土”辦法,做了一個方形木箱,箱子四角釘上四條木腿,,木腿頂端再橫兩根木杠。另外沿著棺木兩側再釘一個稍微高出棺木的長方形木架,把木箱兩根木杆搭在木架上,吊在棺內。這樣既不會對文物造成擠壓,又可以隨時前後移動。經過一年多的整理,共出土文物4000多件。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地宮東西殿(圖5)

  戴著防毒麵具下地宮

  自找到金剛牆的一刻起,各種傳言就在當地百姓和參與發掘的民工中流傳,有的說陵內布滿了毒箭、飛刀、毒氣,有的說地宮前設置了陷阱,人踩上去就會翻。

  為保障隊員們的安全,考古隊還是決定,隊員們戴著防毒麵具進入金剛牆內。

  金剛牆被打開了一個缺口,一股黑氣帶著發黴的味道“哧哧”的從洞口湧出,待這股積攢了300年的腐爛發黴氣體稍稍散去,趙其昌第一個從打開的洞口翻進去。老人回憶,當時為了保險起見,在腰上係好繩索、頭戴防毒麵具、衣服袖口全部紮緊。盡管這樣,內心仍難免緊張。“地宮裏麵太寂靜了,靜得讓人心裏發慌、發毛,一股難以名狀的恐怖和淒涼之感滲入骨髓。”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萬曆皇帝的金絲皇冠(圖4)

  【發掘】

  尋找地宮入口整用一年

  在明代,人們把地宮的墓牆稱為“金剛牆”,顯然,這塊小石條明確提出了地宮的具體位置。就在通向寶頂中心的方向,考古隊挖開了第三條探溝。

  第三條探溝開挖不久便發現兩道東西走向的石牆,兩牆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條砌成,全長40米,這便是“石隧道”。找到“石隧道”,說明地宮不遠了。

  果然,到了石隧道盡頭,出現了一道橫貫南北的大牆,牆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牆基由4層石條鋪就,石基上方用56層城磚和灰漿砌成,頂端有黃色琉璃瓦簷,這就是小石碑所記載的“金剛牆”。通過工作隊員的仔細觀察,發現金剛牆的中央是一個圭形的磚砌門券,上窄下寬,由於陵道填土多年的側壓力,它向裏凹進去約兩厘米多。圭形門券上的砌磚沒有用灰漿,是幹壘起的,這為發掘人員拆牆提供了便利。可以斷定,進入圭形門券,裏麵就是埋葬帝後的地下玄宮了。

  這一天是1957年5月17日,從工作隊挖下第一鍬土,到找到金剛牆的封口,正好花了一周年。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定陵地下宮殿(圖10)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定陵地下宮殿(圖9)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地宮後殿原狀(圖8)

  定陵

  十三陵是中國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園建築群,是明朝十三代皇帝及皇後的陵墓,位於北京西北約44公裏的昌平天壽山下。定陵修建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規模宏大,僅當年役使的軍卒、工匠就達3萬餘人。裏麵埋葬的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後——孝靖皇後與孝端皇後。

  1956年5月17日,定陵開始發掘。這是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座按國家計劃發掘的古代帝王陵墓,也是我國惟一主動發掘的皇陵。在這裏共出土了4000多件文物,是研究明代陵寢製度、社會發展的重要實證。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地宮後殿原狀(圖7)

  帝後屍骨後來被毀

  定陵發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使考古工作者掌握了眾多的第一手資料,然而,由於多方麵的原因,許多文物未能完整保存下來,直至30多年後才完成有關發掘報告。最令人惋惜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華夏大地,已沉睡數百年的萬曆帝後三人也未能幸免。在紅衛兵“打倒地主階級的頭子萬曆”的口號聲中,保存在定陵文物倉庫中的萬曆皇帝及皇後的屍骨被揪出。

  1966年8月24日,三具屍骨以及一箱帝後畫像、資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上接受批鬥,十餘名大漢抱起大石塊先將屍骨砸爛,繼而點火焚燒,在緊接而來的傾盆大雨中蕩然無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