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该如何使用安慰剂?

 大安匠人 2012-07-18

医生该如何使用安慰剂?

Elefen 2012-07-17 12:20:11

安慰剂,即使只是用欺骗手段来“安慰”你的,事实也证明它确实有用。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究竟该不该让病人知道?其效果为什么不稳定?是否会带来风险?医生如何使用安慰剂才对病人最有益呢?

图片来自blogs.discovermagazine.com

多年以来,医生们一直认为,糖片儿之类的安慰剂没有任何实质作用,除了“打发”某些固执的病人。但慢慢的,医生和研究者都发现这些治疗有时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只是无法从化学或其他生物医学角度做出解释,这一现象被称作安慰剂效应。在最近发表于《医学伦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文章中,麦吉尔大学的克里?哈里斯(Cory Harris)和埃米尔?拉兹(Amir Raz)总结了来自多个国家关于临床对安慰剂使用的调查数据。

他们发现,将抗生素这种处方药或维生素这样的补充剂用作安慰剂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做法。而与此同时,对于安慰剂的使用却没有任何公共指导或监管。这就不禁引人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医生们到底应该如何利用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有效还是无效

我们对安慰剂效应的了解正在迅速变化,因此对它展开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在过去的十年中,科学家们使用脑部扫描来了解病人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安慰剂的状况,大脑的哪些区域会被激活,激活的顺序是怎样的。其他研究者则重点关注了治疗时患者所处的环境,他们还总结出哪些环境因素可以加速对安慰剂的反应。比如,看得到的护士给你静脉推注止疼药时,所带来的疼痛缓解效果约是用隐藏的止痛泵的两倍(相同剂量)。而一名热情友好的针灸师和一位态度冷淡,拒人千里的针灸师相比,前者的治疗效果也要强于后者。甚至还有一些初步的证据显示,即使医生明白地告诉病人他们吞下的就是不含任何有效成分的安慰剂,病人们仍可以得到正面效应。

不纯粹安慰剂,用还是不用

这项研究,也许还包括个人经验,共同改变了医生对病人心理状态的重要性的认识。二三十年前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医师们普遍认为安慰剂是完全无效的。如果产生了任何积极的效果,那也仅仅是病人的想象而已。而最新的调查则显示,医生对“身-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场小小的革命。如今,医生基本同意安慰剂的确可以对病人的身体产生积极的作用,身心医学也是有意义的。这一点很重要,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如果安慰剂的确有效,那它能给临床医学带来哪些启示呢?我同意哈里斯和拉兹的看法:虽然调查显示这些所谓的“不纯粹安慰剂”(即确实能发挥某种药效的安慰剂)被广泛使用——如给没有细菌感染或维生素缺乏的病人使用的抗生素或维生素,病人和医师们也不应据此认为这是正确的。

为什么医生应该慎重使用这些不纯粹安慰剂呢?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医生不应传递错误观念,误导病人:病人是否明白使用这些药片事实上只是为了产生身心效应?是否会认为抗生素可以治疗感冒(其实不能),或者每个人都应该补充维生素以获得额外能量(其实不能)?作为及时有效的医疗信息提供者,医师应该值得病人信任。

第二个问题则是,在最近的几次调查中被医生们所青睐的几类不纯粹安慰剂,即抗生素、镇静剂及止痛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使用它们存在风险。同时,大部分对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都表明其效果具有偶然性。当你想使它发挥作用时,结果却不一定如你所愿。因此,为了获取不一定可以实现的效果,而将病人置于风险之下(尽管可能性较低)的做法是不妥的,尤其是在没有得到病人知晓,或双方共同决策的情况下。

医生,骗还是不骗?

了解了这些信息,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医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病人从纯粹或不纯粹安慰剂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医师应该这样做:认真听取病人的陈述,并使用容易理解的表述向病人解释医学问题;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医师应该表现出对病人的关怀与关心;应该让病人感觉更有信心来控制那些恼人的症状;医师还应该尽其所能,以使病人对治疗所能达到的效果充满信心。经过验证,上述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开启目前认为与安慰剂反应相关的身心通路。

而我的问题是:如果能够做到上述这些,为什么还要给病人开那些“假冒的”药片呢?医师们使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其实并不重要:无论是药片或者其他有效的化学或生理疗法,还是等病情自行好转,多饮水,亦或是加强锻炼。医师们推荐的任何治疗方法都可以与“身心动员”相结合而产生更好效果,无论用药还是不用药。

如果这样做,医师们就不用继续欺骗病人,也可以尽量避免严重的药物副作用。与此同时,他们将建立起绝佳的医患关系——这也是(就我们目前所知)激发安慰剂效应的最佳方式。这也是所有病人应有的权利,即使我们从未听说安慰剂效应。

[注]: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来自拉丁文“placebo”,“我将安慰”),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

所以说,“自欺欺人”不一定都是坏事......

本文作者霍华德?布洛迪(Howard Brody)持有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任约翰?P?麦戈文家庭医学百年纪念主席,及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医学分校医学人文学院主任。

本文编译自Discover网站文章How Doctors Can Ethically Harness the Placebo Effec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