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残酷青春物语”折射日本社会另一面

 tuzididie 2012-07-19
一些来日本旅游几天的外国游客,往往会注意到日本人礼貌、文明的举止。这当然是日本社会的一个方面,但远不是其全部。近日,一名初中生自杀事件的调查结果震动了日本舆论,而其自杀原因及周围的反应与应对,则展示了日本社会的另一面。

    去年10月11日,滋贺县大津市一名年仅13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不堪同学的欺凌,跳楼自杀。男孩自杀后,他的父母质问学校,学校随后对全校的8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大津市教育委员会亦进一步对学校师生进行调查,事件的一些脉络近期因而得以披露于众。

    对于这个男孩受到欺负的细节,有300多名学生提供了相关信息。男孩受到的欺凌包括:扣留,用胶布蒙嘴,强制吃死蜜蜂、死麻雀、青蛙,中午休息时经常被强制进行自杀练习和“葬礼游戏”、把垃圾塞进嘴里、被命令拿钱、每天都挨打、自杀的前三天和前一天在房间被同学蹂躏等等。男孩被同学强行要去40多万日元,在死前那一天还被抢走15万日元。可见,这些欺凌并非偶尔发生,而是长期的行为。至少有10名学生在问卷调查里,承认亲眼看到过男孩受到暴力欺负的场面。学校的老师也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一点都没察觉。

    欺负男孩的是一批 “校园恶霸”,家长们是当地的势力人物。这些孩子结成团伙,为非作歹,同学、老师、其他学生的家长都很惧怕。至少有14名学生回答说,老师“看到了也装着没看见”,“(和欺负男孩的同学)一起笑”,“老师也知道欺负的事,但好像是害怕,不敢说”,“男孩哭着向班主任老师打电话,说自己受欺负,很难受”,“(男孩)死前老师应该听到过很多,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男孩在自杀的前一天,给欺负他的同学发信息说:“我去死。 ”欺负他的同学回信道:“你去死吧! ”

    第二天,这个学生跳楼自杀。

    一些学生气愤地质问:受害者受到欺负并请求学校保护,老师为什么不帮他?

    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可以经常性地强迫自己的同学搞自杀练习;老师和同学视而不见,麻木冷漠;少数同学向老师反应,老师和学校也不采取任何措施。正是这样的环境,最终导致这名少年在绝望中走上了绝路。

    男孩自杀后,逼死他的同学还说:“那家伙死了,真开心!只是可惜我还没玩够。 ”

    学校则长期隐瞒事实,警察长期拒绝立案、拒绝调查。

    事件曝光后,日本媒体提出批评,一些学生流泪忏悔,说自己没能帮助受害者,痛恨自己的卑怯。学校和市教育委员会承认欺凌事实,却至今仍在强调:欺负与自杀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学校、加害者的家长、主管部门至今没有人出来道歉,没有人承担责任,自上而下都在忙着隐瞒事实、辩解与推卸责任。

    日本的中小学发生的欺凌事件,仅公开认定的,2008年就有75000件。可见,在中小学校,欺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另一个数据是,2009年日本有165名中小学生自杀。

    这无疑是“文明日本”的另一个残酷现实。

    这或许与日本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不无关系。实际上,日本社会从学校教育阶段起,就形成了一种“弱肉强食”的等级关系——强者从小就处于强势,弱者从小就认命,或宁愿自杀也不反抗。这种从小形成的关系,在日本这个岛国范围内比较容易得到维持,很难破局。

    这个事例既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日本的成人社会里,也普遍存在类似现象:欺凌、围攻、暗算、麻木、谎言、嫁祸、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推卸责任等等。在日本作短暂停留的海外游客,当然极难看到这些现象,但这些现象及其赖以植根的超稳定社会结构根深蒂固,蚕食着日本健康部分的肌体,使得日本很难应对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故而在没有“外压”的情况下极少主动转轨,并且考虑解决自身的问题。

 张剑波

   (作者为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