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姑苏十二娘"
据有关资料一本正经的介绍: 姑苏十二娘浓缩了二千五百年古吴文化精湛深厚的历史内涵,是一个底蕴丰富、韵味十足的常青品牌,是木渎古镇吴文化的瑰宝。“姑苏十二娘”由船娘、绣娘、织娘、茶娘、扇娘、灯娘、琴娘、蚕娘、花娘、歌娘、画娘、蚌娘组成,每一位吴娘都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吴地妇女的典型代表。
前文已说了个不该有的"蚌娘",索性再说说姑苏真正的"吴娘"应有哪些?
"蚕娘,织娘、绣娘",当然是丝绸之乡桑麻之地最为著名的。
不过少了个"缝娘"就不成衣,缝娘是必不可少的。直到解放初阊门城脚边丶玄妙观炉台边,总有一排妇女挽只竹篮拿只小板凳靠墙坐着飞针走线,帮人缝补破衣,名曰"缝穷"。此等缝娘,只是一般手艺。面目姣好,手艺出众的,那就登堂入室进大户人家去了。冯梦龙的<三言>中,就写到过一男子乔装"缝娘"进府广受少奶小姐喜欢,最后因致使小姐怀孕而被识破送官凌迟的奇案。可见,明代"缝娘"之盛,否则就不会有年轻男子也愿冒杀头之险,混入"缝娘"队伍,去当"有胡须阿妈"了。
苏州人称进富家帮佣的女子为"阿妈"或"娘姨",尽管城郊各乡农闲时都有进城做阿妈,但最出名的却是木渎横泾一带的妇女,较传统的一大营生,统称"横泾阿妈",苏州说书中凡起阿妈的角色,通常也用横泾口音。阿妈有粗做细做之分,心灵手巧有专长特别受欢迎。"绣娘","缝娘"当然是头等的,直进闺房,烧一手好菜的"厨娘"也不输人,深得主人亲睐。苏州的船菜精品,也多半出自"厨娘"之手。
而当奶妈--"乳娘",更历史悠久,苏州城里的北寺塔乃赤乌遗迹,相传是三国时孙权为他乳娘而建的报恩寺塔。如今通行高价"月嫂""育婴师",殊不知汉朝苏州就有这一行当的祖师婆了。如今,六七十岁以上的老苏州,对奶妈的记忆都不会少,不少人家甚至将奶妈留在身边,侍奉了一辈子。
慈禧梳头由贴身太监李莲英。过去苏州富家太太小姐,也有专职的"梳头娘姨"。"梳娘",曾是一个不小的行当,其实,在辛亥革命前,"梳娘"每天走街串巷除了帮各家女主人梳理盘髻外,还要为老少爷们辫一根绢光涤滑的辨子。"梳娘"见多识广,八面玲珑,以前都是街坊上的可人儿。
大概因为在水乡,"木渎姑苏十二娘"把"船娘"放在了首位,却不知以前苏州乡下妇女是不准摇船的,"女人撑舵要翻船"。当然,以船为家的船民例外,苏州人称之为"网船浪人",尚可称"船娘"。而网船浪人多数从事捕捞养殖,所以还应叫的是"鱼娘"或"渔娘"。"阿要卖猫鱼唉!"卖鱼娘娘的叫卖声,苏州人忘记不了。
洞庭东西山"山浪人"种茶叶水果,有采茶姑娘,虎丘山下花厢里走出来,是卖花姑娘。葑溪黄天荡"大荡浪人"种水八仙,采菱采莲采鸡头米......显然和不能叫"蚌娘"一样,不会叫"鸡娘",该叫莲姑或菱娘。
"茶叶阿要!东山杨梅哪...""栀子花---白兰花!""卖藕啊!""鲜鲜咯水红菱唉!" ......一年四季,生情入画,灵动如歌。
"蚕娘、织娘、绣娘、缝娘、船娘、鱼娘、茶娘、花娘、菱娘、乳娘,厨娘,梳娘",也许如此的姑苏十二娘,涵盖了水乡日常衣食住行各方面,代表性更强,更富有水乡民间的民风民俗,更有吴地文化精湛深厚的历史内涵。
至于,"扇娘、灯娘、琴娘、画娘、蚌娘、歌娘",不管解释为某种工艺或什么的,貌似高雅,但不是水乡妇女清清白白传统的行当,并非水乡特有的风情,从历史上看无不都是些烟花女子所具备的,抛头露面的就如"秦淮八艳",脱不了与旧时"山塘冶芳浜",今日"木渎香港街"之类红灯区娼妓的影子,应该是另类的"娘",倒可以另列个"十二钗"。譬如"扇娘,灯娘",谁会认可是指"做灯制扇的女工";就象听见苏州评弹开篇"杜十娘",你必然联系的是这"琴娘,歌娘"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