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的高度 现实的距离

 莱阳好人 2012-07-20

理想的高度  现实的距离

——我对“德育回归生活”的一点思考

近十多年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引下,我国致力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在德育方面,让“德育回归生活”的教育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作为思品教师,我切实感受到这一教育理念的冲击,同时也在实践中努力尝试改变,收获一些成功,也遇到一些困惑。

一、理想的高度——依托生活的本真服务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之于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自认为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促使我开始围绕着“以学生为本”来组织教学,以教学“交往礼仪三原则”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在组织教学之前,我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交往中的实际现状和困惑,设计了这样三个情景:

情景一:我从农村到城里上中学,穿的衣服、用的东西和说话的口音,都和城里的同学不一样。课后,班里同学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没人理我。虽然这所学校很有名气,可是我一点也不喜欢。我很想念小学的同学。

情景二:我们班有个同学皮肤黑,长得比较胖,被人起了个外号叫“黑猪”。那个同学很生气,常常为此事和一些同学发生冲突。我想通过《心声》节目向中学生发一个呼吁:从校园中清除侮辱性外号。

情景三:学校组织募捐活动,我和姜山分在一组,但他极力反对和我在一起。原因是之前我们产生过误会,无论我怎样解释,他都不愿意听,哎……我该怎么办?

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由于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非常感兴趣,纷纷阐述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这为后面的教学渲染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觉得与新课改相契合的德育要求主要有下面几点体现:

1. 课程理念的转变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是知识的教学,而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要首先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学生的生活需要。所以,我在本课教学时,首先考虑到学生在交往中的内心需要和出现的实际问题,然后经过艺术地加工和提炼,使问题变得敏感而尖锐,让学生在他人的生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他人的问题解决中对自己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对指导其交往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这就把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 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将“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在授课中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我在本课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景,其意就在于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形成情感内化,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3. 学习方式的转变

道德与生活是合而为一的,人总是存在于为某种道德所统领的生活之中,道德上的矛盾究其本质也就是生活中的矛盾。在上述情景的讨论学习中,由于创设的情景符合学生实际,契合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讨论激烈、纷纷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交往中要注意“平等、尊重、宽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心灵触动所形成的道德认识深刻而持久,对其现实生活必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新课标把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课程的核心,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如春风化雨,使我的思品课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虽然不能达到其真正的高度,我权且把它当做一种理想吧,让它始终站在一个高度,引领我的教学之路为学生做越来越多的服务。

二、现实的距离——制约德育效果的瓶颈和障碍

十几年间,蓦然回首,常常为如前所述的“得意之作”而欣慰,也常为一些现实的困惑而迷茫,择其一二与各位共议。

1. 学校德育途径的瓶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生成性的人,要形成人的道德智慧,就必须在丰富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上下工夫。然而,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很难让学生对所有事都做到“亲历亲为”,很多德育内容全凭“老师的一张嘴”来解决,这使我常常产生“敏于言而讷于行”的无奈。比如,在讲“珍爱生命”的时候,如果能及时观看一些“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生命危害”的展览,学习“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时,能真正让学生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去实践一把,一定会比我们运用几张幻灯片的教育效果要更好一些。虽然在现实中,学生也有这样的机会,但其普及性尚有很大差距。所以,要突破这一瓶颈,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统筹安排,形成整个社会的大教育体系。

2. 社会负面影响的制约

道德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因素,它不是镶嵌于生活的、一个可以任意装卸的部件,它是融入、渗透于生活的,它存在于与生活的整体联系之中。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校教育所形成的德育效果很多时候往往不堪一击。比如:我们通过大量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危害,但仍然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在学业之余,一头扎进网吧,玩得昏天黑地,早把我们的“教育”抛在九霄云外,很多学生甚至引发了辍学、撒谎、偷盗等诸多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再比如:我们讲“诚信是为人之本”,而现实中我们却经常被食品安全、信息泄露搞得忧心忡忡。每每想到这些,我深刻地感受到 “德育”只是形成了浅层次的“道德认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道德践行上。如何抵制社会负面因素的制约,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使“德育”真正内化为他们一种自觉的行为,还需要我们大做文章。

“德育回归生活”,让我们不再雾里看花,而是找寻到科学的依据,就像一盏理想的明灯,吸引你我去探索“德育”的新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但对道德而言,人们不仅要知道它、承认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它,我们要培养“有道德”的人,而非“仅有道德知识”的人,所以要真正做到“返朴归真”、水乳交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