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发病于老年人常伴“三高”

 刘燕燕 2012-07-2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发病于老年人常伴“三高”

核心提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以老年人为主,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以及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坏疽等不同时期的肢体缺血表现。

  跛行(行走一段时间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足凉……对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是常事,然而这些现象的背后有时却可能预示着一种严重的外周血管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以及血管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在中国有增加趋势。但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症状是什么样的,高发人群是哪些?等一些与本病相关的知识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带着这些疑问,39健康的小编咨询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林智琪。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高发人群为老年人

  南方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林智琪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动脉硬化导致的斑块附着于动脉管壁,突起于动脉管腔,随着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使动脉变得狭窄,血液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闭塞时,因血供不足而导致的包括下肢发凉、麻木,腿部肌肉痉挛,运动后甚至休息时的酸痛等一系列症状。”林智琪主任说。

  林智琪主任介绍:“本病以老年人为主,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要提高对此病症状的认识,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早期进行自我诊断。“该病的早期表现为患者步行一段距离,如:100米、500米出现小腿肌肉的酸痛感,休息一下酸痛感可缓解或消失,但再复行走一定距离后疼痛又会加重。”

  林智琪主任解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出现跛行的原因,是行走时下肢肌肉对氧的需要增加,但由于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这时就会发生无氧代谢,生成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神经而出现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酸痛感。随着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常伴有“三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以及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坏疽等不同时期的肢体缺血表现。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进行性加重,最严重的后果是截肢。林智琪主任说:“当然,现在经过处理的病人大多不会遭到截肢噩运。出现截肢情况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来就诊时已经处于后期,治疗也没有效果的;二、少部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过治疗效果仍然不好的。”

  因此,林智琪主任指出,在治疗的同时,为使患者能够从心理上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水肿、疼痛、溃烂、坏疽等症状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和治疗,给予饮食指导也是保持远期效果的关键。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肢体坏疽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