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诗:望、看、听、闻、感、叹、评、说

 水月清华 2012-07-20

写诗,要抓好八个字
              
每首律诗里  最少要体现出八分之三来
望(远观),看(细微)感(物事入心) 叹(情感抒发) 评,是对事物的看法    ,是直观描述 写赋:
这八个字都是人体感官,取外景之象,而心生意念情感,一篇中 反映主题的各个意象,要连贯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你们随便找一首诗来看看,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多读诗
616_2 【奉和鲁望齐梁怨别次韵】皮日休 

芙蓉泣恨红铅落,一朵别时烟似幕。
鸳鸯刚解恼离心,夜夜飞来棹边泊。

 
616_3 【奉和鲁望晓起回文】皮日休 

孤烟晓起初原曲,碎树微分半浪中。湖后钓筒移夜雨,
竹傍眠几侧晨风。图梅带润轻沾墨,画藓经蒸半失红。
无事有杯持永日,共君惟好隐墙东。


 
616_4 【奉酬鲁望夏日四声四首·平声】皮日休 

塘平芙蓉低,庭闲梧桐高。清烟埋阳乌,蓝空含秋毫。
冠倾慵移簪,杯干将餔糟。翛然非随时,夫君真吾曹。



   
616_5 【奉酬鲁望夏日四声四首·平上声】皮日休 

沟渠通疏荷,浦屿隐浅筱。舟闲攒轻蘋,桨动起静鸟。
阴稀馀桑闲,缕尽晚茧小。吾徒当斯时,此道可以了。 

616_6 【奉酬鲁望夏日四声四首·平去声】皮日休 

怡神时高吟,快意乍四顾。村深啼愁鹃,浪霁醒睡鹭。
书疲行终朝,罩困卧至暮。吁嗟当今交,暂贵便异路。

616_8 【苦雨中又作四声诗寄鲁望·平声】皮日休 

涔涔将经旬,昏昏空迷天。鸬鹚成群嬉,芙蓉相偎眠。
鱼通蓑衣城,帆过菱花田。秋收吾无望,悲之真徒然。

616_8 【苦雨中又作四声诗寄鲁望·平声】皮日休 

涔涔将经旬,昏昏空迷天。鸬鹚成群嬉,芙蓉相偎眠。
鱼通蓑衣城,帆过菱花田。秋收吾无望,悲之真徒然。

616_9 【苦雨中又作四声诗寄鲁望·平上声】皮日休 

河平州桥危,垒晚水鸟上。冲崖搜松根,点沼写芡响。
舟轻通萦纡,栈堕阻指掌。携桡将寻君,渚满坐可往。 


616_7 【奉酬鲁望夏日四声四首·平入声】皮日休 

先生何违时,一室习寂历。松声将飘堂,岳色欲压席。
弹琴奔玄云,劚药折白石。如教题君诗,若得札玉册。

616_10 【苦雨中又作四声诗寄鲁望·平去声】皮日休 

狂霖昏悲吟,瘦桂对病卧。檐虚能彯斜,舍蠹易漏破。
宵愁将琴攻,昼闷用睡过。堆书仍倾觞,富贵未换个。

其实现代人学诗,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古汉字与今汉字的区别,古汉字属于词文字,今汉字属于语素文字

例如学而时习之”5个字记录5个词。现代汉字是语素文字,例如学习而且经常复习它9个字记录5个词里面的9个语素。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

然后 从今汉字组词中精炼出词文字
也就是说   我们虽然不是古  但是可以做到仿古,要多读文言文
读文言文,需要古汉语知识,这个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心急。心急反而会打消学习积极性,

给你们一篇,我最近写的学习心得,写古诗词,重在炼字,现代语言,则更注重的是语素

意象、意境,重点在于意,意就是意识,是人脑思维的反映形式。比如:饿了就会产生想吃东西的意识。意识包含感觉、情绪、情感、智慧、灵气等等。

一个作者只有正确使用文字的意,才能充分、合理、协调地表达出象、境。意象是指物态的原本形状在大脑中的直觉。意境是从连续的象中通过不断的组合联系或营造编织形成的思维过程或意识空间。

如果作品中使用的文字而反映出来的象,能够表达出作者特定的情感意识,就形成了意象。比如作者看到枯萎焦黄的秋草之象,用秋草这个词,表达失落和苍凉的情感意识后,就可以说:秋草的意象是失落、悲残。再比如寒风这个词的象是寒风袭身的体觉,那么它的意象就是从冷风袭身中表现出来的在恶劣天气下情绪低落的状态。所以,意通过象表达出来之后就形成了意象。

意境是如何形成的呢?刚才提到:意境是从连续的象中通过不断的组合联系或营造编织形成的思维过程或意识空间。那么,就可以说明意境就是意象的组合和编织。一般来说意境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而成的。境,就是空间。意境就是意识纵横交错组成的空间。
比如我们把上面的寒风”“秋草两个象联系起来,组成寒风劲秋草。那么这两个象就形成了境。那么呢?其实就是通过的描写表达出来的。这样的悲凉苍然的坏境,就给作者表达无奈失落的情怀营造了一个抒发空间。这里说明一下:寒风劲秋草的意境只不过是针对寒风秋草这两个意象而言的。如果针对全诗而言,这一句也可以看作是全诗的一个意象。所以,意通过境表达出来之后就形成了意境。

另外,在一些诗词里,单单拿出一两句来,都可以看作是全篇的一个意象来对待。一首诗词的意境是一个整体,可以说是每个字词、每一句相互联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这些意象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为全篇意境服务。

以上都是从写作角度而谈的意象和意境。作为作者,意是通过象、境表达出来;

但是作为读者,作品中的象、境是通过读懂诗词字句意思后,融入其中,并通过贴近自己生活中的学识和感受来还原作者情感意识,进而生发共鸣。

我们举个例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们首先从作者的角度走入其创作空间。
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时仍陷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那么,作者在这种心情中所选取的象是山河、草木、花、鸟、烽火、白发

这些象中能够直接表达出来作者忧郁心情的只有烽火、白头,但是当山河、草木、花、鸟这些象被作者忧郁的心情所感染之后,并通过破、深、泪、惊等文字意象的关联,使得山河、草木、花、鸟等象也蒙上了一层灰暗悲伤的情感。而表达出作者对物是人非引发的悲怆之情。这种悲怆含有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人心与物态的通感以及对将来的渺茫。 

首二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一个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眼前的山河之景依旧,但原来统治这片山河的国家却零乱如絮;春天依旧使得草木旺盛,但因为忧怀国家命运而导致观赏的心情今非昔比。这样,简简单单的文字就被作者贯入情感意识。那么这些文字就幻化成一幅悲凉画面。这两句中的意是通过”“”“的两个对比而表达出来的。
国家分裂了,山河依旧,只是不再属于我之山河;春天到来了,草木却任之生长无人修建打理。而这些意都是通过山河草木之象呈现出来。

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依旧让花、鸟蒙上悲凉的情态。眼前的草中花朵不再是美丽娇柔,而是与作者一样为现实而落泪;树上的鸟儿也不再婉转鸣叫,而是作者因为现实的环境而怀有的一颗战战兢兢的无法安稳的心态。这样一来,作者就借花、鸟之状态映射出自己忧郁的情怀。这两句的意是通过感时”“恨别两个词表达出来的,并通过花溅泪”“鸟惊心之象呈现出来。

五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者以赋的形式直陈社会现状。用烽火之象呈现战乱,以连三月之意表达战乱不停。以家书之象反映思念情人之情,以抵万金之意表达在战乱中得到家人的信息是多么的困难。同时家书抵万金句,使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家书的贵重难得。

七八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以赋的形式直陈自己的现状。以白发之象表达忧思之意,以搔更短”“不胜簪之态加深了忧思之程度。

那么,我们通过全诗的意象组合联系,一个生动的画面就呈现在眼前:三月里,一个诗人,在这片本该处处充满生机的山河之境下,却感受到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现实悲怆。诗句中有当时处境的描写,有个人感受的倾诉;有花鸟为之动容之象,有忧国思家之意。那么这首《春望》就道出了作者的切身体会,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波澜。
眼前的春天已经不在是记忆中那般美好,眼前的自己却多了些许无奈感慨。这就形成了全诗的意境。

所以,意象的形成与作者情感有很大关系。喜悦的心情生成喜悦的意象,悲伤的心情生成悲伤的意象;意境也一样。沈得潜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的评价是"乐处皆可悲"(《唐诗别裁》)的对比式写法。

其次,我们联系以上的分析,从读者角度来感受这首诗的意象、意境。
这里我不做赘述,只是简单的提出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第一, 如何感受诗句中的,它们的对比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第二, 花、鸟本是愉悦情怀之物,为什么我们在诗句中读不出来愉悦?
弄懂了这两个问题后,作为一个读者就可以顺势去欣赏作品的魅力所在了。

我还搜集了一篇 关于意境、意象的。。这个比我说的还清晰明白

我们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都会经常说起或者听人说起这两个词,一个叫意象,一个叫意境。它们究竟是指着什么?它们对古典诗词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因为,对于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来说,这两个字看起来平平常常,也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是我们真的懂它吗?真的会运用它吗?不懂得它就根本无法入得门径,不理解它,就会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这两个字,关系到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根本所在。

先说一下意象的概念,如果细究,这个意象二字还真的不好解释,我查了一下汉典,竟然有七八种解释,笼统点说,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从诗学的角度讲,就是诗人内心的情志和外在景物的融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艺术具象。

再白点的话说,意象是指实在的景物,但不是冷冰冰的呆板景物陈列,而是被诗人用来进行艺术构思的一个元素。因此,意象其实是含有诗人心理要素的景物。我们写的诗,我们看到的诗,其实都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

意象这个词,是古典诗学及古典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它的意义搞懂,吃透。

从绘画的角度来理解一下,我们画了座山,我们又画了条河,我们再画了河上一条小船,同时,我们还可能会再画上岸柳,画上蓝天和白云。这每一样景物都可以称之为意象,把这不同的意象经过艺术处理组合起来,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
山脚下流淌着河流,河上行驶着一条船,河岸上柳枝轻摆,透过柳梢,我们又看到了那一朵朵的白云。这样完整的画面,就是由不同的 “意象组合而成的,而这画面则形成了一个境象(境),这个境象又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美好的遐想或感触(意),这境和意融而合一,我们叫它什么?我们就叫它意境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对意象进行艺术处理后才能构成意境。例如,山、水、树、船、云等景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你把船给画到树上去了,合适不?乱来的,强凑的不叫艺术,当然也就没什么意境可言了。

 所以,我们又可以给出了意境这个词的概念解释。从诗歌创作的角度上看,意境包含两个方面。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境---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活动。意境,就是这二者的浑然相契。意象是比较实在的具象,而意境则是一种虚的感念上的抽象了。

这么说总觉得有点费劲,呵呵,我们现在通过几个作品来说明一下吧。我们来看这首大家都熟悉的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看看这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发现了吧,这几句完全是用名词构成的。一句三个名词,三句九个名词,一个动词都没有用,完全是一个名词的组合,也就是一种纯景色的排布。这枯藤啊,老树啊,瘦马啊等等就是一个个意象了。


意象的合理而艺术的组合,自然就构成了一种意境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鸦字又点出了时间背景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这分明是一幅闲适清居图,给人感到幽雅闲致,深秋僻野的景致。

古道西风瘦马,则写出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使村野图之僻静又增加一份荒凉之感。意境到这已经开始出来了。


再举个例子是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们看这里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在以前的炼字讲座时引用过它。现在还来看这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几个意象的排列组合,了了数笔就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大,气象雄。

  这联写景,其实是写了两个画面,一是大漠孤烟直,一是长河落日圆,用的两个形容词之精到老辣,看是平俗,实在是无可替代,这自不必说。我们现在注意到的是他这场景的安排,沙漠浩瀚广大

 所以一缕孤烟则分外醒目,这孤烟之孤直,更衬托了大漠之浩瀚无垠。长河落日,也构成了无可替代的风景线。这样的句子都是很典型地使用意象的范例。意象如何有效的组合,就取决于你自己的构思了。但是有一点不能不提醒,那就是要合理。在合理的前提下,再追求奇妙和神韵。

我们前面用做画来说明了一下意象以及意境的概念,但是,我们学习写作及欣赏古典诗词,不是绘画,我们是需要用文字来表达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把这意象所构成的境象用精确的文字来固化下来,而作品欣赏,则是把这文字再通过想象还原回去。再领略这是什么样的意象,

通过这种意象的艺术构成,来领略其中的意境。我们写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现出一种意境,这是我们写诗的目的所在。有没有意境,以及意境的深与浅,是判断我们的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下面来对意境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运用,做一简单的介绍,以利于我们在创作时有所借鉴。

诗词作品的意境是如何生成的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触景生情。这种意境产生的方式很常见。先见到景物,因景物而触及心思,进而思绪萦怀。借着外物的描写,再把自己内心的情志表达出来,以达到意与境的融合。我们这里还用以前用过的一个例子,

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面几句写的什么,写一个少妇本来悠闲自在的情景,又是化装啊,又是上翠楼,这很平常啊。但是,当她登楼而望忽见陌头杨柳色,忽然就触景生情了,想起了去年送丈夫去赶考时的情景。大好春光里只有自己一人孤单的欣赏,

真后悔当初逼着丈夫去考什么秀才举人的功名啊---悔教夫婿觅封侯。本来无事,因景而触引起的情思,进而就构成了这种意境上的情致。这样的写法,触景生情,也叫意境随生

我们写作时,一般也常采取这样的写法,先写景色如何如何,然后由景色引升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或者感叹,或者欣喜,或者展开想象,或者追忆什么这一类的思想活动。这种意境生成的方式,很好理解,也常被我们采用。

 2,借景生情。也叫做移情入境。就是诗人自己本已有一定的主观上的情感,当他触遇到外物之时,就把这情感贯注到这外物之中。让景物具有了感情的色彩,也相当与修辞上的那中拟人化。比如:

杜牧 七绝《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看这后两句,作者把情感贯注到了蜡烛之上了。那么,蜡烛就成了情感的代言人。蜡烛流淌的红泪,替主人哭呢?还有李商隐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春蚕蜡炬无意也是在替主人吐丝,替主人流泪也。

借景物而生情,让景物替自己去说去做去喜怒哀乐,也是一种含蓄的写作手法

 3,即景见意。这样的写法,是只写景色不写情。把自己的情感藏而不露,写出来让别人猜去吧,呵。把要表达的意境藏匿起来,用景色说话,用景色启发读者,让读者自己去觉悟这种意境。最典型的例子是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里字面上写什么心绪活动了吗?字面上纯是写景色啊,四句皆景。作者把这景色描写的有如镜头远近的推拉和切换,远(万里)(窗)、大小、各样的景物,有声的,飞的,静的,静而欲动的,都一一给呈现在了自己的草堂周围。

这样多姿多彩和谐生动的画面描写,会给人什么印象?好美啊,大自然真好,祖国的山河真好,活着真好。这种情感的抒发不用任何情感上的字眼,只是铺陈景色,用景物说话。

再看一个以前也举过的例子: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四句里写的也都是景哦,这里作者没有写自己。但是作者通过这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孤傲不羁的性格和清高傲世的一种态度。用一种野旷,用一种孤冷之境,其实涵藏的是自己的情致。这就是用景代意,用景言意。

 4,意境互生。也就是意中含景,景中有意,和谐互生,相契相谐。也就是所说的那种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写作的高境界, 不是因谁生谁,也不是刻意的隐晦什么而表现什么,其实就是一种意和景的天然混合。这种意境,境界比较自然通达。我们来看一下: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们注意一下这里的几个意象,羌笛何须怨杨柳,玉门关外有杨柳吗?没有,那是春风都度不到的地方,那这句什么意思呢?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怨杨柳,其实是指着羌笛所吹的曲调是《折杨柳》,这应该是一支忧伤的曲子。

 羌笛是乐器,杨柳是曲子,春风又是杨柳引申出来的意象。羌笛何须怨杨柳不写人而有人,写景物也同时写了情。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写景即喻情。再看这诗里意象的排列,黄河-白云-孤城--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

其实,意境的生成,方式方法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需要一种精心。先注意意象选取的合理性。这种合理,要合的是诗理。诗里的境是造出来的设计出来的,是生活原型的提炼,提炼选取后才称之为意象。不一定要一定去写实,也不适合写的过于细致。

意象的选用是为了形成意境。这种合理性要求其实很严,包括不要重复意象,写了云,你就尽量不要再去写什么烟和雾了。写了夕阳就不要再来个落日了。

意象的构造,也关系到我们前面说过的炼字,比如我们前面举例的《天净沙?秋思》,枯、老、昏、古、西、瘦等这类修饰的词儿,会渲染或定性我们所选取的意象,也会形成一种意脉而使诗之脉络具有内在的筋骨。

 熟练掌握诗词写作的基础知识,掌握住选取锻造意象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对意境的提炼。意境有了,深了高了,那么所写的诗作也自然精彩了。

学习诗词要诀 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