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向老子请教

 山爷wzs0718 2012-07-21
   孔子向老子请教 

1.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礼仪之后,又引他观周室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孔子受益不浅,向老子辞行。老子送他行至黄河之滨。孔子见河水滔滔,浊浪滚滚,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黄河昼夜哭。年华逝不止,何处是归途?

老子笑道:有何悲,有何叹?!

亦吟曰:人生天地间,一体共床眠。(一体指人和天地)天地自然物,人生亦自然。生来无大喜,去世心不寒。春夏秋冬转,死生也复环。

孔子连忙解释道:“吾感叹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矣。”亦吟曰:吾忧道不行,国乱实难平。心惧无功业,人生苦短春!

老子立即反驳,吟曰:天地无人推,自行昼夜飞。无人燃日月,光明万丈辉。遵循宇规道,万事自功垂!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道:“汝何不学大水之德?”

孔子道:“水有何德?”

老子吟曰:上善莫如水,不争世是非。俯身滋万物,汇海百川追。谦下弱柔德,强坚被此摧。

孔子闻言,恍然大悟,急忙道:“夫水,处下、处险、处秽,人之所恶地,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曰:“汝可教也。”

孔子回到鲁国,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非鱼非鸟亦非兽,鴐雾乘风天上龙。莫测学识深似海,屈伸应变演无穷。老聃,真吾师也。

十多年后,孔子又向老子请教,那是后话。

2.孔子曾经亲自前往周都洛阳,专门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先让孔子谈了谈对“礼”的了解和看法,然后告诫孔子:“你所说的这些,他们的人都已经没了,骨头大概都已经烂了,只有他们说的话还存在。作为一个君子,遇到明君就出仕做官,遇不到明君就如蓬草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深藏起来,表面上好像没有货物一样;作为一个君子,他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却笨笨的,像个傻子一样。去掉你身上那些骄人的气息和贪婪的欲望,以及做作的姿态和狂妄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没什么好处。我想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孔子大概还希望老子多说一些,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老子张开嘴巴让孔子看,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如实回答:“不在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告诉老子:“还在。”老子意味深长地告诫孔子:“坚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齿是坚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它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啊,记住:柔弱胜刚强!”

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 。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看问题要用矛盾的观点。偶想到马克思的辨证法,,想想我们的祖先们在几千年前就悟出来了。

3.孔子是个好学的人,他从来不满足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不断地搜寻资料,扩大视野,增广见识。山东嘉祥武氏词中的“孔子见老子”画象(该石现存于洛宁汉碑馆)对这次历史性会晤有生动的描绘。

当时孔子年仅34岁,却是鲁国上上下下都知道的博学多才的学者。鲁国有个贵族孟僖子,临终前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南宫适)托付给孔子教育,孔子也由此结交上了贵族。为了利用这一条件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一天他对南宫适说:“我听说在洛邑当守藏史(类似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博物院院长)的老聃,是个博古通今的学者,他既通礼乐之原,又通道德伦常之理,这样有学问的人,应该是我们的老师,能在洛邑拜访他一次,是我生平之愿。”

南宫适向鲁昭公报告了孔子的意愿。鲁昭公是个明君,对孔子的想法表示赞赏。鲁昭公送给孔子一辆车子、两匹马和一个驾车的仆人,支持他远道求师之举。

洛邑(今河南洛阳)离鲁国国都直线800里,绕道走有1000多里,驾车要走好多天才能到。洛邑是西周初年以来周王朝的统治中心,有大量简册图籍、文书档案,是周王朝的文化荟萃之地。当时任国家守藏史的是老子。据《史记》记载:“老子,楚国苦县后乡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尤其是他所经营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

老子听到鲁国的孔丘不远千里前来求教的消息后,十分高兴 ,令僮仆赶快把街道打扫干净,又令仆人套上车,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据记载:老子约比孔子大30岁,60多岁的人在当时已属于年迈之人。从阅历、学识等方面来看,老子都应比孔子高。孔子在洛阳逗留了好几日,他观明堂、入厉穆庙,并饱览了周王室丰富的藏书档案。同时,他虚心向老子求教、学到不少东西。

孔子返回鲁国,临行前,老子说:“我听说有钱的人在送行的时候,送人的礼物是钱财或宝物;有道德的人送人的时候,送的是金玉良言。我没有钱,那么就只好权当有道德的人来送你几句话了。你学习古代的东西,固然很好,但不要拘泥于古代,不要生搬硬套古代的东西。通常会做生意的人,不会一开始就把最好的货拿出来兜售;真正有学问的人,不要一开始就流露他的才学,更不要随意议论别人,特别是别人的缺点;你要注意,做事不要做过了头,矫枉过正是结仇的根源。做人不能出现骄气,不要过于任性,更不要趾高气扬地摆阔气……”

老子的这番话,使孔子受益匪浅。他一直牢记在心,后来他在对弟子们的谈话中,把老子比做天上的龙,龙能自由自在地乘风上天,使人们无法捉摸。老子的学问就和天上的龙一样玄妙高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