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之“弱水”

 温泉源春图书馆 2012-07-21

        古之“弱水”

唐朝人所称“弱水”,确切地说,就是今天的:大金川以及大金川的支流杜柯河的共称。也就是说,古代的弱水,我们现在已经把它分为了两段,可尔因往南到丹巴称为“大金川”,可尔因往西到玛多称为“杜柯河”。

可尔因(嘉绒语地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与马尔康县的交界地,因该地为杜柯河与梭磨河汇合处,又叫双江口。)

丹巴(嘉绒语地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丹巴为县城。)

玛多(安多语地名。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西北。)

弱水,自古以来就是分界线。

一、唐朝时期弱水就是大唐帝国与吐蕃王朝的分界线,弱水及弱水以东的“西山八国”,一直是两国争夺之地。

唐朝初年,就在大金川及其上游地区先后设置了乐容州都督府

天宝年间,在索磨川设置了保宁都护府

二、弱水之地,实为边郡。公元746年,大唐帝国开始为进吐蕃作准备,把弱水西山作为西进的跳板,在索磨川梭磨河)设置了“保宁都护府”(今天的马尔康)。保宁都护府都护长史等官长都久戍边隅的汉人流官,都护府的一千余名武士健儿,也八国子弟。在彼此争夺之中,西山地区几易其主,或属大唐,或属吐蕃,但皆为边郡。

三、西山之地,是西藏巩固之所在。清朝为了巩固对西藏高原的统治,制订了“治藏必先治川”的治国方略,为保弱水西山的稳定,推行“以番治番”政策。乾隆年间,弱水之大金川土司,屡生事端,兴兵扰,争夺地盘,扩充实力,引发乾隆用兵金川,武力解决西山之乱

四、弱水,自古就是语种之分界线。弱水之东,从壤塘北部到班玛县,语言为安多语系,从壤塘南部的下寨沿杜柯河和大金川到丹巴,语言为嘉绒语系。弱水之西,从青海的玉树州四川的甘孜州语言为康巴语系。

五、弱水东西,是两个不同的宗教区域。弱水流域,在历史上主要信奉的苯菠教,这里是苯菠教复兴之地。弱水以西的康巴地区信奉的是藏传佛教。虽然,藏传佛教是佛教和苯菠教的融合,苯菠教也受佛教影响,但佛教与苯教有本质的区别。

六、弱水西侧,是吐蕃的天然屏障。明显的地貌特征就是南北走向的大雪山,巍峨雄伟,终年白雪凯凯。虽然弱水以东仍然有雪山,但不及大雪山。

七、弱水以东,丛山峻林中矗立着雄伟的石碉。从弱水西山到岷江西山,嘉绒地区有石碉,羌族地区有羌碉。虽然丹巴县划归甘孜州,属于康巴地区,但历史以来就是嘉绒之地,就是弱水西山之地。

     弱水,是界线,是自然的界线,文化的界线,是部族的界线,军事的界线,历史的界线。

古之鈥溔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