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亥革命前的十次起义

 文山书院 2012-07-21

辛亥革命前的十次起义

(2011-10-22 08:19:11)
 

一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政治。在亚洲,第一次有了参众两院的共和国。百年激荡,回望辛亥,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讲述,有太多的人物不该被忘记。然而,一百年实在太遥远,全面再现那段历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了解这些,我们先得从孙中山先生讲起。

孙中山,广东香山人,本名孙文,号逸仙,因为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孙中山早年在美国檀香山求学,后考入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之后,曾在澳门、广州设馆行医,每天定时义诊,求医者门庭若市。当时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内部政治腐败,外部日本人虎视眈眈,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此时的孙中山希望能够为国家贡献更大的力量。

A 建立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4年的6月份,孙中山通过他的香山老乡郑观应等人写的引荐信,上书李鸿章。此时的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身居高位,权倾一时。对于孙中山的上书,李鸿章并没有太在意。

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取道上海,去了美国檀香山。与此同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水师被日本打败,曾经的远东第一舰队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听到这一消息,孙中山对清廷彻底绝望,开始革命生涯。

这一年的冬天,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转年春天,孙中山将兴中会总部转移到了香港,同时,开始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计划以奇兵夺取广州城,这也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

最主要的参与者是什么人呢?都是洪门中人,就是说每次起义的骨干、核心力量,真正拿起武装和清军真正硬碰硬进行直接对抗的,基本上都是会党洪门的会众。

B 借助帮会力量起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会党是对鸦片战争后,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团体的总称,通俗的说法就是帮会。在组织上,会党实行家长式领导,一切均由大哥说了算。在行动上,他们通常采取秘密方式进行。会党中最有名的有天地会、三合会、哥老会等等。

为了更好利用会党来壮大革命的势力,孙中山后来还在美国加入了洪门致公堂,并被封为“洪棍”,统领兵权。和孙中山、尤列、杨鹤龄并称为“革命四大寇”的陈少白也在香港入了三点会,封为“纸扇”,相当于军师的角色。此外,黄兴在湖南加入哥老会,被封为“龙头”;秋瑾在日本加入三合会,被封为白纸扇。凡此种种,都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借会党为革命所用。

有了会党力量的支持,加上从海外华侨那里筹来的革命经费,第一次广州起义进展顺利。在起义之前,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连旗帜都做好了。不过,真正的行动却比计划要艰难得多,也凶险得多。

1895年8月底,关于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大体完成,众人商定在这一年的重阳节正式起义。起义之前,由革命党人陆皓东制作了青天白日旗作为旗帜,并以“除暴安良”为口号,参与者皆臂缠红带作为暗号。计划虽然周密,没成想,却早已被清廷暗探知道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革命党这边,也出了大问题,起义迫在眉睫,可是起义用的枪械弹药却还不知在何处。

此时,得知消息的清廷官员早已派兵包围了起义指挥部,无奈之下,孙中山只得下令取消起义。

广州起义就这样流产了,这是中国革命党人第一次反清武装斗争,是走向共和的第一步。之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志士又先后在辛亥革命前发动了九次起义,其中的三洲田起义就在深圳发起。

C “庚子首义”失败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慈禧带着光绪仓皇西逃,趁此天下大乱的当口,孙中山的革命党,决定在广东新安县及惠州一带发动三洲田起义,目标是夺取广州。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子年,因此又称“庚子首义”。

之所以选择在三洲田起义,和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一方面,三洲田地处深圳梧桐山脉,山深林密,便于隐蔽;另一方面,它又紧挨香港有利于兴中会香港总部的指挥。此外,三洲田邻近海边,陆海两路均可通往广州、厦门,进退有据。

根据孙中山的部署,革命党兵分两路,一路由郑士良率领,进入惠州,发动起义;另一路潜进广州城,随时策应。前期的准备十分顺利,不久之后,郑士良便聚齐了600壮士。

起义军兵分两路进发,清军不知虚实,一触即溃。

此时,身困台湾的孙中山非常牵挂义军枪械供给,多次致电他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命令他将买来的枪支弹药速速送至惠州沿海接济。可谁能想到,这批武器竟没有一把可用,全是一堆废铁。起义军几乎陷入绝境。

失去援军的起义军,处境危急。随后,清军开始围剿三洲田,村寨房屋顿成焦土,许多义军、家属和无辜村民惨遭杀戳。历时32天的三洲田起义就这样失败了。不过,在孙中山看来:经此一役,“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人们熟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是这样一批有志之士。

D 黄花岗烈士林觉民

在孙中山的策划和领导下,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如今的黄花岗,被建成一座公园,是市民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而长眠于此的革命志士,并不为人所熟知。唯一的例外,当属林觉民。

1911年,林觉民24岁,作为留学日本的同盟会会员,他刚刚接受了为起义募集经费的任务。

4月27日凌晨,林觉民从香港坐船来到广州。他直接去了小东营5号,在那里,他见到了黄兴和大批起义者。广州小东营5号,距离“两广总督督署”,不过500米距离。很难想象“黄花岗起义指挥部”就藏在此处。正是在这里,林觉民跨出了人生的“最后一步”。

在激烈巷战中,林觉民被一颗流弹击中腰部,满身是血,力竭被俘。事后,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公审林觉民。

林觉民的气节折服了审讯他的清廷官员,据记载,“李准下令去掉林觉民的镣铐,甚至为其亲捧痰盂。”

几天后,林觉民被押赴刑场,神态从容,慷慨就义。其后数日,在城内革命人士的努力下,林觉民等人的遗体被运至现在的黄花岗烈士陵园埋葬,这群“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的热血男儿,终得一抔安息的黄土。

林觉民就义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正在广州任职,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让女儿陈意映火速逃离。陈意映匆匆拖着8个月的身孕开始逃亡,几天后,不知是谁冒着风险将一个包裹送到陈意映居处,包裹里正是林觉民的绝笔《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当哭相和也”。

爱犹在,人不还。当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两年后去世,郁郁而终的她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