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介绍 今年的大暑节气从7月22日~8月6日,包含着头伏和二伏,是全年温度最高的时候,天气火热,地气阴湿,加之午后的雷阵雨,湿热最易克伤脾胃,脾湿重、胃阴凉。所以此时尤其要注意保护脾胃,避暑祛湿、心静清凉。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也是寒性体质调养的大好时机,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虚寒性腰腿疼、慢性腹泻等,将这些冬天好发的疾病于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到医院做三伏贴、三伏灸等治疗。 平和体质大暑饮食小贴士 适宜:海藻、贝类、花椒、姜、番茄、茄子、豇豆、菜花、丝瓜、凤梨、冬瓜 大暑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脾旺而肝肾气弱,当增辛咸味以平衡脏气。味咸食物如猪脊骨、海藻、贝类等。身体平和之人很少上火,此时节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可适当吃些辛辣食物,花椒、葱、姜等,可祛湿,可增加食欲,防止饱腹受寒,腹泻伤阴。 时令果菜多有解暑之效,如茄子:清热活血,番茄:解渴消食,冬瓜:清热解毒,豇豆:健胃补肾,菜花:增加食欲, 丝瓜:凉血化痰,西瓜:解暑利尿,凤梨:解渴止泻,猕猴桃:清热生津;桃子,补心益肺,生津止渴。同时这些果菜中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补充伏天出汗的损失。醪糟、绿豆水、仙草茶等都是各地伏天常喝的饮料,可以尝试。
少吃:麻辣,烧烤,暴饮暴食,冷饮雪糕,冰镇啤酒,过硬的食物(炒坚果,干饼,饼干) 天热,常吃冷饮、开空调,导致脾胃受凉,就发生“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外面出汗,里面腹泻,对阴液的损耗不小,再加上爱吃麻辣,烧烤,零食饼干,到了秋天就会令皮肤干燥甚至发生便秘。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 “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在脾旺之时,最好遵循身体的需要,不要为难脾胃,切忌暴饮暴食。饮食多宜软熟,干硬避免为佳。 忌吃:韭菜、羊肉、雁肉、羊血、动物肝脏 《千金方》曰:“勿食韭,令人目昏。勿食羊肉,勿食野鸭鹜鸟,勿食雁,勿食茱萸,伤人神气。勿食脾,乃是季月,土旺在脾故也,俱宜戒之。”《云笈七签》曰:“六月勿食羊血,伤人神魂,少志健忘。”《千金方》曰:“四季之月土旺时,勿食生葵菜,令人饮食不化,发宿病。”《遵生八笺》“四季月勿食肝。”《金匮要略》“夏三月不可食猪心,恐死气犯我灵台耳。” 平和体质大暑运动小贴士: 晴天清早运动,绿豆汤或热茶补水 身体健康的人,在三伏里身体适度出汗,会有一种舒服的畅快感,运动量应该以此为度。晴天的清晨和傍晚比较适合户外运动,天黑以后尤其不要剧烈运动,消耗阳气,对养生无益。遇到阴雨闷湿的天气就不要到外面去了,避免感受湿气。中午不宜大量运动,耗散心气,不如闭目养神或是小憩30分钟。运动后最好喝些热茶或绿豆汤等防暑饮品,刚刚做完较剧烈的运动也不可马上卧床休息,并且也不能立刻用餐。 平和体质大暑起居小贴士:器物避暑热,饮食防变质 伏天里,阳光照射强烈,阳光下晒过的衣物,容器,如果触手温烫,绝对不能立即穿用,放到阴凉处散去暑气才好,否则暑热之气会留在身体或食物上,令人容易上火。夏季温度湿度都很高,食物容易变质,做饭或购买的时候尽量少做,少买,或者及时保存好,避免浪费。 平和体质大暑情绪小贴士:淡泊宁静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容易有心烦意乱或无精打采或思维紊乱或急躁焦虑等。生理学解释是高温的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的激素分泌,于是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症状。除了清淡饮食,多吃时令果蔬外,“静心”养生也非常有益,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 平和体质大暑茶饮小贴士 山楂茶 山楂5g、绿茶3g、冰糖10g;用20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消食护胃,清热消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