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店倌,半郎中

 苏迷 2012-07-23
  在近期公布的全球十大热门职业中,生物制药业上榜,药学,如今也是大学里的热门专业,在老法头的苏州,“吴门医派”历史源远流长,相伴随的,是苏州早期的制药行业也欣欣向荣。

    城内外中药店星罗棋布,尤以景德路、护龙街、中市街、临顿路一带较为集中。王鸿翥的首乌延寿丹,雷允上的六神丸,童葆春的全鹿丸,沐泰山的鳖甲煎丸,黄鹂坊桥徐延益的气管炎膏药,带城桥采山堂的秋水丸,临顿路潘资一的青麟丸、制金柑,临顿路戈氏余庆堂的戈制半夏等,都是具有良好声誉的特色中成药。

    在光绪二十六年(1906年),一个小小的苏州城,就有药业56户,其中药铺43户,药材行13户。在这些名震中外的中药背后,是无数苏州药工的心血和汗水。

【壹】

    一个槟榔,能切多少片?

    老药工,刀起刀落,108片,薄如蝉翼

    一服中药,花上一天半时间,验方、打粉、起模子、擂成大小均匀的药丸子;几包中药材,一根红绳,三下五除二绑得牢牢的,不散也不松……

    这些老药工的入门功夫,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练就的。

    “每天早上天亮起床,打二更才关门。”在“灰暗的房子、飞舞的尘雾”的药铺中,仅仅是碾药粉,有时就要练上10年。

    药工很苦,这是通行都知道的事情,虽然社会地位低,但却责任重大。不是生活万般无奈的人家,一般不愿将子弟送到药行中当学徒。从切药、制药到辨药、抓药,既是劳力活又是技术活,稍有不慎还会惹出人命,去坐班房。

    在那个时候,有一种说法,说药工这一行是“披着红衣找饭吃”,所谓“红衣”即指犯人穿的囚衣。
    虽说是这样,但是,毕竟还是一个靠谱的工作,自然就师傅带徒弟,一代一代的带了出来。师傅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收徒弟的,入门仪式必不可少。

    选一个初一或者十五的夜晚,师傅将徒弟带到阴森森的城隍庙,当着城隍菩萨的面问:“你身后有人吗?”

    徒弟回头一看,没人,于是便说:“身后无人。”师傅听了这话,才开始传授技巧,这实际上意味着受传的徒弟已在城隍菩萨面前立下了誓言:自己为了得到师傅的真传,宁愿今生今世不要子嗣,以遵循“法不传六耳”的行规。

    药工是个非常累的活儿,从学徒开始,切药、取药熟悉之后,师傅才会让你正式上柜接药方拿药。抓药的要求很严谨,来不得半点儿马虎,抓好的药,还必须经过大师兄检查复核。

    而制作膏方、药丸更是一件累活儿,不但得有体力,有基础,还得不停地花脑力去实践和改进。大夏天,在大铜炉边上站都站不稳了,更何况还得按要求做好药。每张膏方的药性、味道、分量不同,制作的要求都不同,得有扎实的基础才行。同样的药,采摘的时间不同,产地不同,或者加工的方法不同,都会影响药性。

    于是,6月天要顶着大太阳去采药,下雷阵雨了得把晒着的药抢收回来,这都是当徒弟的时候要做的常事。

【贰】

“头柜教二柜,头刀教二刀”。

    这是苏州中药铺里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清末苏州四大名药房之一的良利堂,就在药铺里设了刀房、丸散房、料房、磨房、杂房等。从切制饮片、配料到制合丸散膏丹,均有专职。除学徒外,刀房内分头刀和二刀,柜上分头柜、二柜和尾柜。

    在药房里,等级相当分明,从一个最普通的学徒,做到最高级别,期间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头柜,相当于中药铺里的“高级职称”。由本行业的学徒开始,升上来的具有15年工龄以上的老药工。

    作为头柜,必须要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是要明药理。不仅要能熟练分辨出七百多种药材和制剂的真伪优劣,还要熟知每味药的药理药性、配伍禁忌、炮制加工、正名别名俗名等。

    其次,头柜相当于半个医生,医术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级医师的水平,背出上百个方剂汤头,对于大病,头柜可以当参谋,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头柜则有“问病抓药”直接处方的权力。

    作为药剂师,头柜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审方”,若有医生一时大意,配错了方子,或是犯了一些禁忌,头柜有直接“拒绝配方”的权力。

    所以,在清末的药铺里,“头柜”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而且一般都有丰富的医药知识,文化水平一般要求达到现在中学文化的要求,这在当时文盲占绝大多数的药行里,是为数不多的,大约只有千分之七、八的药工,最终可以做到头柜的位置。

【叁】

    即便是这样,头柜仍是很多药工们的终身奋斗目标,主要的原因,头柜不仅薪水相对可观,又是药工中唯一能够升为挂牌“太医”的人,社会地位大不一样。

    按照史料的记录,药行内等级分明,一般的药工,每个月的收入,仅仅是两斗米,仅可以维持自己的温饱而已,而二柜可以拿四斗米,人人向往的头柜,每个月的薪水是一般药工的4倍。

    要当上头柜,除了需要自己的刻苦专研,练就十八般武艺以外,一旦竞聘竞岗成功,被聘上头柜,还得过一个拷问关:“亮柜”。

    新头柜,在药铺开张的前一天晚上,要进行一个预展,人人都可以来考一考这新头柜“肚皮”里到底有多少“货”。

    新头柜往药柜前一站,就会有同行的人前来“讨教”,说是讨教,其实带有一点妒忌心理的“砸场子”的感觉,回答对了还好,一旦答错,更是要被同行业耻笑的。

    讨教的问题,什么样的都有,拿来一副号称“寸茸寸价”的鹿茸请你用手一捋,立即说出是花茸还是血茸,老嫩如何,哪一寸值哪种价格,或者拿出一块槟榔,让你一展刀工,或者,什么也不问,只来看看柜上码的包药纸。

    也许很多人都记得,旧时的中药,都是用小纸包包好,然后附上一份药物说明书的,这包药的纸,都是16开、32开甚至48开大小不等的,码好的纸整整齐齐放在柜台上,这是一个药工,最起码的基本功,如果码得不齐,不是方方正正,而是伸一截缩一截的,看客们便会拂袖而去。

    最后获得大家一致认可的新头柜,往往会在城市里的几大老字号药铺,这些药铺一般都是前店后坊,既要抓药配方,又要自制丹散膏丸,还要经营参茸胶桂等补品。

    在清末明初年间,苏州的制药业产生过很多王牌药铺,几乎每一家药铺背后,都有一个神一般的“头柜”。

    雷允上有六神丸、痧药蟾酥丸、卧龙丸等誉满江南;沐泰山堂以侧重于常见病疗药,有肥儿八珍糕、虎骨木瓜酒、退云散眼药等;良利堂着重于精制饮片和滋补药品;王鸿翥偏重首乌延寿丹等成药销售;祖传成方小肆有人参胎产金丹、戈制半夏等成药也行销各地。这些名药的背后,都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头柜,在坐阵制造。
 
(小萍摘自苏州广播电视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