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 济世有良药

 城市责任 2022-04-26

“药引至为'诚’。”这是良利堂药铺老板陆绪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百草药引 ,引药归经,唯有诚信至上,药铺才能越办越兴旺。城市是聚居的场所,人际交往,诚信不仅是道德使然,更是为人处世的责任。

这家开设在肖家巷西口的中药铺,创办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是与姑苏城里的雷允上、沐泰山堂、王鸿翥堂并列的赫赫有名的老字号药铺。这家药铺飘出的药香,在街区里飘了百年余。

一个来自上海南汇周浦镇叫陆绪卿的药店学徒,满师后与同姓师傅商量着合开一家小药铺,租下了街区肖家巷西口两间门面,置办了药柜、药箱、药轮、药杵等器具,半人高的柜台围起上下五层药屉,一张写字桌上摆着两把铜皮包角的算盘。店内供奉一幅孙思邈画像、一幅张仲景画像,杏林妙手都尊崇孙思邈、张仲景为中医药祖师爷。

“良利堂”的名字是陆绪卿起的,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中“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己疾也”,取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意思;又沿用药店店招大多冠姓氏的习俗,挂出的柏木招牌上写“陆良利堂”。

陆良利堂的铺面不大,却布置得清爽而精致,横匾、竖招、楹联、仰尘一应俱全。更具特色的是,柜台两旁靠墙放了几幅切制饮片用的刀板,用木栅栏做护栏,顾客在配方时就可观看药师切药的绝技。据说此种做法是陆良利堂独创, 目的就是把买卖做在明处,其他药铺并不敢仿效。

夏日酷暑,空气热得发烫。良利堂的小伙计拎来几桶井水,把街沿石泼凉了,再潮一块毛巾擦去柜台上的灰尘。“陆良利堂”药铺就这样开张了。起始因为地处巷口拐角处,兼之资金不足,生意并不理想。陆绪卿并不灰心,反而花钱请钮家巷里的私塾秀才写了一副行业对联贴在门上,对联很风趣:

但愿君常健人无病

何妨吾独贫药有尘

路过的人好奇地打量这副对联,传扬开去,街坊邻居都称道这家药铺是一家“良心铺”。陆老板那句“药引至为'诚’”就此传扬开来了。

苏州药业因元代名医葛乾孙创吴门医派后逐渐兴旺起来。至明清时,药铺盛行坐堂问诊开药,既方便了病家, 也为药铺赚取了生意。陆绪卿肯动脑子,脑勤、脚勤、嘴勤,生意很快就由冷转热。他利用所有的亲戚关系、朋友关系,走出去洽谈生意,如夏天经营“薄荷消渴茶”,拉来不少“团购”的大宗生意。有一年,天大旱,薄荷减产。入夏后,团购生意不减反增,库存薄荷叶不够了,有药师建议用蒿叶代替,“消渴茶”不是药,换蒿叶也无大碍。陆绪卿不同意,执意要用薄荷叶,而且加量不可减少。库存不足, 他就去其他国药铺借货。他对药师说:“药引至为'诚’, 诚信经营是我们的招牌,丝毫不可以拆烂糊(苏州方言:糊弄、将就的意思)。”

陆良利堂把有名的郎中请进来坐诊,病人纷纷前来求医,药铺生意自然带动起来了。但药铺决不可以做“以药谋财”的一锤子买卖,他最讲究的就是回头客和店铺的名声。

良利堂的老店员中传下来这样两则故事:

有一年黄梅天,连阴雨下了个把月,由于保管不慎, 隔年从宁夏进货的枸杞子闻着有一点儿霉味。跑采购的药师说有一点儿霉味不影响药效的,再说从宁夏进来这批枸杞子不容易。陆绪卿不这么看,断然决定“统统倒掉!”。药师说,枸杞子暂时进不到货呢。陆绪卿想了一下说:“我去天益生商购,购不到的话,我宁可不做这个生意。从我们陆良利堂配出去的药里闻到霉味,那是伸手打我的耳光!”他带人去天益生药铺商购了数十斤宁夏枸杞子,尽管价格比进货价高了一倍,但他坚持购进,在他看来这不是几斤枸杞子, 而是陆良利堂的招牌。

又有一次,一个从唯亭来的农民到药铺里来撮药。当班徒弟中午喝了点酒,脑子里晕晕乎乎的,撮药时竟少了一味麻黄,农民拎着药包坐船回家了。事后被陆老板发现,立马把徒弟叫来,狠狠地骂了一通,要他立刻坐快船追到唯亭去,无论如何要找到那个农民,把这一味麻黄补上。徒弟哭丧着脸嘟哝说,中药多一味少一味,可能药效有点儿影响, 也吃不死人的。“放屁!”陆绪卿指着他的鼻子骂道,“配药是人命关天的事,多一味少一味,药效就不行。”他转而对围拢过来的陆良利堂其他员工说,“良利堂姓陆,我的牌子在病家的嘴里,啥人要砸我的牌子,我就砸他的饭碗!” 徒弟这时才真急了,赶紧雇一条快船去追那农民,一直追到唯亭乡下,回来后还被陆老板罚跪,在药师孙思邈画像前跪到半夜。

街区的邻居都晓得,陆良利堂的规矩是很严的。称药材不准少称,也不能多称;开关药抽屉,抓药、称药,都要求“唱票”(报药名、重量);先煎后煎的药材要分开包装;小包有纸包、纱布包,鲜荷叶包装的则要在荷叶上用针刺一排小孔;作坊内煎、炒、渍、切、灸、碾、筛,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和督查。药铺员工的薪金按技术高低评定等级,柜台上分为头柜、二柜、三柜,作坊里分为头刀、二刀、三刀,等级不同,所得薪金也不同。

清咸丰十年(1860),忠王李秀成率“长毛”(太平军)攻入苏州,山塘街一片火起,连烧了三天两夜。一时间,市面崩溃,人心惶惶。陆绪卿赶紧将药铺关门,带着几个亲信和全店资产连夜雇船回到老家南汇周浦镇去,在镇上重开“陆良利堂”。清同治四年(1865),太平军兵败退出苏州,战祸之后又面临大疫,疾疠肆虐,医生来不及诊治, 药铺挤满来买药的人。身在镇上的良利堂看准了这一商机, 准备东山再起,重返苏城。但苦于囊中羞涩,资金短缺,一时竟拿不定主意。有朋友出主意,良利堂可以采用集股方式筹集资金。消息传开,街区里的潘、单、朱等大户人家纷纷携款入股,成为良利堂的大股东。

新店开业前,股东们对店招中“陆良利堂”的“陆”颇有微词,认为既是合股经营,这个“陆”字去掉为好,于是改称“良利堂”。新店堂的门墙高有二丈,门面朝北,店堂内厅高大进深,就是只有一扇天窗,光线有点儿暗,不过也显出几分私密性。

新店开业,实力强劲,主要经营高档滋补药材,一时间买卖兴旺,远远超过了同类药铺。到年底结账,利润多了三倍多,几位股东乐得嘴都合不拢。良利堂的传统特色产品是滋补药,如精制饮品、膏滋药、人参、鹿茸、白木耳。据《苏州中药志》载,“1937年抗日战争前,苏州每年熬煎膏滋药约二千料,其中良利堂占八百料左右”。这与良利堂一向以精选上等地道药材和遵古法炮制有关。精选药材,精心制作,精细包装,是热销的门道。比如常用的化痰止咳药陈皮,必选广东新会产的上等陈皮,个大皮厚匀整,原料须在库房中放置二三年,去掉辣味,整理洁净后才能摆进药屉。

又如川贝,需要采自四川松潘的,那里出产的川贝颗粒匀整白净,去蒂去蕊的才称得上合格。良利堂特殊的炮制和保管技术堪称一绝,如要使玫瑰花粉保持鲜红、薄荷粉碧绿且香味浓郁,并要保持一年半载甚至几年就绝非易事。良利堂有绝招儿,首先在选料上,玫瑰花要选个头大、色浓的,薄荷要选产自盘门瑞光塔的二刀薄荷,卖花姑娘和药农采摘后一刻也不能耽搁,马上送到药铺作坊里来,然后经晒干,分批磨粉,分包存放,使色、香、味达到最佳。当时,开在观前街上的采芝斋、黄天源制作糖果、糕团,都要到良利堂来选购玫瑰粉和薄荷油,随后成为享誉苏城的品牌。

枫斛、花露,则是药铺大量销售的品种。枫斛是治疗内热、口干舌燥、缺少唾液的特效药。花露有茉莉花露、金银花露、蔷薇花露,是夏令消暑的上佳饮品。每年清明前后, 蔷薇花开,花农上山拣白蔷薇花瓣采下来,马上挑担进城, 送到良利堂工场里来。工场里早已备好几只炭炉,上面放铁盘,盘上铺一层河沙,沙子烧烫了,把花瓣匀匀地铺在热沙子上,略微烘干,随即放入紫铜锅和锡壶内蒸吊,等到花中香味溶于蒸馏水中,又从一根管子里流出来灌入甏内,密封储存。盛夏季节,开甏销售时,满屋生香,隔半条街都能闻得到。

选料精,做工细,源于严谨、严格、严密的工匠精神。拿良利堂老板的话说,“做药卖药的人卖的都是良心,凡做一桩生意,都要拍拍胸脯想我对得起自家的良心否”。

好景维持了近20年,就在光绪八年(1882)春,相距良利堂不足50米处开出一家规模更大的药铺。店老板是有官方背景的富商,专门请了一位外科名医坐堂就诊,对症下药。良利堂的生意一时逆转,一路下滑。这时的老板已是朱雨田。别看这个瘦高个子不吭不哈的,做生意的盘算心思一点儿也不比陆绪卿差。他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深知留住人才是第一位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尽管生意萎缩,利润下滑,但他仍然决定增加员工薪金。据《苏州中药堂号志》载,“对各伙友每月增加薪金五百文”,条件是“对外场(门市部)职工要求坚守柜台,殷勤接待顾客;内场(工场)职工要求切制加工更精工细作”。此招一出,果然生效,不仅稳住了人心、留住了人才,而且众人齐心协力做好店堂内外的事情,服务水平、药材质量,都跃上一个档次。听朱家后人说,那时贴近朱家的后园有片竹林,良利堂自制的竹沥就采自此处的鲜竹原料。选材精细,很快赢得了顾客的交口称赞,营业额也很快东山再起,一年后就远远超过竞争对手。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良利堂买下药铺东面的房子,翻造起一座大宅,正屋五进,带花园、后园,取名“敬安堂”。

据饮片业太和公所资料载,1932年良利堂的营业额最高达到47,000银元,列全市药业第三位。那年,良利堂包下松鹤楼五桌,请新老员工吃年夜饭。朱老板已是黄昏暮年,早已离开药铺,他被小辈搀扶着来跟大家拜年,给每个人发压岁钱10个大洋,同时送给大家一句吉利话:“人在良利堂,年年都兴旺。”

良利堂的好日子过了十几年,到了民国末期,终于完全垮下来了,主因就是受到金圆劵币制改革的重重打击,损失了相当一笔银子和金条。1948年的物价如脱缰的野马飞奔不止。抗战前一封平信的邮价是5分钱,到1948年4月增长到5000元,还严重低于物价的指数。一口上好的棺木,战前不过400元,战后却增长到200万元。普通百姓拿到金圆劵就像废纸,马上就兑换金银和抢购货物。

良利堂去安徽、广东、河北等地进药材,均要以银圆结账,而运回来的药材却变成不少金圆劵,一进一出,蚀掉老本。药材进货渠道不得不中断。风雨动荡之时,员工们人心惶惶,柜面生意一落千丈。良利堂老员工许师傅说:“我那时还是个学徒,原来每月除伙补外还有5个银圆,后来给我金圆劵几万元,买一副大饼油条都不够。那些日子真是苦难, 库存药材搬空了,没钱去进货,员工的工钱也拖欠了两个月,我们都在悄悄议论,啥时候天亮呢?”

天快要亮了。

天亮后,良利堂经过公私合营,增加了配药品种,拓宽了药材采购渠道,一直不变的是药店的诚信经营,拿店里员工的话说:“药店关乎人命,丝毫不可以掉以轻心,这正是良利堂应尽的责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良利堂经历诸多波折,目前与雷允上等一起归于同一家公司所有,而且“良” 字号的诚信经营理念也一代代传承下来,融入到街区不少经营户的买卖中,恪守此道,诚信经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