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药铺

 苏迷 2013-09-03
         苏州在国粹中医的历史上,拥有很多项第一。比如,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的《平江图》上,就刻有“医院”,这是中国历史上定名为“医院”的第一所医疗机构,其位置大约在今十梓街中段。元代苏州名医葛可久著《十药神书》,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专治痨病的著作。明代杨循吉在《苏谈》中首次确定了“吴医”的名称。清代唐大烈将苏州地区31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医学杂志……

  苏州最长寿的药铺
  宁远堂

  资料显示,20世纪中叶之前,阊门外石路一带的中药铺和药材行就有沐泰山堂、德大亨、良宜堂、恒山堂西号、谢济寿、养颐堂、天寿堂、宁远堂、保寿堂等数十家,是苏州重要的药品生产基地和药铺集中之地,堪称富矿。
  在史书中,唐朝时苏州已有31种药材的记述。到了宋朝,城内不仅有了药市(今学士街),还开出了官办的太平惠民药局,以及民办的生药铺、熟药铺。清朝,官办药局改称医药局,药业更因以叶天士、雷允上、薛雪、徐大椿等为主要代表的“吴门医派”影响日隆而兴旺。
  康熙十三年(1674年),药业商人们在南濠街卢家巷内建成了“药王庙”。随着枫桥米豆市重要地位的形成,药市又在枫桥复苏,苏州成为东南地区药材交易的最大市场。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药商交易渐渐东移,但苏州作为药材传统集散地的地位仍未丧失。道光年间,苏州药业进行细化,药材铺户同业于养育巷柳巷创设太和公所,又称饮片铺公所;药材批发行业建立药业公所,仍在原药王庙内; 参燕行业在南濠街建立人参会馆。———这正是药业发达,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果。咸丰十年(1860年),枫桥至阊门内外一线为兵火所毁,药市即由枫桥转移至南濠街,逐渐向山塘街发展,在同、光年间,终于再度兴起。
  位于山塘街上的宁远堂药铺,虽然知名度不是太高,但它却是苏州最长寿的一家药铺。宁远堂的主人姓成,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创设药号于木渎。清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之乱,成氏携家眷逃进苏州城避难,战事平息后,他返回木渎准备恢复营业,不料店铺已被人霸占,几经交涉后虽然店归原主,但成氏觉得在当地难以立足,就于同治三年(1864年)把宁远堂正式迁到山塘街星桥堍暗弄堂口。新店开张之日,店门前挑起两幅长挂,上书“宁远堂地道药材 宁远堂丸散膏丹”,十分醒目,檐下有“本堂创始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只此一家,并无分出”的标识。店堂内放着一个大秤锤,秤锤上铸有“宁远”“成”“咸丰”诸字。

  传奇老店沐泰山堂

  沐泰山堂创始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业主沐尚玉,字元壁,浙江宁波人。药材商人出身的他经常往返于苏浙两地,心中暗暗发愿要在苏州药界一展身手。后来,他得知阊门外渡僧桥畔有家药店召盘。渡僧桥是城内城外的交通要道,市口绝佳。沐尚玉立刻接盘了这家药店,又投资近万两纹银,把药店整理一新,将两块写有“精制道地药材 虔制丸散膏丹”的长挂竖在店门口。并取五岳之首的泰山两字为招牌,冠以沐氏家姓,为新店取名“沐泰山堂”。
  药号开张后,沐尚玉经营有方,至清嘉庆年间,资金已达六万余两纹银之巨。沐尚玉此时已有四个儿子,八个孙子。庞大的沐家仗着药铺日进斗金财源滚滚,各房子孙生活上挥霍无度,渐使药铺入不敷出。嘉庆十七年,沐尚玉去世,清偿债务盘点后发现已很难继续独资经营,沐氏子孙就和宁波亲友集股合资经营。从此,沐泰山堂由沐氏独资转为族人以股份合资开办的店铺。到了咸丰十年,股权在几经转手后,苏州股东的股份已占半数,并集中在两户官绅手中,经营决策的实权到了苏州股东手中。咸、同年间苏州股东张镜出任经理,他经营有术,注重声誉,沐泰山堂才起死回生。
  真是应了古语“树大招风”,沐泰山堂虽维持生存,但却屡遭磨难。道光年间,阊门外发生一场大火,烧毁商铺、民房二百余间。沐泰山堂因为有高高的封火山墙及风向稍偏,才幸免于难。可是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在阊门外交战,占得地理之便的沐泰山堂终于在劫难逃,战火结束,药铺已成一片瓦砾。幸亏经理张镜颇有远见,见战事不可避免,预先将药铺的高档药材等转运到乡下,减少了损失。同治三年,张镜筹资重建沐泰山堂药铺。可是到了1937年日军占领苏州时,富庶的沐泰山堂被抢掠一空,损失达两万余银元。
  外来的劫难,令药铺损失惨重,但纠缠不休的内耗,更让人寒心。
  据“沐泰山堂诉讼案抄录”资料记载:沐泰山堂从同治八、九、十年至光绪十二、十三、十五、十六、二十六年,沐氏家族为牟取“牌照租金”及所谓“尚遗祖业财产”等经济纠纷,连连向吴县、元和县、苏州府等官府递状子、打官司。主角是沐尚玉之弟沐瑞芝第五子沐硕亭的小妾吴氏,吴氏因家道败落,在宁波沐氏族人唆使下到苏州沐泰山索取牌息。所谓牌息,是指药铺沿用“沐泰山堂”招牌的息金。事实上沐姓各户的股份,已于道光、同治年间转让卖绝给了外姓,当时仅沐芝轩有半股。牌息之事根本与其他沐氏族人无关。为息事宁人,药铺同意以商借方式酬助若干,以解困难。但吴氏恃寡勒索,日夜扰闹。最后,双方只能对簿公堂。这场官司,吴氏虽未胜诉却也捞到一笔费用。由此引发了沐氏子孙寻上门来,纠缠不清,先后共八次提出诉讼。最后,沐家虽均以败诉告终,但连年打官司,不仅扰得药铺股东们精疲力尽,而且,无端滋扰和诉讼花销,以及药铺外墙一直被贴上县谕告示等等,都给药铺的声誉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经营有道200余年不倒

  每一个百年老店都有一段传奇,北京同仁堂的故事早就搬上了荧屏,看看苏州沐泰山堂,也真是精彩可看。
  沐泰山堂经营术的一大重点在于抓住名医。名医、名药、名号,本来就是三位一体。沐泰山堂非常注意借用名医之名,争取一些名医药方至药铺配药。但名医们的良方毕竟是安身立命的知识产权,岂肯随便出手?故而名医们对药店要求甚严,配出的药必须保证质量好,药效高,做到良方配好药。沐泰山堂的老板们深谙此中之道,他们一面施出交际手腕对名医登门拜访,热络感情;一方面的确在药品质量、药效上苦下功夫,进货时把住质量关,加工时花重金聘用技能高超的老药工。良方配良药,病家得了实惠,药铺声名远扬,获益匪浅。苏州人甚至讲出了一个顺口溜:“撮药要到沐泰山,年纪活到九十三”。
  名医黄一峰先生在其《我从医的回顾》一文中,记录了自己与沐泰山堂的一则故事: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中医,中药材日趋紧缺,我更关心药材供应问题。十年动乱期间,也不顾批斗,在肝病休息期间,自己跑到沐泰山中药店草药部坐柜台几个月。沐泰山药工去上海一家草药店学习回来,开草药处方配方专柜,我去作学生,又当参谋,识药用药,干鲜草药,认真学习,筛选整理二百多张有效方,职工对我很欢迎。但也有好心人劝我,“以中医院院长身份,名老中医声望,坐柜台,当学徒,降低身份,被人看轻”。但我感到这是一生难得的好机会,从此我的处方便补充了许多经过自己验证的好草药,弥补了过去自己的不足。
  ———有这样的医生与药铺,实乃时人之福。
  灵活运用广告招揽生意,是沐泰山堂的又一个成功经验。据称,当年的药铺在外墙上有一个用香樟木雕就的“圣图泰山”大商标。这座“圣图泰山”高约2米、宽约1.5米,上面雕有山岭、洞穴、庙宇、楼阁、宝塔等景观,还有神农、八仙等不同人物。尝百草的神农氏是中医的祖师爷,进门的顾客,一眼望见“圣图泰山”,心理上很容易产生得到神灵护佑的安全感,收到了极好的效应。
  硬广告要做,软广告也要做。药铺所在的渡僧桥堍有一座“永济亭”。亭中有石栏可供路人休息,过此地多数为进城办事的乡民。沐泰山堂抓住了这个机会,药铺在亭内常年放置三件施舍物:装炒米的竹筒、防雨淋的蓑衣、夜间照明用的灯笼,供路人急需时取用。炒米缺了随时补足,蓑衣和灯笼规定使用后要物归原处。花费不多的慈善之举,经过受惠人的口耳相传,药铺的形象与名声由此大振。
  上述总总只能算得上是噱头,药铺真正站得住脚的,还得看成药。沐泰山堂除为病家配药撮药,还自制一些专治常见病及补品类的膏、丸、丹、散销售。在名医们开出的药方中,药铺挑出疗效显著的良方,经过验证,添补加工、制成各味中成药出售,其中肥儿八珍糕、人参鳖甲煎丸、虎骨木瓜酒、退云散眼药、狗皮膏药等,疗效明显,是沐泰山堂的名牌产品。
  为了扩大药品影响,老板们施展了种种经营手法,现场活杀甲鱼就是绝招之一。每年四、五月间,沐泰山堂门前人头攒动,就在围观员工将收购来的甲鱼一只只活杀的场面。若有好奇者探问杀这许多甲鱼作啥?店员就立刻宣传自制人参鳖甲煎丸就是用人参、甲鱼等药材精制而成的,不仅可治肝腹肿大等病症,而且还是上好的滋补药品。众人眼见活杀甲鱼的场面,当然深信不疑,一转身进了茶坊酒肆以作谈资,广为传播,人参鳖甲丸就这么炒热了。
  讲究信誉,货真价实,热诚待客,灵活经营。昔日的苏商,果然有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