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高宗与天平山

 苏迷 2012-07-23
 清高宗与天平山

清高宗,即爱新觉罗·弘历,民间称他为“乾隆皇帝”。
高宗在位的六十年里,由于清政权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近百年的修养生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全国出现了稳固发展的大好局面。
乾隆效法康熙“盛典垂昭”,在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间(1751-1784)曾先后六次组织南巡。南巡的目的,其称为:“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来到天平山,在天平山留下许多遗迹。乾隆十六年(1751)春,他第一次驻跸天平山。在听到范仲淹立朝为官时“先忧后乐”的高尚品德和捐宅创立义庄,以资助族中贫困有志者的事迹后,深为感服。遂取杜甫诗中“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句中之意,当即涵墨御书“高义园”三字,以彰范仲淹之高节。当地府、县和范氏家族,立即用汉白玉精制成石坊一座,上镌乾隆所题“高义园”和“乾隆御书”等字,矗立在“中宪公祠”(即范仲淹祠堂)前。此坊就称“高义坊”,中宪公祠也被称改称为“高义园”了。
据传乾隆回京之后,还特意着人将他所书“高义园”三字,制成盘龙金匾,并从京城逐驿送往天平山,每到一处,当地文武官员和百姓夹道迎送,盛况空前。金匾到天平山之后,举行了庄严隆重的悬匾仪式。到现在这块乾隆御题、金光熠熠饿“高义园”盘龙金匾,仍悬挂在“中宪公祠”殿堂中央。
由于乾隆有感于范仲淹的高洁,曾四次来到天平山,留下了许多诗章。他第一次到天平时赋诗:
 文正本苏人,坟山祠宇新。
 千炼传树业,一节美敦伦。
 魏国真知己,夷维传后尘。
 天平森翠笏,正色立朝身。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清高宗第二次南巡,有到天平,题诗《觅高义园》:
 蹬道下灵岩,名园寻高义。
 霁烟敛寥廊,韶光畅明媚。
 载过文正祠,默读义田记。
 春和时芝兰,复缅后乐志。
 白云千载心,名山王经笥。
 我自勤政人,流连未可恣。
 乾惕意弥廛,智仁怀偶寄。
此诗刻御碑之阴。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清高宗组织第五次南巡,并第三次来到天平,他题诗云:
 七百余年地,天平尚范家。
 林泉宁彼爱,景概致予嘉。
 树即交让树,花为能忍花。
 舜之徒是矣,循路喜无差。
诗刻于域碑之左。
四十九年(1784)春月,清高宗最后一次难巡,有到天平山域览高义园并题诗:
 名园弗一足,高义独秣芗。
 岂不因行懿,宁帏擅景芳。
 座陪梅馥细,堤拂柳丝长。
 春色已如许,农工鹿悮忙。
诗刻碑之右。
除御碑亭中所镌四首五言诗之外,实际清高宗在游览天平山时,还写过不少诗章,如:
 纡蹬下灵岩,天平绣迎目。
 即夷度溪町,山庄清且淑。
 林泉迥明净,兰苣纷芳馥。
 葱茜入窗户,云烟润琴牍。
 年桥义何取,涑水乐非独。
 经临望祠宇,徘徊慕高躅。
 文正之子孙,家风尔最勖。
他常到白天泉饮茶品茗。在白云泉也赋诗:
 白云泉是白家泉,林色岚光太古闲。
 不为炫能频叠韵,高人风度缅其间。
当看到范仲淹手书的《伯夷颂》时,他诗兴又发,写下七言诗道:
 韩辞范楷伯夷躅,俱是千秋第一流。
 必自卓标无地节,方堪坐能庙堂忧。
 富义题者真同道,秦贾当之岂不羞。
 高义园诚赖有此,勖哉何以继其裘。
最后一次南巡时,清高宗年事已高。游览路线中本没有到天平的安排,但他登临临岩之后,又想起了天平,非去天平不可。到了天平有赋诗:
 跬跸灵岩有余暇,园游高义去非赊。
 溪村处处闻流水,春树微微见落花。
 经路不殊昔年至,景光恰值一时嘉。
 门前连理荆犹在,田氏遣芳到范家。
记述了到天平时一路的景色。清高宗观“万笏朝天”时,还为这一奇特景观填过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