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会在职场交朋友?

 铁皮娃娃 2012-07-23

1.

       苏格拉底说过很多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很受搞心理学的人待见,就是“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其实不用他老人家提醒,学了这门据说是教人长出二郎神的“第三只眼”的学科,自我反思几乎是做这一行人的职业病。因此,某日我又习惯性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人生,这一反思不要紧,我忽然发现,在我的生活中,越来越多我称作朋友的人几乎都来自我的工作。

       反思是一件奢侈品。一反思就容易让人自我怀疑。我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工作在我生活中占的比重太大?抑或是我欠缺在职场之外建立和维持友谊的能力?

       于是某日和栏目的编辑在MSN上聊天——聊天固然是保持工作联系的一部分,可也是因为心里觉得这是一个聊得来的朋友。编辑说,这很正常啊,只有工作联系是可以长期稳定维持的,现代人在职场中交朋友,太正常了。

      

2.

       以前看汪曾琪的小说,写一帮学戏的孩子们,师兄弟之间感情特别深厚,原因就在于“打通堂”。就是只要一个孩子犯错,所有师兄弟要连坐,大家一起打屁股挨板子。这样下来感情非常不一般。多年之后他们还会津津有味地回忆某一次打通堂的每一个细节。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一起加班到很晚,我家住的远,她就带我去她家住了一晚。第二天继续战斗,直至做好。当时到那个单位时间不久,这一次加班之后,一下子就产生出共同战斗的友情。后来又有一次加班形势严峻,一个组的同事一起吃晚餐,同事甲说:“还能怎么样,死了都要写呗!”我说好,好一个MSN名字!晚上回家继续战斗,半夜三更,同一个组的同事都在MSN上,甲同学的名字果然已改成了“死了都要写”,我跟风也改了名,随后同事乙第三个改了名,感觉颇为壮烈。只有同事丙说:“你们干什么都‘死了都要写’,我就偏要叫‘死了都要爱’,寒掺你们!”

有首歌叫做“一起吃苦的幸福”,也许工作正是给了我们这种一起吃苦的幸福吧——就像打通堂。

3.

虽然说世界越来越小,以至被称作地球村,其实人际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多少人在说寂寞,在说悲剧,其实无外乎因为缺少人和人之间有意义的联结。不是因为我们不希望彼此了解,而是彼此了解成本太高。

据说现代化的标志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于是,我们好像被分割成为越来越小的岛屿、村落。当你和某个老同学说你在做某个工作时,他也许会说:“不错啊,不坐班。”或者说:“很好,收入很高。”但你很难向他解释你的工作方式,你的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泪水和坚持,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除非他也在这个圈子中。难怪我们会在职场中交朋友,那些一起加班、一起挨客户骂、一起为一个项目拼命的同事、合作伙伴之间的革命情谊,是家人之间、亲友之间、或职场之外的朋友关系难以比拟的。

另一方面,尽管圈子和圈子之间越来越细分,但每个圈子似乎又不大,转来转去,不管是调动工作也好,是继续升迁也好,总还是在这个圈子内。共同的专业和职业训练,共同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让我们被无形的线连在一起。也许这些专业的、职业的圈子,就是现代人的村落吧。当我们被从土地上连根拔起,投入到城市中再也接不到地气的钢筋水泥丛林,正是这样的村落,让我们在职场和生命的漂泊中产生某种安全感、归属感。

如果没有这些“村里人”,那些我们自以为的成就、业绩,出了这个圈子,又有何意义?你是如何披荆斩棘拿下那个大单,你是如何办到了业内没有人想过的事情,你是如何顶住压力坚持了某个专业的准则,只有业中人士知道其价值和甘苦。这样的背景下,甚至竞争对手也会让人感觉亲切一些,因为那是彼此深知的一群人。

 

4.

父母那一辈,单位就是个大家庭。住在单位大院里,一辈子的同事、朋友、邻居都是同一拨人,恨不得儿女亲家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可都是一个大院的也麻烦,抬头不见低头见,公和私的关系很难界定。所以我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一个处世之道就是要公私分明,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果说公私分明,其实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就是公私分明的极致。尤其是严格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关系,非常强调关系中的节制,绝对要避免双重关系。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了咨访关系,那是不能有咨询室以外的任何人际接触的。咨询室里掏心掏肺的特殊的亲密,需要严格的时间、地点、设置以至费用的保证。

       可公私又怎么可能总是这么分明呢?很多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功力,似乎就体现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上。但真的把这样的职业做的好的人,并非出于手册和培训中传授的技巧,而是对那些工作中打交道的人有真实的兴趣、欣赏和情感。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在借交朋友之机工作,不如说是借工作之机交朋友,寻找同村的人。

       在另一个极端上,公私不分明莫过于职场的罗曼司了。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因为做助教,参加了一个职业伦理的培训——从这也可以看出某种文化的差异。培训中的一个内容就是工作和感情的问题。比如助教和所辅导的学生谈恋爱怎么办?通过案例探讨最后总结出很明确的原则,恋爱可以谈,没问题,但不能和工作混在一起,或者助教调班,或者学生换班。只要是在一个有评价、有权力级别差异、有利益关系的关系中,就不可以掺杂。

 

5.

       朋友之道在于诚,其背后并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如果没有这个态度,职场中的“朋友”并非朋友,还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某些行业中做得过度的人深谙杀熟之道,其实就是滥用了朋友的信任。

  而工作之道在于做事出以公心。而我们的文化往往会让我们难以持守这样的原则、底线,把太多私下的关系、感情甚至利益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中的公允判断。中国式的“人情”影响“事情”,往往出于此。

也许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难以分辨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我们也难以像古人那样把为了工作烧的蜡烛和为了个人烧的蜡烛分开,但心里有所持守,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就能在各种双重关系中更加坦荡自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