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天笑:才子“报人”

 苏迷 2012-07-24

                       包天笑:才子“报人”

    包天笑的创作出版活动始发于25岁(1900)创办“东来书庄”和发行《励学译编》。东来书庄由包天笑等8人集资百元,开设于苏州养育巷冠子桥包叔勤家门口,后迁观前街(施相公弄口)。以经营新书刊为主,主要经售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出版的《江苏》、《浙江潮》等期刊,以及《支那疆域沿革图》等日本新书、杂志。《励学译编》主要依靠苏州留日本学生杨延栋、杨荫杭等人译介日本文的书刊,将国外的新思想、新技术向中国传播。

    1901年10月,包天笑与其兄包子青一起创办了《苏州白话报》,馆址建在苏州护龙街砂皮巷口,该报的编辑、发行及撰稿人均采用笔名。大多数稿件是包氏兄弟所作;其资金主要由包子青提供。《苏州白话报》除在苏州有一个发行所和两个代售处外,还在上海的《中外日报》 、杭州的《杭州白话报》等报社,以及安庆、南昌、无锡、北京等地设有代售处。该报面向乡镇读者。包天笑说:“我们不愿销到大都市里去,我们向乡村城镇间进攻,曾派人到乡村间支贴了报纸(海报),第一期出版居然也销到七、八百份……”该报是以《励学译编》的名义出版的,委托苏州临顿路毛上珍书局用刻雕版印刷。32开线装本,先是每7天出一期,后改为每10天出一期。形式和内容都仿《杭州白话报》,栏目有“论说”、“新闻”、“歌谣”、“杂录”等,把“世界新闻、中国新闻、本地新闻都演成白话,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于社会的内容特别注意戒烟、放脚、破除迷信、讲求卫生等等。有时还编一点有趣的使人猛醒的故事,或编几支山歌,令妇女孩童们都喜欢看”(《驯影楼回忆录》)。由于报纸通俗易懂,大众化,深受读者欢迎。但因发行量有限,加上经费不足等原因,只办了二年。1902年,为了寻找刊物、寻找更好的译本,包天笑积极往来于苏州、上海之间。在上海,他筹办的“金粟斋译书处”出版了严译名著《穆勒名学》、 《社会通诠》 、《群学肆言》等。同时,他积极与《中外日报》交往,主张印行清末禁书《仁学》。

    1906年2月,包天笑正式定居上海后,应狄楚青、陈影韩之邀到《时报》任外埠新闻编辑,兼编辑附刊《余兴》。他每日为报纸写6篇文章,余时写小说。时报馆附设的《小说时报》创刊后,他和陈景韩轮流担任主编,并合作小说创作,这个刊物培养了不少年轻作者,后来,大多成为鸳鸯蝴蝶派健将,所以被视为最早具有鸳鸯蝴蝶派倾向的刊物。《妇女时报》也是时报馆附设的,包天笑是第一任主编。他力主鼓吹新的妇女观,撰写发表了《包仲宣女士哀辞》、《最大之敬告》等杂文评论。其刊出的小说作品或多或少探讨了新的家庭观。

    民国元年(1911)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公布小学学制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商务印书馆见机决定新编教科书。1912年,包天笑应张元济之邀,去商务印书馆兼职,参加编写国文教科书和主编课外阅读物《新社会》。次年,日本新闻界邀请他和《申报》张生平、《时事新取》冯心友、《神州日报》余大雄、《中华新报》张群等赴日访问。有感于国外的种种见闻,回国后他写了《考察日本新闻略述》一文,在《时报》上介绍日本之行。

    1915年至1917年,步入中年的包天笑先后在文明书局发行的刊物《小说大观》和《小说画报》任主编。他把推崇科学、注重道德教育,作为办刊宗旨。《小说大观》创办时,由他执笔《例言》声明:该刊将大力提介“宗旨纯正、有益于社会、有助于道德之作”,而“无时下浮薄狂荡诲盗写淫之文。”他深知文言有碍于文字的普及,于1917年就任《小说画报》说编时大张旗鼓地提倡白话文。他说:“小说以白话为正宗。”并在发刊词《短引》中自我检讨:“鄙人从事小说界十余寒暑矣。唯检点旧稿,翻译多而撰述少,文言多而俗话鲜,颇以为病也。盖文学进化之轨道,必由古语之文学变而为俗话之文学,中国先秦之文多用俗话,观于楚辞,墨、庄方言杂出,可为证也。”《小说画报》创刊后,内容以文为主,辅有图画,而文字全是白话。成为雅俗共赏,颇受民众欢迎的刊物。

    后来他又为大东书局编《星期》 ,在刊物上用钏影、爱娇、拈花等笔名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杂文。1922年,47岁的包天笑加入青社。社友有周瘦鹃、许廑父、胡寄尘、许卓呆、范烟桥、毕倚虹等旧派小说主将。包天笑为该社起草社章。随后又加入“星社”。同年,青社社刊《长青》创刊,包天笑任编辑主任,执笔《本社的缘起》。又任《星报》撰述员。1928年,他应社长周瘦鹃之聘,任上海群书浏览社介绍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