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与凤翔东湖

 美味飘香 2012-07-25

 

苏轼与凤翔东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其父苏洵、胞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与凤翔有一段历史渊源。凤翔古称雍州,唐代改为凤翔府。宋仁宗嘉佑六年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通判,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秘书长。他在任时间虽不长,但留下的诗文和政绩不少。位于凤翔县城东关的东湖,就是由他倡导修建的。东湖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他建议府台扩建饮凤池,植细柳,栽莲藕,修筑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亭台楼榭,美化环境,休闲娱乐,留下千古历史文化遗产。

    凤翔东湖占地16 公顷,湖内水荷交融,湖岸古柳摇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轩榭,布局精巧,曲径通幽,建筑古朴典雅。湖心景区以“君子亭”为核心,湖面相通巧分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交映成趣;观小娇亭,精巧玲珑,看“鸳鸯亭”,煞似鸳鸯戏水;置会景堂,可品茗观景,临风怀古;登一览亭,可远望终南,近看雍山雍水,一景一物,别具匠心,彩绘绚烂,景色宜人 。集亭、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

    君子亭为苏东坡所创修。为什么要取名“君子”呢?这里还有个典故。 远在宋代之前,东湖之中就栽种有荷花,苏东坡又有“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的习惯,亭子修好之后,他又在亭畔栽了几百杆竹子。荷花又称莲花。在古人眼里,莲花和竹子都是君子。周敦颐的“爱莲说”就说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而竹子更是具有“中虚外直,圆通有节”的君子风范。苏东坡亭子修成,使“亭已净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圆通有节”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对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誉,苏东坡也以君子自许,因此给亭子起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

    鸳鸯亭是凤翔府西凤营参将常瑛受当地知府委托而创建,取义于纪念苏东坡夫妇。因为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携夫人王弗一同前来。王弗知书达理,非常贤惠,为凤翔人所称道。因而后人就修了这座亭子,纪念他们夫妇。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喜雨亭是东湖最有名的景点之一,为苏东坡所修,原址凤翔府内,后搬到凤翔东湖。宋嘉祐七年春,关中大旱,苏东坡奉太守之命登太白山祈雨,后来忽然天降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缓解了旱情。有了这场喜雨,人们喜形于色。这时,苏东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为亭名。还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喜雨亭成为游湖人的必览之胜景。
    东湖西南岸有“ 望苏亭”。东岸有东坡在此洗过“天石砚”的“洗砚亭”;有藏春色于古树花丛中的“来雨轩”;有拔地凌空的“一览亭”,拾级而上,极目四望,雍野风光,尽收眼底。北岸的“苏公祠”内还珍藏着东坡的真迹竹、兰、菊、梅画及墨迹石刻多种,其运笔挺拔,构思超俗,令人神驰。

    苏东坡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在诗词方面造诣颇深。凤翔东湖纪念馆中收藏的《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花开酒美曷不归,来看南山冷翠微。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明年纵健人应老,昨日追欢意正违。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前两句被认为是赞美西风酒的。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也被称为凤翔三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