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一言半语悟医道

 蔡灸哥 2012-07-25
黄帝内经》一言半语悟医道

 

《至著教论篇》“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阳密乃固说:为什么行医道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为针药草石尚有不能穷尽的地方。

只有上知天文,才能知晓患者本来的体质特征,以及天生的病弱倾向,而中国周易所揭露的天机就可以揭示患者的病弱倾向,知道五行之中,病患是哪一行偏弱,是易患肠胃之疾还是易患心肺之疾等,所以上知天文是必要的。

知晓病弱倾向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之,否则毫无意义,而克服病弱倾向单靠针药草石有时无能为力,这就相当于拿人运去对抗天命,尽管道家言“我命在我不在天”,但那只是表示天命有改变的可能性,而改变天命的绝对法则就是地理的力量与人事的力量一起来,这样才能在力量上占据上风,这就是为医者要下知地理的原因。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病有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如果是外感六淫所致,那针药草石比较得力,如果是内伤七情所致,那医药就算治得了一时,也治不了一世,医药在治疗情志上面不太给力,但通过对地理的调整改变情志却是长项。

如今的医者能一味精研医道就很不错了,但只能达到凡医的境界,世上流传的所谓“天医”,必然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才皆备的高人。

《疏五过论篇》“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阳密乃固说:这一段话用白话文解释就是,治病的方法,以考查元气的盛衰为最重要的原则,所以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元气是否有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如果找不到元气的改变,那么病患的过失就只在表里之间。

这是一段真正见道的文章,它讲明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与原则,首先是立足于元气的盛衰,如果是元气虚衰,那就是六经辩证里面的三阴症,要以恢复元气的运行为主,套用《伤寒论》的思路就是例如用四逆汤温扶阳气等;其次,如果我们探求元气的变化,发现元气并没有出现虚衰的情况,那可以肯定,病不过是在表里之间,什么是表里之间?也就是表里间的物质交换、信息畅通、能量转化出现了问题,如果套用《伤寒论》的观念,病就在三阳,所用的方法不过是以温通为主,用汗吐下法排邪为主要手段。

先不论具体的处方用药,单从思路上说,当代中医显学扶阳派的理念与之是很接近的,扶阳一脉讲究治病立法把握太少两关,把握太阳就立足于一个“通”字,把握少阴就立足于一个“扶”字,这与《内经》这一段是一脉传承的。

阴阳别论篇阴阳结郁,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阳密乃固说:这里别的不说,单说“二阳结谓之消”一句,因为这简单的一句话,就透露了一个大大的病机,所以说《黄帝内经》真的是处处有金子,就看你捡不捡得到。

先分析文义,何谓“二阳”?《黄帝内经》将三阴三阳分别做了定义,三阳是太阳,二阳者阳明,一阳者少阳,三阴者太阴,二阴者少阴,一阴者厥阴是也,所以这里的二阳就是指足阳明胃以及手阳明大肠经。何谓“结”,我们有结代脉,顾名思义,结就是流不动,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何谓“消”,消就是消渴。连起来就是说,当胃与大肠阴阳之气不能流转的时候,就会由胃肠之热引发消渴症。中医的消渴症与现代医学所言之糖尿病有包含关系,所以这里透露的病机其实是很大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病机。

当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被结到的时候,由于结就是不流动,所以这两个脏腑就会郁而生热,温度会比较高,而从生理位置看,脾脏正好处于它们之间,这时产生的效应就是温水煮青蛙,渐渐地脾脏会由传导到热量而功能亢奋,继而由于过热日久而功能衰竭,而这个过程,正好与现代医学所研究的二型糖尿病发病的普遍过程吻合,二型糖尿病发病之初,由于胃比较热,所以常常胃口过好,易饥,而大肠过热,则容易产生便秘或便难,这时去检验胰岛素的分泌,反而是高于正常水平,但血糖会偏高,西医不知道这个过程,只以血糖来判断糖尿病,其实这时的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甚至可以不药而愈,也可以称之为假糖尿病,但是,随着胰岛功能亢奋日久,就会慢慢衰竭,出现胰岛分泌不足的局面,这时才是真正的不太好治愈的糖尿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