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论坛 | 张其成:《黄帝内经》“医道”思想探析(二)

 liuweilib 2017-12-26

张其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

续12月4日刊发的《张其成:〈黄帝内经〉“医道”思想探析》一文

我市炒股高手都在推这款软件
广告
 

二、医道之过失

黄帝与雷公的对话中,有两篇集中谈到了医道之过失,那就是《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这两篇收入《素问》中,分别为第七十七篇、第七十八篇。不明医道所造成的医疗过失,概括起来就是“五过”、“四失”。“五过”、“四失”是从反面论证“医道”之真、掌握“医道”之难。

《疏五过论》黄帝考问雷公诊病有哪“五过”?雷公不能回答,黄帝逐一做了解答。其中第一个过错就是不了解病人的生活贵贱、贫富改变情况:“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凡在未诊病前,应问病人的生活改变情况,如果是先贵后贱,虽然没有感受外邪,疾病也会从内而生,这种病叫“脱营”。如果是先富后贫而发病的,这种病叫做“失精”,由于五脏之气留连不运,积并而为病。这些病的部位都不在脏腑,躯体形态也没有变化;所以常常会发生疑惑,认不清是什么病。但病人身体逐渐消瘦,气虚不能生精,病势加深,洒洒恶寒而心怯惊吓,病情会日益加重,因为在外耗损了卫气,在内劫夺了营血。不问明病人的这些情况,不知其致病原因,这是诊治上的第一个过错。

展开剩余82%

第二个过错是不问病人的饮食起居、神志情绪变化:“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凡欲诊察疾病时,一定要问病人的饮食起居以及神志情绪变化的情况,神志情绪变化包括突然欢乐、突然痛苦,或先快乐后痛苦等,这些都能伤害精气,使精气衰竭,形体毁坏。暴怒会损伤阴气,暴喜会损伤阳气,阴阳俱伤,会使人厥气上逆,经脉胀满,神气浮越,去离形体。技术低劣的医生在诊治这种疾病时,由于不了解病情,所以不能恰当地运用补法和泻法,以致病人五脏精华之气日渐耗散,邪气得以积并。这是诊治上的第二个过错。

第三个过错是不能精准分析脉象的变化:“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善于诊脉的医生,必将病之奇恒,比类辨别,从容分析,而得知其病情,做为医生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的诊治技术就没有什么可贵之处,这是诊治上的第三个过错。

第四个过错是不问地位贵贱和有无升官发财的妄想:“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候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诊病“三常”是指贵贱、贫富、苦乐三种情况,即必须问其社会地位的贵贱,及是否有被罢官削职之事,以及是否有想做大官的妄想。因为原来地位高贵,一旦降职罢官,虽然未中外邪,但精神上已经受伤,身体必然败亡。先富后贫的人,虽没有外邪的伤害,也会发生皮毛枯焦,筋脉拘屈,痿弱拘挛不能行走。对这类病人,医生如果不能严肃的对其开导,不能改变其精神面貌,而仅是曲从病人之意,在治疗上丢掉法度,那么病患就不能解除,医治也不会产生什么效果,这是诊治上的第四个过错。

第五个过错是不了解发病的原因和发病后的情况:“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肢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凡是诊治疾病,必须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同时还要知道病之本末,在诊脉问证时,应注意到男女生理及脉证上的特点,如因相爱之人分离而怀念不绝,致情志郁结,以及忧恐喜怒等,都可使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医生如果不知道这些道理,还有什么诊疗技术可言。譬如有人曾负大伤,以致筋脉的荣养断绝,形体虽依然能够行动,但津液不能滋生,如果旧伤败结,致血气留聚不散,迫于阳分,日久成脓,寒热交作。粗率的医生治疗时,屡次刺其阴阳经脉,结果使病人的身体日见消瘦,四肢拘挛转筋,死期已经不远。而医生对此既不能明辨,又不问发病原因,只是说病已危重,这也是粗率的医生,这是诊治上的第五个过错。

最后黄帝总结:“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上述五种过错都是由于医术不精通,人情事理不明所造成的。所以说:高明的医生诊治疾病,必须知道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四时寒暑的规律,五脏六腑间的关系,经脉之阴阳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治病之所宜,周密详审人情事理,掌握诊治之道。

黄帝提到的五个过错,强调了社会生活事件、生活环境、负性情绪等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其中最重大的过错是忽视情志、心理的变化。本篇反复强调了情志、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不考虑情志、心理的信息就不能正确的诊治疾病。情志、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一度被人们忽视,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美国恩格尔教授在1977年最早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实《黄帝内经》早有论述。

除“五过”外,《征四失论》中黄帝还提出医道“四失”。“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不明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精神不专一,思绪没有条理,不能将外在的脉证与内在的病情综合分析,诊病不知阴阳逆从的道理,这是治疗失误的第一个原因。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从师学习尚未卒业,就盲目地乱用杂术,以错误为真理,变易其说而自以为功,乱施砭石,这是治疗失误的第二个原因。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不了解病人贫富贵贱、居处环境的好坏,身体的寒温情况,不理解饮食宜忌,不能区别性情的勇怯,不知道类比分析,这是治疗失误的第三个原因。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向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诊病时不问病人发病初始情况,情志是否忧患抑郁、饮食是否失于节制、生活起居是否越出常规,或是是否外伤中毒,这些问题都没有问清,便贸然诊脉、乱言病名,这是治疗失误的第四个原因。

黄帝对这些失误造成伤害“治数之道”表示极大痛惜:“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这些人怎么能明白微妙高深的医道呢?医道广大悉备,可以比拟于天地,配于四海,不明白医道的高妙,即使受到明白的传授,也依然晦暗不明。

通过对诊治五过、四失的反面分析,黄帝从正面论证了医道。《素问·疏五过论》:“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脏菀热,痈发六腑。诊病不审,是调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治病之道在于重视病人元气强弱,从元气探求其病理,如果求之不得,其病便是在阴阳表里之间。要遵守气血多少及针刺深浅等常规,不要失去取穴的理法,否则就会使五脏郁热、六腑痈疡,便是失道。

所以医道一定是全方位的,天人合一的:“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贬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残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要把握医道一定要知道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四时寒暑的规律、五脏六腑间的关系、经脉之阴阳表里,刺灸、砭石、药物之主治,还要全面审察病人的社会生活、贵贱贫富、体质品行、年龄长幼、性情勇怯、病色部位,以及疾病本始、发病特点,并结合四时八风正气及三部九候脉象等进行分析,只有这样,他的诊治才是全备的,才算掌握了医道。

这样的医道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医疗实践仍然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提高医术水平、临床疗效,还是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将天人同“道”的“医道”思想,落实在天人同构、天人同序的实践层面上,所以,黄帝“医道”不仅可以医病、医人,而且可以推广到医国、医天下。所以历史上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之说。因此,加强《黄帝内经》“医道”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当今人类生命健康,而且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www.zgnzdjw.com)

图文编辑 | 老伙计

图片来源 | 玉蟾宫、海南日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