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神奇的民间中医大师

 大漠收藏 2012-07-25
  
   纪念我的恩师郝梦侯先生
   -----------------------一位神奇的民间中医大师
   ====================================================
  
   郝梦侯先生出生于1891年逝于1974年终年83岁。郝先生祖籍是江苏省南通人氏。郝先生中等身材,慈眉善目,额头宽大,很像画中的老寿星。郝先生膝下一女三子,长女孝端在保定工作,长子孝彪64年就到天津市宝坻县下乡务农,次子孝彬、三子孝彭响应号召到东北插队落户。改革开放后到南方蛇口发展。
  
  照片是本文作者(左一)和郝先生三子孝彭(中间)次子孝彬(右一)1967年秋摄于天津市水上公园
   郝先生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超群。幼年曾在私塾熟读经史,有良好的古文基础。后就读于上海洋学堂学习印染专业,成绩优异。19岁时在无锡工业学校内从教,主讲国文(现称语文)。在工作期间自修中医,刻苦钻研自学成材,20多岁时竟得大成,业余时间就开始授徒行医。中年时曾在天津著名的隆顺榕药店坐堂应诊,后与天津名医古今人、关心国等人在天津开办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
   听郝先生说到过学习中医的经历,他因年少时身体多病,屡遭庸医误诊误治,遂下决心自己研读中医。当时在无锡工业学校的图书馆中,他把中医书目录中的书籍,按顺序一部书一部书的读,经常听郝先生谈到的书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脾胃经》;《金匱要略》;《汤头歌诀》;《药性赋》《脉经》;《频湖脉诀》;《仕材三书》等等中医经典。除了在图书馆读书以外,郝先生还在书店买了各种医书来读,这些书多是上海私人书店用有光纸制成的石印书。
   郝先生自幼读书,读过很多古典文学,平时又喜欢读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成为阅读古典医著的有利条件。郝先生的学习方法是一遍一遍的通读,以理解为主。在通读的过程中,读懂的就记住了,暂时不懂的再与其它的书互相印证,读到第二遍,第三遍时就会越读越仔细,常常把几种书拿出来互相参照,互相印证,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这样既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又能对学习中的问题产生深刻的理解。 对于像《汤头歌诀》《药性赋》这样需要死记硬背的书,郝先生也从不死记硬背,他在实践中通过对书本翻查来加深理解而逐步记忆。 对于石印书,由于廉价所以错字掉字很多,尽管石印书印刷技术很落伍,但书中的医理、诊断、处方、用药却是各有心得,往往一语道破天机,是沙里淘金。郝先生的湿病理论成立,得益于这些医书小册子的经验和理论的积累。看石印书时很费事,往往看一段书要找许多书来对证它。这样就养成郝先生不怕费事,看书仔细的好习惯。
   郝先生在教学和医疗实践中,十分注重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又尤其注重脉诊。郝先生自学中医的时候,认真研读《脉经》《频湖脉诀》,对脉诊研究得很深入,很透彻。郝先生说:一个医者读了很多书,有了很多知识,但一到临床上,平脉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那哪能治病!在现实中有些名医把平脉作为不传之秘的看家本领,所以学中医诊脉技术很难。郝先生在深入研究时悟出诊脉的关键是要有一个脉象的标准,人的左右手寸、关、尺的六个部位共六部脉,分别代表了人体6个非常重要的脏器,每一个脏器都有不同的脉象标准,临床上脉象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那么就是疾病造成的。有了脉象标准这把尺子,再看脉象的虚实、寒热就比较容易地区别开来。再把相邻脏器的相生相克综合起来,那么病因就很清楚,再选择相对应的药物去帮助人体恢复机能,这才是中医看病的方法 。同时郝先生讲:每一种病的脉象都不是单一的,是由数种脉象组成,因此医生要把各种脉象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一阎姓姑娘,19岁时感受风寒停经,一年半未至,其间多次到医院看病,服中西药无效,成为难治之症。遂找到郝先生处求医,经郝先生诊断为“肝气淤结、肾经阳虚、气血双虚”。服郝先生开出的方剂,九次后经血顺利下来,痊愈。后家属问郝先生为何以前看病无效,郝先生说,看病人拿来以前的药方,没有疏肝活血之药,而病人有肝气淤滞的脉象,所以采用疏肝、活血同时温肾之法,所以取得疗效。某女教师43岁,自述心跳无力,失眠不安,精神恍惚,经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慕名求诊于郝先生,经郝先生诊脉后认为,此症关键为大气下陷,伴有肝虚火上炎,肾血亏虚。遂用益气安神,疏肝温肾的方法开出药方,服10余剂痊愈。郝先生的脉诊有的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如对胸腹腔的诊断,有些可以确定疼痛的部位,有病的脏器及病因等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在脉象诊断确定后,可以在相关的部位找到相应的病灶。如在胸部用脉象检查出某部位有瘀滞,在B超的影像资料中可发现相应部位有积液;在脉切中诊断为血液中有毒的,在相应的血液检查中可发现有某项指标异常(象淋巴细胞百分比的指标异常);在切脉中诊断为心阳亏虚的,其心电图中表现为心肌缺血,在心脏造影中表现为心脏动脉排出血量不足等等。在今后现代医学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医学指标与脉象相对应。当然,诊脉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当今时代的生活环境与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有些疾病与过去也有不同,有些古代不常见的疾病,一些外来疾病如艾滋病等,脉诊通常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同时,诊脉时由于医师本人对脉象的经验、理解不同也会有误差。
   郝先生教脉诊时指导学生与弟子学习《脉经》,郝先生认为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是一部很不错的书。但是单读这一部书还不够,还要辅以《频湖脉学》、《仕材三书》中的《诊家正眼》等。郝先生讲:“前人所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只读好书是不行的。”因此郝先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而且方法独特,他的办法是,用一个自制的木架子,上面用各种材料模仿脉象让学生感觉。如讲弦脉,就在木一端架钉上胡琴老弦,另一端用手牵着或松或紧以表现脉像之沉浮,他在琴弦上用手指弹动,以示脉之迟数,模仿弦脉脉象让学生体验触摸。如芤脉在临床上极少见到,虽然《频湖脉学》中讲“如按葱管”到底这个葱管多粗,书中没有讲清楚,郝先生就用一根与血管粗细相当的塑料管,一端钉在木架上另一端拿在手里让学生体验外管硬,内中空的感觉。在当学生对各种脉象的特点都明确记熟以后,再让学生接触病人,在切脉实践中不断提高。事实证明郝先生的教学方法比让学生直接在诊病中学习脉诊要系统、有效得多。
   在医疗教学中,郝先生又不拘泥于古籍,他认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郝先生认为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明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辩》所著书的年代是与当时人的体质,所处的环境是一致的。是当时临床经验的总结。由于张仲景、吴鞠通所处环境不相同,接触的病人也不相同。位于北方受寒的疾病较多,所以张仲景著《伤寒论》。位于南方湿热疾病较多,所以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当今的时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人的体质与古代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致病的原因以湿为多。为了让学生便于古为今用,他编写了《湿病概说》、《室女经闭》、《论汤头》、《医药杂谈》、《论药四字经》、《医疗心得》、《谈伤寒》、《中医中药情况简介》、《中医处方》等等教材文章,有的用三字经形式,有的用四言诗形式,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并汇集成册,让学生研读。
   郝先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诊病后开处方,要求十分规范,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教材《中医处方》。在教材中首先要求写字要规范,不许用异体字、省笔字,不允许有错字、白字。郝先生在教材中非常详细地描述了正规中医处方的组成,郝先生在教材中重点强调脉案的书写,对脉案中的“脉、因、症、治”逐项详细论述,举例解释。郝先生重视对医案的书写足以见证了郝先生的严谨医风和高尚的医德。此教材虽然成文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战乱年代,但是已与当代中医医案的书写规范十分相同。
   在医疗实践中,郝先生非常注重诊断。他讲:“病人讲述的症状都是疾病造成的最痛苦的感受,而诊断就是要通过脉象找出发病的原因来。”一次一个李姓19岁的农民臂上生长红斑,红肿痒痛,到多家医院求医,被大医院诊断为“结节性红斑”。经医院的中西医多次治疗无效,病人痛苦万分,辗转找到郝先生求医,经郝先生切脉后诊断为“湿毒”,(即中医所说湿气化毒)服郝先生开出汤药,五剂后痊愈。有一赵姓女子患“甲亢”多年,虽经西医补碘,中医用海藻、昆布组方治疗,效果不佳。找到郝先生求医后,郝先生认为,天津地处沿海,并不缺碘,因此补碘疗效不佳。郝先生在诊断时注意到病人脉象“脾胃之脉多以弦、数、滑脉为主”属“胃纳亢进”的特征,开出汤药,服十余剂药后病人痊愈。由于郝先生精于脉诊,所以有许多难治之症都能药到病除。郝先生常说:“所谓疑难之病,医家找不到病因,当然疑惑了,难以治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要做一名好的中医就不能老把疑难这两个字挂在嘴上。”有一宋姓男子,50多岁,据本人讲:每日要喝廿八磅水时,每日小便一次,如喝廿磅水则每天小便两次,如每天喝十磅水则每天小便十次,如再少喝水则几分钟就小便一次。该男子喜饮茶,且无论多热的天气均不出汗。经多家医院诊断均无结论,成为疑难病例。经郝先生诊断后,确诊为:消渴病中的“上消”,开出汤药服后立效,一个多月后痊愈。有一钱姓男子,50多岁,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受到刺激后血压骤然下降,左侧胸部疼痛,在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室扩大”经医院半年多用中西药治疗,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无法上班工作。后求医于郝先生,经郝先生切脉后认为“心脉芤、肝脉弦细无力。”诊断为:“心血不足、肝气淤结、重力伤肾”用药后郝先生几次根据脉象变化修改药方,历时四个月症状消失。经医院检查,心电图及各项检查一切指标正常,恢复工作。
   郝先生不但医术精湛,而且人格和医德更高尚。郝先生在开处方时,凡药效相同的,拣价格便宜的开;凡价格相同或接近的,拣疗效好的开。郝先生在天津隆顺榕药店坐堂诊病时,遇有贫穷的病人看病,他都不收诊费,遇有买不起药的劳苦大众,他都是慷慨解囊资助,宁可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由于郝先生医术高、医德好,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后来郝先生也无力支付贫苦病人的药费,他只好让病人先拿药回去治病,让药店把病人的药费帐挂在他的名下,等病人有钱时再还上。就这样挂的帐还是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十多块大洋。每当有大户人家治好了病来感谢郝先生时,郝先生总是不要其他谢意,要求他门帮自己把挂的帐还掉。据郝先生讲,天津有名八大家中的李家、袁家、卞家,还有很多富户都替郝先生还过账。每当谈及此时,郝先生总是自豪之情洋溢脸上。
   郝先生一生教的学生很多,有的成为名医,有的成为医务界的中坚力量。如中国名医施今墨,既是郝先生的表弟,又是郝先生的大弟子。如原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号称“小儿王”的王士相,如原天津市卫生局局长哈立田等等。
   郝梦侯先生是我学中医的启蒙老师,对我一生影响很大,不但使我学到了精湛的医学技术,而且郝先生严谨的医风,高尚的医德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医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弘扬国粹,使中医更加发扬光大,特撰此文纪念郝梦侯先生。
  
   周颃
  
   2009年9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