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级心理操控术

 黄清风716 2012-07-26

超级心理操控术   作    者:金圣荣   著    http://read./12558/  心理哲学      有口才技巧

《超级心理操控术》相关资料

利用心理操控战术,驾驭他人思想,从思想上使其妥协,让对方不战而败的心理策略。分析根据不同对手的心理对症下药,掌控他人内心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智慧。

内容介绍

如何通过他人表情眼神、衣着、坐姿、手势窥测他人内心?如何找准他人软肋,攻破他人心理防线?如何在任何场合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如何在任何时候营造自己的气场威慑力?如何在关键时刻打破对方的防备心理,展现自己的自信?

本书讲述了利用心理操控战术,驾驭他人思想,从思想上使其妥协,让对方不战而败的心理策略。分析根据不同对手的心理对症下药,掌控他人内心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智慧。

作者简介

著名心理图书作家,2011年先后出版过《FBI读心术——美国联邦警察的超级心理密码》、《FBI攻心术—美国联邦警察的超级心理战术》、《FBI心理操控术:美国联邦警察的超级心理策略》、《CIA读心术——美国中情局决胜全球的秘密武器》、《FBI沟通术——美国联邦警察的超级人际沟通策略》、《FBI气场修习术——美国联邦警察独有的秘密气场能量手册》等著作,位居同类图书榜首。其中《FBI读心术》更是成为连续成为2011年4-9月全国心理图书类畅销榜第一名。随后出版的《FBI攻心术》也位居心理图书类畅销榜前十名。

编辑推荐

★改变9000万人命运的超强心理操控术,比读心术更直接,比攻心术更有效

★63种操控人心的速效技巧、80例经典实战解读

★找寻行为里的蛛丝马迹,掌控他人内心,迅速实现完美自我

本书可以让你——

1分钟——通过表情眼神、衣着、坐姿、手势窥测他人内心;

2分钟——读懂对方脾气秉性

3分钟——探知对方喜好,全心接受你;

4分钟——营造个人气场、威慑力

5分钟——快速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

6分钟——打破对方防备心,轻松掌控人心


前言

美国行为科学的奠基人乔治·埃尔顿·梅奥曾经说过:“想要改变或影响一个人的心理,首先就要读懂这个人的心理特征,这是对其实施心理操纵的制胜法宝。”在他看来,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或迫使其按照自己的意图办事的前提是要充分读懂这个人的心理特征,如果缺少这个前提的话,就会让改变别人心理的计划成为泡影。

 
或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听到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总摸不透这个人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其实仔细分析后就可以看出,困扰这些人的关键因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读懂对方心理的策略和技巧。比如,他们不知道如何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去读懂这个人的心理;也不知道如何从这个人的言行举止中看透他的心思;更不知道通过赞美的语言拉近与对方之间的关系是读懂其心不可或缺的方法……其实,如果想要摆脱这些问题的困扰,就必须学会一门读懂对方心理特征进而实施心理操纵的心理学课程,因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要素。
 

心理学之所以博大精深,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能从一个不被常人发现的细节或者在常人看来非常普通的表情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乔治·埃尔顿·梅奥认为,要读懂一个人心里的真实想法就要学习心理学课程,而学习心理学课程就需要从细节方面着手,比如从这个人的眼神、面部表情、吃饭习惯、化妆习惯、握手习惯等方面入手,因为从这些细节的表现中更能有效读懂人心。正所谓“肢体的动作是心理想法的缩影”就是这个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较量,与人的处世实际上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心理博弈过程。一般情况下,谁能及时发现对方的心理特征,读懂他们的心理,谁就能有效掩饰自己并迷惑住对手;谁能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谁就能在双方之间的心理博弈战中占据有利位置,让心理强大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操控别人的心理。

或许有人对改变别人的心理或迫使其按照自己意图行事所带来的益处没有概念,他们总认为心理操纵术是一门高深的学科,自己根本不能掌握,其实不然,心理操控术虽然让人有望尘莫及的感觉,但在实际运用中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复杂,只要掌握其中的精髓,无疑能增加自身获胜的几率。比如,如果想要在工作中得到提升,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以及过硬的工作技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读懂同事与领导心理的技巧。当在工作中与同事发生矛盾时,如果能对同事的心理进行分析并牢牢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的话,解决矛盾的速度和效果要远远优于不能用心理战术对其展开的分析,如此一来,同事之间的矛盾便能有效化解。再比如,与领导就某一件事情意见不统一时,想要让领导欣然接受自己的见解如果不采取心理战术的话,领导接受建议的几率几乎为零。但如果事先摸透领导的心理特征,并针对他的心理特征做出一定的应对措施后,领导的心就会被你“俘获”,如此一来便会十分高兴地接受你的建议。

本书就是要告诉人们无论在处世、职场、管理,还是谈判与做人中,读心术里的操纵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了自己,也为了与他人更好地合作,寻求自己与别人之间的有效接触与沟通,就需要认真学习一些读懂人心然后对其进行心理操纵的策略和方法。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会使您受益匪浅。

《超级心理操控术》第一章 掌控大局,从操控心理开始

世界心理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欺金纳曾经说过:“人可以什么都不会,但必须有认清他人心理的能力。”然而,谁都知道,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多变的, 但也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无法把握。一旦从复杂中理出人们内心的变化规律,并试着从复杂多变的内心中求得简化内心的方法,人的内心便可以变得有章可循。操纵局面的心理策略主要是通过揭秘人们内心的心理状态,告诉人们掌控心理、战胜对方的心理策略,从而为自己的人生自由掌舵。

1.读懂人心,然后暗暗影响他(1)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下,任何个人和集体想要取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控人生的大局。而想要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首先就必须学会如何去识别他人的心态,然后借势影响对方的心态。

世界心理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操作行为主义创始人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欺金纳曾经说过:“人可以什么都不会,但必须要有认清他人心理的能力,从而掌握大局,借势左右对方的心态。”

欺金纳一直认为,人在无意识、下意识甚至潜意识中,无一不蕴涵着个人内心的真实意图。因此,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交往当中,只有读懂对方的内心,掌握对方的心理,才能进一步影响对方的心态,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读懂对方的心态,被人们称为“读心术”。 读心术是一门通过人物的外在体现来探测人物心理行为的学问,也是从最深层次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看透他人内心以及人性的一门学问。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正确地读懂对方的心理,从而达到影响对方心态的目的呢?

美国杰出的心理分析学家卡特尔·雷蒙德经过长期的心理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理念:“一个人想要读懂别人的内心,就必须从对方所流露出的一些外在表现入手。比如,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因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而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90%会影响这个人的所作所为。”

众所周知,戴尔·卡耐基被誉为美国现代教育创始人、20世纪最负盛名的心理导师,但鲜为人知的是,影响卡耐基一生的人物竟然是他的继母。

在卡耐基很小的时候,他的生母便离世了。在他刚满9岁那年,他的父亲在征得他的同意之下,给他找了一个继母。然而,他虽同意了父亲再娶,但内心却不愿真正地接纳继母。因此,在继母第一天进门后,卡耐基对其投以不屑甚至厌恶的眼神,由于父亲在场的关系,卡耐基的这个眼神表现得似有似无。

但细心的继母依然发现了,她先是一愣,随即便明白了,原来这个9岁的孩子暗暗对自己产生了抵触情绪。那天傍晚,一家人共进晚餐后,继母给卡耐基倒了一杯牛奶,卡耐基先是一愣,而后又随即说道:“以后不用麻烦继母,我自己会。”继母只是微笑着摇了摇头,因为她和卡耐基父亲的婚姻已经成了事实,她必须借此影响卡耐基从今往后的心态和行为。

因此,在接下来的生活中,继母在面对卡耐基时,不仅处处表现得小心翼翼,而且对卡耐基关怀备至,无论卡耐基是否接受,她依然友善地对待他。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她害怕卡耐基,而是她想要消除卡耐基对自己的抵触情绪,从而改变卡耐基对自己的看法。

一个多月之后,继母发现,卡耐基看自己的眼神似乎不再像初见时那般不屑和讨厌了,而在她给卡耐基夹菜时,卡耐基也没有拒绝她,只不过偶尔还有些轻微的抵触而已。虽然卡耐基没有表现出对她有好感,但她却看得出,卡耐基对她的看法有所好转了。

最后,在继母的一再努力下,三个月之后,卡耐基终于完全接纳了继母,且和继母之间相处得比和他父亲还要亲切、友好。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卡耐基转变了对继母最初的那种抵触情绪呢?

事实上,在卡耐基还没出生之前,1906年被美国选举为美国心理学会第15任主席的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罗兰·安吉尔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做出过诠释。安吉尔认为,孩子对继母的这种心态变化主要在于继母和孩子截然相反的行为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从而左右了孩子对继母的心态和行为。

就此而论,安吉尔还曾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孩子的继母因为孩子对自己有了抵触情绪,从而也对孩子产生厌恶感,那么结果会是怎样?第二个问题是继母是如何一步一步影响孩子的心态的?

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失去了意义,关键在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卡耐基和他的继母而言,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继母一开始便从卡耐基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个不屑的眼神中读懂了他对自己的抵触心态。从而,在之后的生活中,继母便用自己的行为去赢得卡耐基的接纳。而在这个过程中,继母明白一个事实,而这个事实也是卡耐基所明白的,那就是她和卡耐基的父亲已经结婚,也就是说大局已定。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之下,继母选择了一边用友善赢得卡耐基的友好,一边仔细观察和体会着卡耐基的心态变化,最终实现了和卡耐基友好相处的愿望。

1.读懂人心,然后暗暗影响他(2)

著名的心理学教授、20世纪对东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的约翰·杜威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读懂对方的行为,便读懂了对方的心态,更读懂了对方的灵魂。反之,人们就无法成长、相处和发展。”的确如此,反观现实,有大多数人对于别人的冷言冷语选择的是躲避,甚至无视,吝于付出去赢得别人的接纳和肯定。

生活中,极其需要像卡耐基继母那种善于读懂和影响他人的睿智,因为这种睿智更易于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当他人完全理解并接受了这种睿智之后,它便会成为左右他人内心的力量,也能够促使他人朝着自己所期望的那个方向发展。

杜威认为,读懂和影响他人的心态是一种睿智,而这种睿智就表现在当你想要读懂和影响对方的心态或某种行为时,首先要懂得让对方读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并懂得自己的真实愿望。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向着你所期许的方向发展,进而成为你所期许的那种人。

2.冷静是心理操控术的启动钮(1)

美国差异心理学之父爱弗朗西斯·高尔顿曾明确指出:“人生之中有一件东西是绝对不能丢失的,那就是冷静的心理。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改变命运的钥匙始终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成功之门永远都只为有冷静心理的人开启。”

高尔顿的这段话曾经引起人们不少争议,在有些人看来,成功的人士未必都有一个冷静的心理。然而,在更多的人看来,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一个时刻保持冷静的心理。

对此,同是美国心理学家的罗杰斯·卡尔曾补充说:“成功的人士不一定都有冷静的心理,但拥有一个冷静心理的人,必定善于处理各种局面,乃至人生的困境,这也是一个优秀人士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都能够控制住自己,保持冷静思考的心理。但是,一旦事态危急,人们便乱了阵脚,表现出不安和急躁。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控制不住的人,又怎么能控制事态?又怎能脱离险境?事实证明,遇事不冷静的行为,非但于事无补,还容易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在美国加尼福里亚大学附近的一幢居民小区里,曾经发生过一场特大的火灾,在这次火灾中,有4名人员丧生,而大多数的小区居民却逃过了这一劫。经事后调查证明,这4名丧生人员都并非因大火焚烧至死,其中两人因慌乱跳楼不幸身亡,另外两人则是因为急于从电梯逃生,因电梯突然坠落而死。

当时,负责此次事件的当地警局督察史密斯·威尔顿这样指出:“如果这4个人没有因惊慌而自行逃生,而是像其他小区居民那样,采取一些火灾现场正确的应急措施,比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者用湿的被褥裹住身体,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或许也就不会出现类似于这样的惨剧了。”

或许,人们对史密斯·威尔顿督察的观点不全然认可,因为在诸多的火灾事故中,仍然有一些采取用湿毛巾或被褥之类护身的人被大火夺去生命。对此,史密斯·威尔顿认为,这是无法避免的,在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也是人力所不能企及的。

针对当时加尼福里亚大学附近居民楼火灾造成4人死亡的事故,著有《行为心理学》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认为,造成这4人死亡的间接原因无疑是火灾,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自己。对此,华生明确地指出:“在应对各种特殊或危急情况时,尤其是在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每一个人都必须保持绝对的冷静,而不是因为慌乱和恐惧而失去了方向。”

2.冷静是心理操控术的启动钮(2)

在二战结束之后,一位名叫保罗·蒂贝茨的美国空军飞行员在他92岁临终之前,讲述了他在二战期间的一段特殊经历。

保罗·蒂贝茨这样说道:“二战期间,我担任F6战斗型轰炸机的飞行员。有一次,我接到任务,驾驶轰炸机轰炸和扫射位于日本关东地区和东京接壤的东京湾(也称江户湾)。我驾驶的F6轰炸机从航空母舰起飞后,途中一直保持着高空飞行,并准备以俯冲的姿势滑落到距离东北湾地面300英尺高的上空中执行轰炸和扫射任务。”

然而,就在他准备以雷霆万钧的姿态俯冲时,飞机的左翼被敌军击中,顿时翻转起来,飞机急速下坠,他当时的确有些慌了,本能的求生反应让他顿时手忙脚乱,就在飞机离海洋越来越近时,那一瞬间,他记起了在接受飞行员特殊训练时,教官曾一再叮嘱飞行员们的话:“越是在危急的情况下,越是要沉着冷静地应对,切记,千万不要慌乱,更不可轻举妄动。”蒂贝茨说,在飞机就快要接近海平面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只有这一句话。因此,他立即变得镇定起来,静静地想着平常训练时将飞机迅速拉起来的最佳时机、位置和方法,最后,他果然成功地脱离了险境。

待幸运地飞回基地之后,蒂贝茨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此,蒂贝茨表示说:“总算是有惊无险,倘若我当时顺着本能的求生反应,未到最佳的时机、位置就慌忙操作,那后果只会是令飞机以更快的速度葬身大海。”可以说,这次特殊的经历影响着蒂贝茨一生的飞行生涯。二战结束之后,蒂贝茨做了一名飞行教官,在训练飞行员时,他总是一再地强调说:“越是在危急的时候,越要临危不乱,保持一个冷静的心理,沉着镇定地应对全局,抓住最佳的脱险时机和方法。切记,千万不要慌乱,更不可轻举妄动。”

的确是这样,只有沉着冷静地思考每一件事,将所有的不可能化为可能,才能够化险为夷。而日常生活中诸多的例子也验证了一个结论,那就是通常不能成功脱离险境的人,并非因为行为的失败,而是缺乏一个冷静的心理。

在任何时候,保持一个绝对冷静的心理是相当重要的。对于这个道理,国外很多心理学家都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和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体系之父埃德伍德·桑代克认为:“遇事要冷静,这是每一个人处理各种事情时都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将事件分析得更全面,对事情的判断才会更准确,也才能在最后做出正确的决定。”

著有《心理学原理》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曾经指出:“遇事不冷静,慌乱盲目的行事,是导致许多人无法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士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良好习惯,那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冷静地进行思考,而善于冷静思考的人,最后的判断或决策的正确率几乎是92%。因此,随时随地拥有一个绝对冷静的心理,就等于离成功不远了。”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的创立者威廉·冯特也曾得出和艾宾浩斯相似的定论:“冷静的思考决定了行动的方向,而善于冷静思考的人,一般都是正确方向的操控者。”

如果说冯特的定论显得有些直接,那德国哲学家、意动心理学派创始人弗朗兹·布伦塔诺说得更直接:“当你在纵观全局时,冷静思考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就已经注定。”

可以想象,时刻保持一个冷静的心理有多么重要!

3.谋远利,需讲策略(1)

纵观人们的事业、交际和生活,导致人们失败的原因往往就是太过浮躁,遇事也总是表现得急于求成。再仔细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和社交精英们,其实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似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谋略”。所谓谋略,就是谋取成功的策略。

当然,谋略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在行为上,更重要的是心理,也就是心理谋略。曾任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心理学实验室负责人的著名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普拉特曾说:“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环境中,想要取胜,就必须攻心为上。”

所谓攻心,不仅仅是要准确地知道对方的一切心理,关键在于掌握对方的一切心理动态后,怎样去攻克或改变对方的心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攻克或改变对方的心理呢?就此而论,拉普拉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想要有效地攻克和改变对方的心理,首先就必须从自身心理工作做起。”

对于自身具体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的心理工作,拉普拉特列举出了几个方面的观点和内容,这些观点被无数的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引用并实践,并用他们的成功验证了拉普拉特的观点是有效而正确的。其中,拉普拉特的观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妙用心理效应,提升个人价值。

心理效应是在一切社会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规律。它指的是人们用自身的心态和行为,引起周围人产生相应的心态和行为变化,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连锁反应和因果反应。当然,它有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反应和意义。因此,正确有效地利用积极的心理效应对于自身和周围的人都具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实际上,这种心理效应也就是心理策略。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只要你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心理策略,就一定能影响他人、感化他人,甚至征服他人,从而也体现出了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而这种心理策略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其中的“首因效应”,它能让你的第一形象有效地深入对方的心中,从而给自己创造有利的条件;又如“名人效应”,它能够有效地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再如“焦点效应”,它可以让你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活动中的佼佼者。

3.谋远利,需讲策略(2)

第二,掌握心理策略原理,加强自身的资本。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有太多的心计,他们往往不会给人什么帮助,却会使一些人对他们感恩戴德,原因就是他们有效地掌握了心理学策略的原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心理策略原理是攻破人心最实用的知识。

其中,心理策略原理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登门槛原理”,这就需要运用心理策略中的“引诱”,诱使对方先同意自己的小要求,这样就有可能使对方一步一步同意自己的最终目的;“留面子原理”,即是指人们在提出自己内心真实的要求之前,先故意向对方抛出一个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自己大的要求之后,再借势提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比较小的要求,这样出于补偿心理,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的可能性便会增加,从而达成自己的真实目的;“承诺一致原理”,这种心理策略原理其实就是一种迫使对方对自己履行承诺的一种技巧;有一种相当重要的心理策略原理,那就是“行为互惠原理”,其实,这种原理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因为互惠使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有取有予,只有礼尚往来,事业、人际、生活才能顺利地进展。

即便是在动物世界里,也存在着这种“行为互惠原理”。在非洲,有一种蝙蝠专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为生,然而,经科学家观察发现,这些蝙蝠通常在饱餐一顿之后,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部分,以此反哺周围濒临死亡的同类,尽管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有趣的是,这些受馈获生的蝙蝠会回赠曾经馈赠过它们的同伴,而不会向一些知恩不报的同伴馈赠。

第三,掌握人心密码,准确透视人心。

在社会生活中,想要找准解读人心的密码,就必须要学会察言观色,从而有效地进行推理和判断。所谓察言观色指的就是从对方的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甚至一个细微的手势或动作中分析判断出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及心理活动,从而透视人心。

然而,要做到准确透视人心,仅仅从言谈举止或神态表情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一些极其细微处入手,这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在本质。比如从对方的服饰中可以获取他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从肢体语言中可以判断整个局面的事态,借势向对方提出某些请求和要求;从对方的语言、行为上,可以正确地透视对方的内心想法,从而掌握对方的真实意图。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社会关系中抢在对方之前出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3.谋远利,需讲策略(3)

第四,引发心理共鸣,缩短距离感。

在日常与社会生活中,要成为受他人喜欢的人,就必须要将注意力和重心从自己的身上转移到他人身上去。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呢?从原则上来讲,首先要拿对方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切入点,让对方感觉到他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在满足了对方的兴趣之后,很多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其次便是用自身行为去左右对方的言行。

比如掌握社会活动中的“心理交互原理”,首先以他人的兴趣为切入点,而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掌握“心理亲和原理”,可以使别人配合你的言谈行为,从而建立起自身的亲和力;掌握“同步行为原理”,用相似的言谈和行为促使他人对自己产生好感,引发彼此的共鸣;掌握“同情心原理”,可以激发他人的同情心,为自己争取足够的时间,也就更容易取得有效的成果;掌握“幽默原理”,就会懂得利用自嘲的方式自谦,从而给彼此营造一个轻松的交流氛围。

如果你能有效地掌握这些,便能引发对方的共鸣,然后再借势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态度与人生价值观,从而使对方感受到与你有诸多相似的地方,快速有效地缩小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使对方更乐意与你交往,最后达成自己的愿望。

第五,巧用心理暗示,间接地达成愿望。

所谓的心理暗示,指的就是在和对方无实际对抗的条件之下,通过自身的言语、行为以及神态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干预。

当然,心理暗示也分为很多种。在使用时,可以用“模糊暗示”,隐约的表达要比直接表达更易于让人接受,也能使他人感觉到你很尊重他,为他着想,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更为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称“权威暗示效应”,即是指自身的信念、意见以及期许对所研究或攻克的对象产生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曾和另外几位知名心理学家共同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在小学同一阶段不同的三个班选取了几名儿童进行“预测智能发展”的实验,然后,他们将实验中认为有“优异智能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交给了各班的教师。然而,教师们却并不知道,这些“优异智能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不过是他们随机抽取的。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们,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那些学生的某种心理期待。

八个月后,他们对这些儿童再次进行了智能测试,有趣的是,之前那份名单上学生的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普遍都有了提高,原因就是教师对那份名单上的学生给予了良好的评价。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只要你对别人有所期许,并有良好的评价,那么别人也一定会给你相应的回报。

事实上,这个事实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罗森塔尔等心理学家主要是为了测试教师能否领略他们的权威性暗示,从而影响他们的学生。

4.巧用机会,为操控造势(1)

英国文学家、历史学家本杰明·狄思累利曾经说过:“成功的诀窍在于随时随地把握机遇。”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杜威则更进一步指出:“仅仅只是抓住机遇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有所作为,而不是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握着它。”

心理学家约翰·杜威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其实很简单,杜威是想告诉人们,在人的一生当中,不仅要学会把握机遇,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利用机遇,借势造势,进而乘势而上。

那么,何为造势呢?首先,就要了解“势”指的是什么。其实,善于军事指挥作战和企业竞争的人都明白,“势”就是一种潜在的能量,一旦这种能量得到外界条件的支持时,这种潜在的能量就会表现出它强大的力量,成为一种有利的势态或势力。

比如在军事斗争中,“势”是将帅指挥官们根据阵地情形或作战具体情况采取的“因利制权”的一种有利手段,同时,“势”也是造成自己勇、对方怯的因素。而所谓的造势,通常情况下指的也就是人为造势。即通过自身的努力,主动为自己制造出一种有利于自己的环境、事态以及社会关系等。当然,这种努力很多时候也不排除虚张声势的因素存在,因为虚张声势也是造势的一种。

无论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企业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可以不生产,不销售,但一定要做好宣传,造出了声势,产品的销售就一定会火爆。就如劳斯莱斯顶级豪华轿车,劳斯莱斯或许不是世界上价钱最昂贵的车,但它却是最尊贵的车。劳斯莱斯是汽车王国雍容高贵的唯一标志,这就是劳斯莱斯公司领导人给产品造的一种势——一种尊贵之势。

劳斯莱斯几乎成了绝大多数人一生的梦想和追求,而他们所追求的,不过是一份尊贵的感觉和享受罢了。如此一来,劳斯莱斯的尊贵之势也就越来越大,销量也就越来越好。

另外,劳斯莱斯汽车公司还于2011年隆重推出了一款相当特别的限量版汽车。这款轿车一系列独特的细节与设计都与“龙”有着特殊的关联,比如车身醒目的金色手绘龙图腾、皮革靠枕上手工刺绣的精致龙图腾、仪表盘上也配有手工制作的龙镶嵌装饰,四面车门的荧光踏板上也刻着“2012龙年”的字样。这款车为什么要处处与“龙”相关?原因就在于即将到来的2012年是龙年。很显然,这又是劳斯莱斯汽车公司在为产品造势,借龙之势,乘势而上,大力为产品造势一番。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会造势,是企业或个人在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法宝。当然,这里所说的造势并非指那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手段肆意炒炸、虚张声势的做法。如果将造势仅仅理解成为宣传手段、自我炒作以及咄咄逼人的表面造势都是肤浅的,这种肤浅的造势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即便是达到了预期的那种效果,也只能是一时的,不能长久,就像那些只能短暂爆红便被淹没的网络红人一样。

4.巧用机会,为操控造势(2)

其实,很多人对“势”的认知也都是肤浅的。从“势”的本质上来讲,“势”不一定是要有形的,也不一定都是存在于表面向外发散的,它更深层次是指自身的气场,一种无形的气场,也就是个人魅力。这种无形的气场之势是无所不在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德国心理学家、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冯特曾经指出:“'势’的更深层含义还代表着周转环境对一个企业或个人的定义与认知,因此,'造势’可以理解为通过塑造环境(包括个人或集体等)来加强自己的认知、思想和评价,同时加强外界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评价,营造出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对此,冯特还进一步指出,造势的最高境界便是让一切尽在自然中恰如其分地进行,而又无造势的痕迹。就像化妆化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全然让人忘记了妆容的美,只知道人的美。因此,要想成功造势,关键还在于内在气质的修炼。

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说过:“一个人内在的气质比外在的美显得更重要,内在的气质是人生至高的境界,只有深层次地挖掘这些内在的气质,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人生造势。”对此,阿德勒还举了一个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案例中,有两个同时告别大学校园的奥地利女孩步入社会,准备到同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去面试,而且她们读的是同一专业。在去之前,她们都想到了如何为自己造势一番(这里所说的造势,指包装自己)。她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使自己占尽优势。

其中那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女孩精心装扮了一番,浓妆艳抹,穿一件无袖、露背的迷你裙,裙长还不足以盖过大腿的三分之二,且穿了一双露趾的高跟鞋,挎了个精致的小包。而另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则身着简洁大方的套装,套装颜色与她稍黑的皮肤颜色相协调。同时,她精心地将头发、配饰打理得干净清爽,连手指甲也修得整整齐齐,去时也只带了一个简单的手提包。

在面试时,相貌平平的女孩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且回答问题应答如流、不卑不亢,而那个漂亮的女孩却吞吞吐吐一副怯场的模样,甚至在一些专业的问题上答非所问。结果很明显,相貌平平的这个女孩被大型上市公司当即录取。

对于上述这个案例,阿德勒只用了很简洁的一段话来解释:“任何人都要懂得为自己造势,但造势切忌肤浅之势,而是要根据外界情况、自身因素对自己进行适时的造势,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势能’,提高审时度'势’、乘势而上的能力。”

5.不为人知的心理细节,决定你我命运(1)

众所周知,心理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而所作所为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列克谢·列昂捷夫经过长期以来的观察总结得出:“人的心理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但只要你能够有效地识别人们的各种常规心理,从细微处做起,就一定能够改变大局。”

那么,人的常规心理到底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心理学家都曾做出过这方面的总结,而其中尤以俄国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的总结最为精辟。

彼德罗维奇曾将人类的常规心理划分为多个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对其做出了心理指南。以下便是彼德罗维奇经过长期分析总结得出的三种典型的心理表现形式:

第一,自尊心理。

每个人都有渴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这也是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那么,他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自卑感,从而陷入一种痛苦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相反,如果他的这种自尊心理得到了满足,那么,他在工作与生活中也会表现得很积极主动,从而取得事业与生活上更大的进展和突破。

美国曾经发生过一件十分感人且惊人的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美国年轻小伙踡缩在冰冷的街角,啃着干巴巴的馒头,整个人冻得瑟瑟发抖。他的面前摆着十余本半新的书,旁边还有一个帽子,里面有些零散的钱。帽子的下面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感谢您的好心,您可以任意挑选一本书带走。

一位富人路过,他无奈地看着年轻小伙,最后心生怜悯在帽子里放了10美元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然而刚走几步,富人像意识到什么似的,快步返回年轻小伙处,淡然一笑道:“朋友,我刚刚付了钱,忘记拿书了。”说完,随意拿起其中一本书,又伸出手紧紧握了握年轻小伙冰冷的手,并朝年轻小伙投以鼓励的眼神,然后带上书离开了。

五年后,富人因为受到生意场上朋友的欺诈,沦为了一贫如洗的打工仔。然而,这时的富人却意外地收到了一封邀请信,信里面只有一个地址,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但富人还是去了,那是当地一家非常知名的企业,他还没走进大楼,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很快就迎了出来,一把握住富人的手感激地说:“朋友,你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我却怎么也不会忘记你。还记得五年前街头那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吗?”富人惊讶不已,年轻人又开口了:“朋友,正是你当年那个鼓励的眼神才让我走到了今天。那时的我找工作四处碰壁,只得以卖书乞讨为生,在那些日子里,我受过无数人的嘲讽和冷眼,也有一些人施舍于我,但他们丢下钱像躲苍蝇一样走开了,也没拿书。他们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曾一度萌生了去偷去抢的想法,可是您的出现彻底打消了我的念头,您和他们不同,你不但给了我钱,还拿走了我的书,更重要的你那句朋友,让我知道了我天生不是乞丐的命,我也有尊严。从那以后,我不再乞讨了,卖掉了所有的书,靠仅有的一点钱做起了小本生意,后来渐渐地有了我身后的这家企业。今天,我请您过来,就是因为公司里正好缺您这样的人为我打理生意。朋友,您愿意吗?”

听了年轻人的话,昔日的富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当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善举竟然成就了一个人的一生。同时,自己当年那个举动竟然也帮助了今天落魄的自己。昔日的富人流着泪点头,心中无限感慨。

彼德罗维奇心理指南:人的自尊心能否得到尊重和满足,既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身边所有的人,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5.不为人知的心理细节,决定你我命运(2)

第二,亏欠心理。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选择或无意之间帮助了别人,那么受你恩惠的人十有八九会对你产生一种亏欠心理,而人们一旦产生了这种亏欠心理,便会对施恩者予以回报。

“有恩必报”看似是一种自然心理条件的反射现象,其实不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人类的一种亏欠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人们便会出现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并非因为自己失去了什么,而是因额外得到帮助或恩惠产生的失衡。

人们为了将这种失衡的心理扭转过来,通常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予以回报,而很多时候,这种回报往往比自己获得的还要大一些。

安布鲁斯·史密斯是一家烟酒商铺的老板,经常需要10、20、50美元的零钱,一般他总是提前到银行兑换,但也有来不及兑换导致无法找给顾客的情况。一次,史密斯发现没有零钱了,于是,他打算去银行兑换,可这时史密斯发现一位正在结账的顾客有很多零钱,于是史密斯对那位顾客说:“先生,能将您的零钱兑换一些给我吗?”

这位顾客看了看史密斯,似乎有些不太情愿,但还是兑换了一些给史密斯。史密斯非常感谢这位顾客,随手便从柜台下面拿出两个打火机送给了顾客,这位顾客起初不收,但后来依然收下了。紧接着,这位顾客又从包里掏出一些零钱,笑着对史密斯说:“这些也兑给你吧,以后我来买东西时,随时带一些零钱给你兑换。”

在这个事情中,史密斯和这位顾客都是因为对方额外的帮助或恩惠产生了亏欠心理,为了弥补这种亏欠,他们便给了对方更大的恩惠或帮助。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无形的天平,无论这个天平最终偏向哪一端,都被视为心理失衡,要让这种亏欠心理重新得到平衡,就只有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因为心理平衡才是人们内心的正常状态。

彼德罗维奇心理指南:当一个人在对别人实施帮助或恩惠时,其实已经给对方制造了心理亏欠,打破了对方的心理平衡,因此对方会以回报的形式来调节内心的失衡状态,这也可以理解成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一种内涵。

5.不为人知的心理细节,决定你我命运(3)

第三,野心心理。

“野心”一词一直以来都被很多人认为是贬义的。而形容一个人有野心,大多数时候并非指的是这个人有很强的占有欲,而是对这个人的一种极致的赞扬,说明这个人雄心壮志,有理想,有抱负。

在法国有一个轰动一时的事件。法国的传媒大亨巴拉昂患了绝症,在生命的尽头,他出了一道题,并通过一家报纸广征答案。他预先将正确的答案锁在保险柜中,谁答对了,便可以获得一百万法郎的奖金。结果他一共收到了5万多份的答案,而答对的却是一个名叫蒂勒的小女孩,她的答案就两个字:野心。当然,她也如实获得了那一百万法郎。

巴拉昂在遗嘱的最后这样写道:“为什么出这道题,只因我不愿把我成功的秘诀带走。”巴拉昂是想告诉人们,野心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推动力,而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野心心理,不同的是,有的人选择了实现这一野心,而有的人却将这种野心心理完全隐藏了起来,甘于平淡。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形成野心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家族遗传,也就是说如果你家族中的人都很有野心,那么你也可能天生就具有一种野心心理。二是社会环境影响,野心心理很多时候是受社会环境影响所致,这种社会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刺激。也就是说这个人可能没有多大野心,然而一旦受到某些事物或人的刺激,内心的野心便会膨胀起来。

皮亚杰还进一步指出:“如果你和一些有野心的人交往或共事,那么你也极有可能变得和他们一样有野心,而当你同一些没有野心、没有理想的人交往或共事时,你也极有可能和他们一样,变得野心心理尽失。”

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便强加利用人的野心心理,而这种野心心理被利用产生的结果也是具有两面性的,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则是消极的。而前者当然是受大家肯定的。

彼德罗维奇心理指南:在正常情况下,积极地利用野心心理,便会使一个人成事。但是倘若这种野心心理得不到有效地发挥,便会成为隐藏在人们心底的秘密,而不正确的发挥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针对以上三点,心理学家彼德罗维奇强调指出:“自尊心理、亏欠心理和野心心理是人们具有的常规心理特性,只要细心观察,并加以充分利用,你和他人的命运都将会得到改变。”

6.“万人迷”的秘密操控术(1)

在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总是被一些可接近、互补且有共性的人吸引着,同时折服于他们的某些魅力,从而虚心向他们学习,甚至甘愿受他们支配,因为他们在你心目中是最受欢迎的人。事实上,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有,因此,如果你也能够提供给他人可接近、互补、共性以及某些人格魅力,那么,你也可以成为别人心目中最受欢迎的人。

然而,意大利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研究发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无论是公共场所、工作地点、学校还是家庭,人们几乎都会用排斥对方的心态来调节社会行为。

对此,安东尼奥·梅内盖蒂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从62个国家中招募了1486名被测试者,他让每个被测试者与另外两个人(这两个人其实是电脑模拟的)一起玩网络飞碟游戏。结果,那些遭到电脑模拟的人排斥的被测试者,无一例外都感到情绪低落。而后续实验发现,这些被测试者的大脑皮层活动性较高的区域与身体创伤所激活的脑部区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被排斥对人们的确是一种真实的伤害。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避免被排斥呢?梅内盖蒂经过长期以来的观察和实践得出一个强有力的结论:“为了得到人类心理本能的受欢迎感和被吸引感,人们总是喜欢并期待和他人靠近,更强烈希望他人也靠近自己。而想要达到这些,就必须要掌握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各种特殊心态。”那么,人与人之间究竟有哪些特殊心态存在呢?

第一,接近心态。

两个人之间能否相互吸引进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接近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预测源。尽管接近性有时会诱发敌意,但很多时候是表示欢迎和吸引。俄罗斯著名心理学家凯琳娜·穆尔塔扎洛娃证实,大多数人的人生伴侣是那些和他们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居住在同一个小区或者在同一个班里上过课的人,又或者彼此认识同一个朋友。

小区入口、娱乐场、停车场以及宿舍等等,这些共享资源使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频繁往来,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为何会诱发吸引而不是反感呢?

对此,穆尔塔扎洛娃认为,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易得性。很显然,人们很少有机会去认识和自己不在一个城市的人。事实上,这种接近性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它只不过是人们看到的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人与人生活轨迹的相交频率,它被人们称为“接近性吸引力”。

接近性吸引力能够在你和他人之间建立起吸引彼此的基石,能够将对方和自己融入一个社会。


6.“万人迷”的秘密操控术(2)

第二,相似心态。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选取了34位马上就要转学的男生,将他们分成两组,让这些彼此都不认识的转学男生在一起共同度过了13天的寄宿公寓生活。而实验结果发现,那些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高度相似性的被测试者们更容易成为好朋友。

其中一组成为好朋友的男生是5个文科生,他们的人生观点几乎相同,而且都很聪明;另一组成为好朋友的是3个相对保守的理科生,他们的政治观点几乎一致。

实验结果证明:拥有较多相似之处的人,彼此之间容易被欢迎和吸引。相信,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向对方说出你的某种观点、兴趣甚至相似的经历时,你和对方的思想很容易产生共鸣,从而相互吸引。

对此,纽科姆教授指出:“这其实也就是人们内心的一种相似相惜心理。如果人们能够有效掌握这种心理,在与他人交往时,找出彼此的共同点,这样就很容易吸引对方,跟对方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

第三,互补心态。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温和的人和暴躁的人能够和睦相处;活泼的人和孤僻的人能够成为朋友;能力强的人和能力弱的人可以友好相处。对于这一现象,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莱亚德的解释是:“人与人之间,对彼此都有帮助(互补)或都有建交的意愿(相悦)或彼此发现有相似的观念(相似)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有持续性发展的可能。”

换句话说,当彼此的性格或需求以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成为彼此互补的东西时,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关系。

前苏联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列夫·谢苗诺维奇对能力相同的人组合的效果与能力不同的人组合的效果进行了对比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能力弱的人在一起,往往因缺乏主见而无可奈何;而两个能力强的人在一起,常对问题发生争执,导致最后不团结;

而组合效果既好又团结的却是一个能力强、弱组合的小组。

实验的结果证明:人与人之间的需求互补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吸引力和受欢迎程度。比如说N所具备的特长正是M所没有的,而M所占据的优势也正是N所不具备的,由此他们对彼此产生了倾慕之心,从而造成他们的相互吸引。因为N和M都能弥补对方所欠缺的,因此彼此一拍即合。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以需要为前提的。

谢苗诺维奇对于这个实验结果发表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一互补原理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和自我完善的心理,彼此交往都有益于自身的发展,这样才能对对方萌发期待的心理,而期待正是被吸引的有力基础。


6.“万人迷”的秘密操控术(3)

第四,外表心态。

有诸多生活中不拘小节的人始终认为外表是无关紧要的,然而,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和阿伦森等人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外表是诱发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和吸引的首要因素。

相貌堂堂且具有魅力的人能够给人极好的第一印象,让人愿意与他们接近。外表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甚至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证实的“美女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和阿伦森等人在“美女效应”的基础上对外表所产生吸引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们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社交宴会,目的就是给陌生人制造相识的机会,或者拍摄很多照片,然后询问一些被测试者愿意和照片上的哪些人交往或者约会。实验结果证明,那些被测试者都愿意和外表出色的人成为朋友。

不要怀疑这个实验的可信度,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进行一番观察,你将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些没有特殊才能但外表美丽的人总是能轻而易举地交到很多朋友,而且这些朋友也愿意和他(她)们交往。

事实上,只要你能够有效地掌控以上四种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心态,并将它们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你就不必再担心会遭到别人的排斥,你也将会发现,原来做一个被他人欢迎的人,是如此的简单和快乐!

《超级心理操控术》第二章 攻心有方,控制有术

打动人心的方式非常多,但在众多方法中,攻心的策略不能不提。在美国心理学大师弗洛姆看来,众多让对方心服口服的方法中,运用攻心策略必不可少,因为这种让对方臣服的心理策略是最有效也最持久的方法。其实,经过认真思考后就会发现,一个人很难拒绝来自于别人情感上的“狂轰滥炸”以及在细节方面上的表现,更不能经受住别人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为自己着想的心理考验。在如此多的情感攻心策略下,这些人的心理防线被突破,最终在别人对自己展开的心理攻势中败下阵来,并心甘情愿地成为“俘虏”。

1.以情为先,攻心为上,为后续利益做铺垫(1)

现实中的很多人大多希望别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但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他们不仅没能操控对方的心理,还没能让对方心服口服,最终在对方心目中失去了威信。在成功大师卡耐基看来,想要控制对方的心理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而技巧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操纵效果的好坏。为此,他归纳出一条人生哲理:“要想洞察对方心理并操控其心,必须要学会借用情感策略,对其实施攻心,这才是操纵对方心理最有效的方式。”

有这样一件发生在卡耐基身边的真实案例,它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用情感方式操纵对方心理的重要性。

这一天,卡耐基被一所大学邀请去参加一次演讲,由于忙着写演讲稿,所以凌晨1点才休息。一觉醒来已经是早上七点了,距离演讲还有一个小时。于是他匆忙地洗漱完后便下楼开车。打开车门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他无意间将停放在旁边的一辆豪华车的门把手碰掉了,为此,他感到非常懊恼,但为了能准时参加演讲,他决定回来后再和车主人协商赔偿的事情。

在开车的路上,卡耐基思前想后总觉得自己的做法可能会伤害到车主,因为他意识到车主会这样想:“刚买的车就被人碰坏了没关系,可碰坏车的人居然一声不响地走开了,这简直不能令人忍受。”想着想着他已经来到了大学。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时间,卡耐基来到大学的礼堂中。在很多人看来,他就是个成功学的大师,想必他所讲的第一句话也一定非常精彩。但卡耐基却以这样一句话开始演讲:“首先在演讲前我有必要向大家承认我早上犯下的错误。”礼堂里的人听完这句话后都想知道他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于是台下鸦雀无声。卡耐基推了推眼镜说道:“早上在我出门之时,为了赶时间,在拉汽车门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将停靠在旁边的一辆豪华车的门把手碰掉了,虽然我当时意识到自己要负责任,但我还是没和车主打招呼便离开了。在车上我感觉到我的这个做法非常不妥,当车主看到心爱的车子被碰坏时一定会很生气。所以,我坦诚地请求车主的原谅,等我演讲完以后,我一定会主动向其承认错误,并赔偿修理费等。”台下的听众被卡耐基坦诚的态度打动了,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当卡耐基结束演讲开车回家之时,他敲开了豪华车车主的房门,此时的他已经做好挨骂的准备。过了一会,一位面带微笑的中年男子打开门,还没等卡耐基开口他便问道:“你是卡耐基先生吧?”

“没错,我是。”卡耐基疑惑地看着中年男子。

“你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中年男子微笑道。

于是,卡耐基便将早上碰坏车子的事情告诉给了中年男子,并请求他的原谅。此时只见中年男子将卡耐基迎进房间,对他说道:“当我早上起来发现我的车子被碰坏时,我的心情非常糟糕,碰坏车子的人已经不见踪影,这让我很无奈,于是我回到房间点了一根烟心烦意乱地按着手中的遥控器。此时我听到你的演讲,仔细一听,才发现我的车子是被你碰坏的,于是我又耐心地听完你的道歉,当我听完后被你的真诚所打动,怒气顿时消散,我甚至认为你是个不错的人。你说对吗?”此时的卡耐基深受感动,站起身向中年男子鞠躬,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歉意。最终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
 

1.以情为先,攻心为上,为后续利益做铺垫(2)

可以看出,卡耐基成功运用情感技巧化解矛盾的同时还牢牢操控了对方的心理。为此他总结出以下一些用情感策略操控对方心理的技巧:

(1)用主动承认错误的姿态,化解对方心里的怨气

很多时候,人们经常被一种称为怨气的东西所困扰。一旦这些怨气没有及时得到释放的话,那么这个人肯定会不舒服,甚至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此一来,还谈何与人正常交往,更甭提让其信服了。在卡耐基看来,化解对方心里的怨气并让对方信服的关键因素就是要做到敢于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主动承担错误后,积存在对方心里的怨气就会得到释放,当怨气释放得干干净净后,对方的心理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的同时,还会对让他们释放怨气的人心怀感激,最终也对其更加信服。

(2)用真诚的情感语言,打开对方的“心理枷锁”

现实中,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适或反感,如果不能及时将不适或反感排除掉,就会让对方的心理产生枷锁,如此一来,便得不到对方的信服,更谈不上操控对方的心理了。卡耐基认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用真诚的情感语言打开对方的心理枷锁。因此,当卡耐基意识到损坏车主车子的门把手会给他带来不悦时,他首先借助演讲用真诚的言语表达了要赔偿车主损失的想法,当车主听到后被他的真诚打动,心理枷锁也被打开,原谅卡耐基的同时,还被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所打动,不再追究车子的问题。

“每个人都不可能拒绝情感,因为情感是打动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的最有效的方式。”这是卡耐基得出的人生感悟之一。此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他还感悟出这样一句话:“以情为先,攻心为上,是操纵对方心理的撒手锏。”

2.小细节暴露大破绽

“俘获人心就要攻其心理,而攻其心理就要着手于细节”,这是丹麦心理学家克尔凯郭尔经常说的一句话。因为从多年的研究经验中他总结出,俘获对方的心理有必要通过细节方面的表现来实现。

林肯在竞争总统期间,一位议员总是千方百计地找林肯的麻烦,要么说林肯出身卑微不适合当总统,要么联合其他议员故意刁难林肯。虽然林肯对这样的人也感到无奈,但他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双方之间的恩怨。

林肯认为,导致这名议员反对自己出任总统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年纪小,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想到这些后,林肯决心要通过策略俘获这名议员的心。机会来了,在一次临时会议即将要召开前,林肯特意在这名议员的发言桌前放上一杯白开水,下面放着一张用俊秀的字体写着“请您慢用”的字条。当这名议员来到桌子旁边准备开会时,发现面前摆放着一杯水,对此他感到十分诧异,因为他没有吩咐任何人为他准备水。还有一次,全体政府议员要观看一场阅兵式,由于阅兵时间长达两个小时,此时站在站台上的议员深感口渴并做出要喝水的动作,可站台上根本没有可以放置杯子的地方。林肯心生一计,决定亲自将水递到议员的手中。当林肯将一杯满满的水递给这名议员的时候,这名议员先是诧异,而后又很是感激地望着林肯。此时的林肯顺势握住议员的手,温和地对他说道:“如果在工作中有做得不足的地方还请您给予指导。”

在此后的总统选举中,此前一直反对林肯出任总统的议员却一改常态推荐让林肯当总统,在投票中他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对现场所有的人说道:“此前我一直反对林肯当总统,主要是感觉他年纪轻轻不能胜任如此重要的职位,但一件小事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我认为林肯不仅是个心胸宽广之人,还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我相信这样的人是能够担负起如此重任的!同时我也愿意助其一臂之力。”事实上,正是因为林肯注重细节而俘获了议员的心,从而让他臣服于自己。

其实很早以前,英国剑桥大学的心理研究院就曾在一家外贸公司中进行过长时间的观察,观察中发现,在公司中懂得抓住细节的人与同事或领导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更能有效地抓住对方的心理;而那些不注重细节的人,往往是不受欢迎的人。比如,一些善于从细节入手的人,会将同事还未冲泡的咖啡帮其冲泡好,当同事得知后心怀感激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双方之间的合作会更加默契。再比如,当看到领导为了忙于会议而没有时间打印发言稿时,注重细节的人会事先将领导所用的发言稿打印好,以便让领导能方便地使用。当这种细节成为一种习惯后,领导就会深受感染,并在心理上对帮助他们的人产生依赖心理。

虽然注重细节是俘获对方心理的有效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不能做到这一点。这些人的心里总是会想:“不拘小节才能成大器,而凡事总是注重细节的人是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的。”其实他们的这个想法大错特错。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成功是否能持续的关键就是细节。比如,一个人的事业刚有所起步,他便不注重细节,既不及时地开拓市场,又不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样一来,他的事业还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吗?显然不能!因为不及时开拓市场会使事业发展遭遇停滞;而不与客户建立好关系的话,客户的心理就会不悦,不能赢得客户人心的同时,事业也不会得到发展。

在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弗洛里迪看来,一个能掌控对方心理并获得成功的人,无一不是通过在细节方面的表现获得的成功。其实,现实中的很多方面都可以通过细节方面的表现赢得别人的认可,当赢得别人的认可后,俘获对方心理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3.替人着想是为以后得到更高回报率(1)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心理学家马里亚阿纳·林德曼教授曾经说过:“要想让别人对你信服就要尽可能多的替别人着想,因为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让别人的心理感到慰藉,从而对你产生敬畏之情,这样一来便能达到改变别人心理的目的。”在马里亚阿纳·林德曼看来,为他人着想就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用别人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判断问题,当为他人着想成为一种习惯后,你就会发现,改变对方思想甚至是操控对方心理已经指日可待了。

无独有偶,丹麦哥本哈根心理研究中心研究表明,让别人信服并改变其思想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为他人着想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为他人着想能最大限度地让别人的心里深受感动,如此一来,改变对方思想的目的也可以实现。然而,为他人着想果真能改变对方的思想吗?而又该如何为他人着想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个案例中找到答案。

美国惠普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不仅是一位有远见的企业管理者,还是一位懂得操纵对方心理的人,在收购全球第二大软件服务商——美国软件服务商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的谈判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惠普公司为了能与竞争对手IBM展开有效竞争,决定收购资金链出现断裂的EDS公司,因为在马克·赫德看来,一旦惠普成功收购EDS,将大大加强惠普在软件服务领域的竞争力,惠普的年营业额也将翻一番,这样一来便可以缩小与IBM之间的差距。为了实施这一收购计划,马克·赫德亲自找到EDS公司的执行总裁商议收购的事宜。可没想到,马克·赫德第一次去便吃了闭门羹,该公司执行总裁避而不见。此时,马克·赫德忽然意识到自己在此时冒昧的登门拜访,确实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在三天前,该公司刚刚发布了年度财务报表,报表中明确地指出公司全年的亏损额高达1.5亿美元。为此,马克·赫德分析了该公司执行总裁不见自己的心理特征:选择在公司发表财务报表后没几天就来谈收购的事宜,这显然是趁火打劫,如此卑劣的行径又怎能容忍呢?得知这名执行总裁这样的心理特征后,马克·赫德决定改变战术,不采取直接登门拜访的方式谈及收购事宜,而是写了一封信寄给了这名执行总裁。信中他用诚恳的语气写道:“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更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对于上一次冒昧的打扰我深表歉意,其实我只想告诉你的是,惠普之所以想收购贵公司,没有趁火打劫的意图,我们只是想与贵公司进行通力合作。如果贵公司方便的话,可否安排一次会面商议收购事宜?”

没过几天,马克·赫德便收到了回信,信中约定了双方会面的时间和地点。这一天,马克·赫德来到了信中约定的地点,在与EDS公司执行总裁进行简短寒暄后双方就对收购事宜展开了谈判。

在谈及收购后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时,还没等这位执行总裁开口,马克·赫德便对其说道:“关于收购后公司管理的问题,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惠普会充分考虑贵公司的立场和想法的,如果贵公司愿意,将会保留贵公司的团队不变。”当这名执行总裁听完这句话后,脸上紧绷的神情明显放松了很多。

3.替人着想是为以后得到更高回报率(2)

这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被马克·赫德看在眼中,他分析出这名执行总裁或许对他刚才所说的话表示认可或赞同,于是接着说道:“保留贵公司团队主要考虑贵公司优秀的人力资源以及高效的研发团队,此外,贵公司所有人员的待遇也将不会改变。如果收购成功,惠普还会为贵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派发一定数额的股份。”此时,只见这名执行总裁站起身,和马克·赫德握了握手,音调中略带一丝歉意:“请原谅我此前对你来访的拒绝,因为当时我认为你来商谈收购事宜的用心是叵测的,甚至有点乘火打劫的意图。此外我还认为收购公司所提出的条件都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因此我没有心情与你谈收购的事情。可这次会面效果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如果按照你说的那样,我可以体会到惠普公司的人性化以及能从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真诚态度,这让我非常感动,因此我决心将EDS托付给惠普这样能替他人着想的企业。”说完,再一次握住了马克·赫德的手。几天后,双方在一份正式收购合同上签字,至此惠普成功收购EDS。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惠普公司成功收购EDS也许是必然的,但其中却包含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这个因素是马克·赫德能够站在EDS公司执行总裁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一来,EDS公司的执行总裁深深地被惠普公司这种考虑周全、为自己着想的态度所打动,最终同意了收购。

英国心理学博士戴维·霍姆斯认为,在决定做某一件事情时,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比如在企业中,当员工要向领导打小报告时,可以先站在其他同事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其他同事向领导打我的小报告,我的心里该是怎样一种感受?”如果能意识到打小报告会伤害同事间的感情后,就不会再去做这样的事情,反而会冷静下来思考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如此一来,还担心同事之间不能建立好关系吗?再比如,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时,如果用严厉的批评与其进行沟通的话,受到批评的人心里肯定会不舒服,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但如果在批评前能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取得的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比如一个原本讲究效率的人因为工作失误造成产量的降低后,如果用指责的方式与其沟通的话,也许不能找出导致这个人工作失误的原因。但如果对其展开心理攻势这样说道:“你的工作表现一直很好,这次出现了失误也没什么。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你一定是遇到麻烦了,能告诉我吗?”听完这些话后,这个人心怀感激的同时,也一定会敞开心扉,并臣服于你。此时他会感受到一种温暖,而这种温暖就是让其道出工作失误原委的关键因素。

虽然大多数人都明白为他人着想的重要性,但是一旦实施起来效果却不是很好。也许有人会抱怨道:“总是我在为别人着想,可别人为何不能为我着想呢?”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因为在现实中,他们确实做到了能为他人着想,可效果总不能令他们满意。为此他们非常苦恼。其实这些人根本不需要苦恼,只要做到能真正具有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坚持到底的话,一定会有所收获与回报。难怪戴维·霍姆斯博士每次在大学进行心理指导时都会说这样一句话:“为他人着想的最大收获是控制住对方的心,并让其自动自发地臣服于你。”因为他一直坚信,为他人着想是让对方臣服的最立竿见影的心理操控术。

4.巧设迷局,让他相信你是忠实的 “自己人”(1)

现实中很多人或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即使有所付出后也不能打动人心,更谈不上操纵其心理了。对此,德国心理学家卡尔·.亚伯拉罕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个人交往中,其中一方没有打动对方的关键因素是没有谈论到令别人感兴趣的事物,这样一来双方之间的沟通也是无效的。”

现实中,大多数人不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或话题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热情,但当他们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后,态度就会迅速转变并情绪激昂地参与到话题中。因此,在与一个人交往中,为了能抓住对方的心理实现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有必要谈论一些别人感兴趣的事物。

巧妙地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物,本身就是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言逢知己千句少。要想打动人心、操控人心,就要学会对别人感兴趣的事物发起“进攻”,以便顺利地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

卡尔·.亚伯拉罕每到一处进行演讲时都会重复说着这样的一句话:“快速打动别人前要找准话题,这样才能与别人产生共鸣,在深刻了解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能建立起愉悦的相处关系。”

据说每一位与美国总统罗斯福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他自身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打动人心,让人们愿意与其沟通交往。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的《罗斯福传记》中这样写道:“在美国,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官员或外交官,罗斯福似乎永远知道该如何对他们讲话。”那么,罗斯福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很简单,每当有人来访的前一天晚上,罗斯福都会事先弄清楚来访人感兴趣的事物。因为他知道,打动人心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后与其进行深入交谈,与对方心理产生共鸣的同时,还能看清对方的心理。

有一次,美国白宫的一名高级政客要约见罗斯福商讨降低税率的问题。其实在很早以前,这名政客就一直反对罗斯福提出的减税措施,认为这项措施会加大政府开支,但罗斯福认为,降低税率可以化解社会矛盾。因此,双方僵持不下。这次,当这名政客见到罗斯福后,又继续谈起了税率改革问题。此时的罗斯福意识到,如果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于是他闭口不谈税率改革的问题转而谈及这名政客最关注的话题——汽车收藏。罗斯福故作疑问状对这名政客说道:“早就知道你有收藏汽车的习惯,能否给我介绍一下汽车的历史呢?我非常想听。”这名政客开始一愣,但很快回过神来,对罗斯福说道:“呵呵,其实也谈不上收藏,只是个人爱好而已。但对汽车的发展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说完他便将汽车的发展历史讲给罗斯福听。

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罗斯福总是将话题围绕在政客感兴趣的汽车方面,这让政客十分开心,他心想:总算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后来,罗斯福见其如此兴奋,便借机对其说起了税率改革的问题,他用柔和的声音说道:“其实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你认为税率一旦降低的话会增加政府负担,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但我认为这与让民众降低税赋得到的满意度相比,政府负担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况且我已经想出了降低政府负担的方法。”当罗斯福说完这些话后看政客是什么反应。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名政客并没有像此前一样反对他的方案,反而同意了他的方案。这件事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却像奇迹般发生了。

4.巧设迷局,让他相信你是忠实的 “自己人”(2)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当罗斯福找到政客感兴趣的话题后对其进行了深入沟通,这样一来,使得政客此前对罗斯福的不满都抛于脑后,甚至将罗斯福看成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试想,两个志同道合的在一起还用担心不能打动对方吗?因此政客同意罗斯福税率改革方案也是一种必然。

心理学家卡耐基曾告诉过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如果想要打动人心,并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就要懂得用热情的态度去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接触别人内心思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向其谈论最能引起对方注意力的话题。但如果总是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并让对方对自己感兴趣,是不会打动对方心理的,更不可能触及对方的心理世界。

其实罗斯福的案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非常容易解释,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遇到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后,就会抱以百分百的热情,并将这种热情一直持续下去;但如果这个人对话题没有兴趣,即使与他沟通的人的情绪再高涨,他也不会提起精神,甚至是敷衍了事。

在卡耐基看来,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心比心。也就是说,多说一些能瞬间抓住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将对方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这个话题上,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降低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掀开心理上的保护层的同时,更能顺利地打动人心。卡耐基认为,将一个人的潜力发展并实现出来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事情,一个人生活的核心就是要找出各种可以充实生活的方法。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存在特定的行为处事方式,当他们与别人说话时,如果别人对其所说的话题感兴趣或者愿意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那么这就意味着双方已经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的作用下,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也逐渐靠近。

此外,卡耐基还总结出,细心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以及其他一些身体语言,用心分析对方心里的真实想法,体会到话语背后的真实含义。现实中总会有一些人认为滔滔不绝的言语能拉近与别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他自认为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能够说服对方,但其实不然。他们片面的认为沟通就是说话,而忽视了沟通最本质的意义是疏通与拉近彼此间的关系。

为此卡耐基建议人们,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物能有效建立起关系。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就是不断地翻译。倾听别人所说的话以后,翻译成为别人心里所想的;同理,别人听完你的话以后,也翻译成你所想的,如此一来,双方达到心灵上的融合。

因此,在与别人谈话中,如果别人对所谈及的话题参与不多,甚至表现得心不在焉之时,就要意识到他可能是对你所说的话题不感兴趣,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对话题漠不关心等。此时,要尽量点燃别人高涨的情绪,这样才能让双方之间的沟通变得融洽起来。

5.每个人都渴望尊重,激起他的尊严感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只是或多或少的被隐藏了起来。因为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不希望自己的缺点被公诸于世。一旦有人发现他们的缺点并将其公布出来时,他们就会变得烦躁不安,甚至会与其发生激烈的矛盾,最终双方失去了信任,更不可能在心理上操控对方。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这样表示过:“在众多取信于别人的方式中,闭口不谈对方的缺点无疑是个好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别人产生愉悦之情,拉近彼此关系的同时也让其心服口服。”事实果真如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说的那样吗?可以先看看以下这些案例。

第一个案例发生在美国投资大师巴菲特身上。人们对巴菲特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投资方面,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懂得掌握对方心理的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其实从他与恩师格雷厄姆的交往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几乎无人可比,但就是这样一位学术上的权威人士却有一个缺点——不喜欢别人当众反驳他。可以说,巴菲特在投资理念上几乎全部师承了格雷厄姆的学术精华,才使得他取得无人能超越的成功。事实上,为了学习到投资精髓并取信于格雷厄姆,巴菲特从来不当面反驳格雷厄姆,因为他明白格雷厄姆的心里是不希望别人当面反驳他的。据巴菲特回忆道:“在一次投资理论课中,老师格雷厄姆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问题,让大家举手表决,同学们都举起手对他的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只有我一个人认为他的问题是正确的,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格雷厄姆对我刮目相看。而在接下来的接触中,虽然也意识到他提出的某些观点存在一定问题,但我从没有当众反驳过他。因为如果有人当面反驳他的话,会让他的心里极其不舒服,甚至会产生挫败的感觉,试想,这样还怎能取信于他?于是,我将与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记录在小本子上并放到他的办公桌上,当他看到存在的问题后,不仅没有感到生气,反而觉得这样的方式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没有当众反驳他,于是他与我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其实从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就是掌握了读懂格雷厄姆的心理特征,即:避开格雷厄姆不喜欢别人当众反驳他的这个缺点,与其建立起互信关系,最终赢得格雷厄姆的喜欢,并继承了他的投资理念。

的确如案例中所说的那样,读懂别人缺点的同时,就要避开这个缺点,因为是否避开缺点是关系到能否从心理上取信于别人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案例不足以说明闭口不谈对方缺点的重要性,那就再来看看第二件发生在美国前任总统布什身边的案例。

布什成功当选总统后,美国遭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但在考验面前,布什总能挺过去,这不仅与其自身拥有的过人智慧有关,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得力助手,而这个得力助手就是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在美国政界,特尼特是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手中掌握着很多政客的个人信息,这些政客仿佛生活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之下。因此,很多人都批评特尼特是个不容易接近的人,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性格孤僻,患有狂躁症的人。面对别人这样的评价,特尼特总是我行我素。然而在布什眼中,特尼特完全没有别人想象的那样糟糕,他认为特尼特是一个对工作负责任的人。

在每一次白宫举行的宴会中,很少有人主动向特尼特敬酒致意,更多的人都有意避开他。得知这一情况后,布什决定要改变这个情况。于是在一次宴会中,他见特尼特身旁空无一人,于是就特意与他坐在一个桌子旁。坐下后他并没有问特尼特问题,而是真诚地向其握手,并说道:“你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几乎所有的情报工作你们都能出色地完成,这确实不容易,我为你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说完布什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向特尼特表示了真诚的敬意。当特尼特看到总统亲自为其敬酒后也大口将杯中的酒喝掉。喝完后,他感慨道:“很多人都不愿意和我交往,他们认为我是个很难相处而且性格怪异的人,可是您却没有这样认为,还主动为我敬酒,这让我非常感动,我会付出百分百的努力配合好您的工作。”就这样,在此后的工作中,布什与特尼特紧密配合,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

其实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谈及对方的缺点,如:巴菲特知道老师心里不希望被人当面反驳的这个缺点后便用巧妙的方式避开了,从而赢得了格雷厄姆的信任,并将其收为得力弟子,最终促使巴菲特取得成功;而布什为了能与特尼特之间顺利开展工作,对特尼特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没有做出和其他人一样的举动,反而有意接近他,凭借这种举动让他深受感动,并臣服于布什的领导,最终两个人携手并进取得了好的成绩。

6.先不拿对方的弱点说事,过后智慧反击(1)

现实中或许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他们认为这样会失去颜面,即使有些批评是利于他们成长的,他们也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在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鲁德斯看来,能向别人提出批评固然能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但想要让对方心甘情愿的接受批评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策略。只有弄清楚别人的心理后,才能让别人自然而然地接受批评。

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中总能掌控下属的心理,并让员工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批评。有一次在生产过程中,一位老员工由于误操作将不同规格的零部件混淆使用,导致生产出的产品性能降低。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这名老员工是该生产车间的技术负责人,凭借精湛的技术曾经屡次受到嘉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不可能出现错误的人却犯了错误。按照常理,员工犯了错误就应该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但稻盛和夫却转念一想:“如果就这样批评他的话,他的心里肯定很难接受,他甚至会用此前做出的贡献当做挡箭牌,如此一来,还怎能让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呢?”因此,当这名老员工出现失误后,稻盛和夫并没有立即找到他。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立即找到他,会让这名老员工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想:“我已经做好了批评的准备,随你便!”如果有这样心理的话,还谈何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呢?

就在事发后的第三天,稻盛和夫将这名老员工约到工厂附近的一家日本料理店中,没有了平日工作里严肃的表情,而是面带微笑地看着他并对他说道:“可幸的是,你出现的工作失误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出现问题的产品也已经下线返修了,希望你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当这名老员工听完这些话以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对稻盛和夫说道:“其实我本来是想提高生产效率的,可却忽视了产品零部件的规格和参数,本来以为不会发生问题,可问题还是出现了。这是我工作的失误,我愿意接受您的批评。”说完之后,他站起身向稻盛和夫鞠躬以表歉意。就这样,稻盛和夫没有用严厉的批评就做到了让老员工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的策略。

其实从本案中可以看出,稻盛和夫在批评前采取的是对老员工心理的揣摩才做出的批评。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或者出现失误后,他的内心或许会陷入惶恐不安的状态中,他们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排斥心理,而此时的批评就会成为影响双方之间有效沟通的阻力,更很难做到让对方心服口服。

其实,美国心理研究中心早在2005年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纽约市中心通过对1000位民众的问卷调查得知,他们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不能接受别人最直接的批评。也就是说,这些人接受的是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批评。而哪些批评可以让他们心甘情愿接受呢?在问卷调查中,他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接受别人含蓄的批评”、“不正面的批评我可以接受”、“如果别人在批评前能知道我的感受就好了”……虽然有如此多的答案,但心理研究中心却将其归纳为:要掌握别人的心理之后才能进行批评。也就是说,即使别人犯了错误,也要先弄清楚这个人的心理,然后再对其进行批评,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批评效果,如若不然就会出现以下这样尴尬的情况:

苏格拉底环游世界期间,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这一天他来到美国与加拿大交界的一个小镇上。来到小镇后他被这里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走着走着他便被两个人的争吵声吸引住,并走向前一探究竟。此时只见他听到这样的言语:“农场苹果的产量不过比往年少100公斤,你就这样批评我!”

6.先不拿对方的弱点说事,过后智慧反击(2)

“之所以批评你,就是要让你看到你所犯下的错误!”

“我知道我犯下错误了,可你为何要在这么多人面前批评我,根本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这样可以加深你的印象,让你不再犯错误!”

“简直不可理喻!”没过一会,两人便厮打起来。在他看来,导致两个人争吵以及厮打起来的原因是,实施批评的人在批评前没能掌握被批评人的心理特征,这样在对其实施批评时,对方心理就会感觉到没有面子,于是发生了争吵,而在接下来的批评中,双方都没能劝服对方,反而让矛盾更加激化,于是发生了厮打。可见,这样的批评不仅没有让被批评的人心甘情愿地接受,还为双方之间的关系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对此,美国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出这样一套让对方心甘情愿接受批评的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为:

第一步,在实施批评前要对别人的心理进行分析。该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之所以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对方没有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特征。比如,一个人正在为自己在工作上的失误感到自责时,如果别人还是一味地指责他们而不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那么就会让他们感到气愤,他们心里或许会想:“为何在我如此痛苦之时还要这样批评我,根本就没有顾忌到我的感受。”试想,这样的批评还可能让对方欣然接受吗?

第二步,即使要批评也要注重批评的场合和语气。据美国心理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一些人之所以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别人不注重批评的场合和语气。不注重批评的场合与语气,会让被批评人感觉到不舒服,甚至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这样一来,还怎能奢望让别人心服口服。其实只要变换一下批评方式,做到注重批评场合和批评语气的话,双方之间不仅能增近交流,还能使批评效果发挥到极致水平——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比如,一个人犯了错误后,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儿批评他们,可以通过私下里沟通的方式向他们指出错误之所在,并要求他们改正。而在这个过程中,批评的语气还要配合好。至少,要让对方感受到和蔼的批评语气而不是咄咄逼人的语气,因为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尊重的感觉,如此一来,更能接受批评。

通过这样的步骤确实能让批评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被尊重和不失颜面的渴望。当他们出现失误时,如果别人能将他们的心理分析透彻,那么他们接受批评的同时也会增进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但如果没有做到这些的话,批评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7.层层递进,了解对方

意大利心理学家莱森斯曾经说过:“想要打开对方的心扉,其前提是要改变对方的心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做到让对方心服口服。”然而,果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案例:

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一次视察前沿阵地的时候,发现一名士兵正躲在角落里低声抽噎,于是他走向前去问其原因。可一连问了好几遍,这名士兵都没有回答。熟悉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人都知道他的个性,当别人听到他的问话后要及时回答,否则他会勃然大怒。而这一次,麦克阿瑟却没有发怒,他心想:“这名士兵肯定是有什么伤心事,所以才会在这里哭泣。”于是他蹲下来,对这名士兵说道:“嗨,小伙子,我能帮你做点什么?”此时这名士兵依旧在哭泣,丝毫不理会麦克阿瑟。如果换成旁人也许早就用命令式的口气对其说话,而麦克阿瑟并没有这样做,他拍了拍这名士兵的肩膀,对他说道:“让我看看有什么能帮助你的。”由于这名士兵不认识麦克阿瑟,对其大喊道:“你能帮助我什么?”

此时的麦克阿瑟并没有道明自己的身份而是动情地说道:“我知道你有心事,我也和你一样,是个为了保卫国家而参加战争的人。”这名士兵一听,情绪稍微有了好转,并说道:“我讨厌战争,是战争夺去了亲人们的生命!”此时的麦克阿瑟才意识到这名士兵是由于亲人的离去而哭泣。随后他若有感慨地对这名士兵说道:“亲人的离去的确让人悲痛,但在悲痛之余我们应该反省,是什么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对,就是这群无耻的强盗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为此,我们要坚强起来,用手中的枪将夺去亲人生命的强盗消灭掉,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此时的士兵不再哭泣,而是站起身坚定了要为亲人报仇的决心。

在此后的战争中,这名士兵从一个内心懦弱的人快速成长为一名思想坚定的人,并且屡立战功,成为一名真正的钢铁汉子。然而,当他知道与他谈话的人是麦克阿瑟时,他感触颇深地说道:“开始并不知道是麦克阿瑟将军和我说话。我本来是个懦弱的人,来到前线打仗后才得知亲人在一次敌军的轰炸中丧失了生命,为此我非常伤心,甚至没有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与谁也不想说话。那时是麦克阿瑟将军的一席话改变了我的想法,他告诉我化悲痛为力量的道理。听完他的话以后,我感觉他就是指引我前进的精神支柱,因此我在此后的战斗中一直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做到像麦克阿瑟将军所说的那样为亲人报仇!”

其实,这名士兵之所以能改变想法与麦克阿瑟打开其“心理大门”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当麦克阿瑟得知这名士兵是在为失去亲人而哭泣时,在对其进行心理指导的同时,还告诉他化悲痛为力量的道理。这些话让这名士兵心理感觉到非常感动,这样一来便打开了他的心扉,最终受麦克阿瑟思想的影响,在战斗中愈战愈勇,从而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也为亲人报了仇。试想,如果这名士兵没有遇到麦克阿瑟,没有遇到像麦克阿瑟一样能打开他心扉的人,这名士兵还有可能会改变自身的想法吗?还有可能在战斗中接连取得胜利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这样分析,每一个的内心深处或许都隐藏着一扇没有打开的大门,这扇大门有可能永远不会打开,也有可能瞬间被打开。那么,为何会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情况呢?其实,心理大门之所以能被打开,是因为有人懂得分析他们的心理,并根据对方的心理找出打开他们心理大门的钥匙。

8.给人面子,伺机抓住机会给予打击(1)

“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每当说起这句话时,销售大师马里奥·欧霍文就会深有感触。在他看来,日常生活中时刻都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心理博弈,要想在心理博弈上占据主动地位,并打动别人的心理,就需要做到给别人面子,当别人感觉到有面子后,不仅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触动,还会让他们做出让自己有面子的行为,如此一来,打动人心的同时也在心理博弈中取得了胜利。为此,他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案例:

马里奥·欧霍文最早是在美国一家大型珠宝商店中开始他的销售生涯的,虽然年纪轻轻,但他却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销售技巧以及心理博弈方法。

在感恩节的前一天晚上,珠宝店里走进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顾客。她穿着讲究,注视着珠宝店里的首饰。此时电话铃声响了,马里奥·欧霍文转身去接电话,却在转身的过程中将一个装有8枚镶有宝石戒指的盒子碰到了地上,随后8枚戒指便散落在地。他不顾电话,慌忙地捡起地上的戒指,但却只找到了7枚戒指,怎么也找不到第8枚。这时,他发现刚才那个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正快步向珠宝店门口走去,于是他意识到戒指可能是被她捡走了。当这名中年妇女即将要拉门把手时,马里奥·欧霍文轻声说道:“对不起,女士!我能打扰您一会吗?”中年妇女转过身,装作很镇定的样子问道:“是在叫我吗?有什么事情?”说完后,她脸上的肌肉开始抽动,于是再次问道:“找我到底什么事?”

“这份工作对我非常重要,如果老板知道丢失一枚戒指后,肯定会把我开除的,想必您也有过类似的体会吧,您说对吧?”马里奥·欧霍文轻声说道。

只见这名中年妇女久久地审视着马里奥·欧霍文,脸上的肌肉也由僵硬变得松弛起来,最终笑着对马里奥·欧霍文说道:“你说得没错,我能感受到你的体会,老板要是知道少了一枚戒指后肯定会狠狠地批评你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你对工作非常负责,你的老板也会以你为荣的,我可以恭喜你吗?”说完之后,这名中年妇女走到马里奥·欧霍文跟前,把手伸给马里奥·欧霍文。

“非常感谢您的理解和祝福,您是个不错的人。”说完,马里奥·欧霍文也伸出了手接过了中年妇女手中的戒指。随后,中年妇女面带微笑地离开了珠宝店,而马里奥·欧霍文也目送着她的身影。之后,他将第8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8.给人面子,伺机抓住机会给予打击(2)

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时,马里奥·欧霍文便深有感触地表示道:“其实我知道拿走戒指的人就是那名中年妇女,但为了不伤害她的面子,我并没有直接向其要回手中的戒指,而是通过非常委婉的方式让其自动拿出戒指,这样一来,不仅没有伤害到她的面子,还打动了她的心,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受到任何损失。”马里奥·欧霍文将这种给别人面子的方式称为“面子定律”,因为他坚信,在一些公开场合,要懂得尊重别人,更要顾及到他们的情绪,不要为一些没有原则性的事情让对方感到没有面子,如果对方感觉到没有面子后,不仅对自身不利,还会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恶化,最终使双方颜面尽失,更不能打动人心了。

现实中或许有人可以吃明亏,更可以吃闷亏,可就是不能接受没有面子的亏。因此当别人没有给他们面子时,认为别人故意使自己出丑,如此一来就会变得非常急躁,甚至还与别人发生肢体冲突等。其实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想要更好地打动人心,就必须要学会照顾别人的面子。这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还你同样的面子,双方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彼此之间闹得不愉快的情况。

事实上,员工调动问题是很多企业都非常头疼的事情,因为调动不好会引发员工的不满。而飞利浦电器公司就曾经很好地处理了一件员工调动的问题,既没有让员工感到不满意,又让他们以更高的积极性参加工作。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之前,飞利浦公司要免除一位在电器方面有独特认识的人才,因为他在计算机部门的工作表现是彻底失败的,但飞利浦的企业负责人却不敢轻易冒犯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给他足够的面子而不伤害到他,给了他一个新头衔,也就是说他的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但另外一个人要替代他担任该部门的主管。得知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变化之后,这名员工非常高兴,而且以更加饱满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为飞利浦的发展继续做出杰出的贡献。就这样双方皆大欢喜,用这种温和的方式成功调动了这名员工的积极性,也保住了这名员工的面子。 

在马里奥·欧霍文看来,即使别人犯了错误,而自身没有过错,如果不懂得替别人的面子着想,也会毁了这个人。因此他建议人们要时刻考虑到别人的面子问题。“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能给自己留面子,如果别人不顾及自己的感受,摧毁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不给这个人台阶下的话,那么就不能打动人心,更不用谈双方之间的心理博弈了。”这是马里奥·欧霍文最深刻的体会。
 

《超级心理操控术》第三章 找寻身体语言的蛛丝马迹

一般而言,第一印象往往是人们了解一个人的重要途径。美国塔夫茨大学心理学教授纳里尼·安巴迪指出,短暂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将对方复杂的生活历史和人格特点暴露给他人,因此,人们往往会通过第一印象来洞悉他人的性格和心理。第一印象包括对方的外表、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体态语言等等,因此,在初次见面,与人交谈的过程中要从对方的外表、神情动作、体态语言等细节入手观察对方的真实心理。本章主要介绍如何通过第一印象来审视对方,看透对方的伪装,从而掌握对方的心理状态,进而达到操控对方心理的目的。

1.外表信息表现出来的弦外之音

通常,审视一个人的外表形象可以看透他的心理。人们往往通过外表的伪装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性格和情绪变化。在社交场合中,一个人的外表和形象往往反映其性格特点。美国特工常常通过一个人的外表来看穿他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操控其心理的目的。

事实上,十分注重外表的人多半追求完美,做事力求最好,但却往往因为太注重细节而忽视大局。他们大多属于实干派,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勤劳、认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也常常喜欢吹毛求疵。而且这类人多半性格内向,谦虚但却缺乏自信,在很多场合中会像个绅士一样,不会摆出一副强势的姿态。然而,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他们都能温和待人,善变也是他们的一大特点。当他们被一系列琐碎的小事所困扰的时候,他们也会乱发脾气,而当他们一旦热情起来时,又将自己的温柔尽显无遗。因此,他们这种忽冷忽热的性格常常让人难以捉摸,此外他们也不太喜欢与陌生人交流,容易对人心生戒备,很难在外人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可以说,双重性格的他们常常处于矛盾之中。

美国特工总结发现,这一类型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私人空间意识。爱干净,具有轻微的洁癖,实际上,他们只是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但他们有精神洁癖,欣赏刚正不阿、正直光明的人,但却极度厌恶思想阴暗、阿谀奉承的人。这类人往往感性善良,热爱生活,喜欢熟悉稳定的环境,因为他们多半缺乏安全感。对待这一类型的人,就要让对方敞开心扉,消除他们的心理戒备。

美国特工在对待这种类型的嫌疑人时,往往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对方所熟悉的地点当面交流,以保证其内心的确定感。在对方比较熟悉的环境中交流,有利于减轻他对环境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以此营造一个安全私密的空间。

第二,通过示弱给对方安全感。通常来说,人和人的交流应该建立在同等的心理水平线上,低于正常水平线,人们会觉得压抑,缺乏安全感。对此美国特工认为,对于那些十分注重外表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多时候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通过放低自己的姿态,向对方示弱的手段来抬高对方的心理水平线,让他们说出真相。而这种示弱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在行为举止和体态语言等方面忍让对方,尽可能的为他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使他毫无顾忌地讲真话。有一次,警方在审问一名顽固的罪犯。他们一开始采取强势的态度,结果罪犯始终不肯说话。后来,FBI介入案件,经过调查,FBI发现这名罪犯平时生活中十分注重细节,注重外表,穿戴十分整洁,但是有严重的洁癖。并且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寄居在姑妈家,但他姑妈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经常抽打虐待他。因此,他的童年充满了惶恐和不安,以至于现在,他也极度缺乏安全感,反感暴力。了解了他的详细资料后,FBI派了一名身材矮小的特工对他进行单独审讯。见到这名身材比自己矮许多的特工后,罪犯不由自主地坐直身子,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弯腰耸肩的样子。在接下来的审讯中,这名特工对他十分随和,然而他还是没有开口讲话。半小时后,FBI又派了两名身材高大的特工接着对他进行审问,他们面貌凶恶而且态度很恶劣,结果罪犯对他们十分排斥,还是不肯开口说话。最后,FBI又派出一名身材魁梧的警察对他单独审讯,这次,他终于开口说话,他要求让之前那位身材矮小的特工进来。后来,在那名身材矮小的特工的积极引导下,罪犯终于说出了真相并供出同伙。FBI总结认为,面对这些十分注重外表而实际上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要有意识地降低姿态,向其示弱,增强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以攻破其心理防线。

通常,只有在参加或出席重要场合时才十分注重自己外表的人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行事公正;性格随和,优雅待人热情大方。他们多半比较中庸,不喜欢与人争斗,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也尽量避免正面直接的回答,往往兼顾各方的利益。工作能力不错,在团队中容易发挥合作能力,但缺乏主动性和稳定性;生活中的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在社交中,他们善于运用社交手腕,灵活敏锐但不适合担当重任。

此外,还有一类人可谓不修边幅,不太注重形象和外表。这一类型的人往往给人一种散漫的印象。而实际上,他们内心的欲火无比强烈。尤其当他们确定自己的目标后,便会产生异常的热情,通常会锐意进取,意气风发。另外,这类人对待别人的事情往往能够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判,而对待自己的事情却往往优柔寡断,难以抉择。因此,做事很容易受他人意志影响,意志力薄弱,缺乏主见。他们喜欢改变自己的环境和处境,想法很多,富有创新意识。对待失败常常越挫越勇,并且善于抓住时机,因此也容易获得成功。然而,不入世俗的他们眼光犀利,洞察能力极强,直觉精准,但也因为过于自我而无法接受他人的意见,因此独断专行、个性孤高的他们常常容易树敌。

一个人不管是过于注重外表或者只有在一定的场合才注重外表还是干脆不修边幅,这些都反映了其性格特点和某种心理状态。因此,在社交中,人们要根据他人的外表来判断其真实的心理,揭开隐藏在外表下的真实内心世界,以成功地操控对方的心理。

2.改头换面,妆容无法掩饰复杂的内心变化

不同的妆容往往折射不同的心理。化妆原本是一种修饰,人们也常常借其来掩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以在社交场合展现自己完美的一面。然而,有很多人化妆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自信,展现自己的美丽容颜,而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性格和身份。但实际上,这种改头换面的方式非但不能完全地将自己伪装起来,还常常使自己的身份和性格明显地暴露于公众面前。

相对于男人而言,女人更善于化妆。她们喜欢通过化妆来修饰自己的容颜,凸显自己的外在魅力。美国心理学家彼得·罗福博士指出,初次见面,从一个女人化妆的态度和方式中往往可以看出对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比如,喜欢化淡妆的女人大多没有太强的表现欲,这样的女人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经济、思想和行动等方面很少依赖别人。这类女人凡事喜欢亲力亲为,多半属于聪明和智慧型的女人。她们善于思考,处事严谨干练,遇事镇定自若,颇有独当一面的风范。因此,她们具有成熟女人的理性思维,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注重内涵而非外表的她们常常被人称为气质女人。

相反地,那些喜欢化浓妆的女人大多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她们的思想大多很前卫、开放,不受约束。当然,这一类型的女人虽多半偏激和大胆,但也不乏真诚和热情。然而,很多女性似乎过于注重自己的妆容,以致过分地迷恋化妆。对此,澳大利亚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利奥·丝荣告诫女性朋友,不要过分迷恋化妆。心理学家认为,过分迷恋化妆的女性通常对自己要求过高,她们多半刻意追求完美,而对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某些缺陷和不足感到失望和不满。她们这种竭力借助化妆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实际上是为弥补社会和生活中的不完美,而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心理补偿”。

除了常规的化妆,还有一些人为了掩人耳目,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心理也会选择化妆来伪装自己。比如,世界各国间谍人员就有一套专业的伪装术。为了安全地把情报运送到目的地,他们往往会借助更专业的化妆来实现这一目的。其实,伪装的化妆也是一门艺术。比如,间谍们为了掩人耳目,通常他们会戴上一个质量上乘的假发,或者剪有别于平时发型的新发型,并换上新的发色。有时候为了让自己看上去衰老一点,他们会用一支眼线笔在额头描一些抬头纹,在眼角处轻轻地描上一些细纹,或者在嘴边描画几道皱纹。而这些伪装的化妆如果仔细观察还是看得出来的。同样的道理,很多罪犯也会试图通过化妆来伪装自己,摆脱法律的制裁。

1976年,美国夏威夷的一个小镇正在通缉一名在逃犯。该罪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洗劫了几家饭店。他趁国外游客洗海水浴的空隙,潜入游客的客房并盗窃大量的现金和珠宝。最后一次他在游客客房行窃时被饭店的服务人员发现,但他打伤服务员后,趁机潜逃。当地警方迈克警长带领警队对此案展开调查,然而,一连数日始终无果,一天,垂头丧气的迈克来到杰姆侦探事务所,请求杰姆的帮助。“警长,有何贵干?”杰姆问道。“你要是发现这个家伙的行踪就通知我。”说完,迈克顺便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通缉犯的剪拼照片递给了杰姆。照片上的人留着三七开的分头,戴着一副墨镜。杰姆侦探认真看过照片后,突然叫道:“哎呀!我见过这个家伙,昨天他搬进这家公寓的5楼。脸倒是很像,只是发型好像不太一样。”随即,在杰姆的陪同下,迈克马上乘电梯去了5楼。他们敲响了502室的门。没过不久,门开了,一个中年男子探出头来。迈克惊讶地发现,此人跟照片上的通缉犯长得一模一样,只是发型换成了大背头。“喂,你跟洗劫饭店的人长得很像呀。”说着,迈克警长把通缉照片出示在他的眼前。对方笑道:“怎么可能?照片上的人梳的是三七开的分头,你瞧,我的发型是背头。而且这个发型跟随我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虽然他长得像我,但并不是我呀。你们总不能因为怀疑我就想要逮捕我吧,除非拿出证据来。”中年男子板着脸说。此时,迈克警长无言以对,而在一旁的杰姆侦探想了一会儿说:“那么,要证明你的清白也行,我们做个实验吧。”中年男子犹豫了一会儿,极不情愿地答应了。

于是,杰姆侦探将他带到楼下的一个理发店。最终,杰姆拿出了证据,证明中年男子就是那名在逃犯,而该罪犯编织的谎言也被成功地戳穿。

那么,杰姆侦探到底做了什么,让在逃犯的伪装被揭穿了呢?原来,杰姆侦探早已胸有成竹:如果梳着三七开分头在夏威夷呆上一个月,那么头发分线的地方一定会被太阳晒黑,而其余头发下面的皮肤不会这样。因此,如果中年男子说的是实话,那么他的头上一定没有三七开分头的痕迹。于是,杰姆将他带到理发店后给他剃了光头,而就在他的头上露出了明显的被晒过的三七开分头发的痕迹。因此,该名在逃犯最终被绳之以法。

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利奥·丝荣认为,一个人的妆容通常会反映他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而化妆也是人们掩饰自己的性格弱点或情绪变化的重要手段,甚至很多人通过化妆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因此,在与别人初次见面时,要学会观察对方妆容,从而把握其心理状态,挖掘隐藏在其妆容背后的真实性格,不要轻易被一个人的妆容所迷惑。

3.从忽略的形体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初次见面的两个人来说,形体语言传达的是一种较为直观的视觉信息。在社交的过程中,通过对一个人的形体的解读,也能窥探对方的内心变化和性格特征。形体在心理学上是被用来划分人群的一个重要依据。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谢尔登·卡什丹博士指出,人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形体特征,大致判断这个人的心理特质。

首先观察一个人的体型。体型往往是构成第一印象的首要因素,它不仅显示了一个人的身体轮廓,更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性格特点。通常,那些体型肥胖的人多半开朗活泼、积极、幽默。他们喜欢交际,性格温和。在工作中,这类体型的人往往自信乐观,做事踏实,与同事的关系也相处得很好。然而,这类人往往也比较懒散,懂得享乐,常常在别人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还忙里偷闲。

一般来说,那些体格壮实、肩膀宽大的人通常比较踏实,做事严谨、认真,重感情讲义气。而那些体型纤瘦、身材苗条的人,往往给人冷静、冷酷的感觉,他们多半性格怪异。当与别人的意见不和时,往往会与别人大声争吵,他们强烈地追求物欲和权力,重视金钱。但是这类人多半心地善良,只是比较固执己见而已。一般来说,身材苗条而又体弱多病的人,通常心神不宁、情绪多变,令人很难捉摸。他们往往敏感多疑,还有些神经质。而那些身材苗条、体格结实的人,则多半比较固执、具有强烈的信念、自信大胆而喜欢挑战,他们通常具备灵敏的判断力,颇有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而身材消瘦、骨瘦如柴的人,性格比较复杂,过于感性,情绪不稳定,常常莫名地担忧,这类人通常比较难缠。

其次,通过身高解读对方的内心。身高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身高和性格有着深刻的联系。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西格蒙认为,那些身材高大魁梧的人通常性格刚强,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他们大多精力充沛,非常自信而乐于竞争,思维敏捷判断力强,在遇到危机时,能够当机立断,理性处事。然而,这一体型的人往往对别人期望很高,希望他人能和自己一样努力。当与别人产生分歧时,他们也会满腹抱怨,指责批评别人,但是由于他们具备与生俱来的强大的人格魅力,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在工作中,这类人通常比较自律,能够主动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他们通常独立自主,不喜欢依赖别人,对于既定的目标充满战斗力和自信心,无论多么困难,他们都会排除万难,取得成功。

那些身材矮小的人通常非常机灵,有主见。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布拉汗·布安可认为,身材矮小的人对待事情往往能够提出异于常人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多半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却能在关键时刻完成任务。这类人通常对数字和科学比较敏感,精通语言。然而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依赖别人,尤其在经济上,他们常常依赖于自己的朋友,但是他们大多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崇尚自由的生活状态。在工作上,他们往往具备超强的行动力。他们的动作、思维敏捷,行事果敢、细腻。但他们的脾气易暴躁、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常常横冲直撞,不顾后果。

另外,阿布拉汗·布安可经过科学研究还发现,这些身材矮小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心。英国医学杂志《进化与人类行为》刊登了阿布拉汗·布安可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问卷的形式分别对100名男性和100名女性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将嫉妒心分为6个级别,迈克·埃斯利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嫉妒心划分等级。调查发现,那些身材矮小的男性大多都承认自己嫉妒心较强;而相比之下,那些身材高大魁梧的男性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嫉妒心。对于女性来说,其嫉妒心也和身高相关,但不同的是女性的嫉妒程度呈现两极化特点,即接近平均身高的女性嫉妒心最小,而那些偏矮和偏高的女性则嫉妒心最强。

除了身材高大和身材矮小的体型,还有一类体型不能忽视——竹竿型。这一体型的人往往缺乏力量感,但他们大多信心十足,具有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工作上,这类人的执行力较强,能够很快地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但他们多半不愿接受他人的批评,当有人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往往以手掩耳或者干脆离开。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塞隆认为,人的相貌和形体往往与性格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通过一个人的形体,我们也可以大致地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看穿潜藏在其形体之下的真实情感。

4.衣着最容易出卖他的主人(1)

初次见面,一个人的着装往往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的衣着、服饰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象。衣着、服饰往往在掩饰人们的缺陷,彰显人们的华丽外表的同时又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个性倾向和心理变化暴露无遗。从款式的选择到色彩的搭配,无一不勾勒着一个人的真实性格和情绪变化。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宾尼博士经过5年多的研究调查发现,人的衣着往往与其心理状态和情绪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衣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同时,衣着也能左右和调节人的情绪。适当地选择衣着服饰,可以调整一个人的心态,改善不良情绪。

宾尼博士认为从衣着款式和样式上来说,一般而言,喜欢华丽服装的人多半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金钱欲望,常常伴随歇斯底里的性格倾向,并且穿着过于醒目的他们经常给人一种奇装异服的感觉。相反地,那些穿着朴素的人大多性格保守,沉着、稳重,待人坦诚热情,无论对待工作还是生活,他们都非常诚实、肯干。但是如果过于朴素,则往往会给人一种循规蹈矩的感觉,这类人多半缺乏主见,软弱而易于屈从他人。而那些平时穿着朴素,但在特定场合却着装华丽的人,在性格上通常既保守又张扬。他们善于掩饰自身的弱点,比如,有些女性因为对自己的容貌缺乏自信,她们就会通过穿迷你裙来转移他人的视线;而有些秃顶的男性则会通过穿着高档西服,佩戴名表来掩饰自己的弱点。生活中,还有一些人盲目地追逐潮流,不管这一类型的服饰是否适合自己,就盲目跟进,从而迷失自己的风格。这类人多半缺乏自信和主见,尤其是那些极端依赖和追捧潮流的人,大多内心孤独,情绪波动较大。而那些忽视流行元素的人,往往性格刚强,忠于自己的个性,不喜欢与外界接触,因此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很难相处。

此外,日本目白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涩谷昌三认为,人们对服装的选择往往隐藏了很多个性化的心理特点。尤其对女性而言,服饰通常反映了当代女性的某些心理特征。比如,习惯裤装的女性多半追求中性化气质。通常而言,裙装更柔美,更女性化,堪称女性的标志性服装,而裤装则更中性化。但是据对5220名女性进行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将近71%的女性承认自己日常生活中裤装居多。这项调查不但反映了当代女性对服装要求的变化,更折射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女性们追求中性气质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当下,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希望以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再是撒娇示弱的小女人。于是,很多女性通过裤装来掩饰自己女性化的气质,彰显自己干练、沉稳的魅力。

涩谷昌三教授还指出,那些热衷于服装样式变化的女性大多不安于现状。调查发现,超过80%的女性很少会买同一款式的服装。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女性都追求服装样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则折射出她们的心理特征:既保持个性,又追求变化。这些崇尚变化的女性多半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充满好奇心。她们不安于现状,并极力寻求新的刺激。因此,初次见面,通过一个人的着装,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的衣着风格,更能以此来洞悉其性格特点、脾性喜好和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要学会在第一印象里,透过对方的服装样式来挖掘对方的喜好和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识人方面抢占先机。

4.衣着最容易出卖他的主人(2)

此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彼得·罗福博士认为,初次见面,透过一个人对服饰色彩的偏好,我们可以推测出对方的心理特点。

通常而言,喜欢白色服装的人,多半缺乏主动性和判断力,他们性格比较直爽但常常缺乏感性;喜欢蓝色或蓝紫色服装的人多半诚恳真挚,富有幻想,却也往往缺乏决断力和执行力,这类人比较啰嗦,缺乏羞耻心和责任感,但自尊心却很强;喜欢黑色服饰的人通常给人紧张感,这类人行事严谨,慎重,常常抑制自身感情的外露但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喜欢穿红色服装的人易冲动,但却富有高度的精神和热情,他们常常无法满足于现实,富有冒险精神;喜欢绿色服装的人通常性格内向,具有宽容的胸襟,他们多半安于现状,行动慎重,但缺乏勇敢的精神,因而常常压抑自己的欲望;喜欢紫色服装的人,多半崇尚浪漫,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艺术神韵感,大多喜欢别出心裁而常常自我满足;喜欢黄色服装的人,大多天真烂漫而富有智慧……可见,了解一个人对服装颜色的偏爱,对于洞悉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有所帮助。事实上,着装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因此可以通过转换色彩的选择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情绪低落时,男性可以穿一件色彩明快的衣服,以冲淡心理的暗沉感觉;女性可以选择红色、黄色等悦目的衣服来缓解自己的压抑。

此外,从日常的衣着习惯来看,彼得·罗福博士认为,那些喜欢穿单一色调服装的人,性格正直、刚强,理性思维优于感性思维;而那些注重服装色彩的搭配并喜欢穿复杂衣饰的人,大多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讲究实际、充满自信,但习惯支配他人,容易冲动,而且常常会陷入虚荣歧途;喜欢穿淡色便装或浅色服装和简单衣饰的人,多半活泼开朗、生活朴实,但常常缺乏自信、喜欢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意识而不善于独立行动;喜欢着深色衣服的人,性格沉稳、沉默寡言,但却深谋远虑,常常会做出一些惊人之举,让人难以捉摸。可以说,通过一个人着装的色彩、款式及着装习惯,往往可以看出对方当天的心情和心理变化,尤其对女性而言,服装的颜色常常表达了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通常来讲,喜欢暖色系的女性通常内心缺乏安全感,对生活常常充满不确定感。因此,她们常常借助于高亮度的服装来弥补内心和掩饰内心的不安。

不同的情绪,不同的心理,人们的着装会有不同的变换。一个人的衣着往往反映了他的喜好和情绪变化,暗示着他的性格倾向和心理特征,因此,心理学家宾尼博士提醒人们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次见面时,要透过对方的着装特点,从衣着的样式、色彩和衣着习惯上来掌握对方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进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